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諸大眾圍遶說法。
是時會中有一菩薩名不可說。從座而起更整衣服。偏袒右肩前禮佛足。長跪合掌而說偈言。
無礙智慧無礙行 如虛空性不可說
三世平等無覺觀 我今敬禮無上尊
觀於無相樂寂靜 調伏諸根遠離相
了諸法性無有二 我禮人中師子王
觀眾生性及法性 如是二性無差別
等心觀於諸眾生 今我永斷一切性
所得菩提無所得 如菩提性色亦爾
無相莊嚴莊嚴相 我今敬禮無上尊
一切法界無覺觀 凡夫觀之有相行
法界之性不破壞 佛真實智故我禮
如來身業不可說 口意等業亦如是
一切法性及眾生 無上勝尊了了知
如來住於真實地 所可演說無聲字
眾生樂聞得大利 是故如來難思議
所說諸法無相貌 調伏眾生斷諸有
善說眾生法性空 是故我禮大丈夫
爾時不可說菩薩。偈讚佛已。白佛言。
世尊。此會菩薩。各各當已已諮請竟。我今於是大集經中復欲少問。唯願如來垂哀聽許。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隨疑致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爾時不可說菩薩。既蒙許可即入定意。入定意已悉令大眾處大寶臺。上虛空中雨散華香種種伎樂。而以供養。復出是聲。
是不可說菩薩摩訶薩。今於是中欲問大事。
爾時不可說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諸佛菩提清淨寂靜。大靜無垢無闇大光。真實如爾其性平等。微妙甚深無有覺觀。遠離諸垢不可宣說。無字無句無有音聲。廣大無量無有邊際。離一切邊不增不減。不前不却無有住止。無峻無平無有無無。堅固無壞無我我所。無取無捨無廣無狹。無法無眾生。無盡畢竟盡。不空空性。非處非非處。非心非作非生非滅。如地水火風。無有邊際不可度量。平等遍有無有障礙猶如虛空。非眼識界乃至非意識界。斷一切有不可譬喻離一切喻。如一切佛真實知故非不是如。
何以故。一切眾生皆悉得故非異於如。
何以故。一切眾生悉平等故其性是有。
何以故。是實性故其性是實。
何以故。無有去來現在節故。無作無受無色無心。無想無受斷一切受。無想斷想。無行斷行。無識斷識。無陰入界斷陰入界。無初中後離諸魔業。無有流布無漏非攝。非行非訟無諍無罪。常住自性無有分別。無生無能生。無滅無能滅。無有根本無上無下。無有屋宅無方無間。非智非慧亦非慧行。非諦所攝非生死攝。無有對治無具功德遠離諸相。
世尊。若如是義名菩提者。即無變句。即無覺句。即無貪句。即無諍句。即堅固句。即不壞句。即不動句。即不作句。即無身句。即無生句。即無智句。即平等句。即無二句。即是實句。有句。真句。第一義句。無分別句。一味句。一事句。一乘句。無盡句。三世平等句。分別三世句。空句。無相句。無願句。無行句。寂靜句。性句。如句。無生句。無出句。盡句。無屋宅句。法句。實性句。自身性句。無身句。無作句。無想句。無諍句。無斷句。無常句。十二因緣句。可觀句。定句。上句。勝句。無罪咎句。無上句。畢竟句。淨句。無頂句。無勝句。無等句。無依句。念句。無相似句。勝一切世間句。無句句。一切句之所依句。
如是菩提。非青非黃非赤非白非色非非色。非長非短非圓非方無有規矩。
非三界攝。非道非畢竟非行非到。非有處所非取非捨。離諸煩惱無有愁畏。斷一切喜無真無化。離一切入無我我所。無有眾生壽命士夫。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有分界猶如虛空。其性畢竟不可宣說。成就如是無量之法乃名菩提。
說是法時。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一切諸天大設供養香華伎樂。各作是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快作是說。
爾時會中有八萬四千菩薩。得無盡器陀羅尼。一切法自在三昧。無礙解脫法門。若有人能如是信者。是人亦當得是法利。
爾時不可說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菩薩之戒不可宣說。何以故。
身之本性不可說故。是故身戒不可宣說。
口之本性亦不可說。是故口戒不可宣說。
意之本性亦不可說。是故意戒不可宣說。
世尊。若有菩薩修行無上菩提道時。護十善法亦不可說。若以十善勸諸眾生。所勸眾生亦不可說。修集慈悲喜捨之心亦不可說。何以故。
修集慈心觀無眾生。修集悲心無作無受。修集喜心離憍慢醉。修集捨心遠離二相。
世尊。若有菩薩如是修集四無量心。即是修於清淨梵行。住於梵道。是梵方便勝一切梵。常為諸梵之所供養。何以故。勝出一切諸梵行故。
不修眾生因緣慈故。不修諸法因緣悲故。不修二相因緣喜故。不修內外因緣捨故。遠離一切世間行故。捨棄世間諸梵行故。是故常為一切諸梵之所供養。
世尊。以是因緣。菩薩之戒不可宣說。
菩薩戒者終不自誑亦不誑佛。何以故。
自即無性。無性即無。無即無出。無出即是無有因緣。無因緣者即是無字。無字者即是不可言說。
若有菩薩能如是學即不自誑。
云何名為不誑。諸佛如來覺了一切諸法非法非非法。若非法非非法者即是平等。如是平等不可宣說。若有菩薩作如是學。是名不誑諸佛如來。
復次自者。即是無我。無有我所。知亦無我無有我所。
若能如是修集學者。亦是無我無有我所。
若能如是思惟觀者即不自誑。
又如來者能隨於如。隨於如者即隨眾生。隨眾生者即是隨順一切諸法。隨一切法即是不出不滅不住。若法不出不滅不住即是無為。
是故說言無為之法有三種相。
所謂。無出。無滅。無住。以是義故名為無為。
無為即聖。聖名無怨。如來遠離一切怨故故名為聖。
怨者。所謂無明。如來永離一切無明。是故不為一切怨讎之所侵害。凡夫之人具無明故。是故常為怨讐所害。
如來世尊能觀怨界及智慧界。知煩惱界及寂靜界。知生死界及涅槃界。知眾生界及法界。了知魔界及以佛界。觀於色界及以眼界。耳界聲界鼻界香界舌界味界身界觸界意界法界。知無明界及智慧界。皆悉平等。
即是平等。佛界不可說界。生死涅槃二界平等。即是佛界不可說界。
名色界知名色界皆悉平等。即是佛界不可說界。
知六入界六神通界皆悉平等。即是佛界不可說界。
觸界滅界皆悉平等。即是佛界不可說界。
受界滅界皆悉平等。即是佛界不可說界。
愛界滅界皆悉平等。即是佛界不可說界。
取界滅界皆悉平等。即是佛界不可說界。
有界滅界皆悉平等。即是佛界不可說界。
生界滅界皆悉平等。即是佛界不可說界。
老病死界及以滅界皆悉平等。即是平等佛界不可說界。
世尊。菩薩若能作如是等觀。即得入於一切諸界。
菩薩若入如是等界。見有貪者不生瞋恚。見斷貪者亦不生愛。見有瞋者不生瞋心。見斷瞋者不生愛心。見有癡者不生恚心。見斷癡者不生愛心。何以故。
菩薩摩訶薩。於如是等三種界中了了知故。如是菩薩了知三聚。
世尊。菩薩若欲作是學者不誑如來。何以故。
知諸如來所覺諸法。而是菩薩隨順學故。是故菩薩不誑如來。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無所畏。問不可說菩薩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云何而學名誑如來。
不可說菩薩言。
善男子。若有菩薩自作是言。我是持戒彼是破戒。如是菩薩名誑如來。
我是施者彼是慳貪。我是修忍彼是瞋恚。我是精進彼是懈怠。我是定者彼是亂者。我是智慧彼是愚癡。我是知足少欲之人。樂於寂靜易養易滿。乞食糞衣唯畜三衣不處眾中。多聞諍語所言柔軟。眾生樂受具念智慧。淨諸威儀及以口業。具四攝法慈悲喜捨。真語實語如說而作。知魔境界知已遠離。常能修學六波羅蜜。能善說法為諸眾生發大誓願。能化眾生不令放逸。若作如是自讚己身毀呰他者。是名菩薩誑於如來。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言我能觀察。如是等法遠離修滅。是亦名為誑於如來。
何以故。諸佛出世及不出世。法性常住。
以常住故一切法界不可知見。不可遠離不可修滅。
菩薩若說我及我所。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無二相故。
若有說言我已得證我能遠離。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性清淨故。
若言我有四念處者。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如來覺了一切諸法無有念故。
若言我有四正勤者。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如來覺了一切諸法本性離故。
若言我有四如意分。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如來覺了一切諸法無分別故。
若言我具根力覺道。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如來世尊性無為故。
若有說言我異道異。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身即是道故。
若言無明異於有愛。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無明與愛即是智慧即解脫故。
若言三毒異三解脫門。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空無相願即是貪欲瞋恚癡故。
若言四倒異四果者。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四倒即是四道果故。
若言八邪異於八正。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為壞八邪修八正故。
若言眾生九居止處異九次第。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無二性故。
若有說言十善異於無學十善。是亦名為誑於如來。何以故。一切諸法無修學故。
善男子。菩薩若學如是等法。是名為誑諸佛如來。
善男子。一切眾生及一眾生無二無別。何以故。性無我故。
言一眾生一切諸法無二無別。
若言一法一切法界無二無別。一佛世尊一切法界無二無別。
言一佛界一切佛界無二無別。
言一福田一切福田無二無別。一切福田及以虛空無二無別。一切聖人遠離煩惱。
一切凡夫無二無別本性清淨。
一眾生心一切眾生心。無二無別本性清淨。
一界一切界。一入一切入。一眾生行一切眾生行無二無別。
若言諸法乃至無有一念暫住。不造眾惡。不著善法。不生憍慢。
於不得中不作得想。於不證中不作證想。
知於生死及以涅槃無作無受。知諸煩惱無有根本無生無長。
隨於戒戒。心戒。慧戒。遠離煩惱不捨眾生。淨檀波羅蜜。
無戒於戒。淨尸波羅蜜。
無人於人及無有我。淨羼提波羅蜜。
無作於作。淨毘梨耶波羅蜜。
無淨於淨。淨禪波羅蜜。
無行於行。淨般若波羅蜜。
無盡無生獲得忍辱。得無記心而受記莂。不入正位亦不退轉。
一生不生兜率陀天。不從天下而處母胎。
於一切法心無所住。亦不自說我已過於生老病死。
不行七步。亦不自言我是世間無上之尊。
不處中宮婇女娛樂。不習世間技藝之事。
示現老人為壞貪身。
示現病苦為壞貪壽。
示現死相為壞貪欲及我我所。
示現沙門為令眾生不求釋梵人天之身。勤求出世無上之法。
踰出宮城。示現出離三界繫縛及示悲果。
前後顧視示無瞋愛。
三十二相莊嚴其身。為示眾生良祐福田。
剃除周羅棄捨瓔珞。遣馬揵陟放闡陀還。示現遠離一切煩惱。
現剃髭髮。示不貪著於一切法。
受著袈裟示調眾生。
從欝陀伽阿羅邏邊諮問受法。示現破壞自高之心。
六年苦行為壞外道。
現受飲食示隨世法。
現受槀草示於知足。
坐草蓐上示壞憍慢。
諸天龍神讚歎戴仰。示現功德莊嚴果報。
降伏魔怨示勇猛力。
右手指地示往福力。
大地震動示報恩故。
獲得無上菩提之道。示現了知一切法相。
觀諸法等名之為佛。佛之智慧無能勝者。以是義故名為如來。
了了知見善不善法名薩婆若。
真實語故名天人師。
不出諸法名轉法輪。
無轉無說故名轉說。
無入之入名為法入。
無門之門名為法門。
無作之作名為法作。
無禪之禪名為正禪。
無脫之脫名正解脫。
一切法性無繫無縛。
若是滅法即是過去。即是不生。是名佛出。
無出之出即名佛出。
若有菩薩能作是學。是名不誑諸佛如來。
爾時世尊。讚不可說菩薩摩訶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分別如來出世。
若有能信如是佛出。是人不覺一法微相。
若不覺者乃能了知如來出世。何以故。
無出之出即是佛出。
無作。無作者。無受。無受者。無漏。無漏者。無諍。無見。無入。無轉。無生。無滅。無有菩提。無諂。無誑。無心意識。無眼。無二。無有眼行乃至意行。無說。無教。是名佛出。
爾時無畏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如來出世及不可說。所說佛出誰當信之。
爾時寶女語無畏言。
法兄。如來出世不可思議。難可莊嚴。難可證得。
若人懈怠。心不真正。虛偽諂曲。憍慢喜瞋。嫉妬慳貪。不知恩義。受恩不報。三戒不淨。貪著三界。三垢所污。不敬三寶。不修三脫。麁獷惡口。樂說無義。不知慚愧。為利養故。外現細行。自誑誑他。貪於供養。諸根不調。樂求聲聞辟支佛乘。心不真實。寡聞愚癡。無念喜忘。不知方便。不修慈悲喜捨之心。常行魔界。貪著於人眾生壽命。說無因果。無業行緣。其心放逸。樂為惡行。捨離頭陀。樂行世法。自讚己身。毀呰他身。貪於身命。色等五法。樂於睡眠。喜聞世法。不知時節。親近惡友。不能修行四攝之法。
法兄。如是等人不知佛出不信佛出。
無畏菩薩言。
寶女。汝今已得遠離如是惡法不耶。
寶女言。法兄。我已遠離如是惡法。
云何遠離如不貪節。云何不貪猶如貪節。云何貪節如真實節。云何實節如我見節。云何我見如過去節。云何過去如無明節。云何無明如貪愛節。云何無明貪愛等節。猶如智慧解脫等節。云何智慧解脫等節。猶如幻節。
無畏菩薩言。
寶女。幻者非心非意。智慧解脫即是心意。
法兄。一切眾生心意智慧。及以解脫悉皆如幻。
無畏菩薩言。
寶女。如不可說菩薩所說。汝能信不。
寶女言。法兄。不可說者終無所說。如其說者非不可說。若不可說。有所說者。云何得名不可說耶。即應是說。以不可說實無所說。是故名為不可說也。
若不可說實無所說。我於今者為何所聞。若無所聞。何所信耶。
無畏菩薩言。寶女。是不可說實有所說。今有證知。所謂大眾一切大眾皆悉得聞。是不可說之所宣說。
寶女言。法兄。此大眾中若有言。我聞不可說之所說者。即是虛妄。何以故。是不可說實無所說。云何大眾而言聞耶。
無畏菩薩言。寶女。汝於今者信佛語不。
法兄。若有世間無信之人。即是佛也。何以故。
信者即是貪欲瞋恚。如來無有貪欲瞋恚。是故無信。
若無信者即是無證。
法兄。空無相願真實無證。是故如來亦無有證。
法兄。法界實性無作無為。虛空等法真實無證。是故如來亦無有證。
無畏菩薩言。寶女。以何為證。
寶女言。法兄。若有不見無量佛法。如是之人可以為證。
無畏菩薩言。寶女。此舍利弗。目揵連等是證信不。
寶女言。法兄。如是如是。是證是信。何以故。聲聞人戒則有邊際。如來之戒無有邊際。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亦復如是。
爾時舍利弗語寶女言。
寶女。聲聞亦有三解脫門。如來亦有三解脫門。汝今何故以聲聞人而為證信。不以如來。
寶女言。大德。如阿耨達池。有八味水雨閻浮提。而已一切草木叢林。悉得增長。如是雨水有差別不。
舍利弗言。不也寶女。
大德。如阿耨達池水本一味。德人用之則有種種微妙甘味。薄德之人用其味則一麁惡不美。
大德。如來聲聞三解脫亦復如是。是故如來聲聞之人。則有差別。而法界性實無差別。
爾時世尊讚寶女言。
善哉善哉。寶女。善能分別宣說是義。
寶女。說是法時。天與人三萬二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寶女復語舍利弗言。
大德。譬如大海其水一味。多有諸寶。亦有水精下價之珠。法界亦爾。
雖復平等。諸佛學之得無價寶。聲聞學之得下價寶。
大德。如須彌山上有諸天人多受快樂。或復有天少受快樂。而須彌山實無差別。法界亦爾。雖復無差。如來處之受無量樂。聲聞處之受有量樂。
大德。如轉輪王。雖有千子皆亦不得稱紹尊位。聲聞之人亦復如是。雖有智慧不名為佛。
大德。如然燈器。金則黃光。銅則赤光。其色雖異燈無差別。法界亦爾。諸佛然之智光無邊。聲聞然之智光有邊。而法界性實無差別。
大德。如轉輪王入城邑時一切悉知。薄福之人入城邑時。乃至親厚猶不覺知。如來世尊入法界時亦復如是。一切天人皆悉覺知。障覆一切外道異學。勝諸聲聞辟支佛等。聲聞之人入法界時。聲聞猶尚不覺不知。況復餘人。
大德。譬如山間有師子吼。瞿枳羅鳥。迦陵頻伽。孔雀等聲。人聲牛聲。驢聲馬聲。響隨聲發。而是響者實無差別。隨聲發故響則不同。如來聲聞三解脫門亦復如是。
如來能壞一切魔眾。能勝一切外道邪見。能知一切眾生心念。能知眾生種種所行。能調聲聞辟支佛等。能出諸佛如來音聲。
聲聞之人雖同法界。則不能同作如是等事。
大德。譬如甘蔗其味雖一。與白石蜜為福德人。出黑石蜜為薄福德人。法界亦爾。
菩薩摩訶薩則得大智甘露之味。不雜聲聞辟支佛味。聲聞唯得有邊智味。
大德。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多有大海。為利無量無邊眾生。亦有小河利少眾生。法界亦爾。
大德。如日月星宿俱遊虛空而星宿明不及日月。是虛空性實無差別。法界亦爾。
如來聲聞雖俱遊止。智慧光明實不同等。而法界性亦無差別。
大德。譬如二人同學一業。一則工巧多得利益。一則疎拙獲利無幾。
如來聲聞法界亦爾。
大德。如一疊華無有差別。巧方便故得上價衣。拙方便故得下價衣。
法界一性亦復如是。如來乃以智慧方便大慈大悲業因緣故。得大寂靜無價智慧。
聲聞之人得下智慧而不清淨。
大德。如大海中有羅睺羅阿修羅王。亦有其餘眾生之類。唯阿修羅王能得其底餘則不得。法界亦爾。
如來則得畢竟智慧。聲聞不得。
大德。譬如大地生千葉華及七葉華。諸天世人見千葉華悉生歡喜。如來聲聞法界亦爾。
諸天世人見佛歡喜心生愛樂。非聲聞也。
大德。以是義故。如來智慧無量無邊。聲聞智慧有量有邊。而法界性實無差別。無畏菩薩語寶女言。
是不可說菩薩摩訶薩定是汝師。能以妙法調伏於汝。
寶女答言。善男子。不可說菩薩無所調伏。何以故。
如是菩薩。不見自他及以此彼。如其爾者何所調伏。
善男子。若有不覺一切魔界及自境界。如是之人則能調伏。
復次善男子。若能知見一切諸法。不見有我及以我所。如是之人則能調伏。
復次善男子。若有能自勤修苦行。不勸他修。修苦行已心不生高。如是之人則能調伏。
復次善男子。如諸菩薩為眾生故。在大生死即得解脫不行涅槃。如是之人則能調伏。是名第一實義調伏。
爾時世尊告無畏菩薩言。
善男子。是寶女者。真實從彼不可說菩薩而得調伏。以調伏故未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時寶女復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實無調伏。若調伏者即是大悲。悲能調伏非是人也。
聲聞之人則須調伏。何以故。無大悲故。
世尊。如菴羅果樹上熟者。其味甘美人所貪嗜。若生欝者。其味則苦人所薄賤。
如來智慧亦復如是。從大悲生。是故自調不由於他。
無畏菩薩語寶女言。
汝亦能報是不可說菩薩恩不。
寶女言。善男子。我若知恩何得不報。
若有眾生不能修行菩提道者。如是之人則不能報。
寶女。云何名為修菩提道。
寶女言。善男子。三十二業名菩提行。何等三十二。
終不退失菩提之心。不貪聲聞辟支佛心。至心修行無有諂曲。凡所修行無有障礙。為眾生行心無厭悔。雖行生死離貪恚心。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悉能教化而調伏之。以四攝法而攝取之。為眾得樂修大慈心。為苦眾生修行大悲。如說而行精進堅固。終不欺誑一切眾生。所修莊嚴為助菩提。不求一切世間之樂。心不貪著世間利養。不為身故造作眾惡。不貪壽命不見他過。其心調伏淨三種戒。莊嚴修集相好之業。常念出家報往善業。常樂寂靜多聞無厭。智慧能利自身他身。凡所說法無有食想。能捨一切不求果報。淨於戒聚不生憍慢。終不自讚所有功德。為他人故勤修忍辱。為淨土故勤行精進。為知方便求一切智。永斷一切煩惱習氣。為得神通護持正法。親近善友善心思惟。遠離魔業如法而住。得無生滅微妙智慧。
善男子。若有不能行如是法。當知是人不能報恩。亦復不能知如來恩。
善男子。有二種人必死不治。畢竟不能知恩報恩。
一者聲聞。二者緣覺。
善男子。譬如有人墜墮深坑。是人不能自利利他。聲聞緣覺亦復如是。墮解脫坑不能自利及以利他。
爾時無畏菩薩。即脫己身所著上衣。以報寶女說法之恩。爾時寶女不肯受之。
無畏菩薩言。我為法故唯願受之。
善男子。法離於貪。是故不應說法。而受法者無取。是故不應取供養物。
法者無貪。是故不應貪供養物。
法者無我及以我所。是故不應以我所物而為供養。
法者清淨。是故不應以不淨物而為供養。
法無身心。身心行者非供養也。
法非心意識。心意識者非供養也。
法無牽挽。有牽挽者非供養也。
法非有無。是故有法非供養也。
法非諸有。是故有想非供養也。
法非覺觀。有覺觀者非供養也。
法無增減。有增減者非供養也。
法無高下。有高下者非供養也。
法不可說。不可聽聞。無有名字。捨一切聲遠離聖道。是故不可以衣供養。
法無境界。非眼境界。至意境界。無有屋宅。是故不應以衣供養。
法者即是十二因緣。非常非斷。是故不應以衣供養。
法無障礙不顛不倒。不可量度。無我眾生士夫壽命。不生不滅不出無為。是故不應以衣供養。
無畏菩薩言。寶女。如來世尊亦受如是法之供養。
善男子。如來雖受法之供養。如法界性而不分別。
寶女。云何名為分別法界。
善男子。若言法異。法供養異。受施者異施者亦異。是則名為分別法界。
若不分別法及供養受者。施者。是則不名分別法界。
無畏菩薩言。寶女。如其法界無分別者。云何說言分別法界不分別耶。
寶女言。善男子。法界之性雖無分別。而諸眾生心顛倒故生於分別。
善男子。如有器故名為完破。若有作業有所取者。則名為破。名為分別。
善男子。如器雖壞。器中虛空終不可壞。法界之性亦復如是。
爾時世尊讚寶女言。善哉善哉。若有人能成就是法。如是之人堪受三千大千世界人天供養。
佛說是已。大眾諸人各各脫身烏多羅僧奉上寶女。
爾時不可說菩薩摩訶薩白佛言。
世尊。凡可說者即是世間。不可說者即是出世。
可宣說者即是愛心。不可說者即是離愛。
可宣說者是世間行。不可說者是出世行。
世尊。出世之義無所造作。無所作者即無諍訟。
無諍訟者即沙門法。沙門法者即出世法。
出世法者即無罪過。無罪過者即是不取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即是出世。出世之法不可宣說不可顯示。
以是義故。一切諸法不可宣說。
爾時眾中有一天子。名曰勝意。語不可說菩薩言。
善男子若一切法不可說者。眾生云何而得言說。
不可說言。善男子。汝寧知響有言說不。
勝意言。善男子。響者皆從因緣而有。
善男子。是響之因為定在內。為定在外。
天子言。善男子。如是因者不定在內不定在外。
天子。一切眾生強作二想而有所說。諸法之性實不可說。
天子言。善男子。若不可說。云何如來宣說八萬四千法聚。令諸聲聞受持讀誦。
天子。如來世尊實無所說。無所說者即是如來。
天子。汝知何等為如來也。將不謂色受想行識是如來乎。將不說佛是去來現在。有為無為。陰界諸入三界所攝。是因是果是和合耶。或想非想。亦想非想。非想非非想耶。
不也。善男子。
天子。若如是等非如來者。云何可說。若不可說云何而言如來。
世尊演說八萬四千法聚。是故八萬四千法聚實不可說。
聲聞受者亦不可說。不可說者即是正義。
義若無說即是真實。若可說者則為不定。
若不可說則為可證。若可說者不可為證。何以故。以顛倒故。
爾時勝意天子白佛言。
世尊。是不可說菩薩所說誰當信之。
爾時不可說菩薩。以神通力化作比丘作如是言。
我今深信是不可說菩薩所說。何以故。
我如如來。亦如法界。
如來諸陰不可宣說。我陰亦爾不可宣說。
如來界入不可宣說。我之界入亦不可說。
如來菩提我之菩提。亦爾等無差別。
如來了知諸眾生界。我亦了知諸眾生界。
如來轉於無上法輪。我亦如是轉於法輪。
如來入於無上涅槃。我亦如是入於涅槃。
天子言。比丘汝今將非魔所造耶。而說是言等於如來。
比丘言。天子。若有人言我異佛異。當知是人即魔弟子。
若有說言以我平等觀法平等。法平等故眾生平等。
眾生平等如來平等。如是之人即真實知能過魔界。
時化比丘說是語時。五百比丘漏盡解脫。八千菩薩成就忍辱。即以香華供養比丘。
舍利弗言。諸善男子。何故供養是化比丘。
諸菩薩言。大德。誰作是化。
諸善男子。汝今不知是不可說之所化乎。
諸菩薩言。大德。譬如如來復化如來。有人供養為供養誰。
諸善男子。是人即是供養如來。
大德。若有供養是化比丘。即是供養不可說菩薩。
舍利弗言。善男子。是不可說菩薩摩訶薩。設何供養任供養之。
大德。若有智人無有聲行。無字。無色。無名。無作。無所宣說。無自。無他。無法。非法。無淨。無穢。如是供養乃任供養。
時化比丘語舍利弗言。
大德。汝意將無謂我今者異於汝耶。
舍利弗言。不也。比丘。何以故。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皆悉如幻。如來如說我亦如信。
大德。若有人能供養如來。即是供養化無異也。
時舍利弗語不可說菩薩言。
善男子。誰入是化今作是說。
大德如鏡中像。其誰在中而有像現。
善男子。無在中者。直以清淨四大因緣故有像現。
大德。化亦如是法性淨故能作此說。
善男子。若爾者一切眾生何故不能如是宣說。
大德。鏡之背後俱不離鏡。像何不現。
善男子。鏡背四大不清淨故。
大德。眾生亦爾。不能清淨法界性故不能宣說。
善男子。汝先後語義不相應。何以故。汝常說言。
一切法界性自清淨。今云何說法界不淨。
大德。若不爾者。汝云何因阿濕比丘得法眼淨。
善男子。我但因其開導除滅客煩惱故名法眼淨。實無所得。
善男子。若有人言我得虛空。是義不然。何以故。
虛空之性常自清淨。若常清淨。云何可得。
客雲覆故眾生不見。除客雲故名之為見。法界之性亦復如是。是故我實不得法眼。
善男子。汝今云何作如是等不相應說。言法界性或淨不淨。
不可說菩薩言。
大德。汝之所說及我所說者。皆是諸佛如來境界。非是我等之所知見。
舍利弗言。善男子。若言是說是佛境界非我所知。云何復言法界之性無有分別。若有分別當知法界則有無量。
不可說言。大德。法界性一實非無量。
舍利弗言。善男子。如其法界性是一者。云何說言是佛境界非我所知。
若法界一以何因緣一切眾生不名如來。
大德。汝欲分別眾生如來有異相也。
善男子。如汝先說。我不欲令眾生如來有別異想。
大德。汝意定謂有無生耶。
善男子。有所謂法界。
大德。汝意復謂有邪正耶。
不也。善男子。邪正聚者即是顛倒。
大德。汝謂有法不生生耶。
不也。善男子。若是不生畢竟不生。
大德。汝意謂是不生之法有分別耶。
不也。善男子。
大德。如其不者。何故說言一切眾生非如來耶。若如是者誰是眾生。誰是如來。
善男子我以先解如是之義。為顯智慧故作此問。
善男子。若有不解汝意所說。是諸眾生當墮地獄。何以故。以生誹謗故。
不可說菩薩言。大德。如是法者無人能誹無人能受。何以故。
若有誹受當知是人亦當獲得如是等法。
大德。如大力士。弱劣之人不能生疑。我法亦爾。若有不於無量佛邊種善根者。終不能疑不能受持。
善男子。如我解汝所說義者。有人信順如是法語。勝無量劫行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世間般若波羅蜜。
爾時世尊讚舍利弗言。
善哉善哉。如汝所說。若有信解如是語者。當知是人已於無量阿僧祇劫。修行如是六波羅蜜。若有不能信是語者。則不能得受佛記莂。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能信者則得受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我念往昔無量劫中。修六波羅蜜。以不能信如是語故不得受記。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其後信已即得受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當知。
若有人能信解是語即得受記。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不可說菩薩白佛言。
世尊。以何等分而得受記。若過去分得受記者是義不然。何以故。是滅法故。
若未來分得受記者是亦不然。何以故。以未生故。
若現在分得受記者是亦不然。何以故。不可說故。
若是三分無受記者。云何說言菩薩受記。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薩摩訶薩。信不可說。知不可說。說不可說。於不可說不生怖畏。知不可說及色二法無有差別。受想行識眼乃至意。佛法僧寶生死解脫。法界不可說亦復如是。
是名菩薩得忍辱分。得無生分。得無出分。得無取分。得無污分。得無有分。得無作分。具足成就如是等分。
於一切法不生二相。二心。二意。二分。二緣。若有菩薩能如是觀。是名不去不來不住。以不住故故無所作。無所作故無所願求。無願求故不斷不常。
若無斷常即是中道。中道即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無作無求。
以是義故。名為甚深。無有作者。無有受者。
以是義故復名甚深。不生而生。不出而出。
以是義故復名甚深。譬如熾火從因緣生。無有作者。無有受者。是火滅已無有去處。無有來處。
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作者。無有受者。
善男子。若有菩薩能如是知。當知是人則得受記。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得是忍已。上昇虛空七多羅樹。合掌恭敬而說偈言。
若能觀是色陰分 及不可說無二相
是人即獲平等智 猶如先佛之所得
若觀受想行識陰 亦復如是無有二
能諦了知不可說 即得受記如先佛
若欲觀察入界等 及一切法無二相
無聲無字無有節 是故諸法不可說
不可說分三世分 即是一分無差別
實性真相悉平等 如是觀名義菩薩
貪欲瞋恚及愚癡 空無相願悉平等
生死涅槃無差別 佛法僧寶亦無二
一切法義不可說 無有生滅如虛空
無作無受如火性 從緣而生非緣滅
滅已不知去來處 一切諸法亦如是
諸法皆從因緣生 因緣斷故名為滅
若法不生而不滅 亦復不常而不斷
即是甚深十二緣 更不從緣而出生
本無有生而今生 本無有出而今出
無有造作無受者 無有諸因及果報
亦復非有而非無 非有彼此二種相
亦不在內非在外 即是甚深十二緣
是法本無而今有 已有之法後還無
若是有法三世攝 當知性相如前說
若是內法外中無 外法之性內中無
一切諸法亦如是 是名第一真空義
一切眾生心本性 清淨無穢如虛空
凡夫不知心性故 說客煩惱之所染
若諸煩惱能污心 終不可淨如垢穢
諸客煩惱障覆故 說言凡夫心不淨
如其心性本淨者 一切眾生應解脫
以客煩惱障覆故 是故不得於解脫
心不能生次第心 心不能見次第心
一切諸心從緣生 是故次第心不斷
若能知見如是心 猶如虛空及幻相
是人即得心自在 亦能了知次第心
猶如幻師所作幻 無量世業師亦爾
如心眾生亦復然 若知即得心自在
若有能得如是忍 猶如幻法無因緣
若知如是不生貪 不由因緣得解脫
一切眾生諸心性 如來攝為三世攝
猶如幻物無真性 眾生之心亦復然
心能了知諸眾生 眾生亦能了於心
心者非色不可見 如心眾生亦復然
如眾生性一切法 無為之性不可說
如來學得真法性 是故名為無礙智
一切凡夫不知見 流轉無量生死中
無明所覆迷於實 不知如爾及法界
法界之性如虛空 一切世間不能說
如來修集大慈悲 無字法中而演說
猶如世間六種味 各各不能自覺知
眾生雖說陰入界 而不能了其性相
眾生智慧不生滅 猶如虛空及以幻
遠離一切顛倒故 是則名為淨智慧
如來覺了一切法 無受無作如草木
若能觀察如是法 是人即得無生忍
若有無量諸菩薩 獲得如是忍辱者
是人即為無量佛 授其無上菩提記
若能放捨內外物 乃至不惜於身命
能調一切諸眾生 是人即為佛授記
若能清淨諸眾生 既清淨已不生慢
說諸眾生悉清淨 以是因緣得受記
若知諸法念念滅 為眾生故修忍辱
復能演說眾生忍 因是忍故得受記
遠離惡法勤精進 為修善法不休息
若能演說勤精進 因精進故得受記
一切諸法本性淨 平等無差如虛空
若能演說是平等 因三昧故得受記
若能知法不可說 說時不生於怖畏
能以方便化眾生 因是智故得受記
爾時魔王將四種兵。車兵馬兵象兵步兵來至佛所。魔自化身作比丘像。語不可說菩薩言。
善男子。魔王波旬。今將四兵來至佛所。汝今欲設何等方便。
不可說言。彼若來者我當令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比丘言。善男子。彼魔波旬都無善心。云何能令發菩提心。
不可說言。我當調伏令得善心。得善心已以是因緣。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云何調伏。我當往彼他化自在王。其境界彼當屬我。既屬我已我當隨意而調伏之。
爾時波旬聞是語已心生憂怖。即欲退還而不能得。復作是念。
我於今者既不被縛又不得解。亦復不能作神通力。
時魔即聞空中聲曰。
是不可說神通之力。
魔王波旬。即時便前向不可說。禮拜懺悔而作是言。
我今捨離一切魔業。
不可說言。波旬。誰繫縛汝。
波旬答言。善男子。我無繫放而不能行。
不可說言。善男子。如汝今者。不繫不放而不能行。一切眾生亦復如是。無繫無放而不能行。何以故。無明愛等顛倒繫縛不得解脫。
波旬。汝今若欲壞繫縛者。應當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波旬答言。善男子。一切眾生成就幾法。能發無上菩提心耶。
波旬。眾生成就十六種法。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六。
所謂常修上心瑩磨諸根。
勤修諸善莊嚴功德。
至心持戒不生悔厭。
修集大悲憐愍眾生。
信佛世尊有大慈悲。為諸眾生受行諸苦。能壞眾生所有苦惱。
調伏諸根具足正念。
心無所畏不求諸有。
樂求佛智不樂二乘。
受樂無慢受苦無悔。
恭敬智慧破壞憍慢。
知恩報恩具足身力。
護持正法不斷三寶。是名十六。
善男子。若有眾生具如是法。當知是人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波旬言。善男子。眾生若具如是等法。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我今實無如是等法。云何能發無上道心。
不可說言。波旬。譬如種樹為華果實。初雖未有。當知其後必得不疑。
眾生若為向菩提心行。亦復如是。
雖未現有。漸漸當得是十六法。
波旬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
說是法時天與人眾。三萬二千。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波旬言。善男子。云何名為向菩提心行。
善男子。有三十二法。向菩提心而得增長。何等三十二。
一者至心。
二者定心。
三者淨心。
四者欲心。
五者不放逸心。
六者修集善法。
七者莊嚴趣向無上菩提。
八者能以四攝攝取眾生。
九者樂行方便。
十者調伏眾生。
十一者能熟眾生。
十二者能知因緣。
十三者勤行精進。
十四者親近善友。
十五者具足信心。
十六者具足信心故便生歡喜。
十七者。供養恭敬師長和上有德之人。
十八者能瞻病苦。
十九者能善思惟。
二十者如法而住。
二十一者為護法故不惜身命。
二十二者成就總持。
二十三者具足念心。
二十四者能說深法。
二十五者具足智慧。
二十六者具足諸力。
二十七者願於菩提。
二十八者不捨眾生。
二十九者修集慈悲喜捨之心。
三十者。遊於生死心不生悔。
三十一者為受身故莊嚴福德。為發淨願莊嚴智慧。
三十二者知一切法不可宣說。是名三十二。
菩薩若能增長是法。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譬如秋夜初月增長亦明亦淨。眾生未發菩提之心。具足如是三十二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菩薩若能具足如是三十二法得妙色相。常為天人之所供養。
能捨一切不求果報。發大誓願淨於三世。
持戒完淨不漏不破。修於忍辱得從聞善。
無生法忍莊嚴善法。身心寂靜不貪善根。
終不修集愛味諸禪。亦不修習緣眾生慈。
唯修法緣無緣之慈。修集大悲作他所作。
知恩報恩不捨眾生。樂聽正法如聞而說。
演說法時無有食想。能調自他離貪恚心。
以四攝法攝取眾生。修行福智二種莊嚴。
毘婆舍那及舍摩他。具足念心淨諸威儀。
成就獲得四無礙智。身口意業從於智慧。
其心堅固無有退轉。常能利益一切眾生。
波旬。為諸眾生入佛法故。示有文字音聲演說。第一義中都無如是文字聲說。是則名為一切法性。一切法性。性不可說。
波旬言。善男子。若一切法不可說者。菩薩云何發大誓願向於菩提。
不可說言。波旬。譬如虛空其性無邊。是中寧可作井池不。
不也。善男子。
波旬。若一切法性無不可說者。終不可證。不可宣說。
波旬言。云何名為發菩提心。
不可說言。了知貪性則名發心。若復了知瞋癡慳妬陰入諸界。無明行識名色六入。乃至生老病死大苦是名發心。
波旬言。一切諸法有何等性。
波旬。一切諸法無出是性。
波旬言。云何無出。
夫無出者即無魔迹。魔迹即是我及我所。離我我所是名無出。
覺觀因緣行想聚取。說想非想生滅善惡。有漏無漏有為無為。世及出世即是魔迹。若無如是即是無出。
說是法時八千菩薩得無生忍。虛空之中出如是聲。
善哉善哉。波旬。
說是法時八千菩薩得無生忍。
波旬言。善男子。菩薩具足何等法故得無生忍。
空中聲曰。
修集具足六波羅蜜得無生忍。
爾時不可說菩薩白佛言。
世尊。唯願如來。為諸菩薩說不可說。
佛言。善男子。若有菩薩。行檀波羅蜜時。觀身如幻。觀受如夢。觀於菩提猶如虛空。行施之時不見一法。是名檀波羅蜜不可宣說。
若有菩薩觀戒戒地。毀戒及地。觀諸眾生無有我性。觀於法性。是名持戒不毀破戒。
具足戒已不發三眼。
一持戒眼。二破戒眼。三菩薩眼。
雖復持戒不求一法。不見菩提去來現在。是名尸波羅蜜不可宣說。
善男子。若有菩薩觀諸眾生。不生不出而修於忍。
觀於菩提眾生諸法皆悉空寂。眾生空中無瞋喜心。亦復不覺一法怨相而修於忍。亦復不覺遠離一法而修於忍。是名羼提波羅蜜不可宣說。
善男子。若有菩薩勤行精進。
都不見有身口意等一法是生一法是滅。而修精進不壞法界。
為度眾生而修莊嚴。於空無我不生錯亂。
為欲具足一切佛法而行莊嚴。聞說佛法即是無法。於是事中不生恐怖。
清淨莊嚴如來世界。雖復莊嚴觀之如空。亦不莊嚴轉於法輪。何以故。一切法性不可說故。是名毘梨耶波羅蜜不可宣說。
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禪波羅蜜。修已不見過去心性。淨本性已不見住處。
亦復不見貪恚癡心上中下心及無貪恚。愚癡慧心亦不分別。何以故。
如貪恚癡性。無貪恚癡亦復如是。如是觀已亦入禪定。亦不能作平等平等。
亦不能以不平等法而作平等。
亦能了知陰界諸入。善惡淨穢。有漏無漏。世間出世間。生死涅槃對治等法。是名禪波羅蜜不可宣說。
善男子。云何名為不可宣說般若波羅蜜。
若無慧行。無我我所眾生壽命士夫。常斷有無等見。欲界色界及無色界是名無行。無有諍訟無去無來。是則名為隨於慧行。
離無明闇及惡邪見。觀如是法即真實觀。
善男子。火災起時一切燒盡。無有因緣唯除虛空。菩薩行是不可宣說般若波羅蜜時。亦復如是無有因緣。
見一切法本性盡滅。以方便故為諸眾生宣說涅槃。
亦知眾生無有名字。以方便故宣說名字。
以慧力故知過去未來說於出滅。
雖復了知無有身心。以方便故說於身心。
雖知諸法不可宣說。為眾生故方便而說。
雖知無施及以受者。以方便故說施說受。
雖知諸法本性清淨。以方便故說有禁戒。
雖知諸法本無瞋性。以方便故修集忍辱。
雖知無修無有遠離。以方便故勤修精進。
雖知諸法本性寂靜。以方便故修行禪定。
雖知無有生死涅槃。以方便故修集智慧。
雖知諸法本性自滅。以方便故說於涅槃即是般若。
夫般若者無聲名字不可宣說。不可見聞。無心無識。不取不捨。非我我所。非有處所形質規矩。
不高不下。非色非見。非對非作。非覺非想。無有住處。非去來現在。非色聲香味觸法意。非明非闇。非是虛空。非內非外。非作非有。非肥非瘦。非增非減。本性清淨非貪恚癡。亦非狂亂。無有邊際。不可稱量。是名般若波羅蜜不可宣說。
說是法時。魔王波旬。於繫得脫。心生歡喜即作是言。
如我今聞不可說法而得解脫。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法者。亦當如我於顛倒中而得解脫。一切眾魔不得其便。
爾時會中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時阿難白佛言。
世尊。如是正法名字何等云何奉持。
佛告阿難。是經名為方等大集。亦復名為不可說法。亦復名入一切佛法。斷一切佛所有名字。若有人能頂戴受持如是等法。即能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空中多設伎樂香華。供養不可說菩薩。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六種震動。
2008年9月26日 星期五
無言菩薩品第六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諸大眾圍繞說法。
時王舍城師子將軍家產一子。當其生時。虛空之中多有諸天作如是言。
童子。當應念法思惟於法。凡所發言莫說世事。常當頒宣出世之法。常當守口慎言少語。莫於世事起諸覺觀。當依於義莫依文字。
爾時童子聞是語已。不復涕泣無嬰兒相。乃至七日色貌和悅。見人歡喜目未曾眴。
是時有人語其父母。是兒不祥不應畜養。何以故。瘖無聲故。
父母答言。是兒雖復瘖不出聲。然其身根具足無缺。當知是兒必有福德。非是不祥薄福之人。因為立字。字曰。無言。
時無言童子漸漸長大如八歲兒。所遊方面人所樂見。隨有說法轉法輪處。樂往聽受口無所宣。
爾時無言童子。以佛神力與其父母眷屬宗親往寶坊所。到已見佛心生歡喜。禮敬供養右繞三匝。合掌而立。并見十方諸來菩薩生大喜心。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師子將軍所生之子。身根具足而不能語。是何惡業因緣所致。
佛告舍利弗。
汝今不應作如是語輕是童子。何以故。是人即是大菩薩也。已於無量無邊佛所種諸善根。不退轉於菩提之道。是兒生時。多有諸天來誡勅之。
善哉童子。當念正法思惟正法。無得宣說世間之事。常當頒宣出世之義。常當守口慎言少語。莫於世事起諸覺觀。當依於義莫依文字。
舍利弗。如是童子從天教誨。是故無語默然思惟獲得四禪。
舍利弗。無言菩薩示如是身。則能調伏無量眾生。是故默然無所宣說。
舍利弗。我今說是大集經典。無言菩薩。當於此中能大利益無量眾生。
時無言菩薩。以己願力神通道力。令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自見其右手之中有大蓮華猶如車輪。色香具足微妙第一人所樂見。一一華臺有一菩薩結加趺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
爾時無言菩薩現如是等大神通已。低頭合掌作如是言。
南無佛陀。南無佛陀。
諸蓮花臺中一切菩薩。亦復如是同作是言。
南無佛陀。南無佛陀。
發是言已。十恒河沙等世界大地六種震動。虛空諸天以妙香華種種伎樂供養於佛。
爾時無言以佛神力及己願力。與諸菩薩踊在虛空高七多羅樹。正向於佛而說偈言。
如來無色示現色 亦復於色無染著
若有眾生入佛法 云何當知真實色
非色聚中有如來 亦不離色有如來
如來已離諸色聚 哀愍眾生故示色
如來哀愍眾生故 以諸相好莊嚴色
實無色相為眾說 是故如來難思議
如來正法無文字 離文字已無有聲
無有文字無可說 甚深寂靜無有覺
如佛先在菩提樹 所覺諸法亦如是
此法無字無音聲 亦無造作無可說
如是諸法無相貌 亦以遠離一切相
一切諸法若無相 如來云何而演說
如來具足大慈悲 是故憐愍為利益
不可說法而演說 亦知真實不可說
如來了知不可說 亦知音聲性空寂
真實了知一切義 是故名佛真實覺
所說之法名世諦 如來真實覺知之
世諦不出無有性 不可造作無有期
真實無有色相貌 為眾故示種種色
知法無法無上尊 為眾生故而演說
我初生時受天語 是故默然無所說
至心念法思惟法 是故不見色與聲
若得入於深法界 爾時則無色聲等
若能遠離於心業 即得遠離於口業
無有言說即是語 雖復言說亦無語
語亦非作亦非說 言語本性寂靜故
我今至心念菩提 亦復至心修其道
我今說是無上語 亦當定得真實道
我心不得菩提道 口及口行亦不得
無上菩提即是空 其性本來常寂靜
如菩提性聲亦爾 不見不取法性故
我聲如是不可見 所求菩提亦如是
為菩提故有修行 是行亦無所至處
是行如是無至處 是故菩提處非處
六波羅蜜如菩提 一切善法亦如是
一切語言無語言 於無語中能說語
若有惠施妙音聲 惠施之主及財物
如是等施即菩提 一切皆悉不可說
若是布施可口說 菩提體亦應可說
菩提之性如虛空 一切音聲亦如是
若有心能真實知 知已亦能宣說聲
隨知是聲而處滅 即是菩提真實相
若能遠身口意業 一切煩惱亦復然
即是一切波羅蜜 如來所說實法性
惠施不在菩提中 菩提不在惠施中
如是二法即音聲 亦無所住無至處
若有能知如是等 即是真實大菩薩
若於施時不生慢 即是無上大施主
護持禁戒即是聲 無有形色無至處
諸法不生及不滅 即是無上持戒相
如是禁戒無能作 亦復無身口意業
若不出滅不造作 云何可說是禁戒
為流布故出音聲 眾生立名名禁戒
如諸禁戒聲亦爾 如是二法俱無漏
口之所說為戒故 而說種種諸莊嚴
音聲實無諸莊嚴 真實知之無所有
身業口業及心業 能迴此戒向菩提
禁戒音聲及菩提 如是二法如虛空
若有能作如是知 是人即行戒行處
即能得到戒彼岸 彼處甚深難得見
說忍音聲即是空 空性無處無造作
忍辱與空是二法 無有差別如虛空
忍辱之聲非色作 不可覩見無處所
若有修集平等心 即是忍之真實相
忍辱雖復念念滅 而與色身常共行
一切文字皆無漏 眾生立名名忍辱
若有能調身口意 即是無上之忍辱
若有能忍忍辱者 是亦即是無上忍
若有眾生碎其身 節節壞末如胡麻
觀身猶如乾草木 是則名之為身忍
若聞惡口罵詈時 其心不動如法住
觀察音聲如虛空 即是無上之口忍
若能通達煩惱因 遠離一切諸煩惱
是則名之為心忍 不為一切煩惱污
如忍即是菩提性 身口意業亦如是
若能迴是向菩提 是則名為得菩提
若有眾生勤精進 上中下等及麁細
於無量劫修集之 無所獲得無畢竟
若不獲得精進者 是故菩提名無得
若能不得一切法 即是無上勤精進
若有如是精進者 不增不減如虛空
如是即是大菩薩 勤行精進無所畏
一切諸禪無有聚 無有造作無至處
若有思惟一切法 即是真禪波羅蜜
遠離一切諸惡色 惡身惡口亦復然
能焦一切諸煩惱 即是真禪波羅蜜
若能觀心真實性 一切法中亦不見
若能無心遠離心 即是真禪波羅蜜
若能觀心及菩提 即是無上真實見
若有如是真實見 獲得菩提不為難
若能知見無文字 一切諸法無生滅
若作如是觀見者 是即名為大智慧
雖復口說於智慧 智慧亦不住口聲
若知口聲實無聲 即是智慧之真性
若法無有此彼住 中間亦復無住處
一切法性無住處 即是無上大智慧
無有文字無有行 無有相貌無有性
無有取捨等二相 是名無上大智者
若觀一切波羅蜜 其性平等如虛空
是即名為無平等 能觀一切法平等
若能平等一切法 亦能觀於眾生等
悉能等觀一切佛 所得智慧無平等
若諸菩薩有智者 能觀如是無等法
即得無上菩提果 猶如先佛之所得
無言菩薩說是偈時。萬二千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萬菩薩得無生忍。
時華臺中諸菩薩等。悉從座起頭面禮佛。以妙蓮華恭敬供養無言菩薩。口宣是言。
我是知恩我今報恩。
時舍利弗言。世尊。如是菩薩何因緣故發如是言。我是知恩我今報恩。
佛言。舍利弗。如是菩薩皆悉因於無言菩薩發菩提心。是故說言我是知恩我今報恩。今復因於無言菩薩聽受如是大集經典。并來覩見供養於我。
爾時無言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有所疑今欲啟請。唯願如來哀愍聽許。
佛言。善男子。隨意致問當為汝說。
時舍利弗語無言菩薩。仁者。若無言語云何得問。
大德。一切諸法皆悉無言無字無說。何以故。一切眾生性無言故。以覺觀故而有聲出。若無覺觀云何有聲。云何可說。云何有字。
大德。夫覺觀中無字無聲。離於覺觀亦無聲字。覺觀之體即非覺觀。我作文字亦不覺觀。我因覺觀有大功德。若能觀於如是深法。是則名為十二因緣。
若從緣生即是空寂。則無定相。若有如是真實知者。即是真實知於法性。
大德。諸法悉從因緣和合。而和合中實無作者。生者。出者。是故諸法無主。無音。無聲。無心。無有覺觀非無覺觀。何以故。顛倒因緣而有出滅。
是故若有問者。聽者。及解說者。不合不散一相無相。
大德。夫問難者即是大悲。我有大悲是故問佛。如是問者即是悲問。非口問也。
夫口問者是聲聞問。聲聞著聲故名聲聞。菩薩普悲故無口問。
舍利弗言。善男子。若一切法性無定者。一切眾生性亦無定。若無定者菩薩為誰而修悲心。
大德。若諸眾生有定性者。一切菩薩終不修悲。一切眾生實非眾生。以顛倒故作眾生想。是故菩薩修集悲心。為壞顛倒宣說無我。
大德。菩薩摩訶薩不為壞有而說正法。不為壞我壽命士夫而修慈悲宣說正法。為知真實深法界故而宣說法。
真法界者。即空三昧無相無願。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亦如是真實了知。所以相問試汝智耳。為令佛法增長故問。為欲利益眾生故問。
爾時無言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經中說有二因緣能生正見。所謂聞聲及善思惟。唯願哀愍為諸菩薩廣宣說之。云何聞聲及善思惟生於正見。
佛言。善男子。至心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善男子。為菩提心而聽法者即是聞聲。
至心憶念菩提之心。是善思惟。觀菩提心是名正見。
復次善男子。為菩提道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不遠離道是善思惟。如法而住是名正見。
為調伏心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遠離惡心是善思惟。獲得善心是名正見。
為嚴善法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修集莊嚴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善法是名聞聲。
增長善法名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惠施是名聞聲。
能捨一切是善思惟。不求果報是名正見。
為聽戒聚是名聞聲。
至心護戒名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法忍是名聞聲。
打罵不報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精進是名聞聲。
破壞懈怠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三昧是名聞聲。
能淨身心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智聚是名聞聲。
聞已正觀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攝法是名聞聲。
攝取眾生是善思惟。知是攝法無取無作。空無所有是名正見。
聽五通法是名聞聲。
得身心輕名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無礙是名聞聲。
修集無礙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依法是名聞聲。
勤修四依名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三十七品是名聞聲。
若聞演說四念則是念處。說於捨離謂四正勤處。
說於定聚謂四如意。說無所畏謂諸根處。說無能壞謂諸力處。說離煩惱謂七覺分。說真知法謂八正道。
是善思惟不著斷常。以如是道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諦法是名聞聲。
知苦離集證滅修道。是善思惟。見如是法不生不滅是名正見。
聽三解脫是名聞聲。
信空三昧。不畏無相。不疑無願。是善思惟。以如是法願向菩提名為正見。
修空三昧調心明見。修集無相為除覺觀。修集無願為求諸有。是名正見。
聽發心法是名聞聲。
修菩提道是善思惟。其心不退是名正見。
得善知識是名聞聲。
供養親近名善思惟。受其教誨是名正見。
聽於法界是名聞聲。
觀於法界是善思惟。如法而住是名正見。
見佛世尊名為聞聲。
念諸菩薩名善思惟。得畢竟道是名正見。
初聽八萬四千法聚是名聞聲。
觀諸眾生如是行處是名思惟。調伏八萬四千諸根是名正見。
善男子。隨何因緣能生善法是名聞聲。
聞已不離諸善因緣名善思惟。以如是法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善男子。如是二法無有差別。謂善思惟及以正見。何以故。
一切諸法平等無二。是善思惟。
能觀平等。是正見故。
無增減者即是正見。
無取捨者即是正見。
無作作者即是正見。
無覺觀者即是正見。
無念念處即是正見。
無作無思即是正見。
無一無二即是正見。
一門一味一乘一行其性是一。無諸煩惱憍慢等結。無聞無說無垢無淨。法界之性不可分別。如如不動三世平等。無我我所。無有眾生壽命士夫。無字無聲。不可宣說。不知不見。一切法中得知足心。遠離諸相。斷一切喜覺觀屋宅。乃至讚佛不生佛相。若入定時。觀如是等甚深法界。名善思惟。
從定起已為諸眾生。宣說如是甚深法界。是名正見。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是正見。
爾時舍利弗語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從誰聞法而得正見。
無言菩薩言。
大德。若有不得去來現在菩提心者。我從彼聞而得正見。
觀三世等一切法等。於一切法不生覺觀。其心不住有為無為。遠離一切眾生之相。而為眾生修諸苦行。亦復遠離二種之相
。一眾生相。二者心相。
遠離二節知實法性。實法性者。無有有有。通達一切諸佛深法。不生憍慢自言我知。
大德。我從是人聽受正法。是人亦不宣說一字。亦令一切而樂聞之。知法真實不可宣說。為眾生故而宣說之。出於世間不為世污。畢竟修集無有能知修與不修。
我從是人聞受正法。住於法性於眾生性不生分別。觀眾生性法性空性皆悉平等。
我於如是人邊聞法。是人不坐菩提樹下。不起不行不眠不臥。不睡不寤而得菩提。得菩提已終不作相言得菩提。一切眾生亦不知彼獲得菩提。無得乃得故無得相。
大德。夫正法者無有光明。無光明者即無處所。無處所者即是無身。無身者即是無畏。無畏者即是不出。不出者即是不生。不生者即是不滅。不滅者即是不著。不著者即是不動。不動者即是不變。不變者即無駃無闇。無駃無闇即無覺觀。無覺觀者即是無世。無世者即是無器。無器者即是無貪。無貪者即是性淨。性淨者不合煩惱。不合煩惱者即不顛倒。不顛倒者即是平等。平等者即是真實。真實者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者名從因緣。從因緣者即不去來。不去來者即無境界。無境界者即是無句。無句者即是不狂。不狂者即是無聞。無聞者即是無作。無作者即是無住。無住者即是無字。無字者即是無相。無相者即是過於心意識句。過心意識即是寂靜。寂靜者即是無熱。無熱者即是無瞋。無瞋者即畢竟。畢竟者即是無有。無有者即是涅槃。是名為法。
大德。即是正法。即是說法。即是聞法。即是正見。
大德。夫正見者不見於身。身行。病行。不見於見。不生貪著。不覺不觀。是名佛法。聖見。正見。
復次大德。觀無明愛與解脫等無有差別。是名正見。
如是見已不著不取。是名聖見。
復次大德。觀貪恚癡空無相願平等無二。不見於相見無相相。是名聖見。
不觀一二等一切法。名聖正見。
復次大德。若能觀我及眾生等。眾生等故如來平等。如來等故佛法平等。佛法等故聖眾平等。聖眾等故大慈平等。慈平等故虛空平等。以不住住。如是平等名聖正見。
大德。如一切法聲亦如是。如聲即是聖見。即是正見。
大德。聖正見者亦無生出。若無生出從誰聽法。
舍利弗言。如我解仁所說義者。一切諸法無所語言。
大德。如是如是。一切諸法實無言語。
善男子。若言如來成就功德。如是言中得何等罪。
大德。若如是說。當知是人有大過咎。何以故。
如來功德不決定故。所以者何。無福無罪故名如來。若觀如來有功德者。是名為欲。夫有欲者即是大欲。有欲大欲即是過咎。
善男子。云何得名無過咎耶。
大德。如第五大。如第七情。如十九界。無出無入無生無滅。無有造作無心意識。乃名無過。若有知見遠離證修。是名罪過。若有諸界是名罪過。若無諸界是名無過。
爾時佛讚無言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即是善說。
說是法時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無言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有四種力。所謂。信力。進力。念力。慧力。唯願如來廣分別說。云何名為菩薩四力。
佛言。善男子。至心諦聽吾亦當說。
若有菩薩於佛正法深信順解不作疑心是名信力。
若勤精進求於佛法。不休不息不生疑悔是名進力。
若有菩薩求於善法。得已不失念菩提心。所作善根。願向菩提是名念力。
若有菩薩內自思惟不隨他語了知法性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有信心親近聖人是名信力。
若能供養如是聖人是名進力。
至心聽受聖人之言是名念力。
聞聖法已如法而住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信業果者是名信力。
既生信已不作諸惡是名進力。
過去善業現世猶增是名念力。
若知諸法有因有果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信心法不可說者有名信力。
若因此信能調伏心是名進力。
若能至心是名念力。
觀法如幻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見法空是名信力。
若斷邪見是名進力。
若見內外悉皆空寂不生怖畏是名念力。
若能觀見第一義空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能觀見無相無願是名信力。
為他演說無相無願是名進力。
至心觀察無相無願是名念力。
了知是法不可宣說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能一切施不求果報是名信力。
施已不悔亦不休息常行不絕是名進力。
施時至心念於菩提發願迴向是名念力。
不觀財物受者施者及以果報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有受持清淨禁戒不求果報是名信力。
不生煩惱毀壞禁戒是名進力。
如是淨戒至心護持願向菩提是名念力。
觀身口意如水中月響幻炎等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有修行忍辱之法不求其果是名信力。
若有打罵能忍受之是名進力。
為忍辱故修集慈悲及不放逸願向菩提是名念力。
觀身口意都無所忍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有了知勤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懈怠得是名信力。
若能調伏一切眾生。護持聽受供養正法。能為眾生趨走給使能淨佛土是名進力。
能令眾生遠離懈怠。勤修精進願向菩提是名念力。
若修精進不增不減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樂寂靜離說世事是名信力。
若住空寂獲得四禪及八解脫是名進力。
若於諸禪無有退失是名念力。
若觀諸禪無常苦無我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聞一切諸波羅蜜三十七助菩提之法。信不生疑是名信力。
聞已轉為眾生演說是名進力。
心善思惟是名念力。
如法而住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為諸眾生修集慈心是名信力。
憐愍眾生令其離苦是名進力。
觀察法已心得大喜是名念力。
於怨親中其心平等修集大捨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觀察是身無量眾惡之所成就。誑惑凡夫猶如幻相是名信力。
受死苦時專心繫念佛法僧寶不惜身命是名進力。
亦不生於諸惡之心。聲聞心。辟支佛心。貪心。瞋心。癡心。妬心。慳心。毀戒心是名念力。
若觀法界分別法界觀無礙智。亦知過去未來現在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喜者名信。
不退轉者名為精進。
不狂亂者名為念力。
了了知者名為慧力。
復次善男子。以信力故能有所作。
以進力故事得畢竟。
以念力故無所漏失。
以慧力故能如法說。
復次善男子。觀疑網故名為信力。
遠離疑故是名進力。
更不生疑是名念力。
說能壞疑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信佛法者是名信力。
為菩提故而修行之是名進力。
得順忍故是名念力。
得無生忍是名慧力。
善男子。信根。信力無有差別。進根。進力。念根。念力。慧根。慧力。亦復如是。
說是法時。百千菩薩得無生忍地。四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蓮華。語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汝向問佛。佛即為汝分別解說。汝心喜耶。
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我亦不問不聽一法。云何生喜。
蓮華菩薩言。
善男子。汝於佛所不聽法耶。
無言菩薩言。
諸佛如來都無所說。我云何聽。何以故。我非法器故。
蓮華菩薩言。
汝今若非是法器者。是何等器。
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我身今者尚非法器。況復餘器。
蓮華菩薩言。
汝若非是真法器者。云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非是器。
善男子。若離佛法有菩提者。當知有器。一切佛法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法。
善男子。是故我若遠離煩惱。不見佛法不見菩提。煩惱菩提及以佛法無有差別。若煩惱中見菩提者即是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是名倒見。
蓮華菩薩言。
善男子。云何名倒見。
見我壽命士夫摩納。離是之外別有貪欲瞋恚愚癡。是名倒見。
一切法性及菩提性無有差別。無作無受我性眾生壽命士夫摩納。即是貪欲瞋恚愚癡。如是等法即是菩提。是名如見。
即四大中及四大造求於菩提不餘處求。
云何名求。求時不見一切諸物。不見者即是無處。無處者即是無住。無住者即是一切諸法之性。一切諸法若無性者即是實相。實相者非常非斷名畢竟節。
若有能見如是等節。當知是人不流不散。不流不散即無生滅即是涅槃。即是實知一切諸法。若如是等得涅槃者。即是聖句入於涅槃。是故如來於經中說。
自不調伏能調伏他。自不解脫能解脫他。自不寂靜能寂靜他。自不涅槃令他涅槃。無有是處。
若自調伏令他調伏。若自解脫令他解脫。若自寂靜令他寂靜。若自涅槃令他涅槃。斯有是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菩提道。解了一切眾生所行。於諸法相及以法界不生分別。
修行一切善法之時。亦不見有諸魔徒眾。雖求佛法不見求者。雖調眾生不見我人。雖行諸法煩惱不污。雖順世法世法不染。
負五陰擔亦無住處。遠離諸界不動法界。修解脫法門不退善法。明見三界不雜煩惱。
行檀波羅蜜不生憍慢。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隨一切行實不行於一切諸行。若能修行如是等行。當知即是行菩提道。
於菩提道及菩提行不生分別。若行如是菩提道行。於諸法中不見有我。
無貪。無瞋。無親。無怨。無有障礙。若無障礙即無為行。若無為行即是真實大菩薩也。
蓮華菩薩言。
善男子。何因緣故名為菩薩。
善男子。能覺眾生所不覺者故名菩薩。
能寤無明睡眠眾生故名菩薩。
演說隨順菩提之法故名菩薩。
能令眾生深樂寂靜是名菩薩。
增長佛語竪正法幢護念聖眾。於菩提心無有動轉。
不住聲聞辟支佛心。終不捨離至誠之心。
發願畢竟能度未度。能解未解。為無依者而作歸依。
能滅未滅。能調煩惱。不脫煩惱觀生死過亦求諸有。
修空三昧不捨眾生。
修集無想不捨菩提想。
修集無願深樂諸有。
雖樂佛法於貪無貪。
知有為法多諸罪咎。而其內心不捨有為。
雖離諸闇不得大明。得大智慧以為器鉀。
深樂惠施嚴施瓔珞。淨佛世界具足淨戒。
具足誓願具足忍辱。能調一切不忍眾生。
勤修精進求無壞身。能壞欲界樂受下身。
雖受諸有其心不悔。善知方便常自調伏求於菩提。
為諸眾生修習慈心。為壞眾苦修集悲心。
為調不調修習喜心。非畢竟捨修集捨心。
通達了了解甚深義。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依於義法了義經智不依世法。
亦為眾生而作依止。為諸眾生莊嚴身口。如說而作莊嚴於心。
為諸眾生莊嚴神通。利益眾生猶如大地。
能淨一切猶如大水。燒諸煩惱猶如熾火。
於法無礙猶如猛風。於法平等猶如虛空。
得陀羅尼持一切門。樂說無礙令眾喜聞。至心念佛為淨心故。
能大法施叚食施故。正命自活威儀清淨。
修無諍三昧深樂寂靜。樂調眾生離說世語。見樂世者呵嘖教誨。
具七種財其心柔軟。樂行惠施堅固不退。眷屬不壞親近善友。
知恩報恩觀過去業。隨眾生意能壞疑心。
觀察生死多諸過咎。所作至心解一切語。
修集大乘不疑三乘。眾生樂見隨問而答。
得無礙智諸佛所念。時節語。不多語。光明清涼猶如秋月。
善法具足猶如滿月。眾生樂見猶如明月。
增長善法猶如初月。一味甘甜如月一味。
觀一切法如水中月。清淨無垢如月無翳。
易共語言諸根具足。於一切法猶如橋梁。
能度眾生於四駃水。為諸眾生營作佛事。
其心初不動菩薩界。以如是義故名菩薩。
爾時蓮華菩薩白佛言。
世尊。無言菩薩作如是說。當知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於無上法寶之輪。若有能信受持如是無言菩薩所說法者。亦復當得如是功德。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無言菩薩得慧燈三昧。是故若欲於無量劫說一句義不可窮盡。
蓮華菩薩言。
世尊。唯願如來垂矜哀愍。增長眾生諸善法故。莊嚴無上大集經故。少為大眾開示如是慧燈三昧。若有智慧菩薩。聞已亦當獲得如是三昧。得已亦當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男子。至心諦聽。吾當為汝少分別說。
言慧燈者即是智燈。智燈者即是破闇。無闇者即是破疑。破疑者即是慧燈。慧燈者即是諸法無二相也。
善男子。了了智。不疑智。不失智。不挽智。不隨智。無闇智。聖智。猛利智。捷疾智。分別智。廣大智。純一智。種種智。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三世平等智。三界智。三解脫門智。三慧智。三寶智。三乘智。三眼智。三垢智。三滓智。三聚智。心意識智。陰入界智。因緣和合智。見畢竟智。如法界智。自相智。第一義智。方便智。一切聲語智。一切字智。無礙智。不壞智。能說法智。知下中上根智。無作無受智。一切呪智。一切醫智。一切世事智。莊嚴陀羅尼智。日月三昧智。入三昧智。聖智。聖三昧智。金剛三昧智。無諍三昧智。心等三昧智。壞魔三昧智。日光三昧智。無想三昧智。寶幢三昧智。一切法門三昧智。一切法器三昧智。無邊光三昧智。福德三昧智。無住三昧智。樂見三昧智。善見三昧智。無盡器三昧智。畢竟盡智。一切智。無動智。那羅延三昧智。一切見智。
如是等六萬三昧門智。我於往昔見燃燈佛。即得如是諸三昧門。如是諸三昧門。一切悉是慧燈三昧之所攝持。
善男子。譬如日出能為四事。
一者有大光明。二者除滅闇冥。三者示種種色。四者令諸眾生得造事業。
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亦復如是。能為四事。
一者。破壞一切煩惱闇冥。
二者。出大慧光。
三者。示諸眾生種種諸行。
四者。開示眾生道非道等。
善男子。譬如淨寶之珠置之高幢。其明遍照四由延所。施諸眾生所須之物。而珠體相無有增減。慧燈三昧亦復如是。
住是三昧菩薩摩訶薩。永斷一切煩惱習氣。淨戒。淨定。淨慧。淨身心。淨於方便。淨陀羅尼。修集大悲放大光明。遍照無量諸佛世界。隨眾生意而作事業。菩薩雖作如是諸事。而其相性無有增減。
善男子。譬如虛空容受佛土無有障礙。亦不障礙一切雨渧風火水災。一切眾生無量無邊。
善男子。慧燈三昧亦復如是。住是三昧諸菩薩等。為諸眾生說一切法無有障礙。方便教化一切眾生。
為因力者演說方便。令其解脫調伏成熟。
為邪定者方便演說令壞邪定。
無善子者令種善子。無法器者令作法器。
為法器者分別演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求聲聞人方便說法。令其獲得四沙門果。
求緣覺人方便教誨。令其獲得辟支佛道。復為方便說法漸進。令其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住不退地。
通達八萬四千法聚。為壞眾生疑網心故。種種開示分別解說。解說一事於無量劫不可窮盡。雖作如是無量之事。而是三昧亦無增減。
善男子。譬如一燈力能顯示種種諸色。慧燈三昧亦復如是。
於一心中能於無量諸佛世界示種種色。而是三昧無有傾動。
是故四念處中。法念為頂。
四正勤中。未生善法能生善法名之為頂。
四如意中。身心寂靜名之為頂。
五根五力中。慧根慧力名之為頂。
七覺分中。擇法為頂。
八正道中。正見為頂。
一切外道所有舍摩他毘婆舍那名之為頂。
四真諦中。滅諦為頂。
四依之中。依義為頂。
四無礙智義。無礙智名之為頂。
六神通中。漏盡為頂。
四無量心。悲心為頂。
修梵行中。智慧為頂。
諸波羅蜜中。般若為頂。
一切方便。知眾生心名之為頂。
一切諸力。處非處力名之為頂。
諸無畏中初名為頂。
不共法中無礙為頂。
三十二相。無見頂相名之為頂。
八十種好。不空說法名之為頂。
莊嚴口中。解一切語名之為頂。
莊嚴心中。破慢為頂。
一切法中。智慧為頂。是名慧燈三昧。
說是經時。蓮華菩薩及萬菩薩得是三昧。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
一切大眾以妙華香種種伎樂供養於佛尊重讚歎。時會菩薩各作是言。
世尊。我等昔來未曾聞是三昧名字。況得聞其廣說分別。我今皆得如是三昧。是故報恩設此供養。若有聞是三昧名字。即能獲得大利益事。不失無上菩提之心。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若有眾生。已於無量無邊佛所。殖諸善本親近善友。然後乃得聞是三昧。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於其臍中出一菩薩。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除佛光明餘無及者。
是時菩薩敬禮佛足右繞七匝。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世尊。慧憍如來致意無量。問訊世尊起居輕利身無病患大眾安不。我今此界有六萬億諸菩薩等。欲往聽受大集妙典。并欲覲見無言菩薩。及以十方諸來菩薩。并復欲聞慧燈三昧。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幸為開示。令諸往者悉得慧燈三昧還來此土。
時舍利弗言。世尊。慧憍如來住何方面去此遠近世界何名。而是菩薩復名何等。是六萬億諸菩薩等住在何處。
舍利弗。其佛世界去此東方過一恒河沙等恒河沙世界。世界名曰。金剛堅根。佛號。慧憍。
舍利弗。何因緣故。世界名曰為金剛堅根。
舍利弗。彼佛世界地悉金剛。其佛願力故致如是。其佛身體眾生菩薩身悉金剛。是故世界得如是名。此菩薩者名。金剛臍。是人能於一念之頃。破壞一切金剛諸山。直至無量諸佛世界。示現諸佛臍中而出。以佛神力及已願力。是故名為金剛臍也。
舍利弗。汝向所問如是菩薩住何處者。汝今當問彼金剛臍。自當答汝。
爾時舍利弗。即問金剛臍言。
善男子。汝言六萬億菩薩者住在何處。
金剛臍言。如來說汝智慧第一。當以聖智觀是菩薩所住之處。
時舍利弗。即以聖智觀之不見。語金剛臍。
善男子。我盡聖智不見。
大德。汝之同學阿尼樓陀。天眼第一。當令觀之住在何處。
爾時阿尼樓陀。以天眼觀三千大千世界亦不能見。語舍利弗。
我以天眼都不能見。
金剛臍菩薩言。大德。汝之同學若不能見。不名天眼應名肉眼。
舍利弗言。善男子。汝之天眼其義云何。
大德。我之天眼。汝諸聲聞所不見色我能見之。
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色法我不能見而汝得見。
大德。汝今得見金剛堅根世界。慧憍如來及菩薩不。
不也。善男子。我唯聞名不能得見。
大德。如是佛土如來菩薩及諸眾生。我之天眼悉能得見。是名菩薩清淨天眼。如是天眼。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之所無有。
說是法時。求聲聞者六萬眾生捨離本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各作是言。
願我獲得無礙佛眼。不用聲聞辟支佛等障礙之眼。
爾時金剛臍菩薩即入三昧。以佛神通及己力故。令一切眾悉見六萬億諸菩薩等。在佛身內坐蓮華臺。至心專念聽佛所說。然不逼觸如來之身。而如來身無增無減無有障礙。
時諸大眾見是事已。供養禮敬歡喜讚歎如來之事不可思議。復作是言。
如來之身智慧三昧。一切悉皆不可思議。何以故。
是六萬億諸菩薩等。悉住身內無障礙故。
金剛臍菩薩觀諸大眾作如是言。
諸大眾汝等不知如來之身如虛空也。是無邊身。無障礙身。廣身。法身。無相貌身。無量身耶。
諸善男子。如來若欲內一切物。所謂國土城邑村屯聚落山河樹木置身中者亦無障礙。是故如來不可思議。
善男子。十方世界無量淨土。無量菩薩來詣如來。聽大集經成就妙色。具二十八大人之相。如來亦內置其身內。何以故。此土眾生梵釋諸王。若其見者生愧耻故。是故不令得見一人。
爾時世尊功德力故。及金剛臍菩薩力故。悉令大眾見如是等六萬億菩薩。悉從如來一毛孔出。出已禮佛右遶七匝却坐一面。
爾時金剛臍菩薩白佛言。
世尊。何因緣故無言菩薩名無言也。
佛言。善男子。汝自諮問無言菩薩。自當答之。
金剛臍菩薩。即問無言菩薩。善男子。何因緣故字無言耶。
無言菩薩默然而住。二問三問亦復如是。
金剛臍言。善男子。何故不答。
無言菩薩言。我求言辭都不可得。是故默然無所宣說。
善男子。若求言辭不可得者。云何有是不得之言。
善男子。我答一切佛語世語。云何名為答佛語耶。
善男子。我以念力受持一切諸佛所說。不忘不失。然都不見音聲字句。為流布故而宣說之。亦為眾生壞是聲字及以文句而宣說法。
云何名為答世語耶。
解諸眾生種種言音。隨其所言而為說法。
善男子。汝能如是隨順說法為久近耶。
善男子。我從除滅覺觀已來能作是說。
善男子。何因緣故作如是說。
善男子。若無覺觀聲云何出。以是因緣作如是說。
善男子。夫聲出者。為從身出。從心出耶。
善男子。夫音聲者不在身心。何以故。身如草木。心如幻化。眾因緣故有聲而出。若從緣出即是無常。若無常者即是無定。無常無定即是空無。
夫音聲者猶如虛空。不可覩見。不可宣說如虛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若聲無者。聲所了法亦復是無。是聲空故一切法空。聲寂靜故諸法寂靜。聲不可見一切諸法亦不可見。聲不出生一切諸法亦不出生。若不出生即無去來。若無去來即是甚深十二因緣。甚深因緣無作無屬。若無作屬即無生出。無生無出即是無句。若無句者即是不生。眼色及識乃至法識。無有生老病死等苦。日月光明親怨之想。斷一切行難可覩見不近不遠。
金剛臍言。善男子。如是等說是何等說。
善男子。如是即是畢竟不出。
善男子。何等名為畢竟不出。
善男子。不近不遠是畢竟不出。
善男子。何等名為不近不遠。
善男子。即是虛空。若見諸法如虛空者是名平等。
善男子。以何義故。名一切法如虛空耶。
善男子。過去之法無有終竟。未來現在亦無終竟。三世無終即是實相即是無二。
二者所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法是名為二。若有二者即是可說。若無二者即不可說。不可說者即是無識。無心。無意。以是義故不可宣說。
夫可說者即是二法。不可說者即是無二。
善男子。誰作是二。
善男子。夫無二者不可作二。二亦不可作於無二。若堅牢者不可作脆。脆亦不可作於堅固。生死之法不作無二。涅槃之法不得作二。正見之性不作邪見。邪見之性不作正見。
金剛臍菩薩白佛言。
世尊。無言菩薩凡所解脫。似得如是慧燈三昧。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謂無言不得慧燈三昧耶。
爾時金剛堅根世界。慧憍如來諸菩薩等。語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汝住何地能作是答。
無言菩薩言。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若住戒地能如是答。
善男子。善哉善哉。唯願解說如是戒地。
善男子。若無身住。心住。意住。內住。外住。及內外住即是住戒。
善男子。若無相。無命。無作。無行即是住戒。
若有菩薩住如是戒即是無住。若無住者終不生念。我能出聲有所演說。
善男子。如汝所問住在何地。能如是答者。我住法性實相法界能如是答。若如是知法真實者則無覺觀。若無覺觀云何有說。
諸菩薩言。善男子。如是說時。為何所說。
善男子。如是說時即說二法。
一者滅盡。二者不出。
一者過去。二者未來。現在不住故不可說。
善男子。過去之法不可作相。未來現在亦復如是。若使有人於三世法而作相者即是顛倒。是故一切諸法之義不可宣說。一切法義身口意等所不能說。何以故。
無業無作。無有色貌。無有口業。無有覺觀。猶如響相。如佛化故。
善男子。諸佛菩薩凡所言說皆逆世語。是故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所有智慧。不可思議。不可窮盡。不動法界。
爾時一切菩薩摩訶薩。同聲讚歎無言菩薩。
善哉善哉。善能分別如是法門。令我等輩得大利益。并得覲見如是無量諸大菩薩。
金剛臍語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我欲與汝俱還金剛堅根世界覲見供養慧憍如來。
無言菩薩言。善男子。金剛堅根世界。即是此間娑婆世界。慧憍佛者。即是釋迦牟尼如來。我何用往彼佛世界。
金剛臍言。善男子。此佛世界地非金剛。云何而言即彼世界。
無言菩薩言。善男子。汝之神通能壞無量。金剛之山直過無礙。汝今試壞此土微塵。如其壞者然後乃知汝名金剛。
爾時無言。即便入於金剛三昧。悉變此土一切山林草木微塵皆為金剛。時金剛臍盡其神通。乃至不能破一微塵。時金剛臍白佛言。
世尊。我之神力能壞一切世界金剛及諸山壁。以何因緣今於此土。乃至不能壞是一微塵。為是如來神通之力。為是無言道德力耶。
佛言。善男子。是無言菩薩入金剛三昧。三昧力故令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悉為金剛。若欲復使無量世界為金剛者其力亦能。
金剛臍菩薩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能得如是金剛三昧。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四法。則能獲得如是三昧。何等為四。
一者。至心念於菩提。
二者。所作善法畢竟。
三者。至心莊嚴善法願向菩提。
四者。能觀十二因緣。是名為四。
復有四法。一者。成就神通。
二者。修三脫門。
三者。持戒精進。常觀法界知一切法無有根本。無有覺觀不可宣說。
四者。知義知時。知實知一切法皆悉平等。是名為四。
復有四法。一者。從大悲心求大智慧。
二者。從善方便求三十七助菩提法。
三者。從大慈心觀諸眾生一切平等。
四者。從於捨心觀四真諦。
復有四法。所謂身口意業。及菩提心不可沮壞悉如金剛。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如是等法。則能獲得金剛三昧。
說是法時。六萬億菩薩一切悉得金剛三昧。
爾時無言。啟白其父師子將軍。
尊者。佛出世間即是具足無量功德。大功德聚即是如來。佛出世時無量眾生得大利益。大利益者即是涅槃。夫涅槃者常不變易。尊者何故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父答言。吾初生時。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亦有無量諸天。來勸如汝無異。如是事者唯佛證知。
師子將軍所將眷屬滿五百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無言菩薩讚其眷屬。
善哉善哉。善能莊嚴菩提之心。
諸眷屬言。云何名為莊嚴菩提心。
無言菩薩言。有四十事莊嚴菩提心。何等四十。
所謂。信佛不疑。不動法界。供養聖眾。親近善友。於諸菩薩作醫王想。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供養恭敬諸師和上。父母有德順受其語。護法求法。至心聽法。既受持已為人廣說。供養恭敬護法之人。為他說法。不生食想。破壞憍慢。知恩報恩。常善思惟。如法而住。能施難施。至心護戒。精進勤修一切善法。具足成就功德莊嚴。心無嫉妬護諸眾生。防制煩惱。調伏其心及以施心。調諸眾生能斷煩惱。知足寂靜。修淨梵行。不斷聖種。世法不污。供養恭敬說法之人。隨順世間。遠離懈怠。無有放逸。不求下乘菩提之心初不動轉。處在生死心不厭悔。遠離一切不善之法。具足一切純善妙法莊嚴梵行。是名四十。
爾時師子將軍言。
汝當時時示現其身。為令我等不退無上菩提之心。
無言菩薩言。
尊者。具足十法常得親近諸佛菩薩。何等為十。
所謂自捨己樂以施眾生。
修集忍辱護無力者。
常勸眾生修集善法。化導一切趣向菩提。願諸眾生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當供養聽其所說受持擁護然後我當成無上道。
知實法性不惜身命。
為護法故聞深法界不生恐怖。
觀無菩提無有得者。
觀己平等一切眾生亦復平等。
以眾生等觀法亦等。以法平等觀虛空等。
觀生死苦亦不捨離。見生死過心無悔恨。
具足如是諸善法者。常得親近諸佛菩薩。
說是法時。師子將軍及諸眷屬得柔順忍。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阿難。汝當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經典。何以故。是經典中分別演說一切法相。亦令無量無邊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若有能於無量佛所植諸善本。是人乃能信受是經。持讀誦寫廣分別義。受是經者有三事。
一者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者得不退心。
三者能護正法。
爾時大眾聞是語已。有七那由他菩薩。即從座起白佛言。
世尊。我等能於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讀誦書寫。
無言菩薩言。世尊。如來世尊得何等法。而令是等受持守護。
善男子。若能護是持法之人。即是護法。所謂書寫讀誦解說文字。文字可說法不可說。
善男子。有二種人能守護法。
一者如法而住。
二者誦是文字。若無文字法不可說。
爾時一切大眾。及師子將軍所將眷屬諸天世人。聞是法已心大歡喜信受奉行。
時王舍城師子將軍家產一子。當其生時。虛空之中多有諸天作如是言。
童子。當應念法思惟於法。凡所發言莫說世事。常當頒宣出世之法。常當守口慎言少語。莫於世事起諸覺觀。當依於義莫依文字。
爾時童子聞是語已。不復涕泣無嬰兒相。乃至七日色貌和悅。見人歡喜目未曾眴。
是時有人語其父母。是兒不祥不應畜養。何以故。瘖無聲故。
父母答言。是兒雖復瘖不出聲。然其身根具足無缺。當知是兒必有福德。非是不祥薄福之人。因為立字。字曰。無言。
時無言童子漸漸長大如八歲兒。所遊方面人所樂見。隨有說法轉法輪處。樂往聽受口無所宣。
爾時無言童子。以佛神力與其父母眷屬宗親往寶坊所。到已見佛心生歡喜。禮敬供養右繞三匝。合掌而立。并見十方諸來菩薩生大喜心。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師子將軍所生之子。身根具足而不能語。是何惡業因緣所致。
佛告舍利弗。
汝今不應作如是語輕是童子。何以故。是人即是大菩薩也。已於無量無邊佛所種諸善根。不退轉於菩提之道。是兒生時。多有諸天來誡勅之。
善哉童子。當念正法思惟正法。無得宣說世間之事。常當頒宣出世之義。常當守口慎言少語。莫於世事起諸覺觀。當依於義莫依文字。
舍利弗。如是童子從天教誨。是故無語默然思惟獲得四禪。
舍利弗。無言菩薩示如是身。則能調伏無量眾生。是故默然無所宣說。
舍利弗。我今說是大集經典。無言菩薩。當於此中能大利益無量眾生。
時無言菩薩。以己願力神通道力。令諸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各自見其右手之中有大蓮華猶如車輪。色香具足微妙第一人所樂見。一一華臺有一菩薩結加趺坐。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莊嚴其身。
爾時無言菩薩現如是等大神通已。低頭合掌作如是言。
南無佛陀。南無佛陀。
諸蓮花臺中一切菩薩。亦復如是同作是言。
南無佛陀。南無佛陀。
發是言已。十恒河沙等世界大地六種震動。虛空諸天以妙香華種種伎樂供養於佛。
爾時無言以佛神力及己願力。與諸菩薩踊在虛空高七多羅樹。正向於佛而說偈言。
如來無色示現色 亦復於色無染著
若有眾生入佛法 云何當知真實色
非色聚中有如來 亦不離色有如來
如來已離諸色聚 哀愍眾生故示色
如來哀愍眾生故 以諸相好莊嚴色
實無色相為眾說 是故如來難思議
如來正法無文字 離文字已無有聲
無有文字無可說 甚深寂靜無有覺
如佛先在菩提樹 所覺諸法亦如是
此法無字無音聲 亦無造作無可說
如是諸法無相貌 亦以遠離一切相
一切諸法若無相 如來云何而演說
如來具足大慈悲 是故憐愍為利益
不可說法而演說 亦知真實不可說
如來了知不可說 亦知音聲性空寂
真實了知一切義 是故名佛真實覺
所說之法名世諦 如來真實覺知之
世諦不出無有性 不可造作無有期
真實無有色相貌 為眾故示種種色
知法無法無上尊 為眾生故而演說
我初生時受天語 是故默然無所說
至心念法思惟法 是故不見色與聲
若得入於深法界 爾時則無色聲等
若能遠離於心業 即得遠離於口業
無有言說即是語 雖復言說亦無語
語亦非作亦非說 言語本性寂靜故
我今至心念菩提 亦復至心修其道
我今說是無上語 亦當定得真實道
我心不得菩提道 口及口行亦不得
無上菩提即是空 其性本來常寂靜
如菩提性聲亦爾 不見不取法性故
我聲如是不可見 所求菩提亦如是
為菩提故有修行 是行亦無所至處
是行如是無至處 是故菩提處非處
六波羅蜜如菩提 一切善法亦如是
一切語言無語言 於無語中能說語
若有惠施妙音聲 惠施之主及財物
如是等施即菩提 一切皆悉不可說
若是布施可口說 菩提體亦應可說
菩提之性如虛空 一切音聲亦如是
若有心能真實知 知已亦能宣說聲
隨知是聲而處滅 即是菩提真實相
若能遠身口意業 一切煩惱亦復然
即是一切波羅蜜 如來所說實法性
惠施不在菩提中 菩提不在惠施中
如是二法即音聲 亦無所住無至處
若有能知如是等 即是真實大菩薩
若於施時不生慢 即是無上大施主
護持禁戒即是聲 無有形色無至處
諸法不生及不滅 即是無上持戒相
如是禁戒無能作 亦復無身口意業
若不出滅不造作 云何可說是禁戒
為流布故出音聲 眾生立名名禁戒
如諸禁戒聲亦爾 如是二法俱無漏
口之所說為戒故 而說種種諸莊嚴
音聲實無諸莊嚴 真實知之無所有
身業口業及心業 能迴此戒向菩提
禁戒音聲及菩提 如是二法如虛空
若有能作如是知 是人即行戒行處
即能得到戒彼岸 彼處甚深難得見
說忍音聲即是空 空性無處無造作
忍辱與空是二法 無有差別如虛空
忍辱之聲非色作 不可覩見無處所
若有修集平等心 即是忍之真實相
忍辱雖復念念滅 而與色身常共行
一切文字皆無漏 眾生立名名忍辱
若有能調身口意 即是無上之忍辱
若有能忍忍辱者 是亦即是無上忍
若有眾生碎其身 節節壞末如胡麻
觀身猶如乾草木 是則名之為身忍
若聞惡口罵詈時 其心不動如法住
觀察音聲如虛空 即是無上之口忍
若能通達煩惱因 遠離一切諸煩惱
是則名之為心忍 不為一切煩惱污
如忍即是菩提性 身口意業亦如是
若能迴是向菩提 是則名為得菩提
若有眾生勤精進 上中下等及麁細
於無量劫修集之 無所獲得無畢竟
若不獲得精進者 是故菩提名無得
若能不得一切法 即是無上勤精進
若有如是精進者 不增不減如虛空
如是即是大菩薩 勤行精進無所畏
一切諸禪無有聚 無有造作無至處
若有思惟一切法 即是真禪波羅蜜
遠離一切諸惡色 惡身惡口亦復然
能焦一切諸煩惱 即是真禪波羅蜜
若能觀心真實性 一切法中亦不見
若能無心遠離心 即是真禪波羅蜜
若能觀心及菩提 即是無上真實見
若有如是真實見 獲得菩提不為難
若能知見無文字 一切諸法無生滅
若作如是觀見者 是即名為大智慧
雖復口說於智慧 智慧亦不住口聲
若知口聲實無聲 即是智慧之真性
若法無有此彼住 中間亦復無住處
一切法性無住處 即是無上大智慧
無有文字無有行 無有相貌無有性
無有取捨等二相 是名無上大智者
若觀一切波羅蜜 其性平等如虛空
是即名為無平等 能觀一切法平等
若能平等一切法 亦能觀於眾生等
悉能等觀一切佛 所得智慧無平等
若諸菩薩有智者 能觀如是無等法
即得無上菩提果 猶如先佛之所得
無言菩薩說是偈時。萬二千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六萬菩薩得無生忍。
時華臺中諸菩薩等。悉從座起頭面禮佛。以妙蓮華恭敬供養無言菩薩。口宣是言。
我是知恩我今報恩。
時舍利弗言。世尊。如是菩薩何因緣故發如是言。我是知恩我今報恩。
佛言。舍利弗。如是菩薩皆悉因於無言菩薩發菩提心。是故說言我是知恩我今報恩。今復因於無言菩薩聽受如是大集經典。并來覩見供養於我。
爾時無言菩薩白佛言。
世尊。我有所疑今欲啟請。唯願如來哀愍聽許。
佛言。善男子。隨意致問當為汝說。
時舍利弗語無言菩薩。仁者。若無言語云何得問。
大德。一切諸法皆悉無言無字無說。何以故。一切眾生性無言故。以覺觀故而有聲出。若無覺觀云何有聲。云何可說。云何有字。
大德。夫覺觀中無字無聲。離於覺觀亦無聲字。覺觀之體即非覺觀。我作文字亦不覺觀。我因覺觀有大功德。若能觀於如是深法。是則名為十二因緣。
若從緣生即是空寂。則無定相。若有如是真實知者。即是真實知於法性。
大德。諸法悉從因緣和合。而和合中實無作者。生者。出者。是故諸法無主。無音。無聲。無心。無有覺觀非無覺觀。何以故。顛倒因緣而有出滅。
是故若有問者。聽者。及解說者。不合不散一相無相。
大德。夫問難者即是大悲。我有大悲是故問佛。如是問者即是悲問。非口問也。
夫口問者是聲聞問。聲聞著聲故名聲聞。菩薩普悲故無口問。
舍利弗言。善男子。若一切法性無定者。一切眾生性亦無定。若無定者菩薩為誰而修悲心。
大德。若諸眾生有定性者。一切菩薩終不修悲。一切眾生實非眾生。以顛倒故作眾生想。是故菩薩修集悲心。為壞顛倒宣說無我。
大德。菩薩摩訶薩不為壞有而說正法。不為壞我壽命士夫而修慈悲宣說正法。為知真實深法界故而宣說法。
真法界者。即空三昧無相無願。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我亦如是真實了知。所以相問試汝智耳。為令佛法增長故問。為欲利益眾生故問。
爾時無言菩薩白佛言。
世尊。如經中說有二因緣能生正見。所謂聞聲及善思惟。唯願哀愍為諸菩薩廣宣說之。云何聞聲及善思惟生於正見。
佛言。善男子。至心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善男子。為菩提心而聽法者即是聞聲。
至心憶念菩提之心。是善思惟。觀菩提心是名正見。
復次善男子。為菩提道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不遠離道是善思惟。如法而住是名正見。
為調伏心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遠離惡心是善思惟。獲得善心是名正見。
為嚴善法而聽法者。是名聞聲。
修集莊嚴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善法是名聞聲。
增長善法名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惠施是名聞聲。
能捨一切是善思惟。不求果報是名正見。
為聽戒聚是名聞聲。
至心護戒名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法忍是名聞聲。
打罵不報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精進是名聞聲。
破壞懈怠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三昧是名聞聲。
能淨身心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為聽智聚是名聞聲。
聞已正觀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攝法是名聞聲。
攝取眾生是善思惟。知是攝法無取無作。空無所有是名正見。
聽五通法是名聞聲。
得身心輕名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無礙是名聞聲。
修集無礙是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依法是名聞聲。
勤修四依名善思惟。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三十七品是名聞聲。
若聞演說四念則是念處。說於捨離謂四正勤處。
說於定聚謂四如意。說無所畏謂諸根處。說無能壞謂諸力處。說離煩惱謂七覺分。說真知法謂八正道。
是善思惟不著斷常。以如是道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聽四諦法是名聞聲。
知苦離集證滅修道。是善思惟。見如是法不生不滅是名正見。
聽三解脫是名聞聲。
信空三昧。不畏無相。不疑無願。是善思惟。以如是法願向菩提名為正見。
修空三昧調心明見。修集無相為除覺觀。修集無願為求諸有。是名正見。
聽發心法是名聞聲。
修菩提道是善思惟。其心不退是名正見。
得善知識是名聞聲。
供養親近名善思惟。受其教誨是名正見。
聽於法界是名聞聲。
觀於法界是善思惟。如法而住是名正見。
見佛世尊名為聞聲。
念諸菩薩名善思惟。得畢竟道是名正見。
初聽八萬四千法聚是名聞聲。
觀諸眾生如是行處是名思惟。調伏八萬四千諸根是名正見。
善男子。隨何因緣能生善法是名聞聲。
聞已不離諸善因緣名善思惟。以如是法願向菩提是名正見。
善男子。如是二法無有差別。謂善思惟及以正見。何以故。
一切諸法平等無二。是善思惟。
能觀平等。是正見故。
無增減者即是正見。
無取捨者即是正見。
無作作者即是正見。
無覺觀者即是正見。
無念念處即是正見。
無作無思即是正見。
無一無二即是正見。
一門一味一乘一行其性是一。無諸煩惱憍慢等結。無聞無說無垢無淨。法界之性不可分別。如如不動三世平等。無我我所。無有眾生壽命士夫。無字無聲。不可宣說。不知不見。一切法中得知足心。遠離諸相。斷一切喜覺觀屋宅。乃至讚佛不生佛相。若入定時。觀如是等甚深法界。名善思惟。
從定起已為諸眾生。宣說如是甚深法界。是名正見。
說是法時十千菩薩得是正見。
爾時舍利弗語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從誰聞法而得正見。
無言菩薩言。
大德。若有不得去來現在菩提心者。我從彼聞而得正見。
觀三世等一切法等。於一切法不生覺觀。其心不住有為無為。遠離一切眾生之相。而為眾生修諸苦行。亦復遠離二種之相
。一眾生相。二者心相。
遠離二節知實法性。實法性者。無有有有。通達一切諸佛深法。不生憍慢自言我知。
大德。我從是人聽受正法。是人亦不宣說一字。亦令一切而樂聞之。知法真實不可宣說。為眾生故而宣說之。出於世間不為世污。畢竟修集無有能知修與不修。
我從是人聞受正法。住於法性於眾生性不生分別。觀眾生性法性空性皆悉平等。
我於如是人邊聞法。是人不坐菩提樹下。不起不行不眠不臥。不睡不寤而得菩提。得菩提已終不作相言得菩提。一切眾生亦不知彼獲得菩提。無得乃得故無得相。
大德。夫正法者無有光明。無光明者即無處所。無處所者即是無身。無身者即是無畏。無畏者即是不出。不出者即是不生。不生者即是不滅。不滅者即是不著。不著者即是不動。不動者即是不變。不變者即無駃無闇。無駃無闇即無覺觀。無覺觀者即是無世。無世者即是無器。無器者即是無貪。無貪者即是性淨。性淨者不合煩惱。不合煩惱者即不顛倒。不顛倒者即是平等。平等者即是真實。真實者不生不滅。
不生不滅者名從因緣。從因緣者即不去來。不去來者即無境界。無境界者即是無句。無句者即是不狂。不狂者即是無聞。無聞者即是無作。無作者即是無住。無住者即是無字。無字者即是無相。無相者即是過於心意識句。過心意識即是寂靜。寂靜者即是無熱。無熱者即是無瞋。無瞋者即畢竟。畢竟者即是無有。無有者即是涅槃。是名為法。
大德。即是正法。即是說法。即是聞法。即是正見。
大德。夫正見者不見於身。身行。病行。不見於見。不生貪著。不覺不觀。是名佛法。聖見。正見。
復次大德。觀無明愛與解脫等無有差別。是名正見。
如是見已不著不取。是名聖見。
復次大德。觀貪恚癡空無相願平等無二。不見於相見無相相。是名聖見。
不觀一二等一切法。名聖正見。
復次大德。若能觀我及眾生等。眾生等故如來平等。如來等故佛法平等。佛法等故聖眾平等。聖眾等故大慈平等。慈平等故虛空平等。以不住住。如是平等名聖正見。
大德。如一切法聲亦如是。如聲即是聖見。即是正見。
大德。聖正見者亦無生出。若無生出從誰聽法。
舍利弗言。如我解仁所說義者。一切諸法無所語言。
大德。如是如是。一切諸法實無言語。
善男子。若言如來成就功德。如是言中得何等罪。
大德。若如是說。當知是人有大過咎。何以故。
如來功德不決定故。所以者何。無福無罪故名如來。若觀如來有功德者。是名為欲。夫有欲者即是大欲。有欲大欲即是過咎。
善男子。云何得名無過咎耶。
大德。如第五大。如第七情。如十九界。無出無入無生無滅。無有造作無心意識。乃名無過。若有知見遠離證修。是名罪過。若有諸界是名罪過。若無諸界是名無過。
爾時佛讚無言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即是善說。
說是法時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無言菩薩復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有四種力。所謂。信力。進力。念力。慧力。唯願如來廣分別說。云何名為菩薩四力。
佛言。善男子。至心諦聽吾亦當說。
若有菩薩於佛正法深信順解不作疑心是名信力。
若勤精進求於佛法。不休不息不生疑悔是名進力。
若有菩薩求於善法。得已不失念菩提心。所作善根。願向菩提是名念力。
若有菩薩內自思惟不隨他語了知法性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有信心親近聖人是名信力。
若能供養如是聖人是名進力。
至心聽受聖人之言是名念力。
聞聖法已如法而住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信業果者是名信力。
既生信已不作諸惡是名進力。
過去善業現世猶增是名念力。
若知諸法有因有果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信心法不可說者有名信力。
若因此信能調伏心是名進力。
若能至心是名念力。
觀法如幻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見法空是名信力。
若斷邪見是名進力。
若見內外悉皆空寂不生怖畏是名念力。
若能觀見第一義空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能觀見無相無願是名信力。
為他演說無相無願是名進力。
至心觀察無相無願是名念力。
了知是法不可宣說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能一切施不求果報是名信力。
施已不悔亦不休息常行不絕是名進力。
施時至心念於菩提發願迴向是名念力。
不觀財物受者施者及以果報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有受持清淨禁戒不求果報是名信力。
不生煩惱毀壞禁戒是名進力。
如是淨戒至心護持願向菩提是名念力。
觀身口意如水中月響幻炎等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有修行忍辱之法不求其果是名信力。
若有打罵能忍受之是名進力。
為忍辱故修集慈悲及不放逸願向菩提是名念力。
觀身口意都無所忍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有了知勤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懈怠得是名信力。
若能調伏一切眾生。護持聽受供養正法。能為眾生趨走給使能淨佛土是名進力。
能令眾生遠離懈怠。勤修精進願向菩提是名念力。
若修精進不增不減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樂寂靜離說世事是名信力。
若住空寂獲得四禪及八解脫是名進力。
若於諸禪無有退失是名念力。
若觀諸禪無常苦無我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若聞一切諸波羅蜜三十七助菩提之法。信不生疑是名信力。
聞已轉為眾生演說是名進力。
心善思惟是名念力。
如法而住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為諸眾生修集慈心是名信力。
憐愍眾生令其離苦是名進力。
觀察法已心得大喜是名念力。
於怨親中其心平等修集大捨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觀察是身無量眾惡之所成就。誑惑凡夫猶如幻相是名信力。
受死苦時專心繫念佛法僧寶不惜身命是名進力。
亦不生於諸惡之心。聲聞心。辟支佛心。貪心。瞋心。癡心。妬心。慳心。毀戒心是名念力。
若觀法界分別法界觀無礙智。亦知過去未來現在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喜者名信。
不退轉者名為精進。
不狂亂者名為念力。
了了知者名為慧力。
復次善男子。以信力故能有所作。
以進力故事得畢竟。
以念力故無所漏失。
以慧力故能如法說。
復次善男子。觀疑網故名為信力。
遠離疑故是名進力。
更不生疑是名念力。
說能壞疑是名慧力。
復次善男子。信佛法者是名信力。
為菩提故而修行之是名進力。
得順忍故是名念力。
得無生忍是名慧力。
善男子。信根。信力無有差別。進根。進力。念根。念力。慧根。慧力。亦復如是。
說是法時。百千菩薩得無生忍地。四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蓮華。語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汝向問佛。佛即為汝分別解說。汝心喜耶。
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我亦不問不聽一法。云何生喜。
蓮華菩薩言。
善男子。汝於佛所不聽法耶。
無言菩薩言。
諸佛如來都無所說。我云何聽。何以故。我非法器故。
蓮華菩薩言。
汝今若非是法器者。是何等器。
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我身今者尚非法器。況復餘器。
蓮華菩薩言。
汝若非是真法器者。云何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非是器。
善男子。若離佛法有菩提者。當知有器。一切佛法即是菩提。菩提即是佛法。
善男子。是故我若遠離煩惱。不見佛法不見菩提。煩惱菩提及以佛法無有差別。若煩惱中見菩提者即是如見。若離煩惱見菩提者是名倒見。
蓮華菩薩言。
善男子。云何名倒見。
見我壽命士夫摩納。離是之外別有貪欲瞋恚愚癡。是名倒見。
一切法性及菩提性無有差別。無作無受我性眾生壽命士夫摩納。即是貪欲瞋恚愚癡。如是等法即是菩提。是名如見。
即四大中及四大造求於菩提不餘處求。
云何名求。求時不見一切諸物。不見者即是無處。無處者即是無住。無住者即是一切諸法之性。一切諸法若無性者即是實相。實相者非常非斷名畢竟節。
若有能見如是等節。當知是人不流不散。不流不散即無生滅即是涅槃。即是實知一切諸法。若如是等得涅槃者。即是聖句入於涅槃。是故如來於經中說。
自不調伏能調伏他。自不解脫能解脫他。自不寂靜能寂靜他。自不涅槃令他涅槃。無有是處。
若自調伏令他調伏。若自解脫令他解脫。若自寂靜令他寂靜。若自涅槃令他涅槃。斯有是處。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修菩提道。解了一切眾生所行。於諸法相及以法界不生分別。
修行一切善法之時。亦不見有諸魔徒眾。雖求佛法不見求者。雖調眾生不見我人。雖行諸法煩惱不污。雖順世法世法不染。
負五陰擔亦無住處。遠離諸界不動法界。修解脫法門不退善法。明見三界不雜煩惱。
行檀波羅蜜不生憍慢。乃至般若波羅蜜亦復如是。
隨一切行實不行於一切諸行。若能修行如是等行。當知即是行菩提道。
於菩提道及菩提行不生分別。若行如是菩提道行。於諸法中不見有我。
無貪。無瞋。無親。無怨。無有障礙。若無障礙即無為行。若無為行即是真實大菩薩也。
蓮華菩薩言。
善男子。何因緣故名為菩薩。
善男子。能覺眾生所不覺者故名菩薩。
能寤無明睡眠眾生故名菩薩。
演說隨順菩提之法故名菩薩。
能令眾生深樂寂靜是名菩薩。
增長佛語竪正法幢護念聖眾。於菩提心無有動轉。
不住聲聞辟支佛心。終不捨離至誠之心。
發願畢竟能度未度。能解未解。為無依者而作歸依。
能滅未滅。能調煩惱。不脫煩惱觀生死過亦求諸有。
修空三昧不捨眾生。
修集無想不捨菩提想。
修集無願深樂諸有。
雖樂佛法於貪無貪。
知有為法多諸罪咎。而其內心不捨有為。
雖離諸闇不得大明。得大智慧以為器鉀。
深樂惠施嚴施瓔珞。淨佛世界具足淨戒。
具足誓願具足忍辱。能調一切不忍眾生。
勤修精進求無壞身。能壞欲界樂受下身。
雖受諸有其心不悔。善知方便常自調伏求於菩提。
為諸眾生修習慈心。為壞眾苦修集悲心。
為調不調修習喜心。非畢竟捨修集捨心。
通達了了解甚深義。非諸聲聞緣覺境界。
依於義法了義經智不依世法。
亦為眾生而作依止。為諸眾生莊嚴身口。如說而作莊嚴於心。
為諸眾生莊嚴神通。利益眾生猶如大地。
能淨一切猶如大水。燒諸煩惱猶如熾火。
於法無礙猶如猛風。於法平等猶如虛空。
得陀羅尼持一切門。樂說無礙令眾喜聞。至心念佛為淨心故。
能大法施叚食施故。正命自活威儀清淨。
修無諍三昧深樂寂靜。樂調眾生離說世語。見樂世者呵嘖教誨。
具七種財其心柔軟。樂行惠施堅固不退。眷屬不壞親近善友。
知恩報恩觀過去業。隨眾生意能壞疑心。
觀察生死多諸過咎。所作至心解一切語。
修集大乘不疑三乘。眾生樂見隨問而答。
得無礙智諸佛所念。時節語。不多語。光明清涼猶如秋月。
善法具足猶如滿月。眾生樂見猶如明月。
增長善法猶如初月。一味甘甜如月一味。
觀一切法如水中月。清淨無垢如月無翳。
易共語言諸根具足。於一切法猶如橋梁。
能度眾生於四駃水。為諸眾生營作佛事。
其心初不動菩薩界。以如是義故名菩薩。
爾時蓮華菩薩白佛言。
世尊。無言菩薩作如是說。當知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於無上法寶之輪。若有能信受持如是無言菩薩所說法者。亦復當得如是功德。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無言菩薩得慧燈三昧。是故若欲於無量劫說一句義不可窮盡。
蓮華菩薩言。
世尊。唯願如來垂矜哀愍。增長眾生諸善法故。莊嚴無上大集經故。少為大眾開示如是慧燈三昧。若有智慧菩薩。聞已亦當獲得如是三昧。得已亦當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善男子。至心諦聽。吾當為汝少分別說。
言慧燈者即是智燈。智燈者即是破闇。無闇者即是破疑。破疑者即是慧燈。慧燈者即是諸法無二相也。
善男子。了了智。不疑智。不失智。不挽智。不隨智。無闇智。聖智。猛利智。捷疾智。分別智。廣大智。純一智。種種智。過去智。未來智。現在智。三世平等智。三界智。三解脫門智。三慧智。三寶智。三乘智。三眼智。三垢智。三滓智。三聚智。心意識智。陰入界智。因緣和合智。見畢竟智。如法界智。自相智。第一義智。方便智。一切聲語智。一切字智。無礙智。不壞智。能說法智。知下中上根智。無作無受智。一切呪智。一切醫智。一切世事智。莊嚴陀羅尼智。日月三昧智。入三昧智。聖智。聖三昧智。金剛三昧智。無諍三昧智。心等三昧智。壞魔三昧智。日光三昧智。無想三昧智。寶幢三昧智。一切法門三昧智。一切法器三昧智。無邊光三昧智。福德三昧智。無住三昧智。樂見三昧智。善見三昧智。無盡器三昧智。畢竟盡智。一切智。無動智。那羅延三昧智。一切見智。
如是等六萬三昧門智。我於往昔見燃燈佛。即得如是諸三昧門。如是諸三昧門。一切悉是慧燈三昧之所攝持。
善男子。譬如日出能為四事。
一者有大光明。二者除滅闇冥。三者示種種色。四者令諸眾生得造事業。
菩薩摩訶薩住是三昧亦復如是。能為四事。
一者。破壞一切煩惱闇冥。
二者。出大慧光。
三者。示諸眾生種種諸行。
四者。開示眾生道非道等。
善男子。譬如淨寶之珠置之高幢。其明遍照四由延所。施諸眾生所須之物。而珠體相無有增減。慧燈三昧亦復如是。
住是三昧菩薩摩訶薩。永斷一切煩惱習氣。淨戒。淨定。淨慧。淨身心。淨於方便。淨陀羅尼。修集大悲放大光明。遍照無量諸佛世界。隨眾生意而作事業。菩薩雖作如是諸事。而其相性無有增減。
善男子。譬如虛空容受佛土無有障礙。亦不障礙一切雨渧風火水災。一切眾生無量無邊。
善男子。慧燈三昧亦復如是。住是三昧諸菩薩等。為諸眾生說一切法無有障礙。方便教化一切眾生。
為因力者演說方便。令其解脫調伏成熟。
為邪定者方便演說令壞邪定。
無善子者令種善子。無法器者令作法器。
為法器者分別演說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求聲聞人方便說法。令其獲得四沙門果。
求緣覺人方便教誨。令其獲得辟支佛道。復為方便說法漸進。令其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住不退地。
通達八萬四千法聚。為壞眾生疑網心故。種種開示分別解說。解說一事於無量劫不可窮盡。雖作如是無量之事。而是三昧亦無增減。
善男子。譬如一燈力能顯示種種諸色。慧燈三昧亦復如是。
於一心中能於無量諸佛世界示種種色。而是三昧無有傾動。
是故四念處中。法念為頂。
四正勤中。未生善法能生善法名之為頂。
四如意中。身心寂靜名之為頂。
五根五力中。慧根慧力名之為頂。
七覺分中。擇法為頂。
八正道中。正見為頂。
一切外道所有舍摩他毘婆舍那名之為頂。
四真諦中。滅諦為頂。
四依之中。依義為頂。
四無礙智義。無礙智名之為頂。
六神通中。漏盡為頂。
四無量心。悲心為頂。
修梵行中。智慧為頂。
諸波羅蜜中。般若為頂。
一切方便。知眾生心名之為頂。
一切諸力。處非處力名之為頂。
諸無畏中初名為頂。
不共法中無礙為頂。
三十二相。無見頂相名之為頂。
八十種好。不空說法名之為頂。
莊嚴口中。解一切語名之為頂。
莊嚴心中。破慢為頂。
一切法中。智慧為頂。是名慧燈三昧。
說是經時。蓮華菩薩及萬菩薩得是三昧。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
一切大眾以妙華香種種伎樂供養於佛尊重讚歎。時會菩薩各作是言。
世尊。我等昔來未曾聞是三昧名字。況得聞其廣說分別。我今皆得如是三昧。是故報恩設此供養。若有聞是三昧名字。即能獲得大利益事。不失無上菩提之心。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汝所說。若有眾生。已於無量無邊佛所。殖諸善本親近善友。然後乃得聞是三昧。
爾時世尊說是法時。於其臍中出一菩薩。身真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除佛光明餘無及者。
是時菩薩敬禮佛足右繞七匝。長跪合掌而白佛言。
世尊。慧憍如來致意無量。問訊世尊起居輕利身無病患大眾安不。我今此界有六萬億諸菩薩等。欲往聽受大集妙典。并欲覲見無言菩薩。及以十方諸來菩薩。并復欲聞慧燈三昧。善哉善哉釋迦牟尼。幸為開示。令諸往者悉得慧燈三昧還來此土。
時舍利弗言。世尊。慧憍如來住何方面去此遠近世界何名。而是菩薩復名何等。是六萬億諸菩薩等住在何處。
舍利弗。其佛世界去此東方過一恒河沙等恒河沙世界。世界名曰。金剛堅根。佛號。慧憍。
舍利弗。何因緣故。世界名曰為金剛堅根。
舍利弗。彼佛世界地悉金剛。其佛願力故致如是。其佛身體眾生菩薩身悉金剛。是故世界得如是名。此菩薩者名。金剛臍。是人能於一念之頃。破壞一切金剛諸山。直至無量諸佛世界。示現諸佛臍中而出。以佛神力及已願力。是故名為金剛臍也。
舍利弗。汝向所問如是菩薩住何處者。汝今當問彼金剛臍。自當答汝。
爾時舍利弗。即問金剛臍言。
善男子。汝言六萬億菩薩者住在何處。
金剛臍言。如來說汝智慧第一。當以聖智觀是菩薩所住之處。
時舍利弗。即以聖智觀之不見。語金剛臍。
善男子。我盡聖智不見。
大德。汝之同學阿尼樓陀。天眼第一。當令觀之住在何處。
爾時阿尼樓陀。以天眼觀三千大千世界亦不能見。語舍利弗。
我以天眼都不能見。
金剛臍菩薩言。大德。汝之同學若不能見。不名天眼應名肉眼。
舍利弗言。善男子。汝之天眼其義云何。
大德。我之天眼。汝諸聲聞所不見色我能見之。
舍利弗言。善男子。何等色法我不能見而汝得見。
大德。汝今得見金剛堅根世界。慧憍如來及菩薩不。
不也。善男子。我唯聞名不能得見。
大德。如是佛土如來菩薩及諸眾生。我之天眼悉能得見。是名菩薩清淨天眼。如是天眼。一切聲聞辟支佛等之所無有。
說是法時。求聲聞者六萬眾生捨離本志。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各作是言。
願我獲得無礙佛眼。不用聲聞辟支佛等障礙之眼。
爾時金剛臍菩薩即入三昧。以佛神通及己力故。令一切眾悉見六萬億諸菩薩等。在佛身內坐蓮華臺。至心專念聽佛所說。然不逼觸如來之身。而如來身無增無減無有障礙。
時諸大眾見是事已。供養禮敬歡喜讚歎如來之事不可思議。復作是言。
如來之身智慧三昧。一切悉皆不可思議。何以故。
是六萬億諸菩薩等。悉住身內無障礙故。
金剛臍菩薩觀諸大眾作如是言。
諸大眾汝等不知如來之身如虛空也。是無邊身。無障礙身。廣身。法身。無相貌身。無量身耶。
諸善男子。如來若欲內一切物。所謂國土城邑村屯聚落山河樹木置身中者亦無障礙。是故如來不可思議。
善男子。十方世界無量淨土。無量菩薩來詣如來。聽大集經成就妙色。具二十八大人之相。如來亦內置其身內。何以故。此土眾生梵釋諸王。若其見者生愧耻故。是故不令得見一人。
爾時世尊功德力故。及金剛臍菩薩力故。悉令大眾見如是等六萬億菩薩。悉從如來一毛孔出。出已禮佛右遶七匝却坐一面。
爾時金剛臍菩薩白佛言。
世尊。何因緣故無言菩薩名無言也。
佛言。善男子。汝自諮問無言菩薩。自當答之。
金剛臍菩薩。即問無言菩薩。善男子。何因緣故字無言耶。
無言菩薩默然而住。二問三問亦復如是。
金剛臍言。善男子。何故不答。
無言菩薩言。我求言辭都不可得。是故默然無所宣說。
善男子。若求言辭不可得者。云何有是不得之言。
善男子。我答一切佛語世語。云何名為答佛語耶。
善男子。我以念力受持一切諸佛所說。不忘不失。然都不見音聲字句。為流布故而宣說之。亦為眾生壞是聲字及以文句而宣說法。
云何名為答世語耶。
解諸眾生種種言音。隨其所言而為說法。
善男子。汝能如是隨順說法為久近耶。
善男子。我從除滅覺觀已來能作是說。
善男子。何因緣故作如是說。
善男子。若無覺觀聲云何出。以是因緣作如是說。
善男子。夫聲出者。為從身出。從心出耶。
善男子。夫音聲者不在身心。何以故。身如草木。心如幻化。眾因緣故有聲而出。若從緣出即是無常。若無常者即是無定。無常無定即是空無。
夫音聲者猶如虛空。不可覩見。不可宣說如虛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若聲無者。聲所了法亦復是無。是聲空故一切法空。聲寂靜故諸法寂靜。聲不可見一切諸法亦不可見。聲不出生一切諸法亦不出生。若不出生即無去來。若無去來即是甚深十二因緣。甚深因緣無作無屬。若無作屬即無生出。無生無出即是無句。若無句者即是不生。眼色及識乃至法識。無有生老病死等苦。日月光明親怨之想。斷一切行難可覩見不近不遠。
金剛臍言。善男子。如是等說是何等說。
善男子。如是即是畢竟不出。
善男子。何等名為畢竟不出。
善男子。不近不遠是畢竟不出。
善男子。何等名為不近不遠。
善男子。即是虛空。若見諸法如虛空者是名平等。
善男子。以何義故。名一切法如虛空耶。
善男子。過去之法無有終竟。未來現在亦無終竟。三世無終即是實相即是無二。
二者所謂。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心法是名為二。若有二者即是可說。若無二者即不可說。不可說者即是無識。無心。無意。以是義故不可宣說。
夫可說者即是二法。不可說者即是無二。
善男子。誰作是二。
善男子。夫無二者不可作二。二亦不可作於無二。若堅牢者不可作脆。脆亦不可作於堅固。生死之法不作無二。涅槃之法不得作二。正見之性不作邪見。邪見之性不作正見。
金剛臍菩薩白佛言。
世尊。無言菩薩凡所解脫。似得如是慧燈三昧。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謂無言不得慧燈三昧耶。
爾時金剛堅根世界。慧憍如來諸菩薩等。語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汝住何地能作是答。
無言菩薩言。善男子。如佛所說。菩薩摩訶薩若住戒地能如是答。
善男子。善哉善哉。唯願解說如是戒地。
善男子。若無身住。心住。意住。內住。外住。及內外住即是住戒。
善男子。若無相。無命。無作。無行即是住戒。
若有菩薩住如是戒即是無住。若無住者終不生念。我能出聲有所演說。
善男子。如汝所問住在何地。能如是答者。我住法性實相法界能如是答。若如是知法真實者則無覺觀。若無覺觀云何有說。
諸菩薩言。善男子。如是說時。為何所說。
善男子。如是說時即說二法。
一者滅盡。二者不出。
一者過去。二者未來。現在不住故不可說。
善男子。過去之法不可作相。未來現在亦復如是。若使有人於三世法而作相者即是顛倒。是故一切諸法之義不可宣說。一切法義身口意等所不能說。何以故。
無業無作。無有色貌。無有口業。無有覺觀。猶如響相。如佛化故。
善男子。諸佛菩薩凡所言說皆逆世語。是故一切諸佛菩薩不可思議。諸佛菩薩所有智慧。不可思議。不可窮盡。不動法界。
爾時一切菩薩摩訶薩。同聲讚歎無言菩薩。
善哉善哉。善能分別如是法門。令我等輩得大利益。并得覲見如是無量諸大菩薩。
金剛臍語無言菩薩言。
善男子。我欲與汝俱還金剛堅根世界覲見供養慧憍如來。
無言菩薩言。善男子。金剛堅根世界。即是此間娑婆世界。慧憍佛者。即是釋迦牟尼如來。我何用往彼佛世界。
金剛臍言。善男子。此佛世界地非金剛。云何而言即彼世界。
無言菩薩言。善男子。汝之神通能壞無量。金剛之山直過無礙。汝今試壞此土微塵。如其壞者然後乃知汝名金剛。
爾時無言。即便入於金剛三昧。悉變此土一切山林草木微塵皆為金剛。時金剛臍盡其神通。乃至不能破一微塵。時金剛臍白佛言。
世尊。我之神力能壞一切世界金剛及諸山壁。以何因緣今於此土。乃至不能壞是一微塵。為是如來神通之力。為是無言道德力耶。
佛言。善男子。是無言菩薩入金剛三昧。三昧力故令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所有悉為金剛。若欲復使無量世界為金剛者其力亦能。
金剛臍菩薩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幾法。能得如是金剛三昧。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四法。則能獲得如是三昧。何等為四。
一者。至心念於菩提。
二者。所作善法畢竟。
三者。至心莊嚴善法願向菩提。
四者。能觀十二因緣。是名為四。
復有四法。一者。成就神通。
二者。修三脫門。
三者。持戒精進。常觀法界知一切法無有根本。無有覺觀不可宣說。
四者。知義知時。知實知一切法皆悉平等。是名為四。
復有四法。一者。從大悲心求大智慧。
二者。從善方便求三十七助菩提法。
三者。從大慈心觀諸眾生一切平等。
四者。從於捨心觀四真諦。
復有四法。所謂身口意業。及菩提心不可沮壞悉如金剛。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成就如是等法。則能獲得金剛三昧。
說是法時。六萬億菩薩一切悉得金剛三昧。
爾時無言。啟白其父師子將軍。
尊者。佛出世間即是具足無量功德。大功德聚即是如來。佛出世時無量眾生得大利益。大利益者即是涅槃。夫涅槃者常不變易。尊者何故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父答言。吾初生時。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爾時亦有無量諸天。來勸如汝無異。如是事者唯佛證知。
師子將軍所將眷屬滿五百人。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無言菩薩讚其眷屬。
善哉善哉。善能莊嚴菩提之心。
諸眷屬言。云何名為莊嚴菩提心。
無言菩薩言。有四十事莊嚴菩提心。何等四十。
所謂。信佛不疑。不動法界。供養聖眾。親近善友。於諸菩薩作醫王想。於諸眾生其心平等。供養恭敬諸師和上。父母有德順受其語。護法求法。至心聽法。既受持已為人廣說。供養恭敬護法之人。為他說法。不生食想。破壞憍慢。知恩報恩。常善思惟。如法而住。能施難施。至心護戒。精進勤修一切善法。具足成就功德莊嚴。心無嫉妬護諸眾生。防制煩惱。調伏其心及以施心。調諸眾生能斷煩惱。知足寂靜。修淨梵行。不斷聖種。世法不污。供養恭敬說法之人。隨順世間。遠離懈怠。無有放逸。不求下乘菩提之心初不動轉。處在生死心不厭悔。遠離一切不善之法。具足一切純善妙法莊嚴梵行。是名四十。
爾時師子將軍言。
汝當時時示現其身。為令我等不退無上菩提之心。
無言菩薩言。
尊者。具足十法常得親近諸佛菩薩。何等為十。
所謂自捨己樂以施眾生。
修集忍辱護無力者。
常勸眾生修集善法。化導一切趣向菩提。願諸眾生先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我當供養聽其所說受持擁護然後我當成無上道。
知實法性不惜身命。
為護法故聞深法界不生恐怖。
觀無菩提無有得者。
觀己平等一切眾生亦復平等。
以眾生等觀法亦等。以法平等觀虛空等。
觀生死苦亦不捨離。見生死過心無悔恨。
具足如是諸善法者。常得親近諸佛菩薩。
說是法時。師子將軍及諸眷屬得柔順忍。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阿難。汝當受持讀誦書寫如是經典。何以故。是經典中分別演說一切法相。亦令無量無邊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阿難。若有能於無量佛所植諸善本。是人乃能信受是經。持讀誦寫廣分別義。受是經者有三事。
一者定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二者得不退心。
三者能護正法。
爾時大眾聞是語已。有七那由他菩薩。即從座起白佛言。
世尊。我等能於如來滅後。受持是經讀誦書寫。
無言菩薩言。世尊。如來世尊得何等法。而令是等受持守護。
善男子。若能護是持法之人。即是護法。所謂書寫讀誦解說文字。文字可說法不可說。
善男子。有二種人能守護法。
一者如法而住。
二者誦是文字。若無文字法不可說。
爾時一切大眾。及師子將軍所將眷屬諸天世人。聞是法已心大歡喜信受奉行。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四
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若有具足如是等見。發何等願。
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如本發願。菩薩摩訶薩若心在定。若不在定。為眾生故如本發願。
善男子。譬如人有甘蔗稻田。具滿一頃其地平正。欲溉灌時。開其水口縱之令去。更不施功自然周遍。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在定中繫心思惟。若不在定不思惟時。為眾生故如本發願。所作善根。悉皆願與眾生共之。共已迴向無上佛法。
菩薩心淨。戒忍定慧亦復清淨。觀於佛法及諸眾生平等無二。雖有是願初無有心。
是故菩薩雖復無心。於諸眾生而誓願力未常不及。所有善根悉與共之。共已迴向無上菩提。
善男子。如娑羅樹有人斫伐根。既斷已隨斫而倒。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集三昧常
向菩提。假使有人唱言。
是樹莫斫處墮。是樹猶故隨斫處倒。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法。欲令不向無上菩提則無是處。何以故。法性爾故。
菩薩摩訶薩所修善法。唯為不斷三寶種性。為淨佛土。為莊嚴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為莊嚴口。說法之時眾生樂聞。為莊嚴心。觀諸眾生平等無二。為得佛法諸佛三昧。菩薩雖不貪如是法。而能自在得如是法。何以故。誓願力故。
善男子。譬如陶師泥在輪時不得物名。既成器已。名隨物立。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願時。則不能得波羅蜜名。是故菩薩一切善法要當發願。
善男子。譬如金師金未成器。亦不得名。及其成已得瓔珞名。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願時則不能得波羅蜜名。
善男子。譬如比丘欲入滅定先立誓願。我今入定。若揵椎鳴乃當起出。而是定中無揵椎音。以願力故鳴揵椎時則便出定。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憐愍眾生作如是願。諸未度者我當度之。諸未脫者我當脫之。修菩提時入深三昧。以悲力故念諸眾生。不證聲聞辟支佛乘。是故菩薩雖復修集三十七品而不得果。
善男子。菩薩所行不可思議。雖入深定亦不證得沙門道果。
善男子。譬如二人欲過猛火。其一人者著金剛鎧即能過之。其一人者身被乾草為火所焚。何以故。草則易燒。金則堅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憐愍眾生專念菩提。莊嚴甚深無量三昧。以三昧力能過聲聞緣覺正位不取果證。從定起已得正覺道如來三昧。
被乾草者喻於聲聞。聲聞之人厭悔生死。於諸眾生無慈悲心。是故不能過於聲聞緣覺正位。何以故。二乘之人於福德中生知足想。
菩薩之人於福德中心無厭足。金剛鎧喻空無相願。大猛火者喻諸行法。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無相願。而能不證沙門道果。
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是事不可思議。修是三昧而不取證。行生死火不為所燒。
菩薩摩訶薩成就方便入一切定。亦不為定之所誑惑。
具方便故。雖行諸行。心無染著。雖為邪見說沙門果。亦自不證沙門道果。
佛言。善哉善哉。實如汝說。
善男子。如三染汁盛以一器。所謂羅差欝金青黛。染三種物。所謂毳氎及憍奢耶衣。毳以漿浸則成青色。疊淨浣故成於黃色。憍奢耶衣先以灰浸則成赤色。如是三物。雖同一器受色各異。
善男子。三乘之人亦復如是。器者喻於空無相願。三種色者。喻於聲聞緣覺菩薩。隨衣受色喻三種菩提。空無相願亦不生念。與如是果不與是果。
善男子。毳喻聲聞。疊喻緣覺。憍奢耶衣喻菩薩乘。
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如聾如盲無有眾生。如是見時心無染著無有悔退。是時心中真實了知。我於眾生非有利益非無利益。亦為眾生修集大悲。
善男子。譬如微妙淨琉璃寶。雖復在泥經歷百年。其性常淨出已如本。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了知心相本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障污。而客煩惱實不能污清淨之心。猶珠在泥不為泥污。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若我心性煩惱污者。我當云何能化眾生。
是故菩薩常樂修集福德莊嚴。樂在諸有供養三寶。樂為眾生趨走供使。於生貪處不起貪心。護持正法。樂行惠施。具足淨戒。莊嚴忍辱。勤行精進。莊嚴禪支。修集智慧。多聞無厭清淨梵行。修大神通三十七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如是法。不為煩惱之所染污。不著三界。
菩薩摩訶薩行善方便功德力故。雖行三界身心不污。
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甚愛念。其子遊戲誤墜圊廁。時母見已惡穢不淨。父後見之呵責其母。即便入廁牽之令出出已淨洗。愛因緣故忘其臭穢。
善男子。長者父母喻於聲聞。緣覺。菩薩。廁喻三界。子喻眾生。母不能拔喻聲聞緣覺。父能拔濟喻諸菩薩。愛因緣者喻於大悲。
菩薩摩訶薩具善方便入於三界。不為三界之所染污。
是故道有二種。一者聲聞。二者菩薩。
聲聞道者厭於三界。菩薩道者不厭三界。
善男子。菩薩修集空無相願。雖行諸有不墮於有。既不墮有復不取證。
行三界者是名方便。不取證者是名智慧。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無有二相。
若觀法等眾生亦等。如是等者涅槃亦等。是名智慧。
若能如是等觀眾生不證涅槃。是名方便。
清淨惠施是名為慧。
發願迴向是名方便。
世尊。云何名為清淨智慧。清淨方便。
善男子。菩薩若見無我眾生壽命士夫是名為慧。
若修集空無相無願。以諸善根願及眾生迴向菩提。是名方便。
復次善男子。知諸眾生下中上根。是名為悲。
知已隨意而為說法。是名方便。
淨智慧故。雖行諸有。心無染著。
淨方便故。雖修二乘不證其果。
善男子。若能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污染。是名為慧。
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菩薩發願悉令眾生得無盡財無盡福德增長善根。諸學無學聲聞緣覺。一切菩薩隨意得法名淨方便。
若能受持一切佛法。廣分別說。無窮盡說。無障礙說。不空而說。隨樂而說。是名淨慧。
菩薩摩訶薩生生之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是名淨慧。
生生之處所作善法願及眾生。名淨方便。
淨慧因緣知菩提心無住無根。
淨方便故化諸眾生趣於菩提。
世尊。菩薩摩訶薩若具如是二淨。所作諸業無非菩提。何以故。
一切法中悉有闇障。壞闇障故即是菩提。是故菩薩常不遠離於菩提也。
菩薩若作如是念言。我離菩提。當知是人不得菩提。
若念我今有菩提者。是人菩提有淨不淨。
若能如是觀諸法者即得菩提。即是淨智方便也。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土名。不眴。劫名。光味。
爾時世尊初坐道場菩提樹下。未成佛時。十方世界一生補處。不退菩薩悉來覩見。至其所已以種種華而供養之。華處空中高七多羅樹。成佛道已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十方世界多有諸天。見佛光已各作是言。
無邊光佛真實出世。
彼佛世界莊嚴麗飾。如彼他化自在天宮。彼劫初時過十千年。有佛出世號曰。光味。是故此劫名曰。光味。
善男子。光味劫中有十四億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其佛世界有九萬六千小國。一一國土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一一國有八萬四千城。其城縱廣滿一由旬。一一城中居止人民八萬四千。彼土具足如是等事。其土純以四寶挍飾。所謂金銀琉璃頗梨。多饒飲食無所乏少。其土人民無我我所。猶如北方欝單越土。其佛壽命滿十中劫。聲聞大眾九萬六千億。菩薩大眾萬二千億。土有二城。
一名樂。二名淨。
其佛世尊生於淨城。住於樂城。其土有王名曰。淨聲。七寶具足統領三千大千世界。後宮婇女三萬六千。姿顏端嚴如天無別。有十萬子雄猛勇健。悉皆具半那羅延力。各各成就二十八相。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有八萬女清淨無穢。形容瑰異如天無差。一切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王爾時經二劫中。供養如來及聲聞菩薩大眾。為如來故造作寶坊滿五由旬。是寶坊中復有寶樓其數十萬。為供養僧。
爾時聖王與其眷屬。一切皆修清淨梵行。時佛教化無量眾生於大乘法。復化無數於聲聞乘。
爾時其王供養佛已。與諸眷屬俱至佛所。頭面禮足右遶恭敬。長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修行大乘不隨他語。云何菩薩生得畢竟。云何菩薩得無所住。云何菩薩得無動慧。云何菩薩得清淨慧。云何菩薩力能遠見。云何菩薩諸根猛利。云何菩薩具足佛土。云何菩薩行不放逸。云何菩薩聞甚深法心不怖畏。云何菩薩得名菩薩。
佛言。大王有四事法。修行大乘不隨他語。何等為四。
一者。具足聖信出於世界。
二者。具足智慧觀諸法性。
三者。具諸神通。
四者。修淨精進為化眾生。
大王。菩薩具足如是四法。修行大乘不隨他語。
復有四法生得畢竟。何等為四。
一者。知於善法為調伏心。
二者。不貪己樂。
三者。為諸眾生修集慈悲。
四者。常樂大乘。是名為四。
大王。復有四法得無所住。何等為四。
一淨於心。二淨莊嚴。三離虛誑。四修堅慧為具福德。是名四法。
大王。復有四法得淨智慧。何等為四。
一者。淨眼。
二者。以四攝法攝取眾生。
三者。淨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四淨。佛土觀淨法界。是名為四。
大王。復有四法。能得遠見諸根猛利。何等為四。
一者。念菩提樹不捨菩提心。
二者。念佛智慧亦不著智。
三者。念法身。修集於空無相無願。
四者。念佛涅槃。於生死中心無厭悔。是名為四。
大王。復有四法具足佛土行不放逸。何等為四。
一者。受帝釋身。為化諸天令不放逸。
二者。受梵天身。為化諸天令不放逸。
三者。受轉輪王身。為化眾生令不放逸。
四者。受於大臣長者之身具足珍寶。為化眾生令不放逸。是名為四。
大王。復有四法聞甚深法心不怖畏。何等為四。
一者。親近善友。
二者。善友為說甚深佛法。
三者。善能思惟。
四者。如法而住。是名為四。
大王。復有四法得菩薩名。何等為四。
一者。求波羅蜜。
二者。為諸眾生修集悲心。
三者。樂求佛法。
四者。化眾生時心不厭悔。是名為四。
善男子。時淨聲王從彼如來聞是法已。及諸眷屬一切皆得無生法忍。捨其國土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爾時世尊告彼王言。
大王。汝今出家即是報佛。若能如是生信捨離。是名大報。是名功德。多所利益。
大王。菩薩出家有二十四利益之事。何等為二十四。
一者。捨於世事得大自在。
二者。捨於煩惱獲得解脫。
三者。身服染衣得無染道。
四者。具足四事得四性種。
五者。樂於頭陀。遠離一切大欲惡欲。
六者。不捨戒聚受人天樂。
七者不捨菩提獲得佛法。
八者。常樂寂靜離世談語。
九者。不著法故得大淨心。
十者。具足禪支。得禪定故。
十一者。求於多聞。得智慧故。
十二者。破壞憍慢。得智慧故。
十三者。破除邪見。得正見故。
十四者。不生覺觀。為真實知諸法界故。
十五者。等觀眾生。得大慈故。
十六者。化諸眾生心無疲惓。得大悲故。
十七者。不惜身命。為護法故。
十八者。寂靜其心。為得神通故。
十九者。念於如來。為見佛故。
二十者。修善思惟。為得十二緣深智慧故。
二十一者。得於順忍。
二十二者。得無生忍。
二十三者。信一切功德。
二十四者。得佛智慧。是名二十四。
善男子。爾時聖王聞是法已。轉以教化一切男女眷屬臣民。時彼國中有九萬九千億眾生悉共出家。
善男子。淨聲比丘既出家已復白佛言。
世尊。我今云何得名出家。
佛言。比丘汝名淨聲。當淨自界。自界既淨。則名比丘。則名出家。
爾時比丘聞佛說已。心樂寂靜作是思惟。
界者即眼觀。眼空者即是淨界。夫淨界者即是佛土。耳鼻舌身亦復如是。
意者即界。若觀意空即是淨界。夫淨界者即是佛土。即是一界。即是空界。即眾生界。即無相界。即無願界。即無作界。即無為界。
善男子。淨聲比丘如是觀已。即時獲得身輕心輕。身心輕已得無量神通。得神通已得樂說無礙陀羅尼門。
善男子汝知爾時淨聲比丘豈異人乎。即汝身是。男女眷屬即汝所將來菩薩聽法眾是。
說是伊帝曰多伽時。萬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千眾生得無生忍。
善男子。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如法說如說而住。
云何名為如法而說。如說而住。
善男子。若有人言。我當作佛請諸眾生許以法味。請已不能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微妙經典。不能護持清淨禁戒。勤修精進不修知足。於善法中少得知足。是名欺誑、不如法說。不如說住。
若有人言。我當作佛請諸眾生許以法味。請已受持讀誦演說。護持禁戒勤修精進。少欲知足多得善法不生足想。是名不誑如法而說如說而住。
善男子。譬如國王多請賓客。請已不設供賓之具。賓客既至方云未辦。於是賓客各作是言。
昨受王請家不設食。今赴王信復無所得。呵責愁恚怨歎啼泣。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請諸眾生許以法食。不求多聞持戒精進。不修三十七助道法。眾生呵責人天涕泣。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作應如作說。不應欺誑一切眾生。
復次善男子。復有眾生請求菩薩為我說法。菩薩許言。
當為汝說。
許已放逸。眾生既見菩薩放逸。即便勸喻。既勸喻已方為說法。說時或問甚深之義。以放逸故而不能答。不能答故心生慚愧。護於身心誑於眾生而便捨離。
善男子。菩薩若欲如說而住。無惜身心以護眾生。
善男子。過去世有一師子王住深山窟常作是念。
我是一切獸中之王。力能視護一切諸獸。
時彼山中有二獼猴共生二子。時獼猴向師子王作如是言。
王若能護一切獸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餘行求覓飲食。
時師子王即便許可。時彼獼猴留其二子。付彼獸王即捨而行。
是時山中有一鷲王名利見。師子王眠。即便搏取獼猴二子處嶮而住。
時王寤已即向鷲王而說偈言。
我今啟請大鷲王 唯願至心受我語
幸見為故放捨之 莫令失信生慚恥
鷲王說偈報師子王。
我能飛行遊虛空 已過汝界心無畏
若必護是二子者 為我故應捨是身
師子王言。
我今為護是二子 捨身不惜如枯草
若我護身而妄語 云何得稱如說行
說是偈已即至高處欲捨其身。爾時鷲王復說偈言。
若為他故捨身命 是人即受無上樂
我今施汝獼猴子 願大法王莫自害
善男子。時師子王即我身是。雄獼猴者即迦葉是。雌獼猴者善護比丘尼是。二獼猴子即今阿難羅睺羅是。時鷲王者即舍利弗是。
善男子。菩薩為護是依止者不惜身命。
善男子。云何名為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當惠施。
即便大施。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能持戒。
即化一切同己護戒。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修忍辱。
即化眾生同修忍辱。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勤精進為於佛法。
即化眾生同修精進為於佛法。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修禪定。
即化眾生。除去亂心修集禪定。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修智慧如法分別。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善男子。菩薩若言。我當壞破一切惡法。
即便修集一切善法。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善男子。能莊嚴者。名為如說。能畢竟者。名為如作。
能發心者。名為如說。得果證者。名為如作。
能淨心者。名為如說。能至心者。名為如作。
能發心者。名為如說。不退心者。名為如作。
至心聽法。名為如說。聞已如住。名為如作。
能淨口者。名為如說。能淨身者。名為如作。
初受戒者。名為如說。至心護持。名為如作。
發菩提心。名為如說。行菩薩道。是名如作。
得住忍地。名為如說。住不退地。名為如作。
得一生身。名為如說。得後邊身。名為如作。
趣菩提樹。名為如說。得菩提果。名為如作。
善男子。是名菩薩如法而說。如說而作。說是法時。五百菩薩住無生忍地。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蓮華。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如說如作不可思議。如佛所住。即是如說。即是如作。
善男子。汝於是事能了知不。
已知。世尊。若知正法是真實者名如法住。
山王菩薩言。
世尊。無所住法。名如法住。何以故。見一切法無有覺故。以無覺故不見一法名之為覺。若無一法云何有住。若如是見名如法住。
福德王菩薩言。
世尊。若隨心者。非如法住。若有菩薩觀意如幻。名為無住。若無住者。名如法住。
然燈菩薩言。
世尊。無有貪心。名如法住。云何貪心。謂於法中有損有益。若無貪心名如法住。
日子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有所著者。是名為動。若於法中心無所著。是名無動。若無有動名如法住。
勇健菩薩言。
世尊。一切世間皆隨心行。若知心行名如法住。
樂見菩薩言。
世尊。如佛所說因受受苦。若能不受諸受則斷。若能不取諸取則斷。雖不受取不捨眾生名如法住。
香像王菩薩言。
世尊。一切眾生悉有重擔。所謂五陰。若有能知五陰真實。為壞陰見棄捐重擔。而於諸法亦無擔想名如法住。
持世菩薩言。
世尊。若行世間非如法住。若正莊嚴名如法住。正莊嚴者見一切法等如虛空。
堅意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不生於生不滅於滅。亦復不見生滅之性名如法住。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
若能知見真實涅槃。見法是滅及無生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為趣菩提而修莊嚴名如法住。
光無礙菩薩言。
世尊。若有行處即是魔業。非如法住。若無行處則壞魔業。若壞魔業名如法住。
淨進菩薩言。
世尊。若作念言我當得法。為是得法勤行精進。如是精進是空精進。若能觀察諸法不定。以是不定勤修精進名如法住。
過三惡道菩薩言。
世尊。一切諸法無作無變。無覺無觀。無覺觀者名為心性。若見眾生心性本淨名如法住。
不可思惟思惟菩薩言。
世尊。知諸眾生一切心性不作心想。名不可思惟而思惟也。若能於是不思惟中而思惟者名如法住。
樂寂靜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淨諸心界。是則能離一切諸漏。若能遠離一切漏者是名正行。若正行者名如法住。
商主菩薩言。
世尊。菩薩若有清淨善法。福德莊嚴。智慧莊嚴。觀二莊嚴平等無二。以功德等觀智慧等。以智慧等觀功德等。無差別者名如法住。
維摩詰菩薩言。
世尊。不觀於二。名如法住。若於法界不壞不別名如法住。
依義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依於正義不依於字。為正義故受持讀誦。廣說八萬四千法聚。無失無動名如法住。
淨意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發菩提心。至心擁護是菩提心。修菩提時知諸法性。夫法性者非處非非處名如法住。
畢竟淨意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遠離垢穢如浣去垢。能令煩惱不污其心名畢竟淨。其心淨已隨菩提行名如法住。
海慧菩薩言。
世尊。若有親近惡知識者非如法住。不修聖法非如法住。若近惡友則行魔業墮於魔處。
世尊。若有欲離一切魔業諸魔行處諸惡法者。當近善友。
佛言。善男子。汝今真知魔業行不。
已知。世尊。
善男子。汝今當為無量菩薩大眾而說。
世尊。夫魔業者即是眼色。若人見色生貪著心即是魔業。乃至意法亦復如是。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檀波羅蜜時。不愛之物持用惠施。所愛財貨貪悋不捨。愛者則施。恚者不與。分別受者及以財物。若有分別如是二者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尸波羅蜜時。護持禁戒近持戒者。讚歎己身毀呰破戒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忍波羅蜜時。於大力者能生忍辱。於少力者不能生忍。見大力者軟語謙下。見小力者麁語輕蔑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進波羅蜜時。說聲聞乘。說緣覺乘。說菩薩乘。修菩提時。輕慢聲聞辟支佛乘。口不宣說。樂於世行。不樂供養恭敬三寶。所謂華香幡蓋伎樂。尊重讚歎。不求多聞。見多聞者不能親近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禪波羅蜜時。獲得禪定不能調伏一切眾生。心生悔厭貪著禪樂。呵說法者不樂講論。讚歎寂靜貪著禪味。呵毀二界愛無色身。壽命極長不見諸佛。不聞正法遠離善友。不知方便受捨修捨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時。知於因果。不以四攝攝取眾生而調伏之。
不知眾生上中下根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若樂空閑寂靜。樂寂靜已受寂靜樂。不樂聽法說法問疑。以寂靜故煩惱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離離想。不證證想。不修修想。不得實義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若有修集多聞。好語樂語。微妙之語。軟語喜語。若為衣食臥具利養而演說法。若有信解能至心聽而不為說。若有放逸致供養者便為說之。可為說者而不為說。不可說者反為說之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若有菩薩說法之時祕藏深義。有諸天人得他心智。知已不悅即作是念。
我為如來真正法來。不為世間淺近語來。是人欲毀如來正法不能增長。
若人有毀佛正法者。我不樂見聞。其所說即便捨去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若有菩薩於惡知識作善友想。惡知識者不以四攝攝取眾生。不修多聞不化眾生。不說出法。樂說世語。不知法。不知時。不知義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惡知識者。不能開示分別解說聲聞緣覺菩薩佛法。不化眾生令修慈悲遠離八難修行施戒。柔軟語言親近平等教忍無力。說言佛道甚為難得。無量世中勤苦乃獲。是名惡友名為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若有憍慢之心。以憍慢故不能供養佛法眾僧師長和上父母長宿同學同師。若見勝己不能親近聽法問疑。是故雖聞聞已便失。見下己者親近愛念。是故惡法漸漸增長。惡法增故遠離善法。
世尊。譬如大海漸漸深故。一切諸流悉共歸之。菩薩壞慢亦復如是。漸漸增長一切善法。菩薩若不壞憍慢者是名魔業。
世尊。譬如有人高原陸地種瞻波樹。水常行處復作坻塘。地既高燥又不得水。漸漸枯黃不能增長。
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憍慢增故不親善友。不聞正法雖聞復失。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身色具足端正自在。多有眷屬福德莊嚴。未能具足智慧莊嚴。以是因緣生於憍慢。以憍慢故。若有菩薩具智莊嚴。思惟正法身體羸瘠。見已輕慢不能供養。以是因緣復增憍慢。無明放逸不調魔業。如是菩薩為色生慢是名魔業。
爾時世尊告海慧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分別宣說魔業。
善男子。至心諦聽。吾今當說壞魔業道。
善男子。一切諸法其性空寂。若知諸法其性空已。亦知一切眾生皆空。既知空已而修慈心調伏自身。是名菩薩破壞魔業。
若觀諸法性是無相。而為眾生修集慈心。是名菩薩破壞魔業。
若觀諸法性是無願。為諸眾生至心求有。既求有已隨而調伏。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觀一切法性是無貪。眾生之性亦復無貪。為調伏貪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若觀諸法性是無恚。眾生之性亦復無恚。為調伏恚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若觀諸法性是無癡。眾生之性亦復無癡。為調伏癡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觀諸法性無生無滅。壞生滅故宣說正法。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觀一切法性是平等。雖說三乘不捨大乘。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若不貪著心意識等。亦能遠離一切因緣。為諸眾生得解脫故修法莊嚴。雖過諸行終不捨離菩薩所行。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說是法時。天魔波旬莊嚴四兵來趣寶坊。如先趣向菩提樹時。如來見已告海慧言。
汝說魔業我說壞魔。以是因緣魔王波旬。莊嚴四兵而來至此。欲設何計以當禦之。
海慧菩薩言。世尊。我今欲持魔王波旬及其眷屬置莊嚴國。我身當住魔所住處。
爾時舍利弗言。善男子。莊嚴世界去此遠近佛號何等。
舍利弗。在此東方過於十二恒河沙等世界。其土有佛號。破疑淨光。今現在世為諸菩薩說淨菩薩行。彼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億魔。一一魔王有十千億人兵眷屬。其佛初坐菩提樹時。如是諸魔悉共莊嚴至菩薩所。
爾時菩薩先為諸魔講宣正典。令其得住不退轉地。然後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正法輪。彼佛世尊。其大弟子及侍使者亦悉是魔。如是等魔悉能教化調伏眾生。是故我今取魔波旬安置彼土。為欲壞其所行魔業。莊嚴如來無上正法。
時魔波旬聞是語已心生恐怖。四望顧視欲求退處。四方障礙不得從意。復欲滅身亦不能得。方計不立。倍復生懅。白佛言。
世尊。唯願大慈少見救護。
佛言。波旬我於此事不得自在。汝當歸向海慧菩薩求哀懺悔。
時魔波旬即向海慧合掌而言。
善男子。我從今日不敢復作如是魔業。唯願仁者聽我懺悔。
海慧菩薩言。我於汝所都無瞋心。菩薩之法常應忍辱一切眾生。
波旬。汝可往彼禮覲彼佛。汝身當得無量利益。
爾時菩薩即以右手摩其頂上作如是言。
若諸菩薩於諸法中無貪悋者。以我神通令汝必至彼佛世界。
言已波旬即至彼土。既至彼土見佛敬禮却住一面。彼諸菩薩白佛言。
世尊。何等國土有如是等不淨之人而來至此。
佛言。善男子。西方過十二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過數量諸菩薩等說大集經。彼有菩薩名曰海慧。說魔業時。是魔莊嚴四種兵眾來至會所。海慧菩薩以神通力移來至此。
彼世界中諸菩薩等語波旬言。
善男子。汝今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遠離魔業。我當與汝共為同學。
時魔波旬聞是語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諸菩薩即請波旬昇師子座。問波旬言。
承彼如來為諸大眾說大集經。斯有何事惟仁說之。
時魔波旬。以海慧菩薩神通力故宣說所聞。乃至不失一句一字。彼諸菩薩即白佛言。
我等願樂欲見彼佛釋迦牟尼及眾菩薩。
彼佛即告諸菩薩言。
且待須臾。自當得見此寶坊中。
諸菩薩等復白佛言。
世尊。我等欲見魔王波旬。於彼世界為何所作。
爾時世尊觀此彼界眾生心已。告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汝今當以此佛世界示彼菩薩。
爾時海慧菩薩即於十指放大光明。其光即過十二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遍照彼土。此間大眾悉見彼土佛及菩薩魔王波旬處師子座說大集經。時諸菩薩即從座起。向彼如來頭面敬禮。散種種華而以供養。所散諸華當彼佛上變成華臺。彼諸菩薩見是華臺即白佛言。
世尊。如是華臺從何處來。
佛言。善男子。娑婆世界諸菩薩眾所散供養。
諸菩薩言。世尊。云何令我得見彼土娑婆世界。
佛言。善男子。汝等今當敬禮是光至心念持。自當得見彼佛世界。
時彼菩薩如佛所言。敬禮光明至心念持。即得見此娑婆世界。見已即起禮釋迦牟尼佛。以諸香華遙供養之。又見三千大千世界。淨水澄滿猶如大海。彼所散華至此世界大寶坊中。當如來上變成寶蓋。時魔波旬白彼佛言。
世尊。我當云何還彼世界。
佛言。善男子。若欲還者應當至心念於海慧。
時魔波旬至心念於海慧菩薩。念已即得還此世界。
時舍利弗見魔波旬即作是言。
波旬汝得見彼佛世界不。
波旬言。舍利弗。我已見之。及見彼土清淨菩薩所住之處。
舍利弗言。汝於彼土作魔業不。
大德。我至彼土至心勤求無上菩提。何緣復得造作魔業。若有至心求菩提時見魔業者。是人則得勤修精進。
此界大眾見魔波旬還來至此。六萬眾生十千魔眾。同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言。
願我等輩所受身形。如彼菩薩身形無異。
海慧菩薩言。
世尊。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多有怨敵。善哉世尊。為護法故建立神通。以通力故是經當得久住於世。
佛言。善男子。我今所立善願神通。為諸眾生種於善根。
爾時世尊告四天王。
汝等當知。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廣說如是等經。汝等四王當深護助。無為欲樂而作放逸。吾今出世為壞放逸護正法故。而說呪曰。所謂。
三咩三摩三咩。沫頓禰。婆羅跋坻陀禰。陀那跋坻。投彌陀那跋坻阿婆散提。阿摩隸。毘摩隸。闍毘羅提。迦羅提。迦羅那。阿梨。阿羅跋坻阿隸婆散提。涅伽旦尼。阿跋坻。沫提。摩呼沫提。摩羅夷提。毘首提。毘首提跋坻。尼薩隸。莫罕泥。
善男子。是名四天王呪。若有法師受持是經當誦是呪。誦已修慈。緣念十方。至心念於四天王等。爾時四王當示其夢或自往護。時四天王白佛言。
世尊。我等四王聞是呪已。即與眷屬至法師所擁護侍衛。若是法師所須資生。我當方便令其得之。遠離病苦身受安樂。
爾時世尊告海慧菩薩。
善男子。汝今至心聽帝釋呪。所謂。
闍耶。闍耶末坻。阿跋坻。跋坻。摩拘隸。斯陀跋坻。輸泥。羶帝羯隸。檀提曇摩尼。多迦隸。叉耶叉耶目佉。阿跋蔕那。涅伽蔕那。莎坻。莎坻散提。
來憍尸迦。阿修羅壞諸天則勝。諸天勝故佛法增長。憍尸迦。欲受安樂當護正法。善男子。是名釋呪。
善男子。若有法師欲說法時。當先洗浴令身淨潔。持妙香華正東而禮。一心憶念十方諸佛。慈心普及一切眾生。然後乃昇師子法座。誦如是呪而作是言。
憍尸迦來。四天王來。為諸大眾除却障礙消滅煩惱。
爾時帝釋及四天王。念法師故即便共來。是故大眾樂聞說法。
善男子。汝今復聽十方諸魔及眷屬呪。所謂。
奢咩。奢摩跋坻。奢摩密喋。阿浮隸摩羅歘坻。瞢崛隸。婆羅綈。迦由犁。坁祁跋坻。阿慮迦尼。比舍荼尼。尼末坻。阿跋持。區區隸。伽羅薩尼。憂目企 奢蜜坻。波羅目企。槃檀那涅伽熙坻。奢摩施
如是呪者。力能繫縛一切論師一切魔眾。是名佛印。不可破壞魔眷屬怨。
善男子。若有法師受持讀誦如是等呪昇師子座。專念諸佛慈及眾生。自於己身生醫師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聽法者生疾苦想。於如來所生善友想。於正法中生常恒想。若能如是說正法時。其處四邊各一由旬魔不能到。
時魔波旬白佛言。
世尊。若佛弟子有能讀誦如是神呪。其身清淨我當擁護不作魔業。我以海慧神通力故捨於魔業。隨有國土城邑村落說是法處。我當化身親往聽受。
佛言。善哉善哉。波旬。汝若能得如是心者則壞魔業。亦當獲得如是等法。
善男子。復當至心聽梵天呪。所謂。
迷多伽隸。迦樓那伽隸。無經多伽隸。憂比叉伽隸。佛陀伽隸。曇摩伽隸。僧伽伽隸。蘇羯多毘闍耶。摩訶毘檀尼。毘獸提目爾。尼波隸陀耶。烏闍跋坻。烏闍嚴彌。捺檀尼。曇摩波坻吒跋尼。薩遮坻優波跋坻毘獸坻。莎折多優波舍彌。烏盧迦耶梵摩。毘盧迦耶梵摩。
若欲具足受持如是梵天呪者。當行梵行清淨持戒。讀誦是呪請召梵天。梵天汝來擁護如是大眾。令其至心樂聽正法。念於三寶轉正法輪護持法城。若有法師能調諸根。至心淨護身口意等。勤修戒忍精進多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昇於法座誦如是呪。誦是呪已。梵天王等與諸眷屬悉來集會是講法所。
爾時梵王白佛言。
世尊。若有法師讀誦是呪。我在初禪聞是呪已。當捨定樂而往其所。當施八法。何等為八。
一者施念。持所聞故。
二者施慧。思惟深法故。
三者施解。分別深義故。
四者施樂說無礙。為壞疑心故。
五者施辭無礙。為解一切眾生語故。
六者施無所畏。為眾無勝故。
七者施法光明。為不謬說故。
八者施其不謬授記。
世尊。我等亦能廣宣是法。
善男子。我涅槃後如是等天。當護正法。
海慧菩薩言。
世尊。如來正覺涅槃之後。若有信者應以此法付囑其人令得久住。
爾時世尊眉間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如來化身充滿其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數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卉木莖節枝葉。是諸化佛同作是言。
十方諸佛釋迦如來。同願正法久住於世。何以故。雖有一切惡魔眷屬。不能破壞如是等法。大地可壞。大海可焦。須彌山王可碎如塵。眾生諸心可合。是一虛空可畫。四大可轉。諸佛誓願不可變易。
爾時世尊即告阿難。
汝當受持如是等經讀誦廣說。
海慧菩薩言。世尊。今此會中多有無量諸大菩薩。如來何緣顧命阿難令受持之。
時諸大眾咸有疑心。海慧阿難誰念心多。爾時世尊知眾會疑。告大迦葉。
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數為多不。
甚多。世尊。
迦葉。假使如是無量眾生。悉得人身常問如來。如來所說不可窮盡無有障礙。
善男子。如天降雨無有障礙。一切眾流歸集大海。而是大海無增無減。海慧菩薩所可受持。十方佛法亦復如是。
迦葉。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具足總持。如阿難等。欲比海慧所受持法。百分千分百千萬分不及其一。
說是語時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妙華香貢上供養海慧菩薩。
爾時蓮華菩薩白佛言。
世尊。若有人能信順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供養恭敬如是經者得幾所福。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滿三千大千界 七寶奉施十方佛
不如信順是經典 受持讀誦福多彼
四法所成諸功德 佛說無量無邊數
發菩提心常法施 如法而住修集悲
佛說四法無邊量 智者聞已不怖畏
虛空之性眾生界 如來正智菩提心
說如是等法寶聚時。十方所來諸菩薩等。以妙香花種種伎樂。供養於佛尊重讚歎作如是言。
世尊。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等經。所得功德不可稱量。十方諸佛說不能盡。何以故。
世尊。眾生若聞如是等經。無有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故此經名大寶聚。
爾時一切大眾人天。一切聲聞及阿難等。諸迦樓羅乾闥婆等及世間人。聞經歡喜。信受奉行。
世尊。菩薩摩訶薩若有具足如是等見。發何等願。
佛言。善男子。如是之人如本發願。菩薩摩訶薩若心在定。若不在定。為眾生故如本發願。
善男子。譬如人有甘蔗稻田。具滿一頃其地平正。欲溉灌時。開其水口縱之令去。更不施功自然周遍。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若在定中繫心思惟。若不在定不思惟時。為眾生故如本發願。所作善根。悉皆願與眾生共之。共已迴向無上佛法。
菩薩心淨。戒忍定慧亦復清淨。觀於佛法及諸眾生平等無二。雖有是願初無有心。
是故菩薩雖復無心。於諸眾生而誓願力未常不及。所有善根悉與共之。共已迴向無上菩提。
善男子。如娑羅樹有人斫伐根。既斷已隨斫而倒。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修集三昧常
向菩提。假使有人唱言。
是樹莫斫處墮。是樹猶故隨斫處倒。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所修善法。欲令不向無上菩提則無是處。何以故。法性爾故。
菩薩摩訶薩所修善法。唯為不斷三寶種性。為淨佛土。為莊嚴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為莊嚴口。說法之時眾生樂聞。為莊嚴心。觀諸眾生平等無二。為得佛法諸佛三昧。菩薩雖不貪如是法。而能自在得如是法。何以故。誓願力故。
善男子。譬如陶師泥在輪時不得物名。既成器已。名隨物立。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願時。則不能得波羅蜜名。是故菩薩一切善法要當發願。
善男子。譬如金師金未成器。亦不得名。及其成已得瓔珞名。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願時則不能得波羅蜜名。
善男子。譬如比丘欲入滅定先立誓願。我今入定。若揵椎鳴乃當起出。而是定中無揵椎音。以願力故鳴揵椎時則便出定。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憐愍眾生作如是願。諸未度者我當度之。諸未脫者我當脫之。修菩提時入深三昧。以悲力故念諸眾生。不證聲聞辟支佛乘。是故菩薩雖復修集三十七品而不得果。
善男子。菩薩所行不可思議。雖入深定亦不證得沙門道果。
善男子。譬如二人欲過猛火。其一人者著金剛鎧即能過之。其一人者身被乾草為火所焚。何以故。草則易燒。金則堅故。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憐愍眾生專念菩提。莊嚴甚深無量三昧。以三昧力能過聲聞緣覺正位不取果證。從定起已得正覺道如來三昧。
被乾草者喻於聲聞。聲聞之人厭悔生死。於諸眾生無慈悲心。是故不能過於聲聞緣覺正位。何以故。二乘之人於福德中生知足想。
菩薩之人於福德中心無厭足。金剛鎧喻空無相願。大猛火者喻諸行法。
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空無相願。而能不證沙門道果。
世尊。菩薩摩訶薩具足是事不可思議。修是三昧而不取證。行生死火不為所燒。
菩薩摩訶薩成就方便入一切定。亦不為定之所誑惑。
具方便故。雖行諸行。心無染著。雖為邪見說沙門果。亦自不證沙門道果。
佛言。善哉善哉。實如汝說。
善男子。如三染汁盛以一器。所謂羅差欝金青黛。染三種物。所謂毳氎及憍奢耶衣。毳以漿浸則成青色。疊淨浣故成於黃色。憍奢耶衣先以灰浸則成赤色。如是三物。雖同一器受色各異。
善男子。三乘之人亦復如是。器者喻於空無相願。三種色者。喻於聲聞緣覺菩薩。隨衣受色喻三種菩提。空無相願亦不生念。與如是果不與是果。
善男子。毳喻聲聞。疊喻緣覺。憍奢耶衣喻菩薩乘。
菩薩摩訶薩見一切法。如聾如盲無有眾生。如是見時心無染著無有悔退。是時心中真實了知。我於眾生非有利益非無利益。亦為眾生修集大悲。
善男子。譬如微妙淨琉璃寶。雖復在泥經歷百年。其性常淨出已如本。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了知心相本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障污。而客煩惱實不能污清淨之心。猶珠在泥不為泥污。
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念。若我心性煩惱污者。我當云何能化眾生。
是故菩薩常樂修集福德莊嚴。樂在諸有供養三寶。樂為眾生趨走供使。於生貪處不起貪心。護持正法。樂行惠施。具足淨戒。莊嚴忍辱。勤行精進。莊嚴禪支。修集智慧。多聞無厭清淨梵行。修大神通三十七品。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行如是法。不為煩惱之所染污。不著三界。
菩薩摩訶薩行善方便功德力故。雖行三界身心不污。
善男子。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心甚愛念。其子遊戲誤墜圊廁。時母見已惡穢不淨。父後見之呵責其母。即便入廁牽之令出出已淨洗。愛因緣故忘其臭穢。
善男子。長者父母喻於聲聞。緣覺。菩薩。廁喻三界。子喻眾生。母不能拔喻聲聞緣覺。父能拔濟喻諸菩薩。愛因緣者喻於大悲。
菩薩摩訶薩具善方便入於三界。不為三界之所染污。
是故道有二種。一者聲聞。二者菩薩。
聲聞道者厭於三界。菩薩道者不厭三界。
善男子。菩薩修集空無相願。雖行諸有不墮於有。既不墮有復不取證。
行三界者是名方便。不取證者是名智慧。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觀一切法無有二相。
若觀法等眾生亦等。如是等者涅槃亦等。是名智慧。
若能如是等觀眾生不證涅槃。是名方便。
清淨惠施是名為慧。
發願迴向是名方便。
世尊。云何名為清淨智慧。清淨方便。
善男子。菩薩若見無我眾生壽命士夫是名為慧。
若修集空無相無願。以諸善根願及眾生迴向菩提。是名方便。
復次善男子。知諸眾生下中上根。是名為悲。
知已隨意而為說法。是名方便。
淨智慧故。雖行諸有。心無染著。
淨方便故。雖修二乘不證其果。
善男子。若能不為一切煩惱之所污染。是名為慧。
能調眾生悉令趣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名方便。
菩薩發願悉令眾生得無盡財無盡福德增長善根。諸學無學聲聞緣覺。一切菩薩隨意得法名淨方便。
若能受持一切佛法。廣分別說。無窮盡說。無障礙說。不空而說。隨樂而說。是名淨慧。
菩薩摩訶薩生生之處不失無上菩提之心。是名淨慧。
生生之處所作善法願及眾生。名淨方便。
淨慧因緣知菩提心無住無根。
淨方便故化諸眾生趣於菩提。
世尊。菩薩摩訶薩若具如是二淨。所作諸業無非菩提。何以故。
一切法中悉有闇障。壞闇障故即是菩提。是故菩薩常不遠離於菩提也。
菩薩若作如是念言。我離菩提。當知是人不得菩提。
若念我今有菩提者。是人菩提有淨不淨。
若能如是觀諸法者即得菩提。即是淨智方便也。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出世。號無邊光。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土名。不眴。劫名。光味。
爾時世尊初坐道場菩提樹下。未成佛時。十方世界一生補處。不退菩薩悉來覩見。至其所已以種種華而供養之。華處空中高七多羅樹。成佛道已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十方世界多有諸天。見佛光已各作是言。
無邊光佛真實出世。
彼佛世界莊嚴麗飾。如彼他化自在天宮。彼劫初時過十千年。有佛出世號曰。光味。是故此劫名曰。光味。
善男子。光味劫中有十四億諸佛如來出現於世。其佛世界有九萬六千小國。一一國土縱廣八萬四千由旬。一一國有八萬四千城。其城縱廣滿一由旬。一一城中居止人民八萬四千。彼土具足如是等事。其土純以四寶挍飾。所謂金銀琉璃頗梨。多饒飲食無所乏少。其土人民無我我所。猶如北方欝單越土。其佛壽命滿十中劫。聲聞大眾九萬六千億。菩薩大眾萬二千億。土有二城。
一名樂。二名淨。
其佛世尊生於淨城。住於樂城。其土有王名曰。淨聲。七寶具足統領三千大千世界。後宮婇女三萬六千。姿顏端嚴如天無別。有十萬子雄猛勇健。悉皆具半那羅延力。各各成就二十八相。一切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有八萬女清淨無穢。形容瑰異如天無差。一切亦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其王爾時經二劫中。供養如來及聲聞菩薩大眾。為如來故造作寶坊滿五由旬。是寶坊中復有寶樓其數十萬。為供養僧。
爾時聖王與其眷屬。一切皆修清淨梵行。時佛教化無量眾生於大乘法。復化無數於聲聞乘。
爾時其王供養佛已。與諸眷屬俱至佛所。頭面禮足右遶恭敬。長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云何菩薩修行大乘不隨他語。云何菩薩生得畢竟。云何菩薩得無所住。云何菩薩得無動慧。云何菩薩得清淨慧。云何菩薩力能遠見。云何菩薩諸根猛利。云何菩薩具足佛土。云何菩薩行不放逸。云何菩薩聞甚深法心不怖畏。云何菩薩得名菩薩。
佛言。大王有四事法。修行大乘不隨他語。何等為四。
一者。具足聖信出於世界。
二者。具足智慧觀諸法性。
三者。具諸神通。
四者。修淨精進為化眾生。
大王。菩薩具足如是四法。修行大乘不隨他語。
復有四法生得畢竟。何等為四。
一者。知於善法為調伏心。
二者。不貪己樂。
三者。為諸眾生修集慈悲。
四者。常樂大乘。是名為四。
大王。復有四法得無所住。何等為四。
一淨於心。二淨莊嚴。三離虛誑。四修堅慧為具福德。是名四法。
大王。復有四法得淨智慧。何等為四。
一者。淨眼。
二者。以四攝法攝取眾生。
三者。淨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四淨。佛土觀淨法界。是名為四。
大王。復有四法。能得遠見諸根猛利。何等為四。
一者。念菩提樹不捨菩提心。
二者。念佛智慧亦不著智。
三者。念法身。修集於空無相無願。
四者。念佛涅槃。於生死中心無厭悔。是名為四。
大王。復有四法具足佛土行不放逸。何等為四。
一者。受帝釋身。為化諸天令不放逸。
二者。受梵天身。為化諸天令不放逸。
三者。受轉輪王身。為化眾生令不放逸。
四者。受於大臣長者之身具足珍寶。為化眾生令不放逸。是名為四。
大王。復有四法聞甚深法心不怖畏。何等為四。
一者。親近善友。
二者。善友為說甚深佛法。
三者。善能思惟。
四者。如法而住。是名為四。
大王。復有四法得菩薩名。何等為四。
一者。求波羅蜜。
二者。為諸眾生修集悲心。
三者。樂求佛法。
四者。化眾生時心不厭悔。是名為四。
善男子。時淨聲王從彼如來聞是法已。及諸眷屬一切皆得無生法忍。捨其國土於佛法中出家修道。
爾時世尊告彼王言。
大王。汝今出家即是報佛。若能如是生信捨離。是名大報。是名功德。多所利益。
大王。菩薩出家有二十四利益之事。何等為二十四。
一者。捨於世事得大自在。
二者。捨於煩惱獲得解脫。
三者。身服染衣得無染道。
四者。具足四事得四性種。
五者。樂於頭陀。遠離一切大欲惡欲。
六者。不捨戒聚受人天樂。
七者不捨菩提獲得佛法。
八者。常樂寂靜離世談語。
九者。不著法故得大淨心。
十者。具足禪支。得禪定故。
十一者。求於多聞。得智慧故。
十二者。破壞憍慢。得智慧故。
十三者。破除邪見。得正見故。
十四者。不生覺觀。為真實知諸法界故。
十五者。等觀眾生。得大慈故。
十六者。化諸眾生心無疲惓。得大悲故。
十七者。不惜身命。為護法故。
十八者。寂靜其心。為得神通故。
十九者。念於如來。為見佛故。
二十者。修善思惟。為得十二緣深智慧故。
二十一者。得於順忍。
二十二者。得無生忍。
二十三者。信一切功德。
二十四者。得佛智慧。是名二十四。
善男子。爾時聖王聞是法已。轉以教化一切男女眷屬臣民。時彼國中有九萬九千億眾生悉共出家。
善男子。淨聲比丘既出家已復白佛言。
世尊。我今云何得名出家。
佛言。比丘汝名淨聲。當淨自界。自界既淨。則名比丘。則名出家。
爾時比丘聞佛說已。心樂寂靜作是思惟。
界者即眼觀。眼空者即是淨界。夫淨界者即是佛土。耳鼻舌身亦復如是。
意者即界。若觀意空即是淨界。夫淨界者即是佛土。即是一界。即是空界。即眾生界。即無相界。即無願界。即無作界。即無為界。
善男子。淨聲比丘如是觀已。即時獲得身輕心輕。身心輕已得無量神通。得神通已得樂說無礙陀羅尼門。
善男子汝知爾時淨聲比丘豈異人乎。即汝身是。男女眷屬即汝所將來菩薩聽法眾是。
說是伊帝曰多伽時。萬八千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八千眾生得無生忍。
善男子。若有欲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當如法說如說而住。
云何名為如法而說。如說而住。
善男子。若有人言。我當作佛請諸眾生許以法味。請已不能受持讀誦分別解說微妙經典。不能護持清淨禁戒。勤修精進不修知足。於善法中少得知足。是名欺誑、不如法說。不如說住。
若有人言。我當作佛請諸眾生許以法味。請已受持讀誦演說。護持禁戒勤修精進。少欲知足多得善法不生足想。是名不誑如法而說如說而住。
善男子。譬如國王多請賓客。請已不設供賓之具。賓客既至方云未辦。於是賓客各作是言。
昨受王請家不設食。今赴王信復無所得。呵責愁恚怨歎啼泣。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請諸眾生許以法食。不求多聞持戒精進。不修三十七助道法。眾生呵責人天涕泣。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如作應如作說。不應欺誑一切眾生。
復次善男子。復有眾生請求菩薩為我說法。菩薩許言。
當為汝說。
許已放逸。眾生既見菩薩放逸。即便勸喻。既勸喻已方為說法。說時或問甚深之義。以放逸故而不能答。不能答故心生慚愧。護於身心誑於眾生而便捨離。
善男子。菩薩若欲如說而住。無惜身心以護眾生。
善男子。過去世有一師子王住深山窟常作是念。
我是一切獸中之王。力能視護一切諸獸。
時彼山中有二獼猴共生二子。時獼猴向師子王作如是言。
王若能護一切獸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餘行求覓飲食。
時師子王即便許可。時彼獼猴留其二子。付彼獸王即捨而行。
是時山中有一鷲王名利見。師子王眠。即便搏取獼猴二子處嶮而住。
時王寤已即向鷲王而說偈言。
我今啟請大鷲王 唯願至心受我語
幸見為故放捨之 莫令失信生慚恥
鷲王說偈報師子王。
我能飛行遊虛空 已過汝界心無畏
若必護是二子者 為我故應捨是身
師子王言。
我今為護是二子 捨身不惜如枯草
若我護身而妄語 云何得稱如說行
說是偈已即至高處欲捨其身。爾時鷲王復說偈言。
若為他故捨身命 是人即受無上樂
我今施汝獼猴子 願大法王莫自害
善男子。時師子王即我身是。雄獼猴者即迦葉是。雌獼猴者善護比丘尼是。二獼猴子即今阿難羅睺羅是。時鷲王者即舍利弗是。
善男子。菩薩為護是依止者不惜身命。
善男子。云何名為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當惠施。
即便大施。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能持戒。
即化一切同己護戒。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修忍辱。
即化眾生同修忍辱。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勤精進為於佛法。
即化眾生同修精進為於佛法。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修禪定。
即化眾生。除去亂心修集禪定。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菩薩若言。我修智慧如法分別。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善男子。菩薩若言。我當壞破一切惡法。
即便修集一切善法。是名菩薩如說而作。
善男子。能莊嚴者。名為如說。能畢竟者。名為如作。
能發心者。名為如說。得果證者。名為如作。
能淨心者。名為如說。能至心者。名為如作。
能發心者。名為如說。不退心者。名為如作。
至心聽法。名為如說。聞已如住。名為如作。
能淨口者。名為如說。能淨身者。名為如作。
初受戒者。名為如說。至心護持。名為如作。
發菩提心。名為如說。行菩薩道。是名如作。
得住忍地。名為如說。住不退地。名為如作。
得一生身。名為如說。得後邊身。名為如作。
趣菩提樹。名為如說。得菩提果。名為如作。
善男子。是名菩薩如法而說。如說而作。說是法時。五百菩薩住無生忍地。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蓮華。白佛言。
世尊。如佛所說。如說如作不可思議。如佛所住。即是如說。即是如作。
善男子。汝於是事能了知不。
已知。世尊。若知正法是真實者名如法住。
山王菩薩言。
世尊。無所住法。名如法住。何以故。見一切法無有覺故。以無覺故不見一法名之為覺。若無一法云何有住。若如是見名如法住。
福德王菩薩言。
世尊。若隨心者。非如法住。若有菩薩觀意如幻。名為無住。若無住者。名如法住。
然燈菩薩言。
世尊。無有貪心。名如法住。云何貪心。謂於法中有損有益。若無貪心名如法住。
日子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有所著者。是名為動。若於法中心無所著。是名無動。若無有動名如法住。
勇健菩薩言。
世尊。一切世間皆隨心行。若知心行名如法住。
樂見菩薩言。
世尊。如佛所說因受受苦。若能不受諸受則斷。若能不取諸取則斷。雖不受取不捨眾生名如法住。
香像王菩薩言。
世尊。一切眾生悉有重擔。所謂五陰。若有能知五陰真實。為壞陰見棄捐重擔。而於諸法亦無擔想名如法住。
持世菩薩言。
世尊。若行世間非如法住。若正莊嚴名如法住。正莊嚴者見一切法等如虛空。
堅意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不生於生不滅於滅。亦復不見生滅之性名如法住。
光明遍照高貴德王菩薩言。
若能知見真實涅槃。見法是滅及無生滅。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為趣菩提而修莊嚴名如法住。
光無礙菩薩言。
世尊。若有行處即是魔業。非如法住。若無行處則壞魔業。若壞魔業名如法住。
淨進菩薩言。
世尊。若作念言我當得法。為是得法勤行精進。如是精進是空精進。若能觀察諸法不定。以是不定勤修精進名如法住。
過三惡道菩薩言。
世尊。一切諸法無作無變。無覺無觀。無覺觀者名為心性。若見眾生心性本淨名如法住。
不可思惟思惟菩薩言。
世尊。知諸眾生一切心性不作心想。名不可思惟而思惟也。若能於是不思惟中而思惟者名如法住。
樂寂靜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淨諸心界。是則能離一切諸漏。若能遠離一切漏者是名正行。若正行者名如法住。
商主菩薩言。
世尊。菩薩若有清淨善法。福德莊嚴。智慧莊嚴。觀二莊嚴平等無二。以功德等觀智慧等。以智慧等觀功德等。無差別者名如法住。
維摩詰菩薩言。
世尊。不觀於二。名如法住。若於法界不壞不別名如法住。
依義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依於正義不依於字。為正義故受持讀誦。廣說八萬四千法聚。無失無動名如法住。
淨意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發菩提心。至心擁護是菩提心。修菩提時知諸法性。夫法性者非處非非處名如法住。
畢竟淨意菩薩言。
世尊。若有菩薩遠離垢穢如浣去垢。能令煩惱不污其心名畢竟淨。其心淨已隨菩提行名如法住。
海慧菩薩言。
世尊。若有親近惡知識者非如法住。不修聖法非如法住。若近惡友則行魔業墮於魔處。
世尊。若有欲離一切魔業諸魔行處諸惡法者。當近善友。
佛言。善男子。汝今真知魔業行不。
已知。世尊。
善男子。汝今當為無量菩薩大眾而說。
世尊。夫魔業者即是眼色。若人見色生貪著心即是魔業。乃至意法亦復如是。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檀波羅蜜時。不愛之物持用惠施。所愛財貨貪悋不捨。愛者則施。恚者不與。分別受者及以財物。若有分別如是二者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尸波羅蜜時。護持禁戒近持戒者。讚歎己身毀呰破戒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忍波羅蜜時。於大力者能生忍辱。於少力者不能生忍。見大力者軟語謙下。見小力者麁語輕蔑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進波羅蜜時。說聲聞乘。說緣覺乘。說菩薩乘。修菩提時。輕慢聲聞辟支佛乘。口不宣說。樂於世行。不樂供養恭敬三寶。所謂華香幡蓋伎樂。尊重讚歎。不求多聞。見多聞者不能親近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禪波羅蜜時。獲得禪定不能調伏一切眾生。心生悔厭貪著禪樂。呵說法者不樂講論。讚歎寂靜貪著禪味。呵毀二界愛無色身。壽命極長不見諸佛。不聞正法遠離善友。不知方便受捨修捨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時。知於因果。不以四攝攝取眾生而調伏之。
不知眾生上中下根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若樂空閑寂靜。樂寂靜已受寂靜樂。不樂聽法說法問疑。以寂靜故煩惱不起。以不起故不知知想。不離離想。不證證想。不修修想。不得實義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若有修集多聞。好語樂語。微妙之語。軟語喜語。若為衣食臥具利養而演說法。若有信解能至心聽而不為說。若有放逸致供養者便為說之。可為說者而不為說。不可說者反為說之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若有菩薩說法之時祕藏深義。有諸天人得他心智。知已不悅即作是念。
我為如來真正法來。不為世間淺近語來。是人欲毀如來正法不能增長。
若人有毀佛正法者。我不樂見聞。其所說即便捨去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若有菩薩於惡知識作善友想。惡知識者不以四攝攝取眾生。不修多聞不化眾生。不說出法。樂說世語。不知法。不知時。不知義是名魔業。
復次世尊。惡知識者。不能開示分別解說聲聞緣覺菩薩佛法。不化眾生令修慈悲遠離八難修行施戒。柔軟語言親近平等教忍無力。說言佛道甚為難得。無量世中勤苦乃獲。是名惡友名為魔業。
復次世尊。菩薩若有憍慢之心。以憍慢故不能供養佛法眾僧師長和上父母長宿同學同師。若見勝己不能親近聽法問疑。是故雖聞聞已便失。見下己者親近愛念。是故惡法漸漸增長。惡法增故遠離善法。
世尊。譬如大海漸漸深故。一切諸流悉共歸之。菩薩壞慢亦復如是。漸漸增長一切善法。菩薩若不壞憍慢者是名魔業。
世尊。譬如有人高原陸地種瞻波樹。水常行處復作坻塘。地既高燥又不得水。漸漸枯黃不能增長。
世尊。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憍慢增故不親善友。不聞正法雖聞復失。
復次世尊。菩薩摩訶薩身色具足端正自在。多有眷屬福德莊嚴。未能具足智慧莊嚴。以是因緣生於憍慢。以憍慢故。若有菩薩具智莊嚴。思惟正法身體羸瘠。見已輕慢不能供養。以是因緣復增憍慢。無明放逸不調魔業。如是菩薩為色生慢是名魔業。
爾時世尊告海慧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分別宣說魔業。
善男子。至心諦聽。吾今當說壞魔業道。
善男子。一切諸法其性空寂。若知諸法其性空已。亦知一切眾生皆空。既知空已而修慈心調伏自身。是名菩薩破壞魔業。
若觀諸法性是無相。而為眾生修集慈心。是名菩薩破壞魔業。
若觀諸法性是無願。為諸眾生至心求有。既求有已隨而調伏。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觀一切法性是無貪。眾生之性亦復無貪。為調伏貪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若觀諸法性是無恚。眾生之性亦復無恚。為調伏恚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若觀諸法性是無癡。眾生之性亦復無癡。為調伏癡而攝取之。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觀諸法性無生無滅。壞生滅故宣說正法。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觀一切法性是平等。雖說三乘不捨大乘。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若不貪著心意識等。亦能遠離一切因緣。為諸眾生得解脫故修法莊嚴。雖過諸行終不捨離菩薩所行。是名菩薩能壞魔業。
說是法時。天魔波旬莊嚴四兵來趣寶坊。如先趣向菩提樹時。如來見已告海慧言。
汝說魔業我說壞魔。以是因緣魔王波旬。莊嚴四兵而來至此。欲設何計以當禦之。
海慧菩薩言。世尊。我今欲持魔王波旬及其眷屬置莊嚴國。我身當住魔所住處。
爾時舍利弗言。善男子。莊嚴世界去此遠近佛號何等。
舍利弗。在此東方過於十二恒河沙等世界。其土有佛號。破疑淨光。今現在世為諸菩薩說淨菩薩行。彼國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億魔。一一魔王有十千億人兵眷屬。其佛初坐菩提樹時。如是諸魔悉共莊嚴至菩薩所。
爾時菩薩先為諸魔講宣正典。令其得住不退轉地。然後乃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轉正法輪。彼佛世尊。其大弟子及侍使者亦悉是魔。如是等魔悉能教化調伏眾生。是故我今取魔波旬安置彼土。為欲壞其所行魔業。莊嚴如來無上正法。
時魔波旬聞是語已心生恐怖。四望顧視欲求退處。四方障礙不得從意。復欲滅身亦不能得。方計不立。倍復生懅。白佛言。
世尊。唯願大慈少見救護。
佛言。波旬我於此事不得自在。汝當歸向海慧菩薩求哀懺悔。
時魔波旬即向海慧合掌而言。
善男子。我從今日不敢復作如是魔業。唯願仁者聽我懺悔。
海慧菩薩言。我於汝所都無瞋心。菩薩之法常應忍辱一切眾生。
波旬。汝可往彼禮覲彼佛。汝身當得無量利益。
爾時菩薩即以右手摩其頂上作如是言。
若諸菩薩於諸法中無貪悋者。以我神通令汝必至彼佛世界。
言已波旬即至彼土。既至彼土見佛敬禮却住一面。彼諸菩薩白佛言。
世尊。何等國土有如是等不淨之人而來至此。
佛言。善男子。西方過十二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彼有世界名曰。娑婆。佛號。釋迦牟尼。為過數量諸菩薩等說大集經。彼有菩薩名曰海慧。說魔業時。是魔莊嚴四種兵眾來至會所。海慧菩薩以神通力移來至此。
彼世界中諸菩薩等語波旬言。
善男子。汝今宜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遠離魔業。我當與汝共為同學。
時魔波旬聞是語已。即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時諸菩薩即請波旬昇師子座。問波旬言。
承彼如來為諸大眾說大集經。斯有何事惟仁說之。
時魔波旬。以海慧菩薩神通力故宣說所聞。乃至不失一句一字。彼諸菩薩即白佛言。
我等願樂欲見彼佛釋迦牟尼及眾菩薩。
彼佛即告諸菩薩言。
且待須臾。自當得見此寶坊中。
諸菩薩等復白佛言。
世尊。我等欲見魔王波旬。於彼世界為何所作。
爾時世尊觀此彼界眾生心已。告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汝今當以此佛世界示彼菩薩。
爾時海慧菩薩即於十指放大光明。其光即過十二恒河沙等諸佛世界遍照彼土。此間大眾悉見彼土佛及菩薩魔王波旬處師子座說大集經。時諸菩薩即從座起。向彼如來頭面敬禮。散種種華而以供養。所散諸華當彼佛上變成華臺。彼諸菩薩見是華臺即白佛言。
世尊。如是華臺從何處來。
佛言。善男子。娑婆世界諸菩薩眾所散供養。
諸菩薩言。世尊。云何令我得見彼土娑婆世界。
佛言。善男子。汝等今當敬禮是光至心念持。自當得見彼佛世界。
時彼菩薩如佛所言。敬禮光明至心念持。即得見此娑婆世界。見已即起禮釋迦牟尼佛。以諸香華遙供養之。又見三千大千世界。淨水澄滿猶如大海。彼所散華至此世界大寶坊中。當如來上變成寶蓋。時魔波旬白彼佛言。
世尊。我當云何還彼世界。
佛言。善男子。若欲還者應當至心念於海慧。
時魔波旬至心念於海慧菩薩。念已即得還此世界。
時舍利弗見魔波旬即作是言。
波旬汝得見彼佛世界不。
波旬言。舍利弗。我已見之。及見彼土清淨菩薩所住之處。
舍利弗言。汝於彼土作魔業不。
大德。我至彼土至心勤求無上菩提。何緣復得造作魔業。若有至心求菩提時見魔業者。是人則得勤修精進。
此界大眾見魔波旬還來至此。六萬眾生十千魔眾。同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作是言。
願我等輩所受身形。如彼菩薩身形無異。
海慧菩薩言。
世尊。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多有怨敵。善哉世尊。為護法故建立神通。以通力故是經當得久住於世。
佛言。善男子。我今所立善願神通。為諸眾生種於善根。
爾時世尊告四天王。
汝等當知。若我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讀誦書寫廣說如是等經。汝等四王當深護助。無為欲樂而作放逸。吾今出世為壞放逸護正法故。而說呪曰。所謂。
三咩三摩三咩。沫頓禰。婆羅跋坻陀禰。陀那跋坻。投彌陀那跋坻阿婆散提。阿摩隸。毘摩隸。闍毘羅提。迦羅提。迦羅那。阿梨。阿羅跋坻阿隸婆散提。涅伽旦尼。阿跋坻。沫提。摩呼沫提。摩羅夷提。毘首提。毘首提跋坻。尼薩隸。莫罕泥。
善男子。是名四天王呪。若有法師受持是經當誦是呪。誦已修慈。緣念十方。至心念於四天王等。爾時四王當示其夢或自往護。時四天王白佛言。
世尊。我等四王聞是呪已。即與眷屬至法師所擁護侍衛。若是法師所須資生。我當方便令其得之。遠離病苦身受安樂。
爾時世尊告海慧菩薩。
善男子。汝今至心聽帝釋呪。所謂。
闍耶。闍耶末坻。阿跋坻。跋坻。摩拘隸。斯陀跋坻。輸泥。羶帝羯隸。檀提曇摩尼。多迦隸。叉耶叉耶目佉。阿跋蔕那。涅伽蔕那。莎坻。莎坻散提。
來憍尸迦。阿修羅壞諸天則勝。諸天勝故佛法增長。憍尸迦。欲受安樂當護正法。善男子。是名釋呪。
善男子。若有法師欲說法時。當先洗浴令身淨潔。持妙香華正東而禮。一心憶念十方諸佛。慈心普及一切眾生。然後乃昇師子法座。誦如是呪而作是言。
憍尸迦來。四天王來。為諸大眾除却障礙消滅煩惱。
爾時帝釋及四天王。念法師故即便共來。是故大眾樂聞說法。
善男子。汝今復聽十方諸魔及眷屬呪。所謂。
奢咩。奢摩跋坻。奢摩密喋。阿浮隸摩羅歘坻。瞢崛隸。婆羅綈。迦由犁。坁祁跋坻。阿慮迦尼。比舍荼尼。尼末坻。阿跋持。區區隸。伽羅薩尼。憂目企 奢蜜坻。波羅目企。槃檀那涅伽熙坻。奢摩施
如是呪者。力能繫縛一切論師一切魔眾。是名佛印。不可破壞魔眷屬怨。
善男子。若有法師受持讀誦如是等呪昇師子座。專念諸佛慈及眾生。自於己身生醫師想。於所說法生良藥想。於聽法者生疾苦想。於如來所生善友想。於正法中生常恒想。若能如是說正法時。其處四邊各一由旬魔不能到。
時魔波旬白佛言。
世尊。若佛弟子有能讀誦如是神呪。其身清淨我當擁護不作魔業。我以海慧神通力故捨於魔業。隨有國土城邑村落說是法處。我當化身親往聽受。
佛言。善哉善哉。波旬。汝若能得如是心者則壞魔業。亦當獲得如是等法。
善男子。復當至心聽梵天呪。所謂。
迷多伽隸。迦樓那伽隸。無經多伽隸。憂比叉伽隸。佛陀伽隸。曇摩伽隸。僧伽伽隸。蘇羯多毘闍耶。摩訶毘檀尼。毘獸提目爾。尼波隸陀耶。烏闍跋坻。烏闍嚴彌。捺檀尼。曇摩波坻吒跋尼。薩遮坻優波跋坻毘獸坻。莎折多優波舍彌。烏盧迦耶梵摩。毘盧迦耶梵摩。
若欲具足受持如是梵天呪者。當行梵行清淨持戒。讀誦是呪請召梵天。梵天汝來擁護如是大眾。令其至心樂聽正法。念於三寶轉正法輪護持法城。若有法師能調諸根。至心淨護身口意等。勤修戒忍精進多聞。發菩提心修四無量。昇於法座誦如是呪。誦是呪已。梵天王等與諸眷屬悉來集會是講法所。
爾時梵王白佛言。
世尊。若有法師讀誦是呪。我在初禪聞是呪已。當捨定樂而往其所。當施八法。何等為八。
一者施念。持所聞故。
二者施慧。思惟深法故。
三者施解。分別深義故。
四者施樂說無礙。為壞疑心故。
五者施辭無礙。為解一切眾生語故。
六者施無所畏。為眾無勝故。
七者施法光明。為不謬說故。
八者施其不謬授記。
世尊。我等亦能廣宣是法。
善男子。我涅槃後如是等天。當護正法。
海慧菩薩言。
世尊。如來正覺涅槃之後。若有信者應以此法付囑其人令得久住。
爾時世尊眉間白毫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如來化身充滿其中。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具足莊嚴。數如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卉木莖節枝葉。是諸化佛同作是言。
十方諸佛釋迦如來。同願正法久住於世。何以故。雖有一切惡魔眷屬。不能破壞如是等法。大地可壞。大海可焦。須彌山王可碎如塵。眾生諸心可合。是一虛空可畫。四大可轉。諸佛誓願不可變易。
爾時世尊即告阿難。
汝當受持如是等經讀誦廣說。
海慧菩薩言。世尊。今此會中多有無量諸大菩薩。如來何緣顧命阿難令受持之。
時諸大眾咸有疑心。海慧阿難誰念心多。爾時世尊知眾會疑。告大迦葉。
三千大千世界眾生數為多不。
甚多。世尊。
迦葉。假使如是無量眾生。悉得人身常問如來。如來所說不可窮盡無有障礙。
善男子。如天降雨無有障礙。一切眾流歸集大海。而是大海無增無減。海慧菩薩所可受持。十方佛法亦復如是。
迦葉。假使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眾生具足總持。如阿難等。欲比海慧所受持法。百分千分百千萬分不及其一。
說是語時百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以妙華香貢上供養海慧菩薩。
爾時蓮華菩薩白佛言。
世尊。若有人能信順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其義。供養恭敬如是經者得幾所福。
爾時世尊即說偈言。
若滿三千大千界 七寶奉施十方佛
不如信順是經典 受持讀誦福多彼
四法所成諸功德 佛說無量無邊數
發菩提心常法施 如法而住修集悲
佛說四法無邊量 智者聞已不怖畏
虛空之性眾生界 如來正智菩提心
說如是等法寶聚時。十方所來諸菩薩等。以妙香花種種伎樂。供養於佛尊重讚歎作如是言。
世尊。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等經。所得功德不可稱量。十方諸佛說不能盡。何以故。
世尊。眾生若聞如是等經。無有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是故此經名大寶聚。
爾時一切大眾人天。一切聲聞及阿難等。諸迦樓羅乾闥婆等及世間人。聞經歡喜。信受奉行。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三
爾時海慧菩薩白佛言。
世尊。是大乘經能多利益無量眾生。何以故。一切眾生因大乘故。得人天樂及涅槃樂。
世尊。夫大乘者。何法攝取。何法利益。何法難得。何法障礙。何因緣故名為大乘。
佛言。善男子。有一法攝取大乘。所謂初發菩提之心。既發心已修不放逸。
復有一法明信業果。
復有一法觀十二緣。
復有一法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樂修大慈。
復有一法謂不退失菩提之心。
復有一法所謂念佛。
復有一法如法住已念於正法。
復有一法以不退心念於眾僧。
復有一法不失道心念於淨戒。
復有一法遠離煩惱心念於捨。
復有一法欲得無量寂靜之身專念於天。
復有一法念欲安隱一切眾生。
復有一法勤行精進。
復有一法欲令眾生悉得解脫。得解脫已受於喜樂。
復有一法樂求正法。
復有一法遠離退心為眾說法。
復有一法於聽法者生愛念心。
復有一法於說法者樂為供養。
復有一法於正法中生藥樹想。
復有一法於自己身生大醫想。
復有一法至心專念護持正法。
復有一法紹隆三寶不令斷絕。
復有一法遠離懈怠。
復有一法所謂知足。
復有一法於一切財無貪慳想。
復有一法自持戒已能化毀禁。
復有一法自修忍已。能化眾生令離瞋心。
復有一法得少利益生大恩想。
復有一法少得恩分生大報想。
復有一法自持淨戒不輕毀禁。
復有一法破於憍慢。
復有一法至心求覓聽法之人。
復有一法離惡知識。
復有一法至心修善。
復有一法不隨他意。
復有一法調伏諸根。
復有一法於法師心如如來想。
復有一法不惜身命護持正法。
復有一法行於世法不為沾污。
復有一法不惜身命求於正法。
復有一法調伏眾生受苦不恨。
復有一法如來現在若涅槃後。供養塔像等無有二。
復有一法眾生不請樂為善友。
復有一法於好物中心無貪著。
復有一法樂念出家。
復有一法樂稱人善。
復有一法樂求莊嚴菩提之法。
復有一法於同師同學心無嫉妬。
復有一法教化眾生發菩提心心無悔退。
復有一法覆藏他過。
復有一法求一切語。
復有一法求一切作。
復有一法所謂實語。
復有一法發言之後要終其事。
復有一法於善法所心無厭足。
復有一法隨所得物悉與人共。
復有一法善知魔界。
復有一法破壞憍慢修真實知。
復有一法心樂寂靜。
復有一法離我我所。
復有一法不自讚歎。
復有一法隨俗而行。
復有一法修正命已樂於寂靜。
復有一法持淨戒已思惟善法。
復有一法修多聞已不生憍慢。
復有一法修善行已即住初地。
復有一法修空三昧觀於法性。
復有一法得供養已其心不高。
復有一法樂說世者不與同止。
復有一法得如法物與同學共。
復有一法真實方便。
復有一法一切知已不生貪想。
復有一法未學學已心不生悔。
復有一法既學知已心不輕慢。
復有一法遇罵辱已心不生瞋。
復有一法供養罵辱其心無二。
復有一法聞說正法稱讚善哉。
復有一法為欲具足六波羅蜜常求莊嚴。
復有一法信心不退。
復有一法為菩提道求於莊嚴。
復有一法受供養已常淨己心。為令施主得大利益。
復有一法具足七財。
復有一法能破眾生貧窮困苦。
復有一法以善方便調伏眾生。
復有一法以四攝法攝取眾生。
復有一法不與眾生而共諍訟。
復有一法聞法之時於法師所不求其短。
復有一法未得無上沙門果證心不生悔。
復有一法常行世間。不為八法之所染污。
復有一法常觀己過。
復有一法於舉罪者不生瞋恚。
復有一法見世間法其心生捨。
復有一法不誑善友。
復有一法先淨其心教他令淨。
復有一法不為利養受持淨戒。
復有一法為增善法修集寂靜。
復有一法為於善法修淨莊嚴。
復有一法為淨功德而修莊嚴。
復有一法為淨智慧而修莊嚴。
復有一法修集無想三昧方便。
復有一法如法而忍。
復有一法修三解脫。
復有一法知處非處。
復有一法修舍摩他。為欲莊嚴毘婆舍那。
復有一法知於解脫。
復有一法觀於三世等。
復有一法謂不分別一切法界。
復有一法一切法性不生不滅。
菩薩摩訶薩觀是百法。如是名為攝取大乘。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有二法利益大乘。
一者樂念佛法。二者樂離聲聞。
復有二法。一者擁護解脫。二者能演說法。
復有二法。一者求菩提心。二者調伏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觀菩提心猶如幻相。二者觀諸眾生悉無有我。
復有二法。一者不捨菩提之心。二者觀法平等。
復有二法。一者淨於善根。二者無作無淨。
復有二法。一者為善法故而修莊嚴。二者畢竟。
復有二法。一者自身畢竟。二者眾生畢竟。
復有二法。一者內淨。二者外淨。
復有二法。一不作罪。二作已悔。
復有二法。一能布施。二不求報。
復有二法。一平等施。二能迴向。
復有二法。一者持戒。二者不求善果。
復有二法。一不自譽。二不毀他。
復有二法。一者忍辱。二者軟語。
復有二法。一者於貪不貪。二者於瞋不瞋。
復有二法。一者為於善法勤修精進。二者不輕懈怠。
復有二法。一身寂靜。二心寂靜。
復有二法。一求禪支。二調伏心。
復有二法。一樂在禪定。二不厭欲界。
復有二法。一者求法。二者樂法。
復有二法。一者樂觀法。二者欲法。
復有二法。一者樂求善友。二者恭敬供養。
復有二法。一至心聽。二至心受。
復有二法。一數諮問。二如法住。
復有二法。一者知法。二者知義。
復有二法。一者聞已無厭。二者知已無厭。
復有二法。一者修善。二者離惡。
復有二法。一者樂說正法。二者於受法者生憐愍心。
復有二法。一者於法無慳悋心。二者說時無有食想。
復有二法。一者至心聽。二至心受。
復有二法。一離五蓋。二修七覺。
復有二法。一者喜。二者樂。
復有二法。一者知已。二者知時。
復有二法。一信果報。二作善業。
復有二法。一者不斷聖性。二者實語。
復有二法。一者如說而住。二者不藏如來功德。
復有二法。一者淨身。二者遠離三不善根。
復有二法。一者觀身猶如草木。二者為淨心故修行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淨口。二者遠離四過。
復有二法。一者觀一切法悉不可說。二者觀聲如響。
復有二法。一者淨心。二者遠離無明嫉妬邪見。
復有二法。一者內淨。二者外無行處。
復有二法。一者修慈。二者遠離親怨之想。
復有二法。一觀眾生猶如虛空。二者修慈。
復有二法。一者不捨悲心。二者求善不悔。
復有二法。一者能調不調。二者調時不悔。
復有二法。一者持法。二者護持法者。
復有二法。一者樂法。二者護法。
復有二法。一者稱揚人善。二者樂藏他過。
復有二法。一者離貪。二者離瞋。
復有二法。一者不捨眾生。二者修捨。
復有二法。一者念佛。二者知無念處。
復有二法。一者觀身。二者求三十二相。
復有二法。一者念法。二者化諸眾生令住法中。
復有二法。一者觀無貪處。二者於貪者所生於悲心。
復有二法。一者念菩薩僧。二者依無退僧。
復有二法。一者觀於無僧。二者擁護四沙門果。
復有二法。一者念戒。二者知菩提心不可宣說。
復有二法。一者觀戒無住。二者護毀禁者。
復有二法。一者念施。二者施已無悔。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煩惱。二者離煩惱故演說正法。
復有二法。一者念天。二者樂寂靜。
復有二法。一者具足念心。二者擁護亂心。
復有二法。一者功德莊嚴。二者智慧莊嚴。
復有二法。一者觀無造作。二者樂修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無縛。二者縛者解脫。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誑心。二者至心清淨。
復有二法。一者知恩。二者念恩。
復有二法。一者說一切過。二者而遠離之。
復有二法。一者自修聖行。二者化他令行。
復有二法。一者願求善法。二者心無厭足。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惡法。二者親近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請佛說法。二者至心聽受。
復有二法。一者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二者說字句義。
復有二法。一者知無眾生。二者以己善根與眾生共。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諸相。二者深求三十二相。
復有二法。一者觀空。二者將護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修集無願。二者及願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修一切善。二者願諸眾生同修善根。
復有二法。一者智慧無礙。二者受諸有身。
復有二法。一者不動。二者不悔。
復有二法。一者慚。二者愧。
復有二法。一樂寂靜。二求靜法。
復有二法。一者修集無諍三昧。二者觀無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少欲。二者知足。
復有二法。一者覆藏他罪。二者顯露己過。
復有二法。一者觀十二因緣。二者深信。
復有二法。一者無我。二者無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防自煩惱。二者壞他煩惱。
復有二法。一者觀無作無受。二者樂修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觀生死過。二者不斷生死。
復有二法。一者自樂生死。二者化諸眾生令度生死。
復有二法。一者求波羅蜜。二者求已無處。
復有二法。一者求智。二者化他令同己智。
復有二法。一者不求供養。二者為供養故造作諸業。
復有二法。一者於有恩處常欲報之。二者於恩無恩等而報之。
復有二法。一者修不放逸。二者修無緣慈。
復有二法。一者入於出家。二者既出家已心生愛樂。
復有二法。一者自成功德。二者於無德者生憐愍心。
復有二法。一者修於身念。二者無有念處。
復有二法。一者念於受處。二者無有念處。
復有二法。一者念於心處。二者無有念處。
復有二法。一者念於法處。二者無有念處。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不善之法。二者親近能生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已生惡法。二者護持已生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為令未生善法得生。二者為令增廣而擁護之。
復有二法。一者獲大神通。二者得已教化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安住法界。二者遍見諸佛世界。
復有二法。一者信心不動。二者化不信者令同己信。
復有二法。一者淨心。二者教化狂亂之人。
復有二法。一勤精進。二化懈怠。
復有二法。一者具足無礙智慧。二者化彼無明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觀界。二者觀緣。
復有二法。一者求智莊嚴。二者其心不悔。
復有二法。一者觀諸煩惱。二者出煩惱已了知解脫。
復有二法。一者一切法解脫。二者煩惱不合三界。
復有二法。一者莊嚴菩提。二者修學菩提。
復有二法。一者盡智。二無生智。
復有二法。一者觀聖道方便。二者觀生死方便。
復有二法。一者畢竟道。二者知退轉道。
復有二法。一者如法而住。二者於諸法中不生著見。
復有二法。一者從緣生滅。二者從緣解脫。
復有二法。一知魔業。二知已離。
復有二法。一者於恚生忍。二者於忍生愛。
復有二法。一者為菩提故而修莊嚴。二者雖修莊嚴心無貪著。
復有二法。一者不捨煩惱。二者不捨修善莊嚴。
復有二法。一者知處非處。二者以諸善根迴向菩提。
復有二法。一者觀菩提心猶如幻相。二者修向無上菩提莊嚴。
復有二法。一者觀諸眾生及以菩提等無差別。二者知諸眾生因緣菩提而得解脫。
復有二法。一者知法無生。二者為善法故而修莊嚴。
復有二法。一者不可說法而能宣說。二者一切眾生悉同一乘。
復有三法。一者初發菩提之心。二者親近善友心不生悔。三者修集大悲心不退轉。
復有三法。一者破壞慳悋。二者惠施一切。三者攝取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具足淨戒。二者調伏毀禁。三者迴向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心不瞋恨。二者調瞋恚者。三者迴向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於生死中心無悔退。二者甘樂營他所作事業。三者迴向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得三昧定。二者不生憍慢。三者迴向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求於多聞。二者得已不生憍慢。三者迴向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生緣。二者法緣。三者無緣。
復有三法。一者自悲。二者悲他。三者離自他悲。
復有三法。一者為於自利修集智慧。二者以是智慧轉化眾生。三者自利利他。
復有三法。一者知過去已盡。二者知未來無生。三者知現在無住。
復有三法。一者為正定者修集慈心。二者為邪定者修集悲心。三者為不定者修集解脫。
復有三法。一者淨身。二者淨口。三者淨意。
復有三法。一者修不淨觀為壞貪欲。二者修慈為壞瞋恚。三者觀十二因緣為壞無明。
復有三法。一者安。二者樂。三者知足。
復有三法。一者聞已能持。二者能廣分別文字句義。三者觀察罪過。
復有三法。一者具足七財。二者能大法施。三者能施眾生。
復有三法。一者實義。二者真義。三者不誑義。
復有三法。一者自知。二者知他。三者知時。
復有三法。一者五陰法陰平等。二者諸界法界平等。三者諸入法入平等。
復有三法。一者修空。二者無相。三者無願。
復有三法。一者不謗因果。二者方便生法皆從因緣。三者和合因緣而得名字。復有三法。一者信佛不可思議。二者信法不生誹謗。三者信僧良祐福田。
復有三法。一者遠離貪欲。二者遠離瞋恚。三者遠離愚癡。
復有三法。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三者不著二諦。
復有三法。一者遠離煩惱。二者遠離憍慢。三者於福田所禮拜供養。
復有三法。一者不染欲界。二者不著色界。三者於無色界不生憍慢。
復有三法。一者供養不喜。二者毀辱不恚。三者離世八法。
復有三法。一者藏覆諸根。二者解了諸根。三者寂靜諸根。
復有三法。一者趣向善地。二者離善地障。三者觀善地德。
復有三法。一者至心。二者淨心。三者淨莊嚴。
復有三法。一者學戒戒。二者學心戒。三者學慧戒。
復有三法。一者受樂不生貪逸。二者受苦不生惱恚。三者不苦不樂修集於捨。
復有三法。一者轉因不造作故。二者轉於煩惱不觀相故。三者轉於三世無願求故。
復有三法。一者眼空。二者色寂靜。三者受無住處。
復有三法。一者藏戒。二者護定。三者觀慧。
復有三法。一者憶持念法。二者思惟觀法。三者如法而住。
復有三法。一者音聲因緣聲聞解脫。二者十二因緣緣覺解脫。三者六度因緣菩薩解脫。
復有三法。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畢竟施。
復有三法。一者護法。二者護持正法。三者護持大乘。
復有三法。一者行於生死。二者觀其罪過。三者知已遠離。
復有三法。一者至心聽法破除五蓋。二者常樂寂靜。三者如法而住。
復有三法。一者依義。二者依法。三者依智。
復有三法。一者求多聞已樂於寂靜。二者樂寂靜已思惟善法。三者善思惟已知法平等。
復有三法。一者親近智者。二者諮問多聞。三者護於善人。
復有三法。一無貪心為人說法。二見聽法者慈心視之。三者一心觀於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視諸眾生其心平等。二者觀心平等。三者觀佛平等。
復有三法。一者過去已盡。二者未來不合。三者現在不住。
復有三法。一者觀苦無常。二者諸法無我。三者涅槃寂靜。
復有三法。一者聞已堅持。二者三昧堅持。三者智慧堅持。
復有三法。一者犯已不覆。二者悔先所犯。三者至心護戒。
復有三法。一者破壞疑心。二者破壞悔心。三者破障礙心。
復有三法。一者善欲。二者離談世事。三者樂於寂靜。
復有三法。一者忍甚深法。二者說甚深義。三者解種種義。
復有三法。一者具足聲忍。二者具思惟忍。三者具於順忍。
復有三法。一者智慧方便。二者大慈。三者精進堅牢。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等法。能利益大乘。
善男子。復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
一者聽不應聽。二者不欲聽受菩薩法藏。三者行諸魔業。四者誹謗正法。
復有四法。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四者不樂求法。
復有四法。一者嫉他得利。二者於財慳貪。三者樂誑法師。四者不樂親近見善知識。
復有四法。一者於善知識生惡友想。二者於惡知識生善友想。三者非法法想。四者法非法想。
復有四法。一者不樂惠施。二者施已生悔。三者施已觀過。四者不念菩提心。
復有四法。一者為欲而施。二者為瞋而施。三者為癡而施。四者為怖畏而施。
復有四法。一者為名字施。二者為本而施。三者為善友施。四者為勝故施。
復有四法。一者不至心施。二者不自手施。三者不現見施。四者輕慢施。
復有四法。一者下物施。二少物施。三者不至心施。四者輕慢施。
復有四法。一者毒施。二者刀施。三者不淨施。四者無利益施。
復有四法。一者見持戒者生瞋恚心。二者見毀禁者生愛念心。三者隨惡友語。四者不念施戒。
復有四法。一者非法求利。二者如法得財不與人共。三者斷他供養。四者心不知足。
復有四法。一者為貪利養故攝持威儀。二者為利養故下聲而語。三者其心諂曲。四者邪命自活。
復有四法。一者於同學所生瞋恚心。二者於同乘者生瞋恚心。三者不知魔業。四者樂說他過。
復有四法。一者憍慢不聽正法。二者不能恭敬法師。三者不能禮拜父母師長善友。四者意隨惡業。
復有四法。一者覆他功德。二者廣說他過。三者增長憍慢。四者瞋恚堅固。
復有四法。一者懈怠。二者不樂聽聞善語。三者不隨順語。四者住於非法。
復有四法。一者不調。二者不淨。三者不藏。四者不忍。
復有四法。一者不喜聞受無上善法。二者樂在城邑聚落村屯。三者毀破禁戒樂受供養。四者不能調伏根門。
復有四法。一者不能攝取眾生。二者不能調伏眾生。三者不能護持正法。四者樂說法師過罪。
復有四法。一者不修信心。二者不能觀察眾生罪過。三者不觀惡知識過。四者不觀疑心罪過。
復有四法。一者不觀內。二者不觀外。三者無慚。四者無愧。
復有四法。一不知恩。二不報恩。三者背恩。四者樂邪見。
復有四法。一者誹謗聖人。二者將護世人。三者不信福田。四者呵毀法施。
復有四法。一者不淨身業。二者不護口業。三者不捨意業。四者厭悔大乘。
復有四法。一者為破和合而作兩舌。二者於師和上出瞋恚語。三者為壞利益作無義語。四者欺誑人天而生妄語。
復有四法。一者不護戒因。二者亂禪定因。三者不信後世。四者樂著世事。
復有四法。一者麁穬。二者憍慢。三者樂說世間。四者常樂睡眠。
復有四法。一者假菩薩名而受供養。二者不能瞻視病苦之人。三者不種善子。四者不向菩提。
復有四法。一者自輕。二者輕法。三者輕福。四者數念聲聞辟支佛乘。
復有四法。一者貪身。二者貪心。三者貪命。四者貪戒。
復有四法。一者貪房舍。二者貪檀越。三者貪邪見。四者貪破戒。
復有四法。一者多作。二者多語。三者多受。四者多視。
復有四法。一者我見。二者邪見。三者斷見。四者常見。
復有四法。一者不作。二者作已轉。三者心悔。四者不樂。
復有四法。一者不向道地。二者不修禪定。三者退失智慧。四者不樂方便。
復有四法。一者障礙於法。二者障礙善業。三者煩惱隱礙。四者魔業障礙。
善男子。如是等法名障大乘。
說是法時。四萬四千人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萬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虛空之中無量天人。異口同音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世尊。今日如來大師子吼。憐愍眾生開大乘門。
世尊。若有眾生於是法中得少分者。即得斷除三惡道苦。漸漸當得無量法寶。
譬如有人於村邑外見大寶聚。見已憐愍即還入村告語眾人。
誰欲斷貧當與我俱。
是人說時。或有信者或不信者。其中信者即與相隨俱至寶所。隨意採取即破貧苦。而是寶聚亦無增減。
亦不念言。聽是人取不聽彼人。破是人貧不破彼人。聽是持去不聽彼持。
如來世尊亦復如是。於無量世勤求如是無上法寶。求已得見生大憐愍。以大梵音語諸眾生。若有欲壞生死貧窮。當至心聽。有諸眾生薄福不信。則不能壞生死貧窮。其中信者隨任智力。取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大乘。是大寶聚亦無增減。若有至此寶聚之中。乃至不能取一寶者。是人常住三惡道中。
若有能取一字一句。乃至一念受持之者。是人能壞生死貧窮。何況取是大乘經典一品二品。及其具足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爾時世尊讚諸天人。
善哉善哉。諸天子。若有受持如是經典。是人則具一切善法。頂戴如來無上佛智。是大智聚。能大利益無量眾生。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諸乘之中大乘最 猶如虛空無邊際
遠離一切生死有 趣菩提樹無障礙
若能清淨其心意 所有惠施於一切
至心受持清淨戒 趣菩提樹無障礙
於諸眾生心平等 常觀煩惱諸罪過
能勝一切下劣乘 調伏眾生於大乘
若有至心受讀經 具足寂靜戒忍辱
具足智慧壞魔眾 憐愍眾生趣道樹
莊嚴慈悲乘四禪 智慧利刀摧魔眾
道樹下觀十二緣 起已愍眾說大乘
十方眾生乘大乘 乘無增減如虛空
大乘神通叵思議 是故如來修集之
安住念處嚴正勤 如意為足根勢力
遊八正路採覺寶 是故如來趣道樹
其心寂靜離煩惱 壞破諸闇獲智光
是故梵天及帝釋 敬禮如來乘大乘
具足六度六神通 具善方便修三脫
能壞諸魔及邪見 是故如來乘大乘
若有具足諸善根 及以成就不善根
有信則得破煩惱 是故大乘難思議
所有一切世間法 及以無上出世法
若有學法無學法 一切攝在大乘中
若有眾生行惡道 親近邪見惡知識
憐愍是輩修方便 為調伏故說大乘
下劣不樂於大乘 心迮不能壞人結
常求自樂捨餘人 聞說大乘生恐怖
若有智者具力勢 憐愍眾生作利益
聞說大乘心歡喜 壞眾苦惱心不悔
若欲了知眾生行 一切眾生諸界根
菩薩一念能通達 是故大乘難思議
得身寂靜相莊嚴 得口寂靜眾樂聞
得心寂靜具神通 如是皆因趣大乘
若有人能行大乘 是則不斷三寶種
能為眾生作利益 破壞貧窮諸苦惱
能到十方諸世界 現見無量佛世尊
如是趣向大乘者 是人即得無量福
一切世間無能勝 趣向無上大乘者
具足大力壞魔眾 是故大乘難思議
得色得力大自在 梵釋轉輪聖王身
若有乘此大乘者 是人受於三界樂
施已終不生悔心 所重之物不悋著
捨身自施修慈悲 是故大乘難思議
持戒精進樂梵行 能以神力障日月
不貪著身善果報 修如是乘調眾生
說法有受不受者 於是不生瞋愛心
身心勤修大精進 為得難得之大乘
能得無上大法王 亦得難忍之忍辱
無量劫中受苦惱 為得大乘勝一切
勤作利益多眾生 身口意業悉柔軟
修集慈悲及神通 為住大乘大利益
了知法界生住滅 無我無諍調諸根
若能安住於大乘 即受安樂如先佛
具足念心及精進 四如意足大神力
依止正法及真義 皆由樂住於大乘
具足無上無所畏 能師子吼無上尊
微妙相好自莊嚴 皆由樂住於大乘
具足三種之神通 調伏教化於眾生
其心寂靜無憍慢 若行大乘具忍辱
具足梵音聲微妙 一切眾生甚樂聞
若樂修集大乘者 是人善解眾生語
所作諸業為淨土 不久當得無邊身
若有至心聽是法 當受無邊無上樂
能遊虛空達邊際 能知大海水幾渧
不能演說大乘德 是故是乘難思議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
善男子。若欲受持如是等經。欲自寂靜其深心者。應當受持門句。法句。金剛句。
至心觀察門句者。一切法中而作門戶。
所謂。阿字一切法門。
阿者言無。一切諸法皆悉無常。
波。亦一切法門。波者即第一義。
那。亦一切法門。那者諸法無礙。
陀。亦一切法門。陀者性能調伏一切法性。
沙。亦一切法門。沙者遠離一切諸法。
多。亦一切法門。多者一切法如。
迦。亦一切法門。迦者一切諸法無作無受。
娑。亦一切法門。娑者一切諸法無有分別。
伽。亦一切法門。伽者如來正法甚深無底。
闍。亦一切法門。闍者遠離生相。
曇。亦一切法門。曇者於法界中不生分別。
奢。亦一切法門。奢者具奢摩他得八正道。
佉。亦一切法門。佉者一切諸法猶如虛空。
叉。亦一切法門。叉者一切法盡。
若。亦一切法門。若者諸法無礙。
咃。亦一切法門。咃者一切法是處非處。
蠱。亦一切法門。蠱者觀五陰已。得大利益
荼。亦一切法門。荼者一切諸法無有畢竟。
迦。亦一切法門。迦者身寂靜故得大利益。
至。亦一切法門。至者心寂靜故離一切惡。
優。亦一切法門。優者受持擁護清淨禁戒。
蛇。亦一切法門。蛇者善思惟。
替。亦一切法門。替者住一切法。
修。亦一切法門。修者一切諸法性是解脫。
毘。亦一切法門。毘者一切諸法悉是毘尼。毘尼者調伏己身。
時。亦一切法門。時者一切諸法性者不染污。
阿。亦一切法門。阿者一切諸法性是光明。
娑。亦一切法門。娑者修八正道。
婆。亦一切法門。婆者一切諸法非內非外。
善男子。是名門句。能淨念心。能淨其心。知眾生根。
法句者。一切諸法解脫印。
一切諸法無二印。
一切諸法無常斷印。
一切諸法無增減印。
一切法等如虛空印。
一切諸法五眼道印。
一切法如虛空印。
一切諸法無有分別如虛空印。
一切諸法入法界印。
一切法如印。
一切諸法無去來現在如印。
一切諸法本性淨印。
一切法空印。
一切法無相印。
一切法無願印。
一切法無處無非處印。
一切法苦印。
一切法無我印。
一切法寂靜印。
一切法性無過咎印。
一切諸法第一義攝取印。
一切諸法如法性住印。
一切諸法畢竟解脫印。
一切諸法無時印。
一切諸法過三世印。
一切諸法味同一印。
一切諸法性無礙印。
一切諸法性無生印。
一切諸法性無諍印。
一切諸法性無覺觀印。
一切諸法非色不可見印。
一切諸法無屋宅印。
一切諸法無對治印。
一切諸法無業果印。
一切諸法無作無受印。
一切諸法無出滅印。
善男子。是名法句。如是法句。即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提。如是法印句。攝取八萬四千法聚。
善男子。若能如是觀法聚者。即能獲得無生法忍。
善男子。若有未種善根之人。聞是法已。即得種之壞於魔業。
善男子。若如是觀即能獲得無盡器陀羅尼。如是等法悉能攝取八萬四千三昧八萬四千眾生行性。是名法句。
金剛句者。
其身不壞猶如金剛。何以故。法性不壞故。
智慧之性能破無明。是故智慧名金剛句。
五逆之罪壞一切善。是故五逆名金剛句。
不淨之觀能壞貪欲。是故不淨名金剛句。
慈心之觀能壞瞋恚。是故慈心名金剛句。
觀十二緣能壞愚癡。是故觀緣名金剛句。
一眾生心攝取一切眾生之心。名金剛句。
一眾生心一切眾生心悉皆平等。名金剛句。
一切佛一佛皆悉平等。名金剛句。
一福田一切福田無盡平等。名金剛句。
一切諸法如虛空等。名金剛句。
一切諸法等同一味。名金剛句。
一切諸法及以佛法平等無二。名金剛句。
金剛三昧能壞一切諸魔惡業。名金剛句。
如來妙音壞諸惡聲。名金剛句。
觀無生滅過生老死。名金剛句。
善男子。如是等法名金剛句。名堅牢句。名不壞句。名不破句。名平等句。名為實句。名無二句。不退轉句。大寂靜句。無能作過句。不增不減句。無有有句。無有法句。真句。有句。不謗佛句。依法句。共僧句。如爾句。分別三世句。勇健句。梵句。慈句。心句。虛空句。菩提句。不低句。法相句。無相句。心意識無住句。波旬句。破魔句。無上句。無勝句。廣句。行己境界句。入佛境界句。無覺觀句。於法界所不分別句。無句句。
善男子。若有菩薩。能解如是等句義者。必當坐於菩提樹下。金剛師子法座之上。
說是法時。八千菩薩得入法門陀羅尼。亦獲一切眾生平等三昧。
爾時十方諸來菩薩。以妙香華種種伎樂。供養於佛。說偈讚曰。
我今敬禮無上尊 能知一切眾生聲
說相無相實一相 而得妙相三十二
若有眾生一一心 平等攝諸眾生心
說行無行實一行 是故我禮無上尊
如來真實知因果 故為眾生說業報
真如法界非有無 是故我讚無上尊
一切眾生無覺觀 其心本淨無有貪
從因緣故生貪欲 是故我禮真智因
我見佛身種種色 而如來身實無色
愍眾故示無色色 我禮人中師子王
一切福田入一田 而是一田無增減
不動法界不轉移 是故我禮人象王
觀諸眾生心如幻 諸法菩提亦復然
知一切法皆平等 是故我禮無平等
觀諸法界悉平等 故說諸法無一二
非有非無是解脫 是故我禮斷二見
日月可說墜落地 猛風可說索繫縛
須彌可說口吹動 不可說佛有二語
實語真語及淨語 身心清淨如虛空
世法不染如蓮花 是故我禮無上尊
若有能讚如是德 即獲如是之功德
我為如是諸功德 敬禮如是功德聚
時諸菩薩既讚歎已。白佛言。
世尊。夫大寶者所謂佛也。
佛出世者即是樂出。
佛出世者即是信出。
佛出世者即是念出。
佛出世者即是智出。
佛出世者即是施戒忍精進禪定慧出。
佛出世者即是慈出悲喜捨出。
佛出世者。即是十二因緣法義智出。
佛出世者即是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一切善法出。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慧聚。白佛言。
世尊。生老病死出於世者即是佛出。無明愛出即是佛出。貪恚癡出即是佛出。一切疑網煩惱出者即是佛出。何以故。
若如是等法不出世者。佛以何緣出現於世。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實如所言。
爾時海慧菩薩言。世尊。若有不見如是等法。時如來為出於世不出於世。
善男子。菩薩初發菩提心時。真實不知如是等法。是故我為而宣說之。
善男子。菩薩有四種。
一者。初發菩提之心。
二者。修行菩提之道。
三者。堅固不退菩提。
四者。一生當補佛處。
發心菩薩見佛色相。見已即發菩提之心。
修行菩薩見佛具足一切善法。見已即發菩提之心。
不退菩薩見如來身及一切法皆悉平等。
一生菩薩不見如來所有功德及一切法。何以故。所得慧眼了了淨故。斷二見故。淨智慧故。若不見淨不淨。不見非淨非不淨。是人即能明見如來。
善男子。我昔如是見然燈佛。見已即得無生法忍。亦能了了知得無得。得已即時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處空住已。了了得知一切法界。了了知已心無所住。無所住已得六萬三昧門。
時然燈佛即授我記。摩納。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我於爾時都不聞是授記音聲。亦無佛想及授記想。
我於爾時三種淨慧。不見我想。不見佛想。及授記想。
復有三淨。不見於我。不見眾生。及以正法。
復有三淨。不見名。不見色。不見因。
復有三淨。見一切陰悉入法陰。見一切界悉入法界。見一切入悉入法入。
復有三淨。過去已盡。未來不生。現在不住。
復有三淨。觀身如水月。觀聲不可說。觀心不可見。
復有三淨。空。無相願。若如是見即是真實見於授記。
善男子。若有菩薩作如是見。是名實見。
世尊。是大乘經能多利益無量眾生。何以故。一切眾生因大乘故。得人天樂及涅槃樂。
世尊。夫大乘者。何法攝取。何法利益。何法難得。何法障礙。何因緣故名為大乘。
佛言。善男子。有一法攝取大乘。所謂初發菩提之心。既發心已修不放逸。
復有一法明信業果。
復有一法觀十二緣。
復有一法於諸眾生其心平等樂修大慈。
復有一法謂不退失菩提之心。
復有一法所謂念佛。
復有一法如法住已念於正法。
復有一法以不退心念於眾僧。
復有一法不失道心念於淨戒。
復有一法遠離煩惱心念於捨。
復有一法欲得無量寂靜之身專念於天。
復有一法念欲安隱一切眾生。
復有一法勤行精進。
復有一法欲令眾生悉得解脫。得解脫已受於喜樂。
復有一法樂求正法。
復有一法遠離退心為眾說法。
復有一法於聽法者生愛念心。
復有一法於說法者樂為供養。
復有一法於正法中生藥樹想。
復有一法於自己身生大醫想。
復有一法至心專念護持正法。
復有一法紹隆三寶不令斷絕。
復有一法遠離懈怠。
復有一法所謂知足。
復有一法於一切財無貪慳想。
復有一法自持戒已能化毀禁。
復有一法自修忍已。能化眾生令離瞋心。
復有一法得少利益生大恩想。
復有一法少得恩分生大報想。
復有一法自持淨戒不輕毀禁。
復有一法破於憍慢。
復有一法至心求覓聽法之人。
復有一法離惡知識。
復有一法至心修善。
復有一法不隨他意。
復有一法調伏諸根。
復有一法於法師心如如來想。
復有一法不惜身命護持正法。
復有一法行於世法不為沾污。
復有一法不惜身命求於正法。
復有一法調伏眾生受苦不恨。
復有一法如來現在若涅槃後。供養塔像等無有二。
復有一法眾生不請樂為善友。
復有一法於好物中心無貪著。
復有一法樂念出家。
復有一法樂稱人善。
復有一法樂求莊嚴菩提之法。
復有一法於同師同學心無嫉妬。
復有一法教化眾生發菩提心心無悔退。
復有一法覆藏他過。
復有一法求一切語。
復有一法求一切作。
復有一法所謂實語。
復有一法發言之後要終其事。
復有一法於善法所心無厭足。
復有一法隨所得物悉與人共。
復有一法善知魔界。
復有一法破壞憍慢修真實知。
復有一法心樂寂靜。
復有一法離我我所。
復有一法不自讚歎。
復有一法隨俗而行。
復有一法修正命已樂於寂靜。
復有一法持淨戒已思惟善法。
復有一法修多聞已不生憍慢。
復有一法修善行已即住初地。
復有一法修空三昧觀於法性。
復有一法得供養已其心不高。
復有一法樂說世者不與同止。
復有一法得如法物與同學共。
復有一法真實方便。
復有一法一切知已不生貪想。
復有一法未學學已心不生悔。
復有一法既學知已心不輕慢。
復有一法遇罵辱已心不生瞋。
復有一法供養罵辱其心無二。
復有一法聞說正法稱讚善哉。
復有一法為欲具足六波羅蜜常求莊嚴。
復有一法信心不退。
復有一法為菩提道求於莊嚴。
復有一法受供養已常淨己心。為令施主得大利益。
復有一法具足七財。
復有一法能破眾生貧窮困苦。
復有一法以善方便調伏眾生。
復有一法以四攝法攝取眾生。
復有一法不與眾生而共諍訟。
復有一法聞法之時於法師所不求其短。
復有一法未得無上沙門果證心不生悔。
復有一法常行世間。不為八法之所染污。
復有一法常觀己過。
復有一法於舉罪者不生瞋恚。
復有一法見世間法其心生捨。
復有一法不誑善友。
復有一法先淨其心教他令淨。
復有一法不為利養受持淨戒。
復有一法為增善法修集寂靜。
復有一法為於善法修淨莊嚴。
復有一法為淨功德而修莊嚴。
復有一法為淨智慧而修莊嚴。
復有一法修集無想三昧方便。
復有一法如法而忍。
復有一法修三解脫。
復有一法知處非處。
復有一法修舍摩他。為欲莊嚴毘婆舍那。
復有一法知於解脫。
復有一法觀於三世等。
復有一法謂不分別一切法界。
復有一法一切法性不生不滅。
菩薩摩訶薩觀是百法。如是名為攝取大乘。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有二法利益大乘。
一者樂念佛法。二者樂離聲聞。
復有二法。一者擁護解脫。二者能演說法。
復有二法。一者求菩提心。二者調伏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觀菩提心猶如幻相。二者觀諸眾生悉無有我。
復有二法。一者不捨菩提之心。二者觀法平等。
復有二法。一者淨於善根。二者無作無淨。
復有二法。一者為善法故而修莊嚴。二者畢竟。
復有二法。一者自身畢竟。二者眾生畢竟。
復有二法。一者內淨。二者外淨。
復有二法。一不作罪。二作已悔。
復有二法。一能布施。二不求報。
復有二法。一平等施。二能迴向。
復有二法。一者持戒。二者不求善果。
復有二法。一不自譽。二不毀他。
復有二法。一者忍辱。二者軟語。
復有二法。一者於貪不貪。二者於瞋不瞋。
復有二法。一者為於善法勤修精進。二者不輕懈怠。
復有二法。一身寂靜。二心寂靜。
復有二法。一求禪支。二調伏心。
復有二法。一樂在禪定。二不厭欲界。
復有二法。一者求法。二者樂法。
復有二法。一者樂觀法。二者欲法。
復有二法。一者樂求善友。二者恭敬供養。
復有二法。一至心聽。二至心受。
復有二法。一數諮問。二如法住。
復有二法。一者知法。二者知義。
復有二法。一者聞已無厭。二者知已無厭。
復有二法。一者修善。二者離惡。
復有二法。一者樂說正法。二者於受法者生憐愍心。
復有二法。一者於法無慳悋心。二者說時無有食想。
復有二法。一者至心聽。二至心受。
復有二法。一離五蓋。二修七覺。
復有二法。一者喜。二者樂。
復有二法。一者知已。二者知時。
復有二法。一信果報。二作善業。
復有二法。一者不斷聖性。二者實語。
復有二法。一者如說而住。二者不藏如來功德。
復有二法。一者淨身。二者遠離三不善根。
復有二法。一者觀身猶如草木。二者為淨心故修行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淨口。二者遠離四過。
復有二法。一者觀一切法悉不可說。二者觀聲如響。
復有二法。一者淨心。二者遠離無明嫉妬邪見。
復有二法。一者內淨。二者外無行處。
復有二法。一者修慈。二者遠離親怨之想。
復有二法。一觀眾生猶如虛空。二者修慈。
復有二法。一者不捨悲心。二者求善不悔。
復有二法。一者能調不調。二者調時不悔。
復有二法。一者持法。二者護持法者。
復有二法。一者樂法。二者護法。
復有二法。一者稱揚人善。二者樂藏他過。
復有二法。一者離貪。二者離瞋。
復有二法。一者不捨眾生。二者修捨。
復有二法。一者念佛。二者知無念處。
復有二法。一者觀身。二者求三十二相。
復有二法。一者念法。二者化諸眾生令住法中。
復有二法。一者觀無貪處。二者於貪者所生於悲心。
復有二法。一者念菩薩僧。二者依無退僧。
復有二法。一者觀於無僧。二者擁護四沙門果。
復有二法。一者念戒。二者知菩提心不可宣說。
復有二法。一者觀戒無住。二者護毀禁者。
復有二法。一者念施。二者施已無悔。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煩惱。二者離煩惱故演說正法。
復有二法。一者念天。二者樂寂靜。
復有二法。一者具足念心。二者擁護亂心。
復有二法。一者功德莊嚴。二者智慧莊嚴。
復有二法。一者觀無造作。二者樂修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無縛。二者縛者解脫。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誑心。二者至心清淨。
復有二法。一者知恩。二者念恩。
復有二法。一者說一切過。二者而遠離之。
復有二法。一者自修聖行。二者化他令行。
復有二法。一者願求善法。二者心無厭足。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惡法。二者親近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請佛說法。二者至心聽受。
復有二法。一者知一切法不生不滅。二者說字句義。
復有二法。一者知無眾生。二者以己善根與眾生共。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諸相。二者深求三十二相。
復有二法。一者觀空。二者將護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修集無願。二者及願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修一切善。二者願諸眾生同修善根。
復有二法。一者智慧無礙。二者受諸有身。
復有二法。一者不動。二者不悔。
復有二法。一者慚。二者愧。
復有二法。一樂寂靜。二求靜法。
復有二法。一者修集無諍三昧。二者觀無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少欲。二者知足。
復有二法。一者覆藏他罪。二者顯露己過。
復有二法。一者觀十二因緣。二者深信。
復有二法。一者無我。二者無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防自煩惱。二者壞他煩惱。
復有二法。一者觀無作無受。二者樂修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觀生死過。二者不斷生死。
復有二法。一者自樂生死。二者化諸眾生令度生死。
復有二法。一者求波羅蜜。二者求已無處。
復有二法。一者求智。二者化他令同己智。
復有二法。一者不求供養。二者為供養故造作諸業。
復有二法。一者於有恩處常欲報之。二者於恩無恩等而報之。
復有二法。一者修不放逸。二者修無緣慈。
復有二法。一者入於出家。二者既出家已心生愛樂。
復有二法。一者自成功德。二者於無德者生憐愍心。
復有二法。一者修於身念。二者無有念處。
復有二法。一者念於受處。二者無有念處。
復有二法。一者念於心處。二者無有念處。
復有二法。一者念於法處。二者無有念處。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不善之法。二者親近能生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遠離已生惡法。二者護持已生善法。
復有二法。一者為令未生善法得生。二者為令增廣而擁護之。
復有二法。一者獲大神通。二者得已教化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安住法界。二者遍見諸佛世界。
復有二法。一者信心不動。二者化不信者令同己信。
復有二法。一者淨心。二者教化狂亂之人。
復有二法。一勤精進。二化懈怠。
復有二法。一者具足無礙智慧。二者化彼無明眾生。
復有二法。一者觀界。二者觀緣。
復有二法。一者求智莊嚴。二者其心不悔。
復有二法。一者觀諸煩惱。二者出煩惱已了知解脫。
復有二法。一者一切法解脫。二者煩惱不合三界。
復有二法。一者莊嚴菩提。二者修學菩提。
復有二法。一者盡智。二無生智。
復有二法。一者觀聖道方便。二者觀生死方便。
復有二法。一者畢竟道。二者知退轉道。
復有二法。一者如法而住。二者於諸法中不生著見。
復有二法。一者從緣生滅。二者從緣解脫。
復有二法。一知魔業。二知已離。
復有二法。一者於恚生忍。二者於忍生愛。
復有二法。一者為菩提故而修莊嚴。二者雖修莊嚴心無貪著。
復有二法。一者不捨煩惱。二者不捨修善莊嚴。
復有二法。一者知處非處。二者以諸善根迴向菩提。
復有二法。一者觀菩提心猶如幻相。二者修向無上菩提莊嚴。
復有二法。一者觀諸眾生及以菩提等無差別。二者知諸眾生因緣菩提而得解脫。
復有二法。一者知法無生。二者為善法故而修莊嚴。
復有二法。一者不可說法而能宣說。二者一切眾生悉同一乘。
復有三法。一者初發菩提之心。二者親近善友心不生悔。三者修集大悲心不退轉。
復有三法。一者破壞慳悋。二者惠施一切。三者攝取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具足淨戒。二者調伏毀禁。三者迴向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心不瞋恨。二者調瞋恚者。三者迴向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於生死中心無悔退。二者甘樂營他所作事業。三者迴向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得三昧定。二者不生憍慢。三者迴向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求於多聞。二者得已不生憍慢。三者迴向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生緣。二者法緣。三者無緣。
復有三法。一者自悲。二者悲他。三者離自他悲。
復有三法。一者為於自利修集智慧。二者以是智慧轉化眾生。三者自利利他。
復有三法。一者知過去已盡。二者知未來無生。三者知現在無住。
復有三法。一者為正定者修集慈心。二者為邪定者修集悲心。三者為不定者修集解脫。
復有三法。一者淨身。二者淨口。三者淨意。
復有三法。一者修不淨觀為壞貪欲。二者修慈為壞瞋恚。三者觀十二因緣為壞無明。
復有三法。一者安。二者樂。三者知足。
復有三法。一者聞已能持。二者能廣分別文字句義。三者觀察罪過。
復有三法。一者具足七財。二者能大法施。三者能施眾生。
復有三法。一者實義。二者真義。三者不誑義。
復有三法。一者自知。二者知他。三者知時。
復有三法。一者五陰法陰平等。二者諸界法界平等。三者諸入法入平等。
復有三法。一者修空。二者無相。三者無願。
復有三法。一者不謗因果。二者方便生法皆從因緣。三者和合因緣而得名字。復有三法。一者信佛不可思議。二者信法不生誹謗。三者信僧良祐福田。
復有三法。一者遠離貪欲。二者遠離瞋恚。三者遠離愚癡。
復有三法。一者世諦。二者第一義諦。三者不著二諦。
復有三法。一者遠離煩惱。二者遠離憍慢。三者於福田所禮拜供養。
復有三法。一者不染欲界。二者不著色界。三者於無色界不生憍慢。
復有三法。一者供養不喜。二者毀辱不恚。三者離世八法。
復有三法。一者藏覆諸根。二者解了諸根。三者寂靜諸根。
復有三法。一者趣向善地。二者離善地障。三者觀善地德。
復有三法。一者至心。二者淨心。三者淨莊嚴。
復有三法。一者學戒戒。二者學心戒。三者學慧戒。
復有三法。一者受樂不生貪逸。二者受苦不生惱恚。三者不苦不樂修集於捨。
復有三法。一者轉因不造作故。二者轉於煩惱不觀相故。三者轉於三世無願求故。
復有三法。一者眼空。二者色寂靜。三者受無住處。
復有三法。一者藏戒。二者護定。三者觀慧。
復有三法。一者憶持念法。二者思惟觀法。三者如法而住。
復有三法。一者音聲因緣聲聞解脫。二者十二因緣緣覺解脫。三者六度因緣菩薩解脫。
復有三法。一者施。二者大施。三者畢竟施。
復有三法。一者護法。二者護持正法。三者護持大乘。
復有三法。一者行於生死。二者觀其罪過。三者知已遠離。
復有三法。一者至心聽法破除五蓋。二者常樂寂靜。三者如法而住。
復有三法。一者依義。二者依法。三者依智。
復有三法。一者求多聞已樂於寂靜。二者樂寂靜已思惟善法。三者善思惟已知法平等。
復有三法。一者親近智者。二者諮問多聞。三者護於善人。
復有三法。一無貪心為人說法。二見聽法者慈心視之。三者一心觀於菩提。
復有三法。一者視諸眾生其心平等。二者觀心平等。三者觀佛平等。
復有三法。一者過去已盡。二者未來不合。三者現在不住。
復有三法。一者觀苦無常。二者諸法無我。三者涅槃寂靜。
復有三法。一者聞已堅持。二者三昧堅持。三者智慧堅持。
復有三法。一者犯已不覆。二者悔先所犯。三者至心護戒。
復有三法。一者破壞疑心。二者破壞悔心。三者破障礙心。
復有三法。一者善欲。二者離談世事。三者樂於寂靜。
復有三法。一者忍甚深法。二者說甚深義。三者解種種義。
復有三法。一者具足聲忍。二者具思惟忍。三者具於順忍。
復有三法。一者智慧方便。二者大慈。三者精進堅牢。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等法。能利益大乘。
善男子。復有四法障礙大乘。何等為四。
一者聽不應聽。二者不欲聽受菩薩法藏。三者行諸魔業。四者誹謗正法。
復有四法。一者貪欲。二者瞋恚。三者愚癡。四者不樂求法。
復有四法。一者嫉他得利。二者於財慳貪。三者樂誑法師。四者不樂親近見善知識。
復有四法。一者於善知識生惡友想。二者於惡知識生善友想。三者非法法想。四者法非法想。
復有四法。一者不樂惠施。二者施已生悔。三者施已觀過。四者不念菩提心。
復有四法。一者為欲而施。二者為瞋而施。三者為癡而施。四者為怖畏而施。
復有四法。一者為名字施。二者為本而施。三者為善友施。四者為勝故施。
復有四法。一者不至心施。二者不自手施。三者不現見施。四者輕慢施。
復有四法。一者下物施。二少物施。三者不至心施。四者輕慢施。
復有四法。一者毒施。二者刀施。三者不淨施。四者無利益施。
復有四法。一者見持戒者生瞋恚心。二者見毀禁者生愛念心。三者隨惡友語。四者不念施戒。
復有四法。一者非法求利。二者如法得財不與人共。三者斷他供養。四者心不知足。
復有四法。一者為貪利養故攝持威儀。二者為利養故下聲而語。三者其心諂曲。四者邪命自活。
復有四法。一者於同學所生瞋恚心。二者於同乘者生瞋恚心。三者不知魔業。四者樂說他過。
復有四法。一者憍慢不聽正法。二者不能恭敬法師。三者不能禮拜父母師長善友。四者意隨惡業。
復有四法。一者覆他功德。二者廣說他過。三者增長憍慢。四者瞋恚堅固。
復有四法。一者懈怠。二者不樂聽聞善語。三者不隨順語。四者住於非法。
復有四法。一者不調。二者不淨。三者不藏。四者不忍。
復有四法。一者不喜聞受無上善法。二者樂在城邑聚落村屯。三者毀破禁戒樂受供養。四者不能調伏根門。
復有四法。一者不能攝取眾生。二者不能調伏眾生。三者不能護持正法。四者樂說法師過罪。
復有四法。一者不修信心。二者不能觀察眾生罪過。三者不觀惡知識過。四者不觀疑心罪過。
復有四法。一者不觀內。二者不觀外。三者無慚。四者無愧。
復有四法。一不知恩。二不報恩。三者背恩。四者樂邪見。
復有四法。一者誹謗聖人。二者將護世人。三者不信福田。四者呵毀法施。
復有四法。一者不淨身業。二者不護口業。三者不捨意業。四者厭悔大乘。
復有四法。一者為破和合而作兩舌。二者於師和上出瞋恚語。三者為壞利益作無義語。四者欺誑人天而生妄語。
復有四法。一者不護戒因。二者亂禪定因。三者不信後世。四者樂著世事。
復有四法。一者麁穬。二者憍慢。三者樂說世間。四者常樂睡眠。
復有四法。一者假菩薩名而受供養。二者不能瞻視病苦之人。三者不種善子。四者不向菩提。
復有四法。一者自輕。二者輕法。三者輕福。四者數念聲聞辟支佛乘。
復有四法。一者貪身。二者貪心。三者貪命。四者貪戒。
復有四法。一者貪房舍。二者貪檀越。三者貪邪見。四者貪破戒。
復有四法。一者多作。二者多語。三者多受。四者多視。
復有四法。一者我見。二者邪見。三者斷見。四者常見。
復有四法。一者不作。二者作已轉。三者心悔。四者不樂。
復有四法。一者不向道地。二者不修禪定。三者退失智慧。四者不樂方便。
復有四法。一者障礙於法。二者障礙善業。三者煩惱隱礙。四者魔業障礙。
善男子。如是等法名障大乘。
說是法時。四萬四千人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二萬八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虛空之中無量天人。異口同音作如是言。
善哉善哉。世尊。今日如來大師子吼。憐愍眾生開大乘門。
世尊。若有眾生於是法中得少分者。即得斷除三惡道苦。漸漸當得無量法寶。
譬如有人於村邑外見大寶聚。見已憐愍即還入村告語眾人。
誰欲斷貧當與我俱。
是人說時。或有信者或不信者。其中信者即與相隨俱至寶所。隨意採取即破貧苦。而是寶聚亦無增減。
亦不念言。聽是人取不聽彼人。破是人貧不破彼人。聽是持去不聽彼持。
如來世尊亦復如是。於無量世勤求如是無上法寶。求已得見生大憐愍。以大梵音語諸眾生。若有欲壞生死貧窮。當至心聽。有諸眾生薄福不信。則不能壞生死貧窮。其中信者隨任智力。取聲聞乘辟支佛乘菩薩大乘。是大寶聚亦無增減。若有至此寶聚之中。乃至不能取一寶者。是人常住三惡道中。
若有能取一字一句。乃至一念受持之者。是人能壞生死貧窮。何況取是大乘經典一品二品。及其具足聽受讀誦為人解說。
爾時世尊讚諸天人。
善哉善哉。諸天子。若有受持如是經典。是人則具一切善法。頂戴如來無上佛智。是大智聚。能大利益無量眾生。
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諸乘之中大乘最 猶如虛空無邊際
遠離一切生死有 趣菩提樹無障礙
若能清淨其心意 所有惠施於一切
至心受持清淨戒 趣菩提樹無障礙
於諸眾生心平等 常觀煩惱諸罪過
能勝一切下劣乘 調伏眾生於大乘
若有至心受讀經 具足寂靜戒忍辱
具足智慧壞魔眾 憐愍眾生趣道樹
莊嚴慈悲乘四禪 智慧利刀摧魔眾
道樹下觀十二緣 起已愍眾說大乘
十方眾生乘大乘 乘無增減如虛空
大乘神通叵思議 是故如來修集之
安住念處嚴正勤 如意為足根勢力
遊八正路採覺寶 是故如來趣道樹
其心寂靜離煩惱 壞破諸闇獲智光
是故梵天及帝釋 敬禮如來乘大乘
具足六度六神通 具善方便修三脫
能壞諸魔及邪見 是故如來乘大乘
若有具足諸善根 及以成就不善根
有信則得破煩惱 是故大乘難思議
所有一切世間法 及以無上出世法
若有學法無學法 一切攝在大乘中
若有眾生行惡道 親近邪見惡知識
憐愍是輩修方便 為調伏故說大乘
下劣不樂於大乘 心迮不能壞人結
常求自樂捨餘人 聞說大乘生恐怖
若有智者具力勢 憐愍眾生作利益
聞說大乘心歡喜 壞眾苦惱心不悔
若欲了知眾生行 一切眾生諸界根
菩薩一念能通達 是故大乘難思議
得身寂靜相莊嚴 得口寂靜眾樂聞
得心寂靜具神通 如是皆因趣大乘
若有人能行大乘 是則不斷三寶種
能為眾生作利益 破壞貧窮諸苦惱
能到十方諸世界 現見無量佛世尊
如是趣向大乘者 是人即得無量福
一切世間無能勝 趣向無上大乘者
具足大力壞魔眾 是故大乘難思議
得色得力大自在 梵釋轉輪聖王身
若有乘此大乘者 是人受於三界樂
施已終不生悔心 所重之物不悋著
捨身自施修慈悲 是故大乘難思議
持戒精進樂梵行 能以神力障日月
不貪著身善果報 修如是乘調眾生
說法有受不受者 於是不生瞋愛心
身心勤修大精進 為得難得之大乘
能得無上大法王 亦得難忍之忍辱
無量劫中受苦惱 為得大乘勝一切
勤作利益多眾生 身口意業悉柔軟
修集慈悲及神通 為住大乘大利益
了知法界生住滅 無我無諍調諸根
若能安住於大乘 即受安樂如先佛
具足念心及精進 四如意足大神力
依止正法及真義 皆由樂住於大乘
具足無上無所畏 能師子吼無上尊
微妙相好自莊嚴 皆由樂住於大乘
具足三種之神通 調伏教化於眾生
其心寂靜無憍慢 若行大乘具忍辱
具足梵音聲微妙 一切眾生甚樂聞
若樂修集大乘者 是人善解眾生語
所作諸業為淨土 不久當得無邊身
若有至心聽是法 當受無邊無上樂
能遊虛空達邊際 能知大海水幾渧
不能演說大乘德 是故是乘難思議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
善男子。若欲受持如是等經。欲自寂靜其深心者。應當受持門句。法句。金剛句。
至心觀察門句者。一切法中而作門戶。
所謂。阿字一切法門。
阿者言無。一切諸法皆悉無常。
波。亦一切法門。波者即第一義。
那。亦一切法門。那者諸法無礙。
陀。亦一切法門。陀者性能調伏一切法性。
沙。亦一切法門。沙者遠離一切諸法。
多。亦一切法門。多者一切法如。
迦。亦一切法門。迦者一切諸法無作無受。
娑。亦一切法門。娑者一切諸法無有分別。
伽。亦一切法門。伽者如來正法甚深無底。
闍。亦一切法門。闍者遠離生相。
曇。亦一切法門。曇者於法界中不生分別。
奢。亦一切法門。奢者具奢摩他得八正道。
佉。亦一切法門。佉者一切諸法猶如虛空。
叉。亦一切法門。叉者一切法盡。
若。亦一切法門。若者諸法無礙。
咃。亦一切法門。咃者一切法是處非處。
蠱。亦一切法門。蠱者觀五陰已。得大利益
荼。亦一切法門。荼者一切諸法無有畢竟。
迦。亦一切法門。迦者身寂靜故得大利益。
至。亦一切法門。至者心寂靜故離一切惡。
優。亦一切法門。優者受持擁護清淨禁戒。
蛇。亦一切法門。蛇者善思惟。
替。亦一切法門。替者住一切法。
修。亦一切法門。修者一切諸法性是解脫。
毘。亦一切法門。毘者一切諸法悉是毘尼。毘尼者調伏己身。
時。亦一切法門。時者一切諸法性者不染污。
阿。亦一切法門。阿者一切諸法性是光明。
娑。亦一切法門。娑者修八正道。
婆。亦一切法門。婆者一切諸法非內非外。
善男子。是名門句。能淨念心。能淨其心。知眾生根。
法句者。一切諸法解脫印。
一切諸法無二印。
一切諸法無常斷印。
一切諸法無增減印。
一切法等如虛空印。
一切諸法五眼道印。
一切法如虛空印。
一切諸法無有分別如虛空印。
一切諸法入法界印。
一切法如印。
一切諸法無去來現在如印。
一切諸法本性淨印。
一切法空印。
一切法無相印。
一切法無願印。
一切法無處無非處印。
一切法苦印。
一切法無我印。
一切法寂靜印。
一切法性無過咎印。
一切諸法第一義攝取印。
一切諸法如法性住印。
一切諸法畢竟解脫印。
一切諸法無時印。
一切諸法過三世印。
一切諸法味同一印。
一切諸法性無礙印。
一切諸法性無生印。
一切諸法性無諍印。
一切諸法性無覺觀印。
一切諸法非色不可見印。
一切諸法無屋宅印。
一切諸法無對治印。
一切諸法無業果印。
一切諸法無作無受印。
一切諸法無出滅印。
善男子。是名法句。如是法句。即是過去未來現在諸佛菩提。如是法印句。攝取八萬四千法聚。
善男子。若能如是觀法聚者。即能獲得無生法忍。
善男子。若有未種善根之人。聞是法已。即得種之壞於魔業。
善男子。若如是觀即能獲得無盡器陀羅尼。如是等法悉能攝取八萬四千三昧八萬四千眾生行性。是名法句。
金剛句者。
其身不壞猶如金剛。何以故。法性不壞故。
智慧之性能破無明。是故智慧名金剛句。
五逆之罪壞一切善。是故五逆名金剛句。
不淨之觀能壞貪欲。是故不淨名金剛句。
慈心之觀能壞瞋恚。是故慈心名金剛句。
觀十二緣能壞愚癡。是故觀緣名金剛句。
一眾生心攝取一切眾生之心。名金剛句。
一眾生心一切眾生心悉皆平等。名金剛句。
一切佛一佛皆悉平等。名金剛句。
一福田一切福田無盡平等。名金剛句。
一切諸法如虛空等。名金剛句。
一切諸法等同一味。名金剛句。
一切諸法及以佛法平等無二。名金剛句。
金剛三昧能壞一切諸魔惡業。名金剛句。
如來妙音壞諸惡聲。名金剛句。
觀無生滅過生老死。名金剛句。
善男子。如是等法名金剛句。名堅牢句。名不壞句。名不破句。名平等句。名為實句。名無二句。不退轉句。大寂靜句。無能作過句。不增不減句。無有有句。無有法句。真句。有句。不謗佛句。依法句。共僧句。如爾句。分別三世句。勇健句。梵句。慈句。心句。虛空句。菩提句。不低句。法相句。無相句。心意識無住句。波旬句。破魔句。無上句。無勝句。廣句。行己境界句。入佛境界句。無覺觀句。於法界所不分別句。無句句。
善男子。若有菩薩。能解如是等句義者。必當坐於菩提樹下。金剛師子法座之上。
說是法時。八千菩薩得入法門陀羅尼。亦獲一切眾生平等三昧。
爾時十方諸來菩薩。以妙香華種種伎樂。供養於佛。說偈讚曰。
我今敬禮無上尊 能知一切眾生聲
說相無相實一相 而得妙相三十二
若有眾生一一心 平等攝諸眾生心
說行無行實一行 是故我禮無上尊
如來真實知因果 故為眾生說業報
真如法界非有無 是故我讚無上尊
一切眾生無覺觀 其心本淨無有貪
從因緣故生貪欲 是故我禮真智因
我見佛身種種色 而如來身實無色
愍眾故示無色色 我禮人中師子王
一切福田入一田 而是一田無增減
不動法界不轉移 是故我禮人象王
觀諸眾生心如幻 諸法菩提亦復然
知一切法皆平等 是故我禮無平等
觀諸法界悉平等 故說諸法無一二
非有非無是解脫 是故我禮斷二見
日月可說墜落地 猛風可說索繫縛
須彌可說口吹動 不可說佛有二語
實語真語及淨語 身心清淨如虛空
世法不染如蓮花 是故我禮無上尊
若有能讚如是德 即獲如是之功德
我為如是諸功德 敬禮如是功德聚
時諸菩薩既讚歎已。白佛言。
世尊。夫大寶者所謂佛也。
佛出世者即是樂出。
佛出世者即是信出。
佛出世者即是念出。
佛出世者即是智出。
佛出世者即是施戒忍精進禪定慧出。
佛出世者即是慈出悲喜捨出。
佛出世者。即是十二因緣法義智出。
佛出世者即是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一切善法出。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曰慧聚。白佛言。
世尊。生老病死出於世者即是佛出。無明愛出即是佛出。貪恚癡出即是佛出。一切疑網煩惱出者即是佛出。何以故。
若如是等法不出世者。佛以何緣出現於世。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實如所言。
爾時海慧菩薩言。世尊。若有不見如是等法。時如來為出於世不出於世。
善男子。菩薩初發菩提心時。真實不知如是等法。是故我為而宣說之。
善男子。菩薩有四種。
一者。初發菩提之心。
二者。修行菩提之道。
三者。堅固不退菩提。
四者。一生當補佛處。
發心菩薩見佛色相。見已即發菩提之心。
修行菩薩見佛具足一切善法。見已即發菩提之心。
不退菩薩見如來身及一切法皆悉平等。
一生菩薩不見如來所有功德及一切法。何以故。所得慧眼了了淨故。斷二見故。淨智慧故。若不見淨不淨。不見非淨非不淨。是人即能明見如來。
善男子。我昔如是見然燈佛。見已即得無生法忍。亦能了了知得無得。得已即時上昇虛空。高七多羅樹。處空住已。了了得知一切法界。了了知已心無所住。無所住已得六萬三昧門。
時然燈佛即授我記。摩納。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我於爾時都不聞是授記音聲。亦無佛想及授記想。
我於爾時三種淨慧。不見我想。不見佛想。及授記想。
復有三淨。不見於我。不見眾生。及以正法。
復有三淨。不見名。不見色。不見因。
復有三淨。見一切陰悉入法陰。見一切界悉入法界。見一切入悉入法入。
復有三淨。過去已盡。未來不生。現在不住。
復有三淨。觀身如水月。觀聲不可說。觀心不可見。
復有三淨。空。無相願。若如是見即是真實見於授記。
善男子。若有菩薩作如是見。是名實見。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二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欲獲得淨印三昧。應當修集淨於菩提。遠離一切滓濁之心。
善男子。若不能見諸法性淨。則為渴愛煩惱所污。一切諸法不可思惟。不作不行清淨寂靜。無有塵垢亦無過失。畢竟清淨如解脫性。法界不壞無有分別。實性法性無有差別。一切諸法空無相願。如解脫性無礙平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若能如是正觀察者。是名無濁。
善男子。菩薩若能為諸眾生。說如是法是名無滓。
善男子。若有菩薩心無滓濁。是人則得淨印三昧。
海慧菩薩言。
世尊。如是三昧其義甚深不可說故。不可覩見斷數法故。難可解了不可見故。是大智慧攝諸法故。一切菩薩皆悉平等。無垢無滓無諸障礙。無有住處微妙難明不可喻說。其性堅固猶如金剛。不生不滅不破不壞不繫不縛。是大光明遠離闇故。不可思議無垢清淨遠離貪故。無有諍訟修集慈故。不覺不觀離去來故。一切平等如虛空故。
世尊。觀何因緣得是三昧。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欲遊虛空。大自莊嚴菩薩亦爾。欲得是定當大莊嚴。平等莊嚴一切諸法。何以故。世間之法從子得果。
善男子。一切有為識為種子。此三昧者無有種子。何以故。
而此三昧非眼識識。乃至非意識識。非作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觀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三藐三佛陀。
善男子。非異相故名為生死。非異相故名為涅槃。
善男子。隨生死相即涅槃相。何以故。
一切諸法本性淨故。本性性者。名為無性。夫無性者名無性相。
若無相性即是無作。如是無作。即是法性。無有文字。若無文字即名為如。
如前中後亦爾是名三世。
夫三世者。即名為空。空即無作。如是無作。何有作者。是故無作名之為空。
若無作作者。當知無法。若無法者。無求無願。
若無願求。則無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即名無礙。
無礙者名為不出。不出不滅不住。不滅不住即無為相。無為相者是名不住。
不住者。謂無一切所作之業。意不住色。乃至意不住行。
若是四處意無住者。是名無住。若無住者。則不生於相似我慢。
若無如是相似我慢。則無增長。若無增長。則無有因。
若無有因。則無覺觀。若無覺觀是名默然。
善男子。如是等法其義甚深。若能信者即得解脫。永離顛倒煩惱障礙。即能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法藏。是大船師。導師。商主。呪師。醫師。
則能供養三世諸佛。是名佛子。
過於魔業破諸魔眾。不久當得淨印三昧。能大莊嚴堅牢船舫。濟渡眾生於生死海。
世尊。云何菩薩能壞一切諸魔伴黨。
佛言。菩薩若能不求諸法。爾時則能壞破魔眾。不求一切境界因緣。
善男子。有四種魔。
一者陰魔。二者煩惱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
善男子。若能觀法如幻相者。是人則能破壞陰魔。
若見諸法悉是空相。是人則能壞煩惱魔。
若見諸法不生不滅。是人則能破壞死魔。
若除憍慢。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知苦者。能壞陰魔。
若遠離集。破煩惱魔。
若證滅者。則壞死魔。
若修道者。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見一切有為法苦。則壞陰魔。
若見諸法真實無常。壞煩惱魔。
若見諸法真實無我。能壞死魔。
若見諸法寂靜涅槃。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能於身無貪。捨身施時。迴向菩提。能壞陰魔。
施時遠離慳貪之心。壞煩惱魔。
若觀財物一切無常。能壞死魔。
為眾生故修悲布施。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為我見受持淨戒。能壞陰魔。
不為有貪受持淨戒。壞煩惱魔。
若為遠離生死過失受持淨戒。能壞死魔。
若能生心令毀禁者悉持淨戒。受持淨戒。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見我忍我修於忍。則壞陰魔。
不見眾生有修忍者。壞煩惱魔。
不見生死。則壞死魔。
不見菩提。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勤修精進。其身寂靜。則壞陰魔。
勤行精進其心寂靜。壞煩惱魔。
勤行精進觀法無生。能壞死魔。
勤行精進為調眾生令轉生死。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為五陰修集禪定。能壞陰魔。
不著界處修集禪定。壞煩惱魔。
不著入處修集禪定。能壞死魔。
所有諸善迴向菩提。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知陰方便。能壞陰魔。
知界方便。壞煩惱魔。
知入方便。能壞死魔。
以如是等種種方便迴向菩提。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皆是空相。能壞陰魔。
觀一切法悉是無相。壞煩惱魔。
觀一切法悉是無願。能壞死魔。
具是三法迴向菩提。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觀身身處不覺不著。能壞陰魔。
觀受受處不覺不著。壞煩惱魔。
觀心心處不覺不著。能壞死魔。
觀法法處不覺不著。能壞天魔。
作如是觀終不失於菩提之心。是人則能壞破四魔。
善男子。若著我者。則增魔事。菩薩摩訶薩亦知有我亦知無我。若有法非有我非無我。如是則無一法增減。一切眾生無明所覆。是故菩薩為欲莊嚴無上大乘。非為我故而發莊嚴。
發莊嚴已作是思惟。誰莊嚴法堅固不壞。我當莊嚴我亦不為壞我眾生壽命士夫而行莊嚴。
為破眾生著我邪惑眾生壽命士夫等見。而行莊嚴。
眾生顛倒見是五陰常樂我淨。我當為說如是無常苦空無我。為令眾生得真實智。
若有眾生心有願求。當知是人即名為著。若不願求則無有著。
若不著者是人不誑。若不誑者得真實智。
知於過去未來現在。不著過去未來現在。何以故。
過去已盡。未來未至。現在不住。若於三世不作著想。名不顛倒。名菩薩行。
了知一切眾生諸行。知已了了說業及果。亦知貪行瞋行癡行。
知有眾生行於貪欲莊嚴於瞋。行於瞋恚莊嚴於貪。行於愚癡莊嚴於貪。
行於貪欲莊嚴於癡。行於瞋恚莊嚴於癡。行於愚癡莊嚴於瞋。
善男子。有諸眾生於色生貪。於聲生瞋。
復有眾生於聲生貪。於色生恚。
復有眾生於香生貪。於味生恚。
復有眾生於味生貪。於香生恚。
復有眾生於觸生貪。於法生恚。
復有眾生於法生貪。於觸生恚。
復有眾生貪欲羸劣。瞋恚猛健。
復有眾生貪欲猛健。瞋恚羸劣。
復有貪羸癡健。癡羸貪健。瞋羸癡健。癡羸瞋健。
或有眾生為色調伏。非為聲香味觸法等。
有為聲調伏。非為色香味觸法等。
有為香調伏。非為色聲味觸法等。
有為味調伏。非為色聲香觸法等。
有為觸調伏。非為色聲香味法等。
有為法調伏。非為色聲香味觸故。
復有眾生心寂靜故而得調伏。非身寂靜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身寂靜故而得調伏。非心寂靜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聞說無常而得調伏。非因於苦不淨無我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聞說苦故而得調伏。非因無常不淨無我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聞說不淨而得調伏。非因無常苦無我等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聞說無我而得調伏。非因無常苦不淨等而得調伏。
復有眾生見身神通而得調伏。非他心智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因他心智而得調伏。非因神通而得調伏。
善男子。有諸眾生勤修精進遲得解脫。有少精進速得解脫。有勤精進速得解脫。有少精進遲得解脫。
有因解脫非緣解脫。有緣解脫非因解脫。有因緣解脫。非因緣解脫。
有諸眾生觀於內法而得解脫。非觀於外。有觀於外而得解脫。非觀於內。有觀內外而得解脫。有不觀內外而得解脫。
有諸眾生因樂行故而得解脫。非因苦行。有因苦行而得解脫。非因樂行或因苦樂而得解脫。或有不因苦行樂行而得解脫。
有諸眾生因讚美故而得調伏。非因呵責。或因呵責而得調伏。非因讚美或因讚毀而得調伏。或有不因而得調伏。
有諸眾生因逆說法而得調伏。不因順說或有因順而得調伏。不因於逆或因逆順而得調伏。或有非因逆順說法而得調伏。
有諸眾生因聞略說而得調伏。非因於廣或有因廣而得調伏。非因於略有因廣略而得調伏。或有不因廣略說法而得調伏。
有諸眾生因四真諦而得調伏。有因念處而得調伏。有因正勤而得調伏。或因如意而得調伏。或因五根而得調伏。或因五力而得調伏。或因七覺而得調伏。或因八道而得調伏。
善男子。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之心亦不可思議。眾生調伏不可思議。所入法門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不可思議智。然後乃知一切眾生。所行之行不可思議。
善男子。譬如羅網多有諸結。有人在中以呪術力。破網得出隨意而去。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眾生中以智呪力。壞煩惱網隨意自在。雖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能通達眾生所行。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諸眾生有如是行。不驚不怖。是事實難不可思議。
佛言。舍利弗於意云何。如師子子。雖復初產聞師子吼。有怖畏不。
不也。世尊。
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眾生行亦復如是。
舍利弗於意云何。火勢雖小畏乾薪不。
不也。世尊。
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已。得智慧火亦復如是。
舍利弗。如來今以非喻為喻。
舍利弗譬如猛火與諸乾薪。結期七日當大戰鬪。
爾時一切乾樹草木種種枝葉悉共聚合如須彌山。
爾時猛火有一親友而語之言。汝今何故。不自莊嚴多求援助。彼薪眾多汝唯一己何能當之。
時火答言。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黨。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諸煩惱悉共和合其勢熾盛。菩薩智慧力能消伏。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二種力。一煩惱力。二智慧力。
菩薩若無煩惱力者。則不能共諸眾生行。亦不能知眾生行處。亦當證於聲聞緣覺。是故菩薩以煩惱力遍遊諸有。不生怖畏。是名菩薩行於方便。
舍利弗。如小毒蛇不須伴侶。初發心者亦復如是。
舍利弗。譬如螢火雖有無量千萬億數。不能障蔽日之光明。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有煩惱無量無數。不能障蔽菩薩智光。
舍利弗。如阿伽陀一丸之藥能破大毒。
菩薩智慧亦復如是。小智慧藥能壞無量大煩惱毒。
舍利弗。譬如天降一味之水。隨地差別得種種味。
菩薩摩訶薩一解脫智亦復如是。隨眾生根說種種異。
舍利弗。如閻浮樹下有金泥。是金泥中有種種寶。
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金泥心中。亦復有聲聞辟支佛寶。
舍利弗。如餘小王一切悉屬轉輪聖王。一切人天亦復如是。悉來歸屬初心菩薩。
舍利弗。如薄福人不遇寶雨。若不能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則不能發菩提之心。
舍利弗。無甘蔗子則無種種石蜜諸味。
若無菩提心者。亦無種種三寶諸味。
舍利弗。如耆婆醫王常作是言。天下所有無非是藥。
菩薩亦爾說一切法無非菩提。
舍利弗。如阿修羅王盡其勢力。不能遮障日月之道。
一切魔眾亦復如是。盡其勢力不能遮障。勤行菩薩修菩提道。
舍利弗。如色界天宮殿屋宅依空而住。
勤行菩薩所得菩提。亦復如是依空而住。
舍利弗。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萬物。而是虛空初無增減。
無量佛法亦復如是。雖有菩薩發心推求。而是佛法亦無增減。
舍利弗。譬如有人任力遊空。而虛空性無增無減。
菩薩亦爾。住其信力行於佛智。而是佛智亦無增減。
舍利弗。譬如陶師未成器時不得器名。
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心時亦不得名。
舍利弗。如人已見轉輪聖王。則不求見諸餘小王。
菩薩亦爾。若已發起菩提之心。則不更發聲聞緣覺心。
舍利弗。如餘處中不出眾寶。眾寶要出於大海中。
舍利弗。聲聞寶中不出三寶。三寶要從菩薩寶出。
舍利弗。譬如太子不名為王。非不名王。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名為佛非不名佛。
舍利弗。譬如小寶亦不可輕。何以故。如是小寶能作大事多所利益。
菩薩亦爾。初發心時亦不可輕。
舍利弗。我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如是喻。若有菩薩聞是諸喻即得安樂。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欲證得於佛道 應當除滅疑網心
勤修無上信心者 即能獲得於菩提
若修淨印三昧者 宣說諸法皆如夢
無量世中淨其心 即能得證正覺道
佛所得道非身業 亦非口意二業等
無為真實性亦爾 是故不可以喻說
佛道無對不可見 非眼識界如虛空
非是一切諸情根 又非諸根之境界
非相非陰非入界 非是心意受想識
非知非知之境界 是故佛境不可知
諸佛大悲難思議 無量無邊無障礙
無字無聲不可說 是故無能知佛界
若有眾生無量世 親近善友聽正法
聞已即得大福德 常受妙樂如先佛
一切諸魔不得短 諸根調伏行樂處
能以方便壞四魔 如法而住行佛界
若行如是菩提道 即得菩提為人說
能渡眾生生死海 能破一切大邪見
即得無上相好等 成就十力四無畏
能知眾生煩惱行 能壞一切諸有道
若有菩薩勤精進 即能破壞諸煩惱
如火能焚乾草木 菩提心能燒煩惱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勤行精進。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有修行勤精進者。當知是人即有菩提。誰有精進是人即具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自利益亦利於他。
善男子。過去無量劫有佛世尊。號勤精進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善見。劫名。華聚。
爾時世界大水彌滿。其水出生八萬四千上妙蓮華。一一縱廣滿十由旬。有無量億金色光明。其香微妙。阿迦膩吒諸天。見已多受安樂。作如是言。
是世間中多有蓮華。當知亦當多有佛出。是故此劫名曰。華聚。
是時彼國寂靜無聲。以寂靜故。無量世界諸菩薩等常樂觀察。以觀察故各各皆得喜行三昧。是故彼世名曰。善見。
其國多有七寶林樹樓閣殿舍。眾生安樂如兜率天。多饒飲食易獲神通。無有女身一切化生。亦無二道皆修大乘。
爾時彼佛有三萬六千出家菩薩皆悉獲得不退轉心。無量人天初發菩提堅固不退。彼佛世尊常樂宣說勤精進行。
時大眾中有一菩薩。名堅固莊嚴。從座而起前禮佛足。長跪合掌作如是言。
世尊。云何菩薩勤行精進。
佛言。善男子。勤行精進凡有四法。何等為四。
一者發心。二者作心。三者觀心。四者如法住。
如是四法即是具足佛法因緣。何以故。
善男子。發者。即是生善法因。
作者。名為增善法因。
觀者。名為利眾生因。
如法住者。名入一切佛法因緣。
又復發者。求聞正法。作者。聞已能說。
觀者。善思惟義。如法住者。如說而住。
又復發者。調伏慳心。作者。能一切施。
觀者。為眾生施迴向菩提。
如法住者。不求施果。
又復發者。求覓受人。
作者。見來求者生慈愍心。
觀者。觀財無常。如法住者。不求果報。
又復發者。如法求財。作者。求於淨命。
觀者。於不堅物修於堅法。
如法住者。一切捨時不生憍慢。
又復發者。離諸惡戒。
作者。至心受持諸淨禁戒。
觀者。至心調伏毀禁之人。
如法住者。淨持禁戒不生憍慢。
又復發者。淨於口業。作者。淨於身業。
觀者。淨於意業。如法住者。修集善法。
又復發者。遠離瞋心。
作者。修集忍辱。
觀者。將護自他。
如法住者。修忍辱已不生憍慢。
又復發者。常樂教化邪見眾生。
作者。能壞眾生瞋恚之心。
觀者。不見內外。
如法住者。遠離一切煩惱諸結。
又復發者。遠離懈怠。作者。勤修精進。
觀者。調伏一切懈怠眾生。
如法住者。勸諸眾生令修精進。
又復發者。名為善慈。
作者。所作已竟。觀者。不求餘乘。
如法住者。不失無上菩提之心。
又復發者。莊嚴禪支。作者。莊嚴三昧。
觀者。終不生於相似我慢。
如法住者。破壞眾生行惡之心。
又復發者。莊嚴念心。作者。莊嚴諸有。
觀者。其意堅固。如法住者。勇健無怯。
又復發者。名如法因。作者。名如方便。
觀者。名為門戶。如法住者。名為解脫。
又復發者。謂求名字。作者。持於文字。
觀者。字不可說。如法住者。遠離文字。
又復發者。離惡知識。作者。親近善友。
觀者。於善友所至心聽法。
如法住者。不謬解義。
又復發者。樂於捨家。作者。遠離怨親。
觀者。求於善法。如法住者。不隨他意。
又復發者。所謂少欲。作者。所謂知足。
觀者。易養易滿。如法住者。善知時宜。
又復發者。如戒而學。作者。於戒不漏。
觀者。如意學戒。如法住者。如慧學戒。
又復發者。檀波羅蜜。尸波羅蜜。
作者。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
觀者。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如法住者。智波羅蜜。方便波羅蜜。
又復發者。行施攝取。作者。軟語攝取。
觀者。利他攝取。如法住者。同利攝取。
又復發者。所謂大慈。作者。所謂大悲。
觀者所謂大喜。如法住者。所謂大捨。
又復發者。護持正法。作者。淨於福田。
觀者。莊嚴相好。如法住者。調伏眾生。
又復發者。實知陰魔。作者。離煩惱魔。
觀者。壞於死魔。如法住者。摧伏天魔。
又復發者。謂身念處。作者謂。受念處。
觀者。謂心念處。如法住者。謂法念處。
又復發者。了了知苦。作者。遠離於集。
觀者。證真實滅。如法住者。謂修於道。
又復發者。所謂信根。作者。謂精進根。
觀者。所謂念根。如法住者。所謂慧根。
又復發者。謂七覺分。作者。謂八正道。
觀者。謂舍摩他。如法住者。毘婆舍那。
善男子。如一切行皆名為發。修一切善悉名為作。一切淨心名之為觀。知一切業名如法住。
善男子。彼佛復告堅固莊嚴。
善男子。勤精進者。寂靜其心。心若寂靜即是精進。
若壞貪身即是精進。若知身意即是精進。
斷我我所即是精進。斷諸繫縛即是精進。
障煩惱盡即是精進。
若能遠離一切障礙即是精進。
若能除却十種憍慢即是精進。
能壞貪恚即是精進。
若能遠離無明有愛即是精進。
若不放逸者修於善法即是精進。
若能真實觀內外入。即是精進。
若真實知陰界諸入。即是精進。
心寂靜者即是精進。破壞疑心即是精進。
若於三世不分別者。即是精進。
若觀法界不動轉者。即是精進。
若不漏者即是精進。若不害者即是精進。
若不生悔即是精進。若不求者即是精進。
若不滅者即是精進。若不作者即是精進。
若無增減即是精進。無上無下即是精進。
不捨不著即是精進。不縛不解即是精進。
不去不來即是精進。不生不滅即是精進。
非有放逸非不放逸即是精進。
無作作者即是精進。無闇無明即是精進。
非見非不見即是精進。
善男子。彼佛說是精進法時。無量菩薩得無生忍。
善男子。今此會中五千菩薩亦得如是無生忍法。七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爾時堅固莊嚴菩薩聞是法已。為得如是無量法故。勤修精進獲得下忍。為求法故。不坐不臥乃至命終。既捨身已得生梵世。受梵天身於無量世。供養於佛聽受正法。於彼劫中。周遍供養八萬四千諸佛如來。聽受正法勤行精進。
善男子汝知爾時堅固莊嚴豈異人乎。即我身是。
善男子。我久具足是精進故。超彌勒等諸大菩薩先成正覺。是故我言。
誰有精進。當知是人即有菩提。
善男子。我勤精進猶尚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懈怠耶。
若有菩薩能精進者。是人則能自利利他。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我念過去無量世 花聚劫中精進佛
善見世界水彌滿 出生八萬四千花
其國猶如兜率天 豐饒飲食無女身
不由父母悉化生 亦無二道純一乘
十方世界諸菩薩 觀善見國受安樂
三萬二千出家眾 無量人天發菩提
爾時彼佛讚精進 唯為堅固菩薩說
若能發心勤修善 繫心思惟如法住
爾時世尊為我故 分別廣說是四句
發菩提心如法行 思惟得忍如法住
若求正法名初發 如法而說名為作
受義不謬善思惟 修集於忍如法住
若勤行施是初發 求覓受者名為作
明見無常善思惟 不觀二相如法住
如法求財是初發 清淨活命是名作
破壞慳心善思惟 不求憍慢如法住
遠離惡戒是初發 不漏護戒是名作
調伏毀戒善思惟 戒淨無慢如法住
遠離惡口是初發 其心寂靜是名作
其心寂靜善思惟 諸法寂靜如法住
遠離害心是初發 修集忍辱是名作
將護自他善思惟 忍不生慢如法住
誘喻瞋者是初發 遠離惡人是名作
內外寂靜善思惟 不著我心如法住
遠離懈怠是初發 勤修精進是名作
知於真實善思惟 修集於道如法住
始求善法是初發 求已畢竟是名作
念心受持善思惟 不失於法如法住
求於禪支是初發 修集三昧是名作
無相似慢善思惟 無有過失如法住
念慧之心是初發 獲得法門是名作
擁護正法善思惟 勇健精進如法住
正念因緣是初發 修善方便是名作
觀於內法善思惟 得解脫已如法住
始求文字是初發 通達解了是名作
知不可說善思惟 了無文字如法住
遠離惡友是初發 親善知識是名作
聞已如聞善思惟 不遠離法如法住
佛法出家是初發 除捨怨親是名作
修集善法善思惟 不隨他意如法住
少欲知足名發作 樂於寂靜善思惟
住寂靜已說無諍 亦自修集如法住
從戒而學是初發 不行漏戒是名作
無戒之戒善思惟 從智慧戒如法住
不說世事是初發 常樂寂靜是名作
易養易滿善思惟 觀察無常如法住
樂修施戒是初發 忍辱精進是名作
修禪智慧善思惟 修智方便如法住
行施攝取是初發 軟語攝取是名作
利益眾生善思惟 自利利他如法住
修集慈悲名發作 不別三世善思惟
為諸眾生淨身心 修集喜捨如法住
獲得正法是初發 清淨福田是名作
莊嚴自身善思惟 調伏眾生如法住
破壞陰魔是初發 離煩惱魔是名作
能壞死魔善思惟 摧魔怨敵如法住
修集身念是初發 修集受念是名作
修集念心善思惟 修集法念如法住
了了知苦是初發 遠離於集是名作
證滅真實善思惟 修於正道如法住
修於信根是初發 修集諸力是名作
修念三昧善思惟 修於智慧如法住
身心寂靜是初發 遠離邪見是名作
觀於名色善思惟 精進不悔如法住
無我我所是名發 無縛無解是名作
無去無來善思惟 法性不動如法住
遠離憍慢是初發 除去貪恚是名作
觀十二緣善思惟 離癡有愛如法住
若能遠離一切相 破壞所有諸障礙
具足十力四無畏 能說功德勤精進
如來說是精進法 十千眾生悟無生
五千菩薩得法忍 無量人天發菩提
堅固莊嚴我身是 精進超過諸菩薩
若欲獲得上真道 當修精進如先佛
爾時修悲梵天。語海慧菩薩言。
所言佛法。佛法者云何名佛法。
海慧菩薩言。
梵天。佛法者。名一切法。一切法者。名為佛法。
如佛法性即一切法性。如一切法性即佛法性。佛法性一切法性無有差別。
一切法寂靜。佛法亦寂靜。一切法空佛法亦空。
梵天。一切法即十二因緣。菩提者亦十二因緣。
梵天言。善男子。夫佛法者將不過於三界法耶。
梵天。三界佛法性無差別。三界平等。佛法平等。無有二相。
善男子。譬如虛空無有增減。佛法亦爾。無增無減性。是空故。無上無下。
梵天。若善男子。欲見佛法當作是觀。
復次梵天。夫佛法者。非處非非處。非生非滅。非青黃赤白班駁琉璃虛空界色。雜色無色。非有形質方圓脩短。無相無相相。無縛無解。無如是相名為佛法。無相無句無有文字。清淨寂靜。
空義。無相義。無聚義。畢竟無出義。覺知義。
不可宣說不可覩。不可見者名寂靜義。
寂靜義者即是空義。空義者即無聚義。無聚義者即真實義。真實義者即是畢竟不出之義。畢竟不出義者即不滅義。不滅義者即無處義。無處義者即是法性。法性者即是佛法。是名學法。名阿羅漢法。名緣覺法。名為佛法。
如是佛法及餘諸法。亦無住處不出不滅。無色形質方圓脩短。無智相貌無明無闇。一切諸法等無差別。
求佛法者。謂佛佛法及一切法。菩薩摩訶薩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乃能了了真實知見。何以故。
諸佛正法無住處故。一切諸法亦無住處。佛法不可得。一切諸法亦不可得。
佛法平等。一切諸法亦復平等。
若無因緣即無種性。若無種性即無出滅。若無出滅即名真實。
真實知者即是實性。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即是佛法。何以故。通達三世無障礙故。
無障礙者即是佛智。佛智者即是十八不共之法。不共之法者攝一切法。是故諸法即是佛法。諸法佛法無二無別。
梵天言。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不。
梵天。佛法非色不可覩見。汝云何言了了見耶。一切諸法悉不可見。
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相。
梵天言。善男子。如來何故。說佛知見一切諸法。
梵天。如來佛法若有定相。可得說言了了知見。
善男子。佛法無耶。
梵天。法若無定不可說有。不可說無。若不可說有無相者。云何得言了了知見。
善男子。如來云何說於佛法。
梵天。如說虛空。虛空之性實無定相。佛法亦爾。
善男子。佛法如是不可思議。菩薩初發菩提心時。聞如是法不驚不怖不可思議。正覺之性亦不可思議。
梵天。佛所說者。乃能發是菩提之心。是故聞之不生怖畏。
梵天。若有著者則生怖畏。若不著者不生怖畏。
惜身命者則生怖畏。不惜身命無所怖畏。
有障礙者則生怖畏。無障礙者無所怖畏。
著我我所則生怖畏。斷我我所無所怖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何力故聞深佛法不生怖畏。
梵天。有八種力。聞深佛法不生怖畏。何等為八。
一者信力。二者善友力。三者多聞力。四者善根力。五者善思惟力。六者破憍慢力。七者大慈悲力。八者如法住力。
梵天。菩薩具足如是八力。聞說深法不生怖畏。
爾時世尊讚海慧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宣說菩薩諸力。實如汝言。菩薩具足如是諸力。聞深佛法不生怖畏。
善男子。一切言說名之為聲。菩提之性亦不可說。亦不可見。不可說見名第一義。如來了了知見如是不可宣說。愍眾生故而為宣說菩提。非心亦非心數。何況聲字。
善男子。如來憐愍諸眾生故覺甚深法。覺甚深法已。無知無覺。無心心數。無聲無字不可宣說。為眾生故說有文字音聲次第。
善男子。譬如虛空非是色法。不可覩見。非對非作。
善男子有人善畫畫空作像。若男若女。若象若馬。如是之人可思議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是猶可信。如來世尊知不可說。而能演說是事甚難。雖復說此不可說法。然真實知性不可說。
善男子。若聞是法不驚不怖。當知是人久於無量諸如來所種諸善根。
善男子。如是經典不可思議。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是人則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攝取一切眾生解脫。
善男子。若有菩薩了了得見無量世界所有諸佛。見已即以上妙七寶滿是世界。持用奉獻諸佛世尊。是人福德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如是功德難以喻說。
善男子。不如有人擁護正法為憐愍故。受持讀誦解說是經。何以故。
法施之施勝於食施。
夫食施者即是世施。法施之施是出世施。
善男子。若人能護佛正法者。即為四攝。何等為四。
一為佛攝。二為天攝。三為福攝。四為智攝。
佛攝眾生。復有四事。
一者常得親近諸佛。
二者諸魔不得其便。
三者獲得無盡陀羅尼。
四者得住不退轉地。
天攝眾生。亦有四事。
一者說法之處諸天清淨。
二者說法之時眾樂受聽。
三者終不為他因緣所害。
四者不信者信。
福攝眾生亦有四事。
一者莊嚴於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二者莊嚴於口。凡所演說眾生樂聞。
三者莊嚴佛土。
四者莊嚴種姓。所謂釋梵轉輪聖王。
智攝眾生亦有四事。
一者知眾生根如意說法。
二者知眾生病苦隨病施藥。
三者得大神通遊諸佛土。
四者了了通達法界。
善男子。若欲獲得如是功德。應當勤心護持正法。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能護法生憐愍 受持是經及廣說
我說千分中一分 猶如大海取一渧
知恩念恩念如來 是人可信付法藏
供養無量十方佛 如是則能護佛法
雖施無量國珍寶 不如至心誦一偈
法施最妙勝食施 是故智者應護法
十方諸佛天龍神 功德智慧所攝取
莊嚴修行諸相好 是人皆由護正法
常遇諸佛善知識 常聞無上真實道
速得無量陀羅尼 是人皆由護正法
身口意戒得清淨 具大神通遊諸國
不退菩提具六度 是人皆由護正法
世界微塵可說盡 護法功德不可量
欲得不可宣說知 應當堅心護正法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功德寶光。即從坐起頭面敬禮長跪合掌前白佛言。
世尊。如來於是大經典中。說言佛法不可宣說。若不可說云何可護。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來正法實不可說。如來覺知不可說法。如是正法雖不可說而有字句。以字句故可得宣示。如是字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是名護法。
善男子。復有護法。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恭敬供養親近禮拜尊重讚歎。生於師想。擁護供給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燈燭。聞其所說稱讚善哉。護其種姓所住宅舍。亦復護其侍使之等。聞惡隱蔽聞善稱揚。
善男子。若能擁護是持法者。是人即能護佛法僧。
復次善男子。若有能修空無相願。是人即是護持正法。
復次善男子。見有誹謗方等經者不與同止。言語談論調伏其罪。是人即是護持正法。
復次善男子。若有人能修集悲心。無飲食想憐愍眾生。宣說正法是名護法。
復次善男子。不惜身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等經。是名護法。
復次善男子。若有聽法一字一句。往一由旬乃至七步入出息頃。是名護法。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曰。大知聲力。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淨光。劫名。高顯。
其土純是青琉璃寶。諸菩薩眾一切成就無量勢力。具足神通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悉受天身至心聽法。無有出家在家差別。
爾時世尊為護法故。與諸大眾頒宣正法。彼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法慧。白佛言。
世尊。何等是法而言擁護。
佛言。善男子。夫六入者。樂求境界。若能遮止是名護法。
善男子。眼識於色是名非法。若能遠離是名護法。乃至意識於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若見眼空見已不觀於色不著於識。是名為法。若能真實知如是法。是名護法。乃至若見意空。見已不觀於法。不著於識是名為法。若能真實知如是法。是名護法。
善男子。若法能生法。於是法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
若有見法能生邪見。於是見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
若有無明不能淨心。於是垢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
善男子。若有一法求取之後不能施人。此法非法亦非比尼。若能施者即是正法即是比尼。
若有無取無求無施。即是正法即是比尼。
夫取求者即是非道。若不施即是非法即非比尼。若能施者即是正法即是比尼。不取不求不施。即是不出不生不滅。若非出生滅云何可施。不可施者乃名為法。乃名比尼。何以故。
未生煩惱作障因緣故。是故無盡。無盡者無出。無出者名為法。名為比尼。於如是法不求不取。是名護法。
善男子。爾時彼佛說是法時。三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海慧菩薩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法及非法是名為法。何以故。
若有分別法非法者。是人不名護持正法。若作法相是名非法。
世尊。若能了達見一切法是無法者是名第一真實之義。
世尊。若無法無非法即是無數。若無數者即是實性。實性者名為虛空。虛空之性無邊無節。法性亦爾。法性實性無有差別。何以故。無邊無節故。
若有菩薩。見如是等即真實見。
世尊。我不見一法。以不見故不見有增不見有減。
世尊。我如是見。將不誹謗如來說耶。是實見不。
善男子。如是見者不謗如來。是真實見。
說是法時。海慧菩薩及萬天人得無生忍。
善男子汝知。爾時海慧菩薩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是故我於無量世中。所求正法今以付汝。
爾時眾中有六萬億諸菩薩等。同共發聲白佛言。
世尊。我等當共擁護正法受持廣說。
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如法而住護持正法。
山王菩薩即作是言。
世尊。惜身命者不能護法。我不惜命如法而住。故能護法。
功德山王菩薩言。
世尊。有貪利者不能護法。我無貪利故能護法。
寶幢菩薩言。
世尊。若見有法非法二相不能護法。我無二相故能護法。
福德藏菩薩言。
世尊。具煩惱者不能護法。我有智力已遠離之故能護法。
持炬菩薩言。
世尊。不破闇者不能護法。我今破闇故能護法。
電光菩薩言。
世尊。若隨他心不能護法。我隨自意故能護法。
遍藏菩薩言。
世尊。不調諸根不能護法。我今調伏故能護法。
淨光菩薩言。
世尊。若作種種諸法相者不能護法。我今於法無種種相故能護法。
增行菩薩言。
世尊。心狂亂者不能護法。我修三昧故能護法。
商主菩薩言。
世尊。不知道者不能護法。我今了知故能護法。
善念菩薩言。
世尊。有疑心者不能護法。我已斷疑故能護法。
善見菩薩言。
世尊。不如法住不能護法。我如法住故能護法。
慧光菩薩言。
世尊。愚癡之人不能護法。我今修智故能護法。
平等菩薩言。
世尊。取怨親相不能護法。我今平等故能護法。
法行菩薩言。
世尊。不知眾生諸根境界不能護法。我今知之故能護法。
神通王菩薩言。
世尊。見我我所不能護法。我今不見故能護法。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不知佛性不能護法。我今知之故能護法。
彌勒菩薩言。
世尊。若遠菩提不能護法。我今已近故能護法。
功德聚菩薩言。
世尊。若無無量功德聚者不能護法。我今已有故能護法。
文殊師利言。
世尊。如是等語悉是謬語。何以故。如來世尊。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不得一法。汝云何言我當護法。
世尊。我於諸法不取不捨。為眾生故修集悲心不護不捨。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來昔坐菩提樹下實無所得。無所得故便從中起。
文殊師利言。
如來真實坐於道場菩提樹耶。何故而言從坐而起。
世尊。如來若坐菩提樹下。如來世尊則有二相。一者如來。二者菩提。如來世尊已離二相。
佛言。善男子。菩提眾生一切法性等無差別一味一性。如來坐於菩提樹下見如是法。是故名為逮得菩提。我都不見離菩提外別有一法。見一切法皆悉平等。而是平等不入於數。是故平等名為無礙。以是因緣如來名為一切無礙。
善男子。若能如是見如來者。是人即得如來解脫。得解脫已則能如是真實知見。
說是法時。海慧菩薩所將眷屬諸菩薩等。歡喜踊躍各作是言。
我等今者得大利益。現見釋迦牟尼如來。及見文殊師利菩薩。
世尊。隨是經典所住世界。當知其土得大利益。若有供養是經典者。及有受持讀誦書寫廣說其義。亦得利益。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
汝今知得何等利益。
諸菩薩言。世尊。我等當以如是之義諮問文殊。
諸菩薩言。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得大利益。
文殊師利言。
有十利益。何等為十。
佛出於世見已生信。既生信已聽受正法。聞正法已永壞疑心。壞疑心已得清淨命。得清淨命已不為利說法。彼聞法已發菩提心。既發心已堅固不退。心不退已如法而住。如法住已得無生忍。
諸善男子。是名十利不可思議。
說是法時。三萬六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出金色光。
善男子。若不能見諸法性淨。則為渴愛煩惱所污。一切諸法不可思惟。不作不行清淨寂靜。無有塵垢亦無過失。畢竟清淨如解脫性。法界不壞無有分別。實性法性無有差別。一切諸法空無相願。如解脫性無礙平等。一切諸法亦復如是。若能如是正觀察者。是名無濁。
善男子。菩薩若能為諸眾生。說如是法是名無滓。
善男子。若有菩薩心無滓濁。是人則得淨印三昧。
海慧菩薩言。
世尊。如是三昧其義甚深不可說故。不可覩見斷數法故。難可解了不可見故。是大智慧攝諸法故。一切菩薩皆悉平等。無垢無滓無諸障礙。無有住處微妙難明不可喻說。其性堅固猶如金剛。不生不滅不破不壞不繫不縛。是大光明遠離闇故。不可思議無垢清淨遠離貪故。無有諍訟修集慈故。不覺不觀離去來故。一切平等如虛空故。
世尊。觀何因緣得是三昧。
佛言。善男子。譬如有人欲遊虛空。大自莊嚴菩薩亦爾。欲得是定當大莊嚴。平等莊嚴一切諸法。何以故。世間之法從子得果。
善男子。一切有為識為種子。此三昧者無有種子。何以故。
而此三昧非眼識識。乃至非意識識。非作非色。非受非想非行非識。觀一切法普皆平等。是名三藐三佛陀。
善男子。非異相故名為生死。非異相故名為涅槃。
善男子。隨生死相即涅槃相。何以故。
一切諸法本性淨故。本性性者。名為無性。夫無性者名無性相。
若無相性即是無作。如是無作。即是法性。無有文字。若無文字即名為如。
如前中後亦爾是名三世。
夫三世者。即名為空。空即無作。如是無作。何有作者。是故無作名之為空。
若無作作者。當知無法。若無法者。無求無願。
若無願求。則無身口意業。無身口意業即名無礙。
無礙者名為不出。不出不滅不住。不滅不住即無為相。無為相者是名不住。
不住者。謂無一切所作之業。意不住色。乃至意不住行。
若是四處意無住者。是名無住。若無住者。則不生於相似我慢。
若無如是相似我慢。則無增長。若無增長。則無有因。
若無有因。則無覺觀。若無覺觀是名默然。
善男子。如是等法其義甚深。若能信者即得解脫。永離顛倒煩惱障礙。即能受持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法藏。是大船師。導師。商主。呪師。醫師。
則能供養三世諸佛。是名佛子。
過於魔業破諸魔眾。不久當得淨印三昧。能大莊嚴堅牢船舫。濟渡眾生於生死海。
世尊。云何菩薩能壞一切諸魔伴黨。
佛言。菩薩若能不求諸法。爾時則能壞破魔眾。不求一切境界因緣。
善男子。有四種魔。
一者陰魔。二者煩惱魔。三者死魔。四者天魔。
善男子。若能觀法如幻相者。是人則能破壞陰魔。
若見諸法悉是空相。是人則能壞煩惱魔。
若見諸法不生不滅。是人則能破壞死魔。
若除憍慢。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知苦者。能壞陰魔。
若遠離集。破煩惱魔。
若證滅者。則壞死魔。
若修道者。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見一切有為法苦。則壞陰魔。
若見諸法真實無常。壞煩惱魔。
若見諸法真實無我。能壞死魔。
若見諸法寂靜涅槃。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能於身無貪。捨身施時。迴向菩提。能壞陰魔。
施時遠離慳貪之心。壞煩惱魔。
若觀財物一切無常。能壞死魔。
為眾生故修悲布施。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為我見受持淨戒。能壞陰魔。
不為有貪受持淨戒。壞煩惱魔。
若為遠離生死過失受持淨戒。能壞死魔。
若能生心令毀禁者悉持淨戒。受持淨戒。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見我忍我修於忍。則壞陰魔。
不見眾生有修忍者。壞煩惱魔。
不見生死。則壞死魔。
不見菩提。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勤修精進。其身寂靜。則壞陰魔。
勤行精進其心寂靜。壞煩惱魔。
勤行精進觀法無生。能壞死魔。
勤行精進為調眾生令轉生死。則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不為五陰修集禪定。能壞陰魔。
不著界處修集禪定。壞煩惱魔。
不著入處修集禪定。能壞死魔。
所有諸善迴向菩提。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知陰方便。能壞陰魔。
知界方便。壞煩惱魔。
知入方便。能壞死魔。
以如是等種種方便迴向菩提。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觀一切法皆是空相。能壞陰魔。
觀一切法悉是無相。壞煩惱魔。
觀一切法悉是無願。能壞死魔。
具是三法迴向菩提。能壞天魔。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觀身身處不覺不著。能壞陰魔。
觀受受處不覺不著。壞煩惱魔。
觀心心處不覺不著。能壞死魔。
觀法法處不覺不著。能壞天魔。
作如是觀終不失於菩提之心。是人則能壞破四魔。
善男子。若著我者。則增魔事。菩薩摩訶薩亦知有我亦知無我。若有法非有我非無我。如是則無一法增減。一切眾生無明所覆。是故菩薩為欲莊嚴無上大乘。非為我故而發莊嚴。
發莊嚴已作是思惟。誰莊嚴法堅固不壞。我當莊嚴我亦不為壞我眾生壽命士夫而行莊嚴。
為破眾生著我邪惑眾生壽命士夫等見。而行莊嚴。
眾生顛倒見是五陰常樂我淨。我當為說如是無常苦空無我。為令眾生得真實智。
若有眾生心有願求。當知是人即名為著。若不願求則無有著。
若不著者是人不誑。若不誑者得真實智。
知於過去未來現在。不著過去未來現在。何以故。
過去已盡。未來未至。現在不住。若於三世不作著想。名不顛倒。名菩薩行。
了知一切眾生諸行。知已了了說業及果。亦知貪行瞋行癡行。
知有眾生行於貪欲莊嚴於瞋。行於瞋恚莊嚴於貪。行於愚癡莊嚴於貪。
行於貪欲莊嚴於癡。行於瞋恚莊嚴於癡。行於愚癡莊嚴於瞋。
善男子。有諸眾生於色生貪。於聲生瞋。
復有眾生於聲生貪。於色生恚。
復有眾生於香生貪。於味生恚。
復有眾生於味生貪。於香生恚。
復有眾生於觸生貪。於法生恚。
復有眾生於法生貪。於觸生恚。
復有眾生貪欲羸劣。瞋恚猛健。
復有眾生貪欲猛健。瞋恚羸劣。
復有貪羸癡健。癡羸貪健。瞋羸癡健。癡羸瞋健。
或有眾生為色調伏。非為聲香味觸法等。
有為聲調伏。非為色香味觸法等。
有為香調伏。非為色聲味觸法等。
有為味調伏。非為色聲香觸法等。
有為觸調伏。非為色聲香味法等。
有為法調伏。非為色聲香味觸故。
復有眾生心寂靜故而得調伏。非身寂靜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身寂靜故而得調伏。非心寂靜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聞說無常而得調伏。非因於苦不淨無我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聞說苦故而得調伏。非因無常不淨無我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聞說不淨而得調伏。非因無常苦無我等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聞說無我而得調伏。非因無常苦不淨等而得調伏。
復有眾生見身神通而得調伏。非他心智而得調伏。
或有眾生因他心智而得調伏。非因神通而得調伏。
善男子。有諸眾生勤修精進遲得解脫。有少精進速得解脫。有勤精進速得解脫。有少精進遲得解脫。
有因解脫非緣解脫。有緣解脫非因解脫。有因緣解脫。非因緣解脫。
有諸眾生觀於內法而得解脫。非觀於外。有觀於外而得解脫。非觀於內。有觀內外而得解脫。有不觀內外而得解脫。
有諸眾生因樂行故而得解脫。非因苦行。有因苦行而得解脫。非因樂行或因苦樂而得解脫。或有不因苦行樂行而得解脫。
有諸眾生因讚美故而得調伏。非因呵責。或因呵責而得調伏。非因讚美或因讚毀而得調伏。或有不因而得調伏。
有諸眾生因逆說法而得調伏。不因順說或有因順而得調伏。不因於逆或因逆順而得調伏。或有非因逆順說法而得調伏。
有諸眾生因聞略說而得調伏。非因於廣或有因廣而得調伏。非因於略有因廣略而得調伏。或有不因廣略說法而得調伏。
有諸眾生因四真諦而得調伏。有因念處而得調伏。有因正勤而得調伏。或因如意而得調伏。或因五根而得調伏。或因五力而得調伏。或因七覺而得調伏。或因八道而得調伏。
善男子。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之心亦不可思議。眾生調伏不可思議。所入法門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菩薩摩訶薩獲得如是不可思議智。然後乃知一切眾生。所行之行不可思議。
善男子。譬如羅網多有諸結。有人在中以呪術力。破網得出隨意而去。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入眾生中以智呪力。壞煩惱網隨意自在。雖未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而能通達眾生所行。
爾時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諸眾生有如是行。不驚不怖。是事實難不可思議。
佛言。舍利弗於意云何。如師子子。雖復初產聞師子吼。有怖畏不。
不也。世尊。
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時。聞眾生行亦復如是。
舍利弗於意云何。火勢雖小畏乾薪不。
不也。世尊。
菩薩摩訶薩初發無上菩提心已。得智慧火亦復如是。
舍利弗。如來今以非喻為喻。
舍利弗譬如猛火與諸乾薪。結期七日當大戰鬪。
爾時一切乾樹草木種種枝葉悉共聚合如須彌山。
爾時猛火有一親友而語之言。汝今何故。不自莊嚴多求援助。彼薪眾多汝唯一己何能當之。
時火答言。彼怨雖多。我力能敵不須伴黨。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諸煩惱悉共和合其勢熾盛。菩薩智慧力能消伏。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二種力。一煩惱力。二智慧力。
菩薩若無煩惱力者。則不能共諸眾生行。亦不能知眾生行處。亦當證於聲聞緣覺。是故菩薩以煩惱力遍遊諸有。不生怖畏。是名菩薩行於方便。
舍利弗。如小毒蛇不須伴侶。初發心者亦復如是。
舍利弗。譬如螢火雖有無量千萬億數。不能障蔽日之光明。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雖有煩惱無量無數。不能障蔽菩薩智光。
舍利弗。如阿伽陀一丸之藥能破大毒。
菩薩智慧亦復如是。小智慧藥能壞無量大煩惱毒。
舍利弗。譬如天降一味之水。隨地差別得種種味。
菩薩摩訶薩一解脫智亦復如是。隨眾生根說種種異。
舍利弗。如閻浮樹下有金泥。是金泥中有種種寶。
菩薩摩訶薩初發菩提金泥心中。亦復有聲聞辟支佛寶。
舍利弗。如餘小王一切悉屬轉輪聖王。一切人天亦復如是。悉來歸屬初心菩薩。
舍利弗。如薄福人不遇寶雨。若不能於無量佛所種諸善根。則不能發菩提之心。
舍利弗。無甘蔗子則無種種石蜜諸味。
若無菩提心者。亦無種種三寶諸味。
舍利弗。如耆婆醫王常作是言。天下所有無非是藥。
菩薩亦爾說一切法無非菩提。
舍利弗。如阿修羅王盡其勢力。不能遮障日月之道。
一切魔眾亦復如是。盡其勢力不能遮障。勤行菩薩修菩提道。
舍利弗。如色界天宮殿屋宅依空而住。
勤行菩薩所得菩提。亦復如是依空而住。
舍利弗。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萬物。而是虛空初無增減。
無量佛法亦復如是。雖有菩薩發心推求。而是佛法亦無增減。
舍利弗。譬如有人任力遊空。而虛空性無增無減。
菩薩亦爾。住其信力行於佛智。而是佛智亦無增減。
舍利弗。譬如陶師未成器時不得器名。
菩薩善法亦復如是。未發心時亦不得名。
舍利弗。如人已見轉輪聖王。則不求見諸餘小王。
菩薩亦爾。若已發起菩提之心。則不更發聲聞緣覺心。
舍利弗。如餘處中不出眾寶。眾寶要出於大海中。
舍利弗。聲聞寶中不出三寶。三寶要從菩薩寶出。
舍利弗。譬如太子不名為王。非不名王。
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非名為佛非不名佛。
舍利弗。譬如小寶亦不可輕。何以故。如是小寶能作大事多所利益。
菩薩亦爾。初發心時亦不可輕。
舍利弗。我今為諸菩薩摩訶薩說如是喻。若有菩薩聞是諸喻即得安樂。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欲證得於佛道 應當除滅疑網心
勤修無上信心者 即能獲得於菩提
若修淨印三昧者 宣說諸法皆如夢
無量世中淨其心 即能得證正覺道
佛所得道非身業 亦非口意二業等
無為真實性亦爾 是故不可以喻說
佛道無對不可見 非眼識界如虛空
非是一切諸情根 又非諸根之境界
非相非陰非入界 非是心意受想識
非知非知之境界 是故佛境不可知
諸佛大悲難思議 無量無邊無障礙
無字無聲不可說 是故無能知佛界
若有眾生無量世 親近善友聽正法
聞已即得大福德 常受妙樂如先佛
一切諸魔不得短 諸根調伏行樂處
能以方便壞四魔 如法而住行佛界
若行如是菩提道 即得菩提為人說
能渡眾生生死海 能破一切大邪見
即得無上相好等 成就十力四無畏
能知眾生煩惱行 能壞一切諸有道
若有菩薩勤精進 即能破壞諸煩惱
如火能焚乾草木 菩提心能燒煩惱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勤行精進。易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誰有修行勤精進者。當知是人即有菩提。誰有精進是人即具檀波羅蜜。尸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能自利益亦利於他。
善男子。過去無量劫有佛世尊。號勤精進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善見。劫名。華聚。
爾時世界大水彌滿。其水出生八萬四千上妙蓮華。一一縱廣滿十由旬。有無量億金色光明。其香微妙。阿迦膩吒諸天。見已多受安樂。作如是言。
是世間中多有蓮華。當知亦當多有佛出。是故此劫名曰。華聚。
是時彼國寂靜無聲。以寂靜故。無量世界諸菩薩等常樂觀察。以觀察故各各皆得喜行三昧。是故彼世名曰。善見。
其國多有七寶林樹樓閣殿舍。眾生安樂如兜率天。多饒飲食易獲神通。無有女身一切化生。亦無二道皆修大乘。
爾時彼佛有三萬六千出家菩薩皆悉獲得不退轉心。無量人天初發菩提堅固不退。彼佛世尊常樂宣說勤精進行。
時大眾中有一菩薩。名堅固莊嚴。從座而起前禮佛足。長跪合掌作如是言。
世尊。云何菩薩勤行精進。
佛言。善男子。勤行精進凡有四法。何等為四。
一者發心。二者作心。三者觀心。四者如法住。
如是四法即是具足佛法因緣。何以故。
善男子。發者。即是生善法因。
作者。名為增善法因。
觀者。名為利眾生因。
如法住者。名入一切佛法因緣。
又復發者。求聞正法。作者。聞已能說。
觀者。善思惟義。如法住者。如說而住。
又復發者。調伏慳心。作者。能一切施。
觀者。為眾生施迴向菩提。
如法住者。不求施果。
又復發者。求覓受人。
作者。見來求者生慈愍心。
觀者。觀財無常。如法住者。不求果報。
又復發者。如法求財。作者。求於淨命。
觀者。於不堅物修於堅法。
如法住者。一切捨時不生憍慢。
又復發者。離諸惡戒。
作者。至心受持諸淨禁戒。
觀者。至心調伏毀禁之人。
如法住者。淨持禁戒不生憍慢。
又復發者。淨於口業。作者。淨於身業。
觀者。淨於意業。如法住者。修集善法。
又復發者。遠離瞋心。
作者。修集忍辱。
觀者。將護自他。
如法住者。修忍辱已不生憍慢。
又復發者。常樂教化邪見眾生。
作者。能壞眾生瞋恚之心。
觀者。不見內外。
如法住者。遠離一切煩惱諸結。
又復發者。遠離懈怠。作者。勤修精進。
觀者。調伏一切懈怠眾生。
如法住者。勸諸眾生令修精進。
又復發者。名為善慈。
作者。所作已竟。觀者。不求餘乘。
如法住者。不失無上菩提之心。
又復發者。莊嚴禪支。作者。莊嚴三昧。
觀者。終不生於相似我慢。
如法住者。破壞眾生行惡之心。
又復發者。莊嚴念心。作者。莊嚴諸有。
觀者。其意堅固。如法住者。勇健無怯。
又復發者。名如法因。作者。名如方便。
觀者。名為門戶。如法住者。名為解脫。
又復發者。謂求名字。作者。持於文字。
觀者。字不可說。如法住者。遠離文字。
又復發者。離惡知識。作者。親近善友。
觀者。於善友所至心聽法。
如法住者。不謬解義。
又復發者。樂於捨家。作者。遠離怨親。
觀者。求於善法。如法住者。不隨他意。
又復發者。所謂少欲。作者。所謂知足。
觀者。易養易滿。如法住者。善知時宜。
又復發者。如戒而學。作者。於戒不漏。
觀者。如意學戒。如法住者。如慧學戒。
又復發者。檀波羅蜜。尸波羅蜜。
作者。羼提波羅蜜。毘梨耶波羅蜜。
觀者。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
如法住者。智波羅蜜。方便波羅蜜。
又復發者。行施攝取。作者。軟語攝取。
觀者。利他攝取。如法住者。同利攝取。
又復發者。所謂大慈。作者。所謂大悲。
觀者所謂大喜。如法住者。所謂大捨。
又復發者。護持正法。作者。淨於福田。
觀者。莊嚴相好。如法住者。調伏眾生。
又復發者。實知陰魔。作者。離煩惱魔。
觀者。壞於死魔。如法住者。摧伏天魔。
又復發者。謂身念處。作者謂。受念處。
觀者。謂心念處。如法住者。謂法念處。
又復發者。了了知苦。作者。遠離於集。
觀者。證真實滅。如法住者。謂修於道。
又復發者。所謂信根。作者。謂精進根。
觀者。所謂念根。如法住者。所謂慧根。
又復發者。謂七覺分。作者。謂八正道。
觀者。謂舍摩他。如法住者。毘婆舍那。
善男子。如一切行皆名為發。修一切善悉名為作。一切淨心名之為觀。知一切業名如法住。
善男子。彼佛復告堅固莊嚴。
善男子。勤精進者。寂靜其心。心若寂靜即是精進。
若壞貪身即是精進。若知身意即是精進。
斷我我所即是精進。斷諸繫縛即是精進。
障煩惱盡即是精進。
若能遠離一切障礙即是精進。
若能除却十種憍慢即是精進。
能壞貪恚即是精進。
若能遠離無明有愛即是精進。
若不放逸者修於善法即是精進。
若能真實觀內外入。即是精進。
若真實知陰界諸入。即是精進。
心寂靜者即是精進。破壞疑心即是精進。
若於三世不分別者。即是精進。
若觀法界不動轉者。即是精進。
若不漏者即是精進。若不害者即是精進。
若不生悔即是精進。若不求者即是精進。
若不滅者即是精進。若不作者即是精進。
若無增減即是精進。無上無下即是精進。
不捨不著即是精進。不縛不解即是精進。
不去不來即是精進。不生不滅即是精進。
非有放逸非不放逸即是精進。
無作作者即是精進。無闇無明即是精進。
非見非不見即是精進。
善男子。彼佛說是精進法時。無量菩薩得無生忍。
善男子。今此會中五千菩薩亦得如是無生忍法。七千天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善男子。爾時堅固莊嚴菩薩聞是法已。為得如是無量法故。勤修精進獲得下忍。為求法故。不坐不臥乃至命終。既捨身已得生梵世。受梵天身於無量世。供養於佛聽受正法。於彼劫中。周遍供養八萬四千諸佛如來。聽受正法勤行精進。
善男子汝知爾時堅固莊嚴豈異人乎。即我身是。
善男子。我久具足是精進故。超彌勒等諸大菩薩先成正覺。是故我言。
誰有精進。當知是人即有菩提。
善男子。我勤精進猶尚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況懈怠耶。
若有菩薩能精進者。是人則能自利利他。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我念過去無量世 花聚劫中精進佛
善見世界水彌滿 出生八萬四千花
其國猶如兜率天 豐饒飲食無女身
不由父母悉化生 亦無二道純一乘
十方世界諸菩薩 觀善見國受安樂
三萬二千出家眾 無量人天發菩提
爾時彼佛讚精進 唯為堅固菩薩說
若能發心勤修善 繫心思惟如法住
爾時世尊為我故 分別廣說是四句
發菩提心如法行 思惟得忍如法住
若求正法名初發 如法而說名為作
受義不謬善思惟 修集於忍如法住
若勤行施是初發 求覓受者名為作
明見無常善思惟 不觀二相如法住
如法求財是初發 清淨活命是名作
破壞慳心善思惟 不求憍慢如法住
遠離惡戒是初發 不漏護戒是名作
調伏毀戒善思惟 戒淨無慢如法住
遠離惡口是初發 其心寂靜是名作
其心寂靜善思惟 諸法寂靜如法住
遠離害心是初發 修集忍辱是名作
將護自他善思惟 忍不生慢如法住
誘喻瞋者是初發 遠離惡人是名作
內外寂靜善思惟 不著我心如法住
遠離懈怠是初發 勤修精進是名作
知於真實善思惟 修集於道如法住
始求善法是初發 求已畢竟是名作
念心受持善思惟 不失於法如法住
求於禪支是初發 修集三昧是名作
無相似慢善思惟 無有過失如法住
念慧之心是初發 獲得法門是名作
擁護正法善思惟 勇健精進如法住
正念因緣是初發 修善方便是名作
觀於內法善思惟 得解脫已如法住
始求文字是初發 通達解了是名作
知不可說善思惟 了無文字如法住
遠離惡友是初發 親善知識是名作
聞已如聞善思惟 不遠離法如法住
佛法出家是初發 除捨怨親是名作
修集善法善思惟 不隨他意如法住
少欲知足名發作 樂於寂靜善思惟
住寂靜已說無諍 亦自修集如法住
從戒而學是初發 不行漏戒是名作
無戒之戒善思惟 從智慧戒如法住
不說世事是初發 常樂寂靜是名作
易養易滿善思惟 觀察無常如法住
樂修施戒是初發 忍辱精進是名作
修禪智慧善思惟 修智方便如法住
行施攝取是初發 軟語攝取是名作
利益眾生善思惟 自利利他如法住
修集慈悲名發作 不別三世善思惟
為諸眾生淨身心 修集喜捨如法住
獲得正法是初發 清淨福田是名作
莊嚴自身善思惟 調伏眾生如法住
破壞陰魔是初發 離煩惱魔是名作
能壞死魔善思惟 摧魔怨敵如法住
修集身念是初發 修集受念是名作
修集念心善思惟 修集法念如法住
了了知苦是初發 遠離於集是名作
證滅真實善思惟 修於正道如法住
修於信根是初發 修集諸力是名作
修念三昧善思惟 修於智慧如法住
身心寂靜是初發 遠離邪見是名作
觀於名色善思惟 精進不悔如法住
無我我所是名發 無縛無解是名作
無去無來善思惟 法性不動如法住
遠離憍慢是初發 除去貪恚是名作
觀十二緣善思惟 離癡有愛如法住
若能遠離一切相 破壞所有諸障礙
具足十力四無畏 能說功德勤精進
如來說是精進法 十千眾生悟無生
五千菩薩得法忍 無量人天發菩提
堅固莊嚴我身是 精進超過諸菩薩
若欲獲得上真道 當修精進如先佛
爾時修悲梵天。語海慧菩薩言。
所言佛法。佛法者云何名佛法。
海慧菩薩言。
梵天。佛法者。名一切法。一切法者。名為佛法。
如佛法性即一切法性。如一切法性即佛法性。佛法性一切法性無有差別。
一切法寂靜。佛法亦寂靜。一切法空佛法亦空。
梵天。一切法即十二因緣。菩提者亦十二因緣。
梵天言。善男子。夫佛法者將不過於三界法耶。
梵天。三界佛法性無差別。三界平等。佛法平等。無有二相。
善男子。譬如虛空無有增減。佛法亦爾。無增無減性。是空故。無上無下。
梵天。若善男子。欲見佛法當作是觀。
復次梵天。夫佛法者。非處非非處。非生非滅。非青黃赤白班駁琉璃虛空界色。雜色無色。非有形質方圓脩短。無相無相相。無縛無解。無如是相名為佛法。無相無句無有文字。清淨寂靜。
空義。無相義。無聚義。畢竟無出義。覺知義。
不可宣說不可覩。不可見者名寂靜義。
寂靜義者即是空義。空義者即無聚義。無聚義者即真實義。真實義者即是畢竟不出之義。畢竟不出義者即不滅義。不滅義者即無處義。無處義者即是法性。法性者即是佛法。是名學法。名阿羅漢法。名緣覺法。名為佛法。
如是佛法及餘諸法。亦無住處不出不滅。無色形質方圓脩短。無智相貌無明無闇。一切諸法等無差別。
求佛法者。謂佛佛法及一切法。菩薩摩訶薩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乃能了了真實知見。何以故。
諸佛正法無住處故。一切諸法亦無住處。佛法不可得。一切諸法亦不可得。
佛法平等。一切諸法亦復平等。
若無因緣即無種性。若無種性即無出滅。若無出滅即名真實。
真實知者即是實性。過去未來現在諸法即是佛法。何以故。通達三世無障礙故。
無障礙者即是佛智。佛智者即是十八不共之法。不共之法者攝一切法。是故諸法即是佛法。諸法佛法無二無別。
梵天言。善男子。汝今了了見佛法不。
梵天。佛法非色不可覩見。汝云何言了了見耶。一切諸法悉不可見。
夫了了者。即是佛法。無有二相。
梵天言。善男子。如來何故。說佛知見一切諸法。
梵天。如來佛法若有定相。可得說言了了知見。
善男子。佛法無耶。
梵天。法若無定不可說有。不可說無。若不可說有無相者。云何得言了了知見。
善男子。如來云何說於佛法。
梵天。如說虛空。虛空之性實無定相。佛法亦爾。
善男子。佛法如是不可思議。菩薩初發菩提心時。聞如是法不驚不怖不可思議。正覺之性亦不可思議。
梵天。佛所說者。乃能發是菩提之心。是故聞之不生怖畏。
梵天。若有著者則生怖畏。若不著者不生怖畏。
惜身命者則生怖畏。不惜身命無所怖畏。
有障礙者則生怖畏。無障礙者無所怖畏。
著我我所則生怖畏。斷我我所無所怖畏。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有何力故聞深佛法不生怖畏。
梵天。有八種力。聞深佛法不生怖畏。何等為八。
一者信力。二者善友力。三者多聞力。四者善根力。五者善思惟力。六者破憍慢力。七者大慈悲力。八者如法住力。
梵天。菩薩具足如是八力。聞說深法不生怖畏。
爾時世尊讚海慧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善能宣說菩薩諸力。實如汝言。菩薩具足如是諸力。聞深佛法不生怖畏。
善男子。一切言說名之為聲。菩提之性亦不可說。亦不可見。不可說見名第一義。如來了了知見如是不可宣說。愍眾生故而為宣說菩提。非心亦非心數。何況聲字。
善男子。如來憐愍諸眾生故覺甚深法。覺甚深法已。無知無覺。無心心數。無聲無字不可宣說。為眾生故說有文字音聲次第。
善男子。譬如虛空非是色法。不可覩見。非對非作。
善男子有人善畫畫空作像。若男若女。若象若馬。如是之人可思議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是猶可信。如來世尊知不可說。而能演說是事甚難。雖復說此不可說法。然真實知性不可說。
善男子。若聞是法不驚不怖。當知是人久於無量諸如來所種諸善根。
善男子。如是經典不可思議。若有人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是人則能受持一切諸佛法藏。攝取一切眾生解脫。
善男子。若有菩薩了了得見無量世界所有諸佛。見已即以上妙七寶滿是世界。持用奉獻諸佛世尊。是人福德寧為多不。
甚多。世尊。如是功德難以喻說。
善男子。不如有人擁護正法為憐愍故。受持讀誦解說是經。何以故。
法施之施勝於食施。
夫食施者即是世施。法施之施是出世施。
善男子。若人能護佛正法者。即為四攝。何等為四。
一為佛攝。二為天攝。三為福攝。四為智攝。
佛攝眾生。復有四事。
一者常得親近諸佛。
二者諸魔不得其便。
三者獲得無盡陀羅尼。
四者得住不退轉地。
天攝眾生。亦有四事。
一者說法之處諸天清淨。
二者說法之時眾樂受聽。
三者終不為他因緣所害。
四者不信者信。
福攝眾生亦有四事。
一者莊嚴於身。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二者莊嚴於口。凡所演說眾生樂聞。
三者莊嚴佛土。
四者莊嚴種姓。所謂釋梵轉輪聖王。
智攝眾生亦有四事。
一者知眾生根如意說法。
二者知眾生病苦隨病施藥。
三者得大神通遊諸佛土。
四者了了通達法界。
善男子。若欲獲得如是功德。應當勤心護持正法。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能護法生憐愍 受持是經及廣說
我說千分中一分 猶如大海取一渧
知恩念恩念如來 是人可信付法藏
供養無量十方佛 如是則能護佛法
雖施無量國珍寶 不如至心誦一偈
法施最妙勝食施 是故智者應護法
十方諸佛天龍神 功德智慧所攝取
莊嚴修行諸相好 是人皆由護正法
常遇諸佛善知識 常聞無上真實道
速得無量陀羅尼 是人皆由護正法
身口意戒得清淨 具大神通遊諸國
不退菩提具六度 是人皆由護正法
世界微塵可說盡 護法功德不可量
欲得不可宣說知 應當堅心護正法
爾時眾中有一菩薩。名功德寶光。即從坐起頭面敬禮長跪合掌前白佛言。
世尊。如來於是大經典中。說言佛法不可宣說。若不可說云何可護。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來正法實不可說。如來覺知不可說法。如是正法雖不可說而有字句。以字句故可得宣示。如是字句受持讀誦書寫解說。是名護法。
善男子。復有護法。見有受持讀誦書寫解說之者。恭敬供養親近禮拜尊重讚歎。生於師想。擁護供給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燈燭。聞其所說稱讚善哉。護其種姓所住宅舍。亦復護其侍使之等。聞惡隱蔽聞善稱揚。
善男子。若能擁護是持法者。是人即能護佛法僧。
復次善男子。若有能修空無相願。是人即是護持正法。
復次善男子。見有誹謗方等經者不與同止。言語談論調伏其罪。是人即是護持正法。
復次善男子。若有人能修集悲心。無飲食想憐愍眾生。宣說正法是名護法。
復次善男子。不惜身命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等經。是名護法。
復次善男子。若有聽法一字一句。往一由旬乃至七步入出息頃。是名護法。
善男子。過去無量阿僧祇劫有佛號曰。大知聲力。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國名。淨光。劫名。高顯。
其土純是青琉璃寶。諸菩薩眾一切成就無量勢力。具足神通智慧無礙。一切菩薩悉受天身至心聽法。無有出家在家差別。
爾時世尊為護法故。與諸大眾頒宣正法。彼時會中有一菩薩名曰。法慧。白佛言。
世尊。何等是法而言擁護。
佛言。善男子。夫六入者。樂求境界。若能遮止是名護法。
善男子。眼識於色是名非法。若能遠離是名護法。乃至意識於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若見眼空見已不觀於色不著於識。是名為法。若能真實知如是法。是名護法。乃至若見意空。見已不觀於法。不著於識是名為法。若能真實知如是法。是名護法。
善男子。若法能生法。於是法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
若有見法能生邪見。於是見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
若有無明不能淨心。於是垢中不求不取心不貪著。是名護法。
善男子。若有一法求取之後不能施人。此法非法亦非比尼。若能施者即是正法即是比尼。
若有無取無求無施。即是正法即是比尼。
夫取求者即是非道。若不施即是非法即非比尼。若能施者即是正法即是比尼。不取不求不施。即是不出不生不滅。若非出生滅云何可施。不可施者乃名為法。乃名比尼。何以故。
未生煩惱作障因緣故。是故無盡。無盡者無出。無出者名為法。名為比尼。於如是法不求不取。是名護法。
善男子。爾時彼佛說是法時。三萬二千菩薩。得無生法忍。
海慧菩薩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者。法及非法是名為法。何以故。
若有分別法非法者。是人不名護持正法。若作法相是名非法。
世尊。若能了達見一切法是無法者是名第一真實之義。
世尊。若無法無非法即是無數。若無數者即是實性。實性者名為虛空。虛空之性無邊無節。法性亦爾。法性實性無有差別。何以故。無邊無節故。
若有菩薩。見如是等即真實見。
世尊。我不見一法。以不見故不見有增不見有減。
世尊。我如是見。將不誹謗如來說耶。是實見不。
善男子。如是見者不謗如來。是真實見。
說是法時。海慧菩薩及萬天人得無生忍。
善男子汝知。爾時海慧菩薩豈異人乎。即我身是。是故我於無量世中。所求正法今以付汝。
爾時眾中有六萬億諸菩薩等。同共發聲白佛言。
世尊。我等當共擁護正法受持廣說。
佛言。善男子。汝今云何如法而住護持正法。
山王菩薩即作是言。
世尊。惜身命者不能護法。我不惜命如法而住。故能護法。
功德山王菩薩言。
世尊。有貪利者不能護法。我無貪利故能護法。
寶幢菩薩言。
世尊。若見有法非法二相不能護法。我無二相故能護法。
福德藏菩薩言。
世尊。具煩惱者不能護法。我有智力已遠離之故能護法。
持炬菩薩言。
世尊。不破闇者不能護法。我今破闇故能護法。
電光菩薩言。
世尊。若隨他心不能護法。我隨自意故能護法。
遍藏菩薩言。
世尊。不調諸根不能護法。我今調伏故能護法。
淨光菩薩言。
世尊。若作種種諸法相者不能護法。我今於法無種種相故能護法。
增行菩薩言。
世尊。心狂亂者不能護法。我修三昧故能護法。
商主菩薩言。
世尊。不知道者不能護法。我今了知故能護法。
善念菩薩言。
世尊。有疑心者不能護法。我已斷疑故能護法。
善見菩薩言。
世尊。不如法住不能護法。我如法住故能護法。
慧光菩薩言。
世尊。愚癡之人不能護法。我今修智故能護法。
平等菩薩言。
世尊。取怨親相不能護法。我今平等故能護法。
法行菩薩言。
世尊。不知眾生諸根境界不能護法。我今知之故能護法。
神通王菩薩言。
世尊。見我我所不能護法。我今不見故能護法。
師子吼菩薩言。
世尊。不知佛性不能護法。我今知之故能護法。
彌勒菩薩言。
世尊。若遠菩提不能護法。我今已近故能護法。
功德聚菩薩言。
世尊。若無無量功德聚者不能護法。我今已有故能護法。
文殊師利言。
世尊。如是等語悉是謬語。何以故。如來世尊。坐於道場菩提樹下不得一法。汝云何言我當護法。
世尊。我於諸法不取不捨。為眾生故修集悲心不護不捨。
爾時佛讚文殊師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如來昔坐菩提樹下實無所得。無所得故便從中起。
文殊師利言。
如來真實坐於道場菩提樹耶。何故而言從坐而起。
世尊。如來若坐菩提樹下。如來世尊則有二相。一者如來。二者菩提。如來世尊已離二相。
佛言。善男子。菩提眾生一切法性等無差別一味一性。如來坐於菩提樹下見如是法。是故名為逮得菩提。我都不見離菩提外別有一法。見一切法皆悉平等。而是平等不入於數。是故平等名為無礙。以是因緣如來名為一切無礙。
善男子。若能如是見如來者。是人即得如來解脫。得解脫已則能如是真實知見。
說是法時。海慧菩薩所將眷屬諸菩薩等。歡喜踊躍各作是言。
我等今者得大利益。現見釋迦牟尼如來。及見文殊師利菩薩。
世尊。隨是經典所住世界。當知其土得大利益。若有供養是經典者。及有受持讀誦書寫廣說其義。亦得利益。
爾時世尊。告諸菩薩言。
汝今知得何等利益。
諸菩薩言。世尊。我等當以如是之義諮問文殊。
諸菩薩言。文殊師利。云何名為得大利益。
文殊師利言。
有十利益。何等為十。
佛出於世見已生信。既生信已聽受正法。聞正法已永壞疑心。壞疑心已得清淨命。得清淨命已不為利說法。彼聞法已發菩提心。既發心已堅固不退。心不退已如法而住。如法住已得無生忍。
諸善男子。是名十利不可思議。
說是法時。三萬六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三千大千世界大地。六種震動。出金色光。
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海慧菩薩品第五之一
爾時世尊。故在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諸大眾圍遶說法。
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大水盈滿猶如大海。又如劫盡水災起時。然諸世界國邑村落。城郭舍宅山林樹木。上至色界無所嬈害悉皆如故。而諸大眾皆見是水。
爾時水中出生無量分陀利花。青琉璃莖真金為葉。功德寶臺帝釋寶鬚。周匝多有無量之花。縱廣十里在寶坊中。高一多羅樹。
爾時大眾。各各自見在此花上。其花爾時出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
爾時大眾心生歡喜。我等今者必當得聞殊勝妙法。
爾時彌勒菩薩即從坐起。前禮佛足右遶三匝。於蓮華上長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何因緣故。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水猶如大海。又如劫盡水災起時。復出無量分陀利花。大光如是遍照十方無量世界。
佛言。彌勒。下方過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國。有一世界名。寶莊嚴。其土有佛號。海智神通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有菩薩名曰。海慧。欲來至此大寶坊中。與無數菩薩俱共已斷一切數想。欲來聽是大集經典。
時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彼佛世界去此甚遠。海慧在彼。頗得聞此佛所說不。
佛言。舍利弗。如汝今於我前所聞。彼亦如是。如汝今日及諸大眾覩見於我。海慧菩薩見我亦爾。
世尊。菩薩摩訶薩所有神通不可思議。住於極遠無量世界。而有如是無礙天眼無障耳通。
世尊。誰有聞是不思議事。而當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唯除下劣不肖人耳。
爾時海慧菩薩。具足無量神通之力。於一念中在彼國滅。忽然現此大寶坊中即入三昧。令此大眾悉得遙見。彼佛世界所有人民。城邑聚落屋舍殿堂。山林樹木飛鳥走獸。及見彼佛與諸大眾圍遶說法。現是事已。即從三昧安詳而起。前禮佛足右遶三匝。以其世界所有香花種種伎樂。供養於佛作如是言。
下方世界海慧神通如來。致問無量如來身命及以大眾悉安隱不。
卻坐一面寶蓮花上。
時有梵王名曰修悲。作是思惟何因緣故有是大水。滿此三千大千世界而非水災。我今當往問於世尊。即與六萬八千梵俱詣如來所。頭面敬禮右遶三匝。長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何因緣故。此中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蓮花莊嚴遍滿。無量菩薩各各次第坐寶花上。三千世界大水盈滿。
佛言。梵天。善男子。此是海慧菩薩摩訶薩神通之力。
梵天言。世尊。如來所說大集妙典猶未訖耶。
佛言。梵天。如來所有樂說無礙不可窮盡。
梵天。佛與無量菩薩大眾。觀察法界講論法界。法樂微妙亦不可盡。
梵天言。世尊。如來所言海慧菩薩其誰是耶。
佛言梵天。汝今不見坐寶蓮花。其花縱廣滿十由旬。為諸菩薩之所恭敬讚歎者乎。其身色像光明煒燁。唯除如來餘無及者。
爾時梵天。見已即生恭敬之心。頭面禮拜作如是言。
若有得見如是正士得大利益。我今遇之亦復如是。世尊如是正法當久近住。
佛言。善男子。如是正法如如來壽。我涅槃後是諸菩薩亦護是法。何以故。此經即是過去未來現在佛印。
爾時海慧菩薩踊在空中高七多羅樹。示現己身智慧之力。為令大眾生信心故。莊嚴此經故。而說偈言。
下方有土過塵數 有佛海智神通尊
常為眾生演說法 我聞能受為人說
我今來此大眾中 供養恭敬十力尊
所來眷屬諸菩薩 為破法中細疑心
我今敬禮最無勝 如法而作上供養
為欲莊嚴上菩提 教化眾生無上道
若觀諸色無有相 亦能斷離三種受
若無相貌及種性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不貪著我我所 亦復修集於中道
觀一切法如虛空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不貪著諸境界 亦能寂靜於內入
於諸法界不生著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見如來真法身 能竪無上大法幢
見一切法如幻相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見無施無受者 無作無受亦如是
若無正見及邪見 是人能禮無上尊
亦不定在菩提中 又不決定在生死
遠離一切諸煩惱 是人能禮於如來
若有至心修善法 淨身口意三業等
亦能調伏於諸根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忍諸法無有我 不成菩提捨眾生
為菩提故持淨戒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觀諸法猶如焰 眾生平等如虛空
淨心不作諸心想 是人能禮無上尊
為諸眾生受大苦 為菩提故修忍辱
觀一切法如水月 是人能禮於正覺
觀無眾生命士夫 亦為眾生修菩提
觀法念念滅盡相 是人能禮無上尊
受地獄苦心不退 勤加精進修集道
聞諸法空心不怖 是人能禮無上尊
一切境界無罣礙 猶如空中動手者
亦觀三世相平等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魔不能知其心 是人能得大神通
若說法字義無盡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能遍聞諸佛音 聞已受持廣宣說
不見三寶差別相 是人能禮無上尊
如來具六波羅蜜 無有去來如虛空
了了知諸眾生界 是故我禮無上尊
如來成就大功德 終不生於似我慢
我今敬禮佛色像 是身世間不能作
佛光勝於一切光 其意殊妙亦最上
一切眾生不見頂 是故我禮一切勝
如來知諸眾生解 隨解而為演說法
能知煩惱之對治 是故我禮於世尊
爾時海慧菩薩。偈讚佛已從空而下白佛言。
世尊。我今於此欲少諮問。唯願如來哀愍聽許。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隨意致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海慧菩薩言。世尊。我先聞有淨印三昧。若有菩薩住是三昧。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如來說是三昧。令諸菩薩普皆得聞。聞已皆當莊嚴修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佛言。善男子。至心諦聽吾今當說。
善男子。如淨寶珠。匠者琢磨價直無量人所珍重。
善男子。菩薩初發菩提心已。修集善法多聞思惟。觀察法界淨於初心。初心既淨。咸為諸佛菩薩敬念。即便獲得淨印三昧。
善男子。淨寶珠者離九種寶。何等為九。
一者金性。二者銀性。三者琉璃性。四者頗梨性。五者馬瑙性。六者蓮花性。七者車磲性。八者功德寶性。九者珊瑚性。
是名為九離。是九性名淨寶珠。其價無量。轉輪聖王之所受用。是珠光明餘光不及。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亦復如是。離九種性得淨印三昧。何等為九。
一者。凡夫性。二者。信行性。三者。法行性。四者。八忍性。五者。須陀洹性。六者。斯陀含性。七者。阿那含性。八者。阿羅漢性。九者。辟支佛性。
離是九性入佛種性得淨印三昧。以其淨故勝於一切聲聞緣覺。施於一切眾生光明。
善男子。淨寶珠者耐磨穿押。是故此珠名無瑕玼。
善男子。淨印三昧亦復如是。
善男子。云何淨印三昧。
修集三戒具十善法。修行慈悲憐愍眾生。見他事業親往營理。
愛念一切修捨意淨。常念眾生以四攝法。攝取一切專念六念。
調伏諸根少欲知足。不斷聖種息諸鬪訟壞於憍慢。恭敬供養諸師和上耆舊長宿。
不輕於他求法護法。遠離惡法。於佛法僧信心無壞。心常緣念一切善法。
不讚己身常稱他德。知恩報恩淨諸威儀。具於忍辱求舍摩他修陀羅尼。
心等如風地水火空。常樂出家修集寂靜持戒精進。
親近善友淨於諸根。眼耳鼻舌身心無礙。觀於不淨為壞貪結。
修集慈心為破怨親。觀十二緣為壞無明。遠離一切障礙之法。
施法無悋具足成就六波羅蜜。不求餘乘。
內外清淨觀生死過。於菩提道心不悔退。教化眾生於大乘中。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等法。淨不淨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寶珠。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有修集大慈心 具足成滿十善法
是人定見彌勒佛 故菩提心難思議
修集大悲為眾生 亦常教化於大乘
為除煩惱修捨心 故菩提心難思議
具足修集念智慧 及能調伏於自心
能修知足及少欲 是故菩提心最勝
遠離一切諸惡法 其心柔軟於眾生
增長一切諸善法 是故菩提心最勝
恭敬供養師和上 紹繼增長聖種性
遠離一切諸憍慢 是故菩提心最勝
其心質直不欺誑 常樂寂靜化眾生
除去憍慢不輕他 是故菩提心最勝
護持正法能聽說 化諸眾生離煩惱
至心專念無上乘 是故菩提心最勝
供養三寶信四諦 遠離諸惡修善法
不瞋不恚於眾生 是故菩提心最勝
客煩惱起生慚愧 即向十方佛懺悔
修集善法調諸根 是故菩提心最勝
淨身口意知業果 知恩念恩知酬報
信十二緣淨威儀 是故菩提心最勝
具舍摩陀修智慧 具足持戒樂菩提
受大苦惱心不動 是故菩提心最勝
其心平等如四大 視諸眾生如虛空
常樂出家修菩提 是故菩提心最勝
貪樂寂靜淨身心 修行法行觀四諦
實語法語真義語 是故菩提心最勝
有所說法而安住 勤修精進壞魔業
於所修法無懈怠 是故菩提心最勝
親近善友佛菩提 能度眾生生死海
能淨一切六境界 是故菩提心最勝
遠離障礙除五蓋 諸根清淨無憍慢
貪欲瞋恚癡對治 是故菩提心最勝
觀善思惟具念心 修助菩提得神通
不畏生死樂涅槃 是故菩提心最勝
凡所說法不為食 於諸法中心無悋
修行善法不求報 是故菩提心最勝
不以餘乘攝眾生 所說眾樂而受持
其心無量無有邊 是故菩提心最勝
內外清淨無過咎 不畏生死修菩提
修菩提時心不悔 是故菩提心最勝
知眾生界淨國土 莊嚴菩提不自為
迷惑眾生示正道 是故菩提心最勝
善知法界真實性 無分別智不可說
能破眾生怖畏想 是故菩提心最勝
若能具足如是法 是能淨發菩提心
不為世法之所污 煩惱魔業亦復然
若有能發菩提心 是則能勝一切乘
能淨一切眾生心 亦能演說無上道
善男子。云何名為菩提之心。押而不壞。
押者。名為大悲。緣於一切眾生。紹三寶種不令斷絕。為佛法故莊嚴善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嚴淨世界。為護正法不惜身命。
善男子。若為諸惡眾生打觸惱亂嬈害。悉當忍之。亦應不捨一切眾生。心不生悔不愁不惱。為調眾生勤加精進。
若遇罵辱瞋恚打擲。默然受之終不加報。應作是念。
夫大乘者與世共諍。何以故。
一切眾生順生死流。大乘之法逆生死流。
一切眾生各各諍訟。大乘之法破壞鬪諍。
一切眾生瞋恚熾盛。大乘之法除滅瞋心。
一切眾生各各虛誑。大乘之法質直無虛。
十方世界若有眾生。以諸刀杖隨逐菩薩。而作是言。
誰有發此菩提心者。我當叚叚支解其身如胡麻許。
菩薩聞此終不退轉菩提之心。亦不放捨慈悲喜捨惠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何以故。
菩薩思惟。我於無量無邊世中。受大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身。受行惡法不能自利及利他人。若我或於無量世中。為彼惡人刀杖隨逐節節支解。我終不捨於菩提心及諸眾生。何以故。
若我不能忍受如是世中苦者。何能堪忍地獄諸苦。
行善法時。多有惡法來作障礙。我若不忍。云何能作種種善法。
一切眾生施我惡事。我要當以善法施之。
眾生施我刀杖罵辱。我以無上大忍施之。
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思惟觀者。當知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觀已能忍三押。謂身口意。
云何押身。
若菩薩身被支解時。爾時依法將順惡人。具足六波羅蜜。
云何菩薩身被支解。而得具足六波羅蜜。
菩薩若被支解身體不惜身命。爾時具足檀波羅蜜。
於彼惡人修集慈心。爾時具足尸波羅蜜。
不瞋不罵不以惡事還往加之。爾時具足忍波羅蜜。
為諸眾生勤行精進。終不捨離菩提之心。爾時具足精進波羅蜜。
若他瞋打其心不動。不失正念其意清淨。爾時具足禪波羅蜜。
觀身無常苦空無我。猶如草木瓦石等類。爾時具足般若波羅蜜。
具足如是六波羅蜜已。押而不壞。是名押身。
云何押口。
忍於一切惡言罵辱。若實不實但責己身煩惱諸結。終不怨他為諸眾生修集慈悲。
菩薩摩訶薩修集如是。忍惡罵時。即得具足忍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即作是念。是人往世慳貪因緣。親近惡友得是惡心。我破慳貪修集惠施親近善友。是故我能捨是瞋恚。爾時具足檀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作是念言。是人破戒不信業果。是故罵我。我受持戒信於業報。是故修忍念於菩提。護持正法將順眾生。爾時具足尸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作是思惟。是人懈怠不修善法。是故罵我。我勤精進修集善法捨離瞋心。於善法所心無厭足。我今要當設大方便。先令是人坐菩提樹。然後我當取菩提果。爾時具足精進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復作是念。是人失念狂亂放逸煩惱所污。我今破壞一切煩惱。為如是等諸惡眾生發菩提心。若諸眾生悉清淨者。我復何緣發菩提心。是故專心緣念菩提心不怱務。爾時具足禪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復作是念。是人著我我所眾生壽命士夫。我依法界。法界之中唯罵誰受。我亦不見一法是罵及以罵者。爾時具足般若波羅蜜。
若能至心受持修行五波羅蜜。爾時具足忍波羅蜜。是名押口。
云何押心。
不畏魔眾退菩提心。不畏一切眾邪異見退菩提心。不畏地獄餓鬼畜生種種諸苦退菩提心。若見佛像來作是言。汝亦不能發菩提心。菩提之道甚為難得。不如早修聲聞乘法。速證涅槃受大安樂。
菩薩爾時聞是語已即自思惟菩提之道難之與易。我終不退。定當得到菩提樹下坐金剛床。我昔己請一切眾生。許當以法而惠施之。我今未與云何欺誑。我當隨順一切佛心。堪忍如是押心之事。不誑諸佛人天大眾及以已身。是名押心。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向菩提道心不壞 大慈大悲亦復然
又不斷絕三寶種 無量莊嚴為菩提
為佛十力四無畏 三十二相八十好
無量世中捨財施 亦受種種大苦惱
為得三寶諸功德 受持正法而廣說
為度眾生生死海 是故堪受種種苦
十方世界惡眾生 執持刀杖逼我身
心終不動失菩提 憐愍一切眾生故
無量劫中受苦惱 不能自利及利他
今我此忍大利益 亦能得佛無量德
為佛功德碎其身 猶如胡麻心不悔
心亦不退無上道 多受諸苦為菩提
行住坐臥念菩提 其心寂靜離煩惱
若欲起瞋於眾生 先當怨己及煩惱
三惡道中受諸苦 為諸眾生得佛道
不求人天上快樂 甘樂為眾受諸苦
若於人中所受苦 不及地獄百千一
雖受三惡無量苦 亦不退失菩提心
觀身無常及無我 四大之性如四蛇
至心放捨如是身 能得智慧無上道
流轉諸有受諸苦 以不能觀身真實
菩薩能觀身真實 是故永離諸苦惱
行惡之時無妨礙 修行善法多留難
諸佛世尊為證知 是故我受種種苦
我今能忍如是等 身口意業無量苦
以是因緣菩提心 堅牢畢竟不可動
捨身具六波羅蜜 於身無貪具足檀
於彼惡人生慈心 是故具足於尸羅
割身能忍不生瞋 以是因緣具羼提
受苦時心不動轉 是故具足毘黎耶
不失念心樂寂靜 是故具足於禪那
觀身無我無我所 爾時具足於般若
若我能作是莊嚴 不久定得無上道
若我不忍惡口業 云何能壞眾煩惱
若我調伏身口意 則能忍受眾苦逼
能壞一切諸魔眾 雖有眾邪我不動
若欲具足波羅蜜 如來十力四無畏
獲得無上無價寶 當學調伏身口意
善男子。云何名為穿菩提心。
菩薩既發菩提心已。終不生於相似我慢。不著菩提心。不貪菩提心。不愛菩提心。不觀菩提心。如是則能令心寂靜。
觀深法界。觀諸佛法。
深法界者。謂十二因緣遠離二邊。
一切諸法性自無我。觀於我性。一切法性空無有主。
住空三昧無相無願。知諸行法無所造作。
觀色如沫。受如水泡。想如熱焰。行如芭蕉。識則如幻。
觀界無作無有動搖。入如聾盲。心無暫住。
憍慢之結都無生處。諸法無二無有分別。一味。一乘。一道。一源。
觀一切聲無有聲相。一切音聲次第不合。一切諸法不可宣說。
了知苦相。集無我所。於滅無增。知道畢竟。
無障礙故。觀身念處。知去來受。念心出滅。知於法界觀界非界。
故修正勤欲得自在。故修如意離諸煩惱。名為信根。
樂於寂靜名精進根。
非有念故名為念根。
非思惟故名為定根。
遠離一切名為慧根。
不隨他故名為信力。
無障礙故名精進力。
不退轉故名為念力。
心得自在名為定力。
不觀善惡名為慧力。
不放逸故名念覺分。
入諸法故名擇法覺分。
如法行故名進覺分。
遠離惡故名喜覺分。
身心寂靜名除覺分。
知實三昧名定覺分。
不觀於二名捨覺分。
遠離諸見名為正見。
離諸覺觀名正思惟。
知諸聲性名為正語。
於身口意不生貪著。名為正業。
離嫉妬心名為正命。
不增不減名正精進。
於善不善不生貪著。是名正念。
觀諸心界是名正定。
實相之性其性寂靜。畢竟義者。名無常苦無我。假名清淨大淨。
能調心者名之為施。
身心清淨名之為戒。
諸法無常名之為忍。
勤修是智名為精進。
內外清淨名為三昧。
觀真實故名為智慧。
知諸眾生心性本淨是名為慈。
觀於一切等如虛空是名為悲。
斷一切喜名為喜心。
遠一切行名為捨心。
一切諸法未來世淨。
過去種種現在無我。
善男子。若能真實觀察了知如是等法。是名為穿菩提心寶。
菩薩觀察如是法已。次第得一切法自在陀羅尼。
善男子。譬如日月不作往來照明之心。以諸眾生福德力故。自行往返壞諸闇冥。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觀了如是等法。亦復如是不作是念。我當利益無量眾生。而令眾生大得利益。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作是觀是名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何以故。
入定乃能作如是觀。亂心不能定者。即是禪波羅蜜。觀者即是般若波羅蜜。如是乃能觀於真實。了了見於一切法相。
云何名見一切法相。
一切法相名無相相。言無相者。即是無作。即此無作名之為相。
若能永斷如是無相。即無相相。
又無相者名無生相。無相相者名無滅相。
無生無滅名。無相無相相。
若見無生無滅。無作無一無二。無瞋無諍無有。如爾不動不轉知於法性。是名真性。是名法性。是名實性。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真實知如是等法。名非住住。
說是法時。十二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萬六千天得無生忍。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能破一切諸法相 清淨無上菩提心
若能如是觀察者 即得不著一切法
明見甚深諸法界 亦不怖畏於涅槃
以是不怖因緣故 則能增長於佛法
明信於因及果報 十二因緣亦如是
遠離二邊常斷見 隨意種種說正法
於常無常心不著 又能演說於中道
知一切法是空性 無有眾生無壽命
一切諸法空無相 亦復無有次第生
其性本來常寂靜 無有能作如虛空
不觀一切諸法相 了了覺知無有生
觀色如沫受如泡 想如熱焰行芭蕉
觀心如幻四大空 觀入猶如聾盲者
又觀心意無內外 心無住處界無二
不著諸法色色相 雖有是知無憍慢
觀一切法皆平等 一味一乘一道源
能知如是真實義 了了能觀於法界
無有音聲能觀聲 無有心意能觀心
無有文字觀文字 是能真實知法界
一切法義不可說 聲及文字亦復然
真實知苦集滅道 具足繫心四念處
於諸法界無分別 其心能得大自在
遠離一切諸煩惱 修四正勤行精進
為得無礙大自在 勤心修集四如意
於一切法不貪著 為於如是修信根
常樂住於大寂靜 是故修集精進根
心無念慮知真實 是故修集於念根
悉能調伏諸心想 是故修集於定根
為能觀察於法界 是故修集於慧根
為欲了知諸法界 是故修集七覺分
不觀諸法一二數 是故修集八正道
如意能以財物施 亦能如意受持戒
又能清淨於內外 是則名為大神通
一切諸法本性淨 是故修集於慈悲
斷一切喜諸煩惱 是故修集於喜心
一切諸法本性淨 去來現在亦復然
若觀諸法無生滅 是人即得真實知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
菩薩得是淨大淨已。其心真實無有欺誑於諸眾生平等無二。得真實智。畢竟大智。淨印三昧。安住淨印三昧根本。
云何名為三昧根本。
為諸眾生修大慈悲。雖得供養其心不高。瞋恚毀辱心亦不下。
心不高故。則能生於不憍法性。不憍名字。亦不生於相似我慢。
身口意業從智慧生。是故一切所作諸業非不隨智。
云何菩薩身業隨智。
所得身形殊勝微妙。眾生見者即得調伏。身四威儀亦能調伏。離諸身過。身曲。身滓。其身清淨相好莊嚴。諸根具足無有缺減。不恃此身而生憍慢。見下色者心亦不輕。自於其身不生貪著。
觀身法界及以身業。知是色已。念於法身不求食身。以定為食。為調眾生現受其施。常修聖行。
所謂。非為貪欲瞋恚愚癡受持清淨戒擁護正法。
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隨智身業。得大神力無所畏力。以是力故。於諸佛土普示其身。如此世界所示色身。餘諸世界亦復如是。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其光柔軟眾生遇者離煩惱熱。離煩惱已受大快樂。是名菩薩身業隨智。
云何菩薩口業隨智。
所謂遠離六十四種惡口之業。
麁語。濁語。非時語。妄語。漏語。大語。高語。輕語。破語。不了語。散語。低語。仰語。錯語。惡語。畏語。吃語。諍語。讇語調語。誑語。惱語。怯語。邪語。罪語。啞語。入語。燒語。地獄語。虛語。慢語。輕語。不愛語。說罪咎語。失語。別離語。利惡語。兩舌語。無義語。無護語。喜語。狂語。殺語。害語。繫語。閉語。縛語。打語。歌語。非法語。自讚歎語。說他過語。謗三寶語。是名六十四。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遠離如是惡口等事。凡有所說。說實。說真。說解脫。說如實。說隨諦。說利眾生。說隨眾生心實不實。說眾樂聞。說一切聲。說一切語。說淨眾生根。說令眾生離於煩惱。說於佛語。說於甘露其聲遍聞十方世界。說令眾生永離苦惱。說於深義。說調眾生。說不造作惡。是名菩薩口業隨知。云何菩薩意業隨智。
住一心中能知一切眾生之心。常在禪定現諸威儀。一切眾魔聲聞緣覺。悉不能知心所緣處。終不生心欲自毀害方便害他。了一切法通達無礙。得如是心不受能受亦不證滅。是名菩薩意業隨智。
是名淨印三昧根本。如是根本復有十種。
一者淨初發心。
二者淨菩提道。
三者淨六波羅蜜。
四者淨乾慧故修於三昧。
五者淨相。
六者淨好。
七者淨陀羅尼。
八者淨如法住。
九者淨於無失。
十者淨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為十。
善男子。淨印三昧具三十法。
一者內淨。二者外淨。三者心淨。四者憍慢淨。五者身淨。六者眼淨。
七者一切眾生無眾生淨。
八者一切法本性淨。
九者一切法同一味淨。
十者空無相願淨。
十一者解脫法門淨。
十二者一切諸法入法界淨。
十三者一切諸法入一性淨。
十四者信心無壞淨。
十五者無障礙淨。
十六者一切解脫淨。
十七者無為淨。
十八者觀十二因緣淨。
十九者十力四無所畏淨。
二十者無勝淨。
二十一者一切法智淨。
二十二者過去業淨。
二十三者慈悲淨。
二十四者不捨眾生淨。
二十五者破諸魔業淨。
二十六者離內貪淨。
二十七者離諸習氣淨。
二十八者一念知一切法淨。
二十九者不失念心淨。
三十者具足莊嚴淨。
菩薩具足如是等法。名淨印三昧。
得是三昧已。得八不共法。何等為八。
所得世界金剛為地。一樹之上種種枝葉。種種華果。一切眾生不起煩惱。地獄餓鬼畜生之類。悉見菩薩坐菩提樹。見已即得微妙快樂。金光遍照無量世界。一切大地六種振動。無一眾生有嬈害者。一念之智知一切法。是名為八。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知諸法如虛空 淨於本性不生滅
即能淨於如來印 亦得住於定根本
雖得供養心不喜 呵責罵辱心不瞋
修集慈悲心平等 是則名為淨印定
遠離一切諸憍慢 離已其心不自高
能呵煩惱諸結縛 是則名為淨印定
其身永離諸惡業 莊嚴妙相三十二
具足清淨於諸根 亦復不生憍慢結
見有下色醜陋者 貧窮斯下心不輕
為菩提故淨說法 是則名為淨印定
觀察於身真實性 壞於眾生貪身想
是故獲得上法身 遠離一切雜食身
常在禪定法喜食 為眾生故受揣食
甘露上味增法命 是則名為淨印定
愛樂聖行持佛戒 遠離貪欲恚癡等
菩薩先自調其身 然後復為眾生說
神通遍遊諸十方 為調眾生演說法
如彼色像示其身 隨其意趣為說法
身出無量金色光 遍照十方諸世界
能壞眾生煩惱熱 增長菩提心功德
若有三惡苦眾生 遇已悉得無上樂
皆得遠離惡道苦 信心成就修善業
如來所說身淨業 為令眾生淨佛身
若有能修如是業 獲得淨身如先佛
若有遠離惡口業 即得從智微妙聲
凡所演說眾樂聞 聞者皆得生善芽
遠離六十四惡口 是人則能說甘露
能說無為之大乘 亦得善解眾生語
能離貪欲恚癡語 演說甚深真實義
其聲遍聞十方界 為眾宣說實解說
呵毀打害不瞋諍 心常憐愍柔軟語
為眾演說不可說 說已其心不生慢
若能清淨如是業 是人遠離口諸惡
如來所說口淨業 為令眾生廣長舌
若有修集善意業 是人一念知諸心
常在禪定示威儀 壞諸魔業心不高
不受能受為眾生 了知真實不證滅
一切眾魔不知心 聲聞緣覺亦復然
不生害心於自他 能觀甚深諸法界
若欲得是淨印定 常當修集於十法
清淨莊嚴佛境界 淨於善法及六度
具足功德及身相 得無礙說陀羅尼
如法而住淨其心 不失念心說無我
離一切障慧無礙 其意無失具功德
修助菩提無放逸 為諸眾生說菩提
無量世界身無礙 演說正法化眾生
具足八種不共法 獲得無上大利益
金剛為地樹種種 悉見菩薩坐菩提
若欲具足如是德 當修淨印三昧定
如來修集是定故 獲得功德不可議
是時三千大千世界。大水盈滿猶如大海。又如劫盡水災起時。然諸世界國邑村落。城郭舍宅山林樹木。上至色界無所嬈害悉皆如故。而諸大眾皆見是水。
爾時水中出生無量分陀利花。青琉璃莖真金為葉。功德寶臺帝釋寶鬚。周匝多有無量之花。縱廣十里在寶坊中。高一多羅樹。
爾時大眾。各各自見在此花上。其花爾時出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
爾時大眾心生歡喜。我等今者必當得聞殊勝妙法。
爾時彌勒菩薩即從坐起。前禮佛足右遶三匝。於蓮華上長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何因緣故。如是三千大千世界滿中大水猶如大海。又如劫盡水災起時。復出無量分陀利花。大光如是遍照十方無量世界。
佛言。彌勒。下方過於三千大千世界微塵等國。有一世界名。寶莊嚴。其土有佛號。海智神通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彼有菩薩名曰。海慧。欲來至此大寶坊中。與無數菩薩俱共已斷一切數想。欲來聽是大集經典。
時舍利弗白佛言。
世尊。彼佛世界去此甚遠。海慧在彼。頗得聞此佛所說不。
佛言。舍利弗。如汝今於我前所聞。彼亦如是。如汝今日及諸大眾覩見於我。海慧菩薩見我亦爾。
世尊。菩薩摩訶薩所有神通不可思議。住於極遠無量世界。而有如是無礙天眼無障耳通。
世尊。誰有聞是不思議事。而當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唯除下劣不肖人耳。
爾時海慧菩薩。具足無量神通之力。於一念中在彼國滅。忽然現此大寶坊中即入三昧。令此大眾悉得遙見。彼佛世界所有人民。城邑聚落屋舍殿堂。山林樹木飛鳥走獸。及見彼佛與諸大眾圍遶說法。現是事已。即從三昧安詳而起。前禮佛足右遶三匝。以其世界所有香花種種伎樂。供養於佛作如是言。
下方世界海慧神通如來。致問無量如來身命及以大眾悉安隱不。
卻坐一面寶蓮花上。
時有梵王名曰修悲。作是思惟何因緣故有是大水。滿此三千大千世界而非水災。我今當往問於世尊。即與六萬八千梵俱詣如來所。頭面敬禮右遶三匝。長跪合掌白佛言。
世尊。何因緣故。此中三千大千世界。七寶蓮花莊嚴遍滿。無量菩薩各各次第坐寶花上。三千世界大水盈滿。
佛言。梵天。善男子。此是海慧菩薩摩訶薩神通之力。
梵天言。世尊。如來所說大集妙典猶未訖耶。
佛言。梵天。如來所有樂說無礙不可窮盡。
梵天。佛與無量菩薩大眾。觀察法界講論法界。法樂微妙亦不可盡。
梵天言。世尊。如來所言海慧菩薩其誰是耶。
佛言梵天。汝今不見坐寶蓮花。其花縱廣滿十由旬。為諸菩薩之所恭敬讚歎者乎。其身色像光明煒燁。唯除如來餘無及者。
爾時梵天。見已即生恭敬之心。頭面禮拜作如是言。
若有得見如是正士得大利益。我今遇之亦復如是。世尊如是正法當久近住。
佛言。善男子。如是正法如如來壽。我涅槃後是諸菩薩亦護是法。何以故。此經即是過去未來現在佛印。
爾時海慧菩薩踊在空中高七多羅樹。示現己身智慧之力。為令大眾生信心故。莊嚴此經故。而說偈言。
下方有土過塵數 有佛海智神通尊
常為眾生演說法 我聞能受為人說
我今來此大眾中 供養恭敬十力尊
所來眷屬諸菩薩 為破法中細疑心
我今敬禮最無勝 如法而作上供養
為欲莊嚴上菩提 教化眾生無上道
若觀諸色無有相 亦能斷離三種受
若無相貌及種性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不貪著我我所 亦復修集於中道
觀一切法如虛空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不貪著諸境界 亦能寂靜於內入
於諸法界不生著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見如來真法身 能竪無上大法幢
見一切法如幻相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見無施無受者 無作無受亦如是
若無正見及邪見 是人能禮無上尊
亦不定在菩提中 又不決定在生死
遠離一切諸煩惱 是人能禮於如來
若有至心修善法 淨身口意三業等
亦能調伏於諸根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忍諸法無有我 不成菩提捨眾生
為菩提故持淨戒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觀諸法猶如焰 眾生平等如虛空
淨心不作諸心想 是人能禮無上尊
為諸眾生受大苦 為菩提故修忍辱
觀一切法如水月 是人能禮於正覺
觀無眾生命士夫 亦為眾生修菩提
觀法念念滅盡相 是人能禮無上尊
受地獄苦心不退 勤加精進修集道
聞諸法空心不怖 是人能禮無上尊
一切境界無罣礙 猶如空中動手者
亦觀三世相平等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魔不能知其心 是人能得大神通
若說法字義無盡 是人能禮無上尊
若能遍聞諸佛音 聞已受持廣宣說
不見三寶差別相 是人能禮無上尊
如來具六波羅蜜 無有去來如虛空
了了知諸眾生界 是故我禮無上尊
如來成就大功德 終不生於似我慢
我今敬禮佛色像 是身世間不能作
佛光勝於一切光 其意殊妙亦最上
一切眾生不見頂 是故我禮一切勝
如來知諸眾生解 隨解而為演說法
能知煩惱之對治 是故我禮於世尊
爾時海慧菩薩。偈讚佛已從空而下白佛言。
世尊。我今於此欲少諮問。唯願如來哀愍聽許。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隨意致問。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海慧菩薩言。世尊。我先聞有淨印三昧。若有菩薩住是三昧。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唯願如來說是三昧。令諸菩薩普皆得聞。聞已皆當莊嚴修行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
佛言。善男子。至心諦聽吾今當說。
善男子。如淨寶珠。匠者琢磨價直無量人所珍重。
善男子。菩薩初發菩提心已。修集善法多聞思惟。觀察法界淨於初心。初心既淨。咸為諸佛菩薩敬念。即便獲得淨印三昧。
善男子。淨寶珠者離九種寶。何等為九。
一者金性。二者銀性。三者琉璃性。四者頗梨性。五者馬瑙性。六者蓮花性。七者車磲性。八者功德寶性。九者珊瑚性。
是名為九離。是九性名淨寶珠。其價無量。轉輪聖王之所受用。是珠光明餘光不及。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發菩提心亦復如是。離九種性得淨印三昧。何等為九。
一者。凡夫性。二者。信行性。三者。法行性。四者。八忍性。五者。須陀洹性。六者。斯陀含性。七者。阿那含性。八者。阿羅漢性。九者。辟支佛性。
離是九性入佛種性得淨印三昧。以其淨故勝於一切聲聞緣覺。施於一切眾生光明。
善男子。淨寶珠者耐磨穿押。是故此珠名無瑕玼。
善男子。淨印三昧亦復如是。
善男子。云何淨印三昧。
修集三戒具十善法。修行慈悲憐愍眾生。見他事業親往營理。
愛念一切修捨意淨。常念眾生以四攝法。攝取一切專念六念。
調伏諸根少欲知足。不斷聖種息諸鬪訟壞於憍慢。恭敬供養諸師和上耆舊長宿。
不輕於他求法護法。遠離惡法。於佛法僧信心無壞。心常緣念一切善法。
不讚己身常稱他德。知恩報恩淨諸威儀。具於忍辱求舍摩他修陀羅尼。
心等如風地水火空。常樂出家修集寂靜持戒精進。
親近善友淨於諸根。眼耳鼻舌身心無礙。觀於不淨為壞貪結。
修集慈心為破怨親。觀十二緣為壞無明。遠離一切障礙之法。
施法無悋具足成就六波羅蜜。不求餘乘。
內外清淨觀生死過。於菩提道心不悔退。教化眾生於大乘中。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等法。淨不淨意。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寶珠。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有修集大慈心 具足成滿十善法
是人定見彌勒佛 故菩提心難思議
修集大悲為眾生 亦常教化於大乘
為除煩惱修捨心 故菩提心難思議
具足修集念智慧 及能調伏於自心
能修知足及少欲 是故菩提心最勝
遠離一切諸惡法 其心柔軟於眾生
增長一切諸善法 是故菩提心最勝
恭敬供養師和上 紹繼增長聖種性
遠離一切諸憍慢 是故菩提心最勝
其心質直不欺誑 常樂寂靜化眾生
除去憍慢不輕他 是故菩提心最勝
護持正法能聽說 化諸眾生離煩惱
至心專念無上乘 是故菩提心最勝
供養三寶信四諦 遠離諸惡修善法
不瞋不恚於眾生 是故菩提心最勝
客煩惱起生慚愧 即向十方佛懺悔
修集善法調諸根 是故菩提心最勝
淨身口意知業果 知恩念恩知酬報
信十二緣淨威儀 是故菩提心最勝
具舍摩陀修智慧 具足持戒樂菩提
受大苦惱心不動 是故菩提心最勝
其心平等如四大 視諸眾生如虛空
常樂出家修菩提 是故菩提心最勝
貪樂寂靜淨身心 修行法行觀四諦
實語法語真義語 是故菩提心最勝
有所說法而安住 勤修精進壞魔業
於所修法無懈怠 是故菩提心最勝
親近善友佛菩提 能度眾生生死海
能淨一切六境界 是故菩提心最勝
遠離障礙除五蓋 諸根清淨無憍慢
貪欲瞋恚癡對治 是故菩提心最勝
觀善思惟具念心 修助菩提得神通
不畏生死樂涅槃 是故菩提心最勝
凡所說法不為食 於諸法中心無悋
修行善法不求報 是故菩提心最勝
不以餘乘攝眾生 所說眾樂而受持
其心無量無有邊 是故菩提心最勝
內外清淨無過咎 不畏生死修菩提
修菩提時心不悔 是故菩提心最勝
知眾生界淨國土 莊嚴菩提不自為
迷惑眾生示正道 是故菩提心最勝
善知法界真實性 無分別智不可說
能破眾生怖畏想 是故菩提心最勝
若能具足如是法 是能淨發菩提心
不為世法之所污 煩惱魔業亦復然
若有能發菩提心 是則能勝一切乘
能淨一切眾生心 亦能演說無上道
善男子。云何名為菩提之心。押而不壞。
押者。名為大悲。緣於一切眾生。紹三寶種不令斷絕。為佛法故莊嚴善根。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嚴淨世界。為護正法不惜身命。
善男子。若為諸惡眾生打觸惱亂嬈害。悉當忍之。亦應不捨一切眾生。心不生悔不愁不惱。為調眾生勤加精進。
若遇罵辱瞋恚打擲。默然受之終不加報。應作是念。
夫大乘者與世共諍。何以故。
一切眾生順生死流。大乘之法逆生死流。
一切眾生各各諍訟。大乘之法破壞鬪諍。
一切眾生瞋恚熾盛。大乘之法除滅瞋心。
一切眾生各各虛誑。大乘之法質直無虛。
十方世界若有眾生。以諸刀杖隨逐菩薩。而作是言。
誰有發此菩提心者。我當叚叚支解其身如胡麻許。
菩薩聞此終不退轉菩提之心。亦不放捨慈悲喜捨惠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何以故。
菩薩思惟。我於無量無邊世中。受大地獄畜生餓鬼人天等身。受行惡法不能自利及利他人。若我或於無量世中。為彼惡人刀杖隨逐節節支解。我終不捨於菩提心及諸眾生。何以故。
若我不能忍受如是世中苦者。何能堪忍地獄諸苦。
行善法時。多有惡法來作障礙。我若不忍。云何能作種種善法。
一切眾生施我惡事。我要當以善法施之。
眾生施我刀杖罵辱。我以無上大忍施之。
菩薩摩訶薩若能如是思惟觀者。當知不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如是觀已能忍三押。謂身口意。
云何押身。
若菩薩身被支解時。爾時依法將順惡人。具足六波羅蜜。
云何菩薩身被支解。而得具足六波羅蜜。
菩薩若被支解身體不惜身命。爾時具足檀波羅蜜。
於彼惡人修集慈心。爾時具足尸波羅蜜。
不瞋不罵不以惡事還往加之。爾時具足忍波羅蜜。
為諸眾生勤行精進。終不捨離菩提之心。爾時具足精進波羅蜜。
若他瞋打其心不動。不失正念其意清淨。爾時具足禪波羅蜜。
觀身無常苦空無我。猶如草木瓦石等類。爾時具足般若波羅蜜。
具足如是六波羅蜜已。押而不壞。是名押身。
云何押口。
忍於一切惡言罵辱。若實不實但責己身煩惱諸結。終不怨他為諸眾生修集慈悲。
菩薩摩訶薩修集如是。忍惡罵時。即得具足忍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即作是念。是人往世慳貪因緣。親近惡友得是惡心。我破慳貪修集惠施親近善友。是故我能捨是瞋恚。爾時具足檀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作是念言。是人破戒不信業果。是故罵我。我受持戒信於業報。是故修忍念於菩提。護持正法將順眾生。爾時具足尸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作是思惟。是人懈怠不修善法。是故罵我。我勤精進修集善法捨離瞋心。於善法所心無厭足。我今要當設大方便。先令是人坐菩提樹。然後我當取菩提果。爾時具足精進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復作是念。是人失念狂亂放逸煩惱所污。我今破壞一切煩惱。為如是等諸惡眾生發菩提心。若諸眾生悉清淨者。我復何緣發菩提心。是故專心緣念菩提心不怱務。爾時具足禪波羅蜜。
菩薩摩訶薩遇罵辱時復作是念。是人著我我所眾生壽命士夫。我依法界。法界之中唯罵誰受。我亦不見一法是罵及以罵者。爾時具足般若波羅蜜。
若能至心受持修行五波羅蜜。爾時具足忍波羅蜜。是名押口。
云何押心。
不畏魔眾退菩提心。不畏一切眾邪異見退菩提心。不畏地獄餓鬼畜生種種諸苦退菩提心。若見佛像來作是言。汝亦不能發菩提心。菩提之道甚為難得。不如早修聲聞乘法。速證涅槃受大安樂。
菩薩爾時聞是語已即自思惟菩提之道難之與易。我終不退。定當得到菩提樹下坐金剛床。我昔己請一切眾生。許當以法而惠施之。我今未與云何欺誑。我當隨順一切佛心。堪忍如是押心之事。不誑諸佛人天大眾及以已身。是名押心。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向菩提道心不壞 大慈大悲亦復然
又不斷絕三寶種 無量莊嚴為菩提
為佛十力四無畏 三十二相八十好
無量世中捨財施 亦受種種大苦惱
為得三寶諸功德 受持正法而廣說
為度眾生生死海 是故堪受種種苦
十方世界惡眾生 執持刀杖逼我身
心終不動失菩提 憐愍一切眾生故
無量劫中受苦惱 不能自利及利他
今我此忍大利益 亦能得佛無量德
為佛功德碎其身 猶如胡麻心不悔
心亦不退無上道 多受諸苦為菩提
行住坐臥念菩提 其心寂靜離煩惱
若欲起瞋於眾生 先當怨己及煩惱
三惡道中受諸苦 為諸眾生得佛道
不求人天上快樂 甘樂為眾受諸苦
若於人中所受苦 不及地獄百千一
雖受三惡無量苦 亦不退失菩提心
觀身無常及無我 四大之性如四蛇
至心放捨如是身 能得智慧無上道
流轉諸有受諸苦 以不能觀身真實
菩薩能觀身真實 是故永離諸苦惱
行惡之時無妨礙 修行善法多留難
諸佛世尊為證知 是故我受種種苦
我今能忍如是等 身口意業無量苦
以是因緣菩提心 堅牢畢竟不可動
捨身具六波羅蜜 於身無貪具足檀
於彼惡人生慈心 是故具足於尸羅
割身能忍不生瞋 以是因緣具羼提
受苦時心不動轉 是故具足毘黎耶
不失念心樂寂靜 是故具足於禪那
觀身無我無我所 爾時具足於般若
若我能作是莊嚴 不久定得無上道
若我不忍惡口業 云何能壞眾煩惱
若我調伏身口意 則能忍受眾苦逼
能壞一切諸魔眾 雖有眾邪我不動
若欲具足波羅蜜 如來十力四無畏
獲得無上無價寶 當學調伏身口意
善男子。云何名為穿菩提心。
菩薩既發菩提心已。終不生於相似我慢。不著菩提心。不貪菩提心。不愛菩提心。不觀菩提心。如是則能令心寂靜。
觀深法界。觀諸佛法。
深法界者。謂十二因緣遠離二邊。
一切諸法性自無我。觀於我性。一切法性空無有主。
住空三昧無相無願。知諸行法無所造作。
觀色如沫。受如水泡。想如熱焰。行如芭蕉。識則如幻。
觀界無作無有動搖。入如聾盲。心無暫住。
憍慢之結都無生處。諸法無二無有分別。一味。一乘。一道。一源。
觀一切聲無有聲相。一切音聲次第不合。一切諸法不可宣說。
了知苦相。集無我所。於滅無增。知道畢竟。
無障礙故。觀身念處。知去來受。念心出滅。知於法界觀界非界。
故修正勤欲得自在。故修如意離諸煩惱。名為信根。
樂於寂靜名精進根。
非有念故名為念根。
非思惟故名為定根。
遠離一切名為慧根。
不隨他故名為信力。
無障礙故名精進力。
不退轉故名為念力。
心得自在名為定力。
不觀善惡名為慧力。
不放逸故名念覺分。
入諸法故名擇法覺分。
如法行故名進覺分。
遠離惡故名喜覺分。
身心寂靜名除覺分。
知實三昧名定覺分。
不觀於二名捨覺分。
遠離諸見名為正見。
離諸覺觀名正思惟。
知諸聲性名為正語。
於身口意不生貪著。名為正業。
離嫉妬心名為正命。
不增不減名正精進。
於善不善不生貪著。是名正念。
觀諸心界是名正定。
實相之性其性寂靜。畢竟義者。名無常苦無我。假名清淨大淨。
能調心者名之為施。
身心清淨名之為戒。
諸法無常名之為忍。
勤修是智名為精進。
內外清淨名為三昧。
觀真實故名為智慧。
知諸眾生心性本淨是名為慈。
觀於一切等如虛空是名為悲。
斷一切喜名為喜心。
遠一切行名為捨心。
一切諸法未來世淨。
過去種種現在無我。
善男子。若能真實觀察了知如是等法。是名為穿菩提心寶。
菩薩觀察如是法已。次第得一切法自在陀羅尼。
善男子。譬如日月不作往來照明之心。以諸眾生福德力故。自行往返壞諸闇冥。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能觀了如是等法。亦復如是不作是念。我當利益無量眾生。而令眾生大得利益。
善男子。若菩薩摩訶薩。能作是觀是名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何以故。
入定乃能作如是觀。亂心不能定者。即是禪波羅蜜。觀者即是般若波羅蜜。如是乃能觀於真實。了了見於一切法相。
云何名見一切法相。
一切法相名無相相。言無相者。即是無作。即此無作名之為相。
若能永斷如是無相。即無相相。
又無相者名無生相。無相相者名無滅相。
無生無滅名。無相無相相。
若見無生無滅。無作無一無二。無瞋無諍無有。如爾不動不轉知於法性。是名真性。是名法性。是名實性。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若真實知如是等法。名非住住。
說是法時。十二那由他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萬六千天得無生忍。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能破一切諸法相 清淨無上菩提心
若能如是觀察者 即得不著一切法
明見甚深諸法界 亦不怖畏於涅槃
以是不怖因緣故 則能增長於佛法
明信於因及果報 十二因緣亦如是
遠離二邊常斷見 隨意種種說正法
於常無常心不著 又能演說於中道
知一切法是空性 無有眾生無壽命
一切諸法空無相 亦復無有次第生
其性本來常寂靜 無有能作如虛空
不觀一切諸法相 了了覺知無有生
觀色如沫受如泡 想如熱焰行芭蕉
觀心如幻四大空 觀入猶如聾盲者
又觀心意無內外 心無住處界無二
不著諸法色色相 雖有是知無憍慢
觀一切法皆平等 一味一乘一道源
能知如是真實義 了了能觀於法界
無有音聲能觀聲 無有心意能觀心
無有文字觀文字 是能真實知法界
一切法義不可說 聲及文字亦復然
真實知苦集滅道 具足繫心四念處
於諸法界無分別 其心能得大自在
遠離一切諸煩惱 修四正勤行精進
為得無礙大自在 勤心修集四如意
於一切法不貪著 為於如是修信根
常樂住於大寂靜 是故修集精進根
心無念慮知真實 是故修集於念根
悉能調伏諸心想 是故修集於定根
為能觀察於法界 是故修集於慧根
為欲了知諸法界 是故修集七覺分
不觀諸法一二數 是故修集八正道
如意能以財物施 亦能如意受持戒
又能清淨於內外 是則名為大神通
一切諸法本性淨 是故修集於慈悲
斷一切喜諸煩惱 是故修集於喜心
一切諸法本性淨 去來現在亦復然
若觀諸法無生滅 是人即得真實知
爾時世尊復告海慧菩薩言。
菩薩得是淨大淨已。其心真實無有欺誑於諸眾生平等無二。得真實智。畢竟大智。淨印三昧。安住淨印三昧根本。
云何名為三昧根本。
為諸眾生修大慈悲。雖得供養其心不高。瞋恚毀辱心亦不下。
心不高故。則能生於不憍法性。不憍名字。亦不生於相似我慢。
身口意業從智慧生。是故一切所作諸業非不隨智。
云何菩薩身業隨智。
所得身形殊勝微妙。眾生見者即得調伏。身四威儀亦能調伏。離諸身過。身曲。身滓。其身清淨相好莊嚴。諸根具足無有缺減。不恃此身而生憍慢。見下色者心亦不輕。自於其身不生貪著。
觀身法界及以身業。知是色已。念於法身不求食身。以定為食。為調眾生現受其施。常修聖行。
所謂。非為貪欲瞋恚愚癡受持清淨戒擁護正法。
菩薩摩訶薩具足如是隨智身業。得大神力無所畏力。以是力故。於諸佛土普示其身。如此世界所示色身。餘諸世界亦復如是。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其光柔軟眾生遇者離煩惱熱。離煩惱已受大快樂。是名菩薩身業隨智。
云何菩薩口業隨智。
所謂遠離六十四種惡口之業。
麁語。濁語。非時語。妄語。漏語。大語。高語。輕語。破語。不了語。散語。低語。仰語。錯語。惡語。畏語。吃語。諍語。讇語調語。誑語。惱語。怯語。邪語。罪語。啞語。入語。燒語。地獄語。虛語。慢語。輕語。不愛語。說罪咎語。失語。別離語。利惡語。兩舌語。無義語。無護語。喜語。狂語。殺語。害語。繫語。閉語。縛語。打語。歌語。非法語。自讚歎語。說他過語。謗三寶語。是名六十四。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遠離如是惡口等事。凡有所說。說實。說真。說解脫。說如實。說隨諦。說利眾生。說隨眾生心實不實。說眾樂聞。說一切聲。說一切語。說淨眾生根。說令眾生離於煩惱。說於佛語。說於甘露其聲遍聞十方世界。說令眾生永離苦惱。說於深義。說調眾生。說不造作惡。是名菩薩口業隨知。云何菩薩意業隨智。
住一心中能知一切眾生之心。常在禪定現諸威儀。一切眾魔聲聞緣覺。悉不能知心所緣處。終不生心欲自毀害方便害他。了一切法通達無礙。得如是心不受能受亦不證滅。是名菩薩意業隨智。
是名淨印三昧根本。如是根本復有十種。
一者淨初發心。
二者淨菩提道。
三者淨六波羅蜜。
四者淨乾慧故修於三昧。
五者淨相。
六者淨好。
七者淨陀羅尼。
八者淨如法住。
九者淨於無失。
十者淨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為十。
善男子。淨印三昧具三十法。
一者內淨。二者外淨。三者心淨。四者憍慢淨。五者身淨。六者眼淨。
七者一切眾生無眾生淨。
八者一切法本性淨。
九者一切法同一味淨。
十者空無相願淨。
十一者解脫法門淨。
十二者一切諸法入法界淨。
十三者一切諸法入一性淨。
十四者信心無壞淨。
十五者無障礙淨。
十六者一切解脫淨。
十七者無為淨。
十八者觀十二因緣淨。
十九者十力四無所畏淨。
二十者無勝淨。
二十一者一切法智淨。
二十二者過去業淨。
二十三者慈悲淨。
二十四者不捨眾生淨。
二十五者破諸魔業淨。
二十六者離內貪淨。
二十七者離諸習氣淨。
二十八者一念知一切法淨。
二十九者不失念心淨。
三十者具足莊嚴淨。
菩薩具足如是等法。名淨印三昧。
得是三昧已。得八不共法。何等為八。
所得世界金剛為地。一樹之上種種枝葉。種種華果。一切眾生不起煩惱。地獄餓鬼畜生之類。悉見菩薩坐菩提樹。見已即得微妙快樂。金光遍照無量世界。一切大地六種振動。無一眾生有嬈害者。一念之智知一切法。是名為八。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若知諸法如虛空 淨於本性不生滅
即能淨於如來印 亦得住於定根本
雖得供養心不喜 呵責罵辱心不瞋
修集慈悲心平等 是則名為淨印定
遠離一切諸憍慢 離已其心不自高
能呵煩惱諸結縛 是則名為淨印定
其身永離諸惡業 莊嚴妙相三十二
具足清淨於諸根 亦復不生憍慢結
見有下色醜陋者 貧窮斯下心不輕
為菩提故淨說法 是則名為淨印定
觀察於身真實性 壞於眾生貪身想
是故獲得上法身 遠離一切雜食身
常在禪定法喜食 為眾生故受揣食
甘露上味增法命 是則名為淨印定
愛樂聖行持佛戒 遠離貪欲恚癡等
菩薩先自調其身 然後復為眾生說
神通遍遊諸十方 為調眾生演說法
如彼色像示其身 隨其意趣為說法
身出無量金色光 遍照十方諸世界
能壞眾生煩惱熱 增長菩提心功德
若有三惡苦眾生 遇已悉得無上樂
皆得遠離惡道苦 信心成就修善業
如來所說身淨業 為令眾生淨佛身
若有能修如是業 獲得淨身如先佛
若有遠離惡口業 即得從智微妙聲
凡所演說眾樂聞 聞者皆得生善芽
遠離六十四惡口 是人則能說甘露
能說無為之大乘 亦得善解眾生語
能離貪欲恚癡語 演說甚深真實義
其聲遍聞十方界 為眾宣說實解說
呵毀打害不瞋諍 心常憐愍柔軟語
為眾演說不可說 說已其心不生慢
若能清淨如是業 是人遠離口諸惡
如來所說口淨業 為令眾生廣長舌
若有修集善意業 是人一念知諸心
常在禪定示威儀 壞諸魔業心不高
不受能受為眾生 了知真實不證滅
一切眾魔不知心 聲聞緣覺亦復然
不生害心於自他 能觀甚深諸法界
若欲得是淨印定 常當修集於十法
清淨莊嚴佛境界 淨於善法及六度
具足功德及身相 得無礙說陀羅尼
如法而住淨其心 不失念心說無我
離一切障慧無礙 其意無失具功德
修助菩提無放逸 為諸眾生說菩提
無量世界身無礙 演說正法化眾生
具足八種不共法 獲得無上大利益
金剛為地樹種種 悉見菩薩坐菩提
若欲具足如是德 當修淨印三昧定
如來修集是定故 獲得功德不可議
不眴菩薩品第四
爾時世尊。故存欲色二界中間大寶坊中。與諸大眾圍遶說法。
爾時眾中有金色光。其光明淨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悉蔽一切日月四天釋梵光明。照已即滅。一切大眾瞻覩如來目未曾眴。
當爾之時寂然無聲亦無聲欬。出入氣息。
爾時大德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今何因緣有是光明。一切大眾瞻覩如來目未曾眴。
爾時佛告須菩提言。
東方過於無量世界。彼有菩薩名曰不眴。與萬菩薩俱共發來。欲聽如來微妙方等大集經典。
是其光明所言未訖。不眴菩薩已至佛所。大寶坊中齎持種種香花伎樂供養於佛。頭面禮足恭敬右遶。却坐一面寶蓮華上。
爾時須菩提復白佛言。
世尊。不眴菩薩。所來世界去此遠近。國土何名。佛號何等。
佛言。須菩提。東方去此七萬二千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土名。不眴。佛號。普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不眴菩薩從彼而來。
爾時不眴菩薩摩訶薩長跪合掌說偈讚佛。
如來世尊眾寶聚 具足一切波羅蜜
無上法師天中天 為眾生故我敬禮
寂靜戒定不可動 無上智慧調諸根
為諸眾生說大集 故我歸依師子王
樂施天人諸安樂 眾生喜見如滿月
具足力勢破魔眾 我今歸依大藥樹
成就善根施甘露 能度眾生生死海
我今歸依無上尊 具足妙相三十二
世尊莊嚴此大眾 猶如須彌顯四域
名稱無礙遍十方 人中象王我敬禮
如來智慧如虛空 通達三世無障礙
隨眾生根而說法 我今敬禮自在王
過無量劫勤精進 超勝同業諸菩薩
所得佛法如先佛 我今敬禮一切覺
十方諸佛悉讚歎 精進殊勝無邊量
無量眾生得聞已 悉皆同發菩提心
於正法中無厭足 兼以勸化諸眾生
能說清淨法之性 我今稽首大法王
爾時不眴菩薩偈讚佛已白佛言。
世尊。我等於此大集經中欲少發問。唯願如來垂哀聽許。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隨意發問。吾當為汝分別宣說。除却汝等疑網之心。
不眴菩薩既蒙聽許。心大歡喜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修何三昧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念心。大智。大意。慚愧勇健修施教戒。被忍辱鎧建精進幢。遊戲神通莊嚴慈悲。深樂法喜登陟捨山。能說能答摧伏魔怨。壞諸邪見不離諸佛。菩薩善友常得化身。不失念心深信大乘。樂施眾生無上智光。不為世法之所染污。同於四大如地利益一切眾生。如水能洗一切垢穢。如火能熟眾生善根。如風能於戒聞慧等無所障礙。修集慈悲猶如虛空。慧眼無量猶如帝釋。心得自在如自在天。正法化世如轉輪王。聚大福德如須彌山。於善無厭聚眾珍寶猶如大海。思惟十二因緣深義亦復如是。無所畏懼如師子王。具善法財猶如商主。一切依止如大醫王。能作光明猶如庭燎。破闇如日。清涼如月。煩惱不污猶如蓮華。具足一切諸佛妙法猶如滿月。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以此義諮啟如來。至心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善男子。有三昧名一切法自在。菩薩修集是三昧者。則能獲得如是等事。亦得無量無邊福德。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之時世界所有一切具足。
善男子。一切法自在三昧者。
所謂。信佛法僧。苦集滅道。陰入界等。空無相願。出生滅沒十二因緣。內外因果業及果報。
信於開塞。觀一切法如幻如化如焰如響。如水中月龜毛兔角。空中之花石女之子。如著影衣夢乘白象。若有若無及以有無。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生非滅非內非外。非見非斷信如是等。則能信佛菩薩大事而不自輕。
菩薩事業雖復廣大。我亦能知心得自在。
能大惠施護持禁戒。不妨外事。
憐愍眾生常修忍辱。
為不退故。勤行精進。
為令眾生離煩惱故。修集智慧。
為壞一切分別想故。修集三昧。
得妙音聲。一切樂聞。
修於念佛。觀諸如來平等無二。
修於念法。觀一切法同一性相。
修於念僧。觀一切僧無有退轉。
修於念捨。捨諸煩惱。
修於念戒。常念佛戒。
修於念天。念後邊身。
淨身口意不隨他人。戒定智慧清淨施已。能得具足三十二相。
施種種物具足成就八十種好。
為欲莊嚴出世智慧。具四念處。
為欲遠離一切煩惱故。具四正勤。
為令其心得自在故。具四如意。
為欲壞破諸魔怨故。修集信根。
為不顛倒一切法故。修精進根。
勸令憶念諸罪過故。修集念根。
為諸眾生心清淨故。修集定根。
為於一切諸法頂故。修集慧根。
為無壞故。修集五力。
為真實知一切法故。修七覺分。
為真實知道非道故。修八正道。
樂於寂靜。少欲知足。遠離惡友。
雖復通達一切事業。終不於中生獨師想。
於諸煩惱心不貪著。不瞋眾生。不疑諸見。
於我我所心不生著。常修欲度眾生之心。
於師和上父母善友生念恩心。常思報答往昔之恩。
見毀禁者不生譏刺。捨棄重擔真觀陰故。不競不諍護法持戒。
攝取持戒及護法者。聽法念法供養於法。於正法中心無疑網。
凡所演說不為飲食。至心演說。說時不輕。亦不自高。
為出善芽所聞不失。
瞻病所須供給走使。供養法師不說其短。不觀種姓戒與非戒。
常樂聞法至心不忘。不失時節常請法師。敷揚道化。
有所講說不生憍慢。聞已解義亦不自大。不觀他人所有過失。
所可聽法為知足故。
為不斷絕三寶種故。
為得無礙宿命智故。
為得真實見法性故。
為發無上菩提心故。
為護如來真實法故。
為得上族好種姓故。
為見佛法比丘僧故。
為得堅固不退心故。
為行聖行入聖數故。
為得無盡大財寶故。
為得無邊大功德故。
為得清淨梵音聲故。
為得具足佛功德故。
為得具足菩薩法故。
為欲受持讀誦書寫菩薩法藏及摩夷故。
為欲受持如是等法廣宣說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獲得一切法自在三昧者。於一切事無能教者。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其心敬信佛法僧 亦復明信四真諦
若得智慧無罣礙 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知於苦第一諦 亦能遠離於集因
證獲第三真滅諦 修集無上聖道諦
具足成就大念心 真實觀陰如虛空
其身威儀大寂靜 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觀六入性相空 亦能調柔於諸根
能壞眾生疑網心 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修集空無相願 破壞一切諸憍慢
所行諸行無黑闇 是名諸法自在定
遠離斷見及我見 令身口意業寂靜
其心不著有無法 是名諸法自在定
所說正義無顛倒 調伏一切眾生心
既說法已無憍慢 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集一切諸善根 不為煩惱之所污
其心無熱亦無濁 是名諸法自在定
不為他喜求菩提 亦不虛誑修善法
十方諸佛觀其心 是名諸法自在定
常樂惠施護持戒 憐愍心故忍諸惡
精進修定及智慧 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諸眾生修慈心 亦無分別怨親想
樂施眾生無上樂 是名諸法自在定
調伏眾生於菩提 修捨離欲得安樂
常樂修集五神通 是名諸法自在定
所說正法眾樂聞 其義難盡如大海
真實了知於法性 是名諸法自在定
觀察佛身如諸法 佛性法性無差別
護法之心無退轉 是名諸法自在定
身口意業得寂靜 具足戒定心無為
遠離一切煩惱習 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證無上真解脫 亦能獲得實知見
修集定慧無有邊 是名諸法自在定
不淨之物不以施 不受一切不淨戒
三十二相具足成 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行種種諸惠施 是故獲得八十好
於佛法中得自在 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集具足四念處 正勤能壞諸煩惱
為調眾生修如意 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入佛法修信根 為壞魔眾修五力
為知諸法修七覺 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八正道破邪徑 施於眾生無上樂
心無憍慢一師想 是名諸法自在定
若得修集自在定 是人則能離煩惱
親近諸佛菩薩等 樂修少欲知足行
為在無上聖人數 以眾生故修大悲
不為飲食演說法 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法不惜於身命 護持正法不悋財
常樂修行二種施 是名諸法自在定
常勸眾生令聽法 如其未解心不輕
不為勝他護持戒 是名諸法自在定
無量世中所聞法 至心受持為他說
無上法師大名稱 不觀時節戒非戒
演說不休亦不息 不失時節隨意說
所說諸法如幻相 是名諸法自在定
所言真實甘樂聞 聞已如說而安住
其心無貪無嫉妬 是名諸法自在定
有問無瞋無輕慢 常修憐愍無二相
能自淨除諸過失 是名諸法自在定
具足七種無上財 成就壽命無上命
具足十力四無畏 是名諸法自在定
常樂聞法善思惟 善思惟已如法住
如法住已為眾說 是名諸法自在定
不忘菩提上種性 供養三寶得化身
勸化大眾具菩提 是名諸法自在定
其目清淨見諸佛 得梵音聲無上邊
其音遍滿十方界 是名諸法自在定
財寶惠施無有盡 智慧演說無窮竭
供養父母師和上 是名諸法自在定
成就具足宿命智 不失無上菩提心
六波羅蜜無厭足 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欲利益眾生故 受菩薩藏及摩夷
樂為眾生廣分別 是名諸法自在定
遠離一切惡思惟 了了覩見十方界
一心能知無量心 是名諸法自在定
一心了知三世事 修集無量諸神通
得後邊身智無礙 是名諸法自在定
憐愍眾生修大悲 觀察諸根隨意說
一切佛法得自在 是名諸法自在定
若有得聞如是事 至心受持生信順
即能獲得無上道 亦如往世諸世尊
爾時不眴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何法獲得如是一切諸法自在三昧。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則能獲得如是三昧。
所謂不著一切諸法。復有一法不著於戒。
何以故。若不著戒則能不著一切善法。
具足戒故則能成就一切佛法。得大利益無上大道。
是故我言。戒是一切善法根本。戒名大燈。
若著戒者。是人則於菩提障礙非菩提道。
若於諸法生貪著者。去菩提道則為大遠。
若不貪著則為隣近。
復有二法。菩薩具足則能獲得如是三昧。
一者為於菩提方便。修集舍摩他。
二者為於善法方便。修集毘婆舍那。
復有三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三。
一者。不捨眾生修空三昧。
二者。不捨於法修無相三昧。
三者。求於諸有修無願三昧。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調伏眾生修集空 護持法故修無相
不捨諸有修無願 是人則得是三昧
復次善男子。復有四法。菩薩具足則能獲得如是三昧。何等為四。
一者具足四諦方便。
二者具足四無量心。
三者具足四無礙智。
四者具足四攝之法。
復有五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五。
一者具足五神通。
二者具足五根。
三者具足五力。
四者具足真智觀於五陰。
五者具足五眼。
復有六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六。
一者具足六波羅蜜。
二者具足六念。
三者具足智慧觀於六入。
四者具足遠離六道。
五者具足六通。
六者具足六和敬法。
復有七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七。
一者無貪遠離煩惱。
二者於眾生所無有瞋恚。
三者於諸法中無有疑心。
四者具無礙智無有五蓋。
五者觀十二因緣無有疑網。
六者成就無上智慧。
七者成就無上三昧。
復有八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八。
一者修集八正道分。
二者離八邪道。
三者遠離八難。
四者具足八大人覺。
五者具八解脫。
六者具八勝處。
七者專念菩提。
八者斷煩惱習。
復有九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九。
一者不失念心。
二者解甚深義。
三者破壞魔業。
四者具佛三昧。
五者淨身口意。
六者具足方便。
七者威儀純善。
八者勤行精進具六波羅蜜。
九者遠離聲聞辟支佛道。
復有十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十。
一者具足佛智。
二者具足法界無分別智。
三者於真實性無有動轉。
四者具足三世平等智慧。
五者具足眾生心平等智。
六者具知諸根上中下智。
七者具足四無礙智。
八者具足三解脫門。
九者具足諸法同一味智。
十者具足諸法無生滅智。
說是法時。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
爾時須菩提語不眴菩薩言。
是大眾中三萬二千諸菩薩等。皆悉獲得如是三昧。
善男子。汝今得耶。
不眴菩薩言。大德。乃至無有一法可得名為三昧。我云何得。
凡言得者即是顛倒。夫顛倒者即我我所。
菩薩若著我我所者。則不能得如是三昧。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住於何處得是三昧。
不眴菩薩言。如須菩提所住之法得解脫者。我如是住得是三昧。
須菩提言。我實不住一切法中而得解脫。
大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諸法得是三昧。
須菩提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將不住於空無相願得三昧耶。
不眴菩薩言。空無相願可得住耶。
不也,善男子。
大德。是故空無相願所住之處。得是三昧。
善男子。如是三昧住在何處。
不眴菩薩言。如一切法真實性住。住是三昧者亦如是。
住一切諸法真實性者名聖解脫。聖解脫者名無所住。
無住之住。住一切法。一切諸法不住煩惱不住解脫。
大德。得解脫者。為具煩惱不具煩惱。
善男子。我亦不具非不具也。
大德。若仁不具。非不具者。為何所得言解脫也。
須菩提言。善男子。若使法界有縛繫者。我則解脫。而法界性無縛解相。非相非非相。非種種相。非一相非多相。如法界相。解脫亦爾。
時須菩提說是法時。八千比丘得阿羅漢果。
須菩提語不眴菩薩言。
善男子。如佛所說。若能具足如是等法得是三昧。汝今具足是三昧不。
不眴菩薩言。大德。一切諸法無有根住。若法無根。即是無住。
夫無住者名為無作。若無作者云何可住。
須菩提言。若無住者何故如來常作是言。
住如是法得無生忍。
不眴菩薩言。大德。無所住者亦名為住。是故如來亦說。住貪而得解脫。而智慧性不能壞貪。住於解脫。
若有菩薩能知如是不住之住。是名無生智慧。
住是無生智慧中已。則能獲得無生法忍。
復次大德。若有菩薩不離凡夫能知聖法。以凡夫心觀察聖法。以聖法性觀察於忍。忍性觀忍。復以是忍觀一切法。知如是等名無生忍。
復次大德。若有菩薩觀二種界。
一眾生界。二者法界。
以法界性觀眾生性。以眾生性觀法界性。
若離法界無眾生界。法界。眾生界。無生無滅。
若能如是通達知者名無生智。無生智者即無生忍。
復次大德。菩薩摩訶薩知從十二因緣生法。
從六境界作六因緣。若善不善。是善不善即無生滅。
何以故。境界之性不能生法。
六入亦爾不能生法。何以故。無生性故。
如其六入能生法者。則應常生不須外緣。
若外境界性能生者。亦應常生不假於內。
若俱生者則有二相。二相之法性無真實。
通達了知如是等者。名無生忍。
若得如是真智慧者。是名菩薩得無生忍。
復次大德。若有菩薩具足成就二種莊嚴功德智慧。觀是二事平等無二。
雖如是知。不言我知。亦於此知不生貪著。是名無生忍。
復次大德。菩薩摩訶薩身意寂靜。觀法寂靜。法寂靜已觀菩提靜。菩提靜已觀忍寂靜。亦不隨他不著內外。是名菩薩無生法忍。
說是法時。不眴菩薩等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讚不眴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演說無生法忍。即是真實如先佛說。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得心自在者。即得諸法自在三昧。
云何名為心自在耶。
善男子。若有菩薩遠離貪愛。得帝釋身。或轉輪王身。雖為無量諸眾生等說五欲樂。而其內心實不貪著。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修集三昧。四無量心求諸有時。不以有心。以智慧心。
雖生欲界。不因欲心。其心常不遠離三寶。修集莊嚴諸波羅蜜。
以四攝法攝取眾生。調伏眾生。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空無相願。
自不證於空無相願。亦為眾生說如是法。
為調聲聞辟支佛等。入於無生正定之聚而為說法。
彼既聞已即得解脫。自不證之。亦令眾生不捨菩提。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為調聲聞辟支佛故。入無生滅正定之聚。亦得滅定。
又能通達一切三昧出入相行。雖得如是通達自在。亦不證於滅盡三昧。
何以故。未具佛法故。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以平等智觀於法界。種種世間。種種眾生。種種說法。種種方便。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生長壽天未盡天壽。其身亦生短命之中。為欲調伏諸眾生故。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快樂。捨是樂已。為諸眾生受大苦惱。護眾生故。護菩提故。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同於聲聞辟支佛行。而心護念菩提之道。亦修菩提微妙之行。為諸聲聞緣覺之人。隨意說法而亦不證。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解八萬四千法門。亦復通達煩惱行處。為斷眾生諸煩惱故。處中說法。亦不為諸煩惱所污。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神通。若有眾生盲聾跛躄。菩薩摩訶薩自變其身。亦同其像而為說法。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智慧。通達外典善解邪論。而其內心不為邪見。為欲調伏諸眾生故修集其道。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等事。名心自在。亦名得一切法自在三昧。
須菩提言。世尊。不眴菩薩得是三昧。為久近耶。
佛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自在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淨劫。亦名。淨。
其佛國土地平如掌。金銀琉璃頗梨莊嚴。常有幡蓋。如兜率天多饒飲食。
爾時眾生所有貪欲瞋恚愚癡無有勢力。多有利智能解佛語。一切悉樂無上大乘。
爾時世尊與八萬四千大菩薩眾。三萬二千聲聞大眾。
爾時世有轉輪聖王。名曰。廣持。號曰。法士。成就七寶。輪寶。象寶。馬寶。女寶。珠寶。兵寶主藏之臣。千子具足王四天下。治以正法不加刀杖。憐愍眾生教以十善。一切眾生亦樂受之。
爾時千子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聖王供養如來菩薩聲聞一切大眾。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資生。經萬歲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無上道修三十七助道之法。
爾時彼佛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王有一子名曰。法語。於彼佛法信心出家。勤行精進清淨持戒。為得無上菩提道故。
爾時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如彈指頃不生貪心瞋心癡心不善覺觀。不念父母宗親眷屬飲食衣服房舍臥具資生之物。亦不覺知晝夜之相。二萬年中常修念佛。
須菩提。法語比丘勤精進故。獲得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過二萬年已往詣佛所。頭面禮敬右遶三匝。却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施一切眾生安樂。為欲調伏一切眾生。唯願世尊哀愍示導。云何令我化諸眾生宣說正法。
佛言。比丘。有八陀羅尼門。若成就者。得無礙語。則能為諸眾生說法。何等為八。
一者念佛知法身故。
二者念法知淨法故。
三者念僧知無礙故。
四者真實思惟破惡覺觀故。
五者知字不可說故。
六者修舍摩他。為知諸法同一昧故。
七者修毘婆舍那。為知諸法本性淨故。
八者修方便智。為得忍故。
比丘。具如是八陀羅尼門。則能堪任宣說正法。化諸眾生。
比丘。復有八精進。菩薩具者。能宣說法。化諸眾生。
一者求法勤行精進。
二者持法勤行精進。
三者觀法勤行精進。
四者說法勤行精進。
五者護法勤行精進。
六者供養法師勤行精進。
七者護受法者勤行精進。
八者如法而住勤行精進。是名為八。
復有八法。菩薩具足能化眾生。何等為八。
一者修慈等觀眾生故。
二者修悲調伏眾生故。
三者觀法得無上法故。
四者觀智破憍慢故。
五者護諸眾生施安樂故。
六者善思惟壞諸煩惱故。
七者修助道法莊嚴菩提故。
八者護法具足六度故。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能具足如是等法。則能教化一切眾生。
爾時比丘聞是法已。於十千年繫心思惟。勤行精進為得是法。
以精進故。即得無盡器陀羅尼。善解一切眾生語言。隨語為說。
得是持已復有無盡辯才。成就如是陀羅尼已。
周遍城國村邑聚落。化無量眾於三乘道。為其父母兄弟眷屬宗族說法。悉令獲得隨順法忍。
須菩提。爾時比丘復往佛所。頭面敬禮右遶三匝。却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佛先說我已證得。佛神力故得聖智慧。
世尊。頗有三昧菩薩修已。心不退轉增長善法。
佛言比丘。有三昧名一切法自在。菩薩修已其心不退。亦得增長無量善法。
爾時比丘聞三昧名。即白佛言。
世尊。菩薩云何行。云何修。云何學。而能獲得如是三昧。
比丘。有八法。八莊嚴。八發心。菩薩具已得是三昧。何等為八。
一者。淨心。二者。至心。三者。施心。四者。離煩惱心。五者。觀六界。六者。修忍。七者。勤精進。八者。修定身心寂靜。
是名八法。
八莊嚴者。
一者。捨。二者。戒。三者。功德。四者。智。五者。舍摩他。六者。毘婆舍那。七者。發菩提心。八者。莊嚴一切佛法。是名八莊嚴。
八發心者。
一者。發心無有眾生壽命士夫。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二者。發心一切諸法無常苦無我。
三者。發心一切諸法空無相願。
四者。發心未來之法無有住處。
五者。發心現在之法無有住處。
六者。發心一切諸法無業果報。
七者。發心一切諸法無有作者。無有受者。
八者。發心一切諸法無有繫屬。
菩薩具足如是等法得是三昧。比丘聞已進修不久。即得如是一切法自在三昧。得三昧已即放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爾時比丘即往佛所。頭面作禮右遶三匝。上昇虛空一多羅樹。結加趺坐滿一千年。不動不搖。法喜為食。獲得比智樂說無礙。令三萬六千億眾生得不退心。無量眾生安住三乘。
爾時法語比丘。過千年已。從座而起作如是言。
如來世尊。勤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懈怠也。
善男子。汝於無量無邊世中。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故能速得如是神通。
善男子。汝已於往七萬六千億佛所。種諸善根淨修梵行。是故因此過去善根。獲得如是現在善果。
佛告須菩提。汝知爾時法語比丘得三昧者。豈異人乎。即是今之不眴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爾時世尊為須菩提。說是菩薩往因緣時。三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虛空之中諸天龍神乾闥婆等。雨諸華香以用供養不眴菩薩。而作是言。
我等今日見此菩薩得大利益。
爾時須菩提語不眴菩薩言。
善男子。汝已久修清淨梵行。
不眴菩薩言。大德。夫梵行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若非過去未來現在即是無作。若無作者即名為行。如是行者名為無生。名為無諍。無有言說及以威儀。
大德。非眼行故。名為梵行。
非耳鼻舌身意行故。名為梵行。
非色聲香味觸法行故。名為梵行。
亦非色受想行識行故。名為梵行。
非相非緣。非見非聞非知非覺。
大德。如是等法無去來住。無牽無挽無有數量。無上無下是名梵行。
須菩提言。善男子。夫梵行者名八正道。
不眴菩薩言。大德。云何八正道名為梵行。
若以正見為梵行者。不見諸法名為正見。等見諸法名為正見。不見之見乃名正見。
若不見者。云何得名為正見耶。若無正見。云何得名為梵行乎。
無有思惟名正思惟。
夫思惟者名為顛倒。若顛倒者。云何得言正思惟耶。
一切音聲皆悉平等。若善若惡。若一若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一切字。若一切聲。是名為響。若是響者。云何得言為正語耶。
聲平等者。一切行法皆悉無常。是苦無我涅槃寂靜。
若能等觀一切諸法。如涅槃相及演說者是名正語。
無身無身業。無口無口業。無意無意業。何以故。無業處故。
若有業處則有我我所。若無我我所則無業果。若如是觀名為正業。
若為壽命行於邪命。遠離邪命故名正命。
若觀是等無我我所。無有眾生壽命士夫。如其無者。何故得名為正命耶。
於眼識色不生染著。眼識性空。以識性空故眼色亦空。
若眼色識空至意識法亦復如是。若如是觀是名正命。
無有顛倒。斷諸精進名正精進。無精進法。無精進者。無有具足成就精進。無有精進為利益者。若能觀察如是等法是名正精進。
若能等念一切諸法平等如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一切法陰入界等亦復如是。
若能觀於如是等法是名正念。
觀一切法皆悉平等無我我所。若能如是平等觀者是名正定。
大德。若能如是觀一切法性平等者名八正道。是名梵行。
非以數故名八正道。非八正道名為梵行。非世道故名為梵行。非著心故名為梵行。非二相故名為梵行。
無作相故名為梵行。若見諸法無有住處乃名梵行。
爾時不眴菩薩。為諸大眾說如是等梵行法時。五百比丘離諸煩惱。得阿羅漢果。
須菩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說是法。如離煩惱阿羅漢人。其所宣說等無有異。
大德。我今亦是遠離煩惱。亦是阿羅漢。我亦遠離聲聞緣覺煩惱諸法。我如法住故名阿羅漢。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是不眴菩薩。樂說無礙不可思議辯才利智。隨問而答。
佛言。須菩提。不眴菩薩得一切法自在三昧。以是故能隨問而答。若有菩薩得是三昧。一切世間人天魔梵。不能障其樂說無礙。
爾時帝釋白佛言。
世尊。若有人於無量世中。具足功德乃能得見不眴菩薩。聞其所說。
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是經讀誦書寫為人解說及聞法者。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輩一切皆當如不眴菩薩作師子吼。
世尊。我當擁護如是等人。
佛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今至心護持正法。
爾時梵王復白佛言。
世尊。我當樂修捨定三昧。捨禪定樂。來護佛法及說法者令離病苦。隨何國土有說法處。我當往彼至心聽受。若有國土信受此經供養三寶。我亦當為除滅惡相。令其土境清淨安怗正法治化。
佛言。善哉善哉。梵王。汝真護法。若有人能如是護法。當知是人終不遠離三寶之寶。
爾時四天王復白佛言。
世尊。我亦能護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法者。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知法者是人乃能擁護是法。汝於我所得聞法已。即獲法眼斷諸惡道。若復至心護持正法。不久當斷一切諸有。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汝當受持如是經典。為四部眾廣說其義。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能受持如是經典。如佛所說等無有異。廣為四眾宣釋分別。
爾時人天阿修羅乾闥婆一切大眾。聞經歡喜讚歎善哉。
爾時眾中有金色光。其光明淨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悉蔽一切日月四天釋梵光明。照已即滅。一切大眾瞻覩如來目未曾眴。
當爾之時寂然無聲亦無聲欬。出入氣息。
爾時大德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今何因緣有是光明。一切大眾瞻覩如來目未曾眴。
爾時佛告須菩提言。
東方過於無量世界。彼有菩薩名曰不眴。與萬菩薩俱共發來。欲聽如來微妙方等大集經典。
是其光明所言未訖。不眴菩薩已至佛所。大寶坊中齎持種種香花伎樂供養於佛。頭面禮足恭敬右遶。却坐一面寶蓮華上。
爾時須菩提復白佛言。
世尊。不眴菩薩。所來世界去此遠近。國土何名。佛號何等。
佛言。須菩提。東方去此七萬二千恒河沙等諸佛世界。土名。不眴。佛號。普賢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不眴菩薩從彼而來。
爾時不眴菩薩摩訶薩長跪合掌說偈讚佛。
如來世尊眾寶聚 具足一切波羅蜜
無上法師天中天 為眾生故我敬禮
寂靜戒定不可動 無上智慧調諸根
為諸眾生說大集 故我歸依師子王
樂施天人諸安樂 眾生喜見如滿月
具足力勢破魔眾 我今歸依大藥樹
成就善根施甘露 能度眾生生死海
我今歸依無上尊 具足妙相三十二
世尊莊嚴此大眾 猶如須彌顯四域
名稱無礙遍十方 人中象王我敬禮
如來智慧如虛空 通達三世無障礙
隨眾生根而說法 我今敬禮自在王
過無量劫勤精進 超勝同業諸菩薩
所得佛法如先佛 我今敬禮一切覺
十方諸佛悉讚歎 精進殊勝無邊量
無量眾生得聞已 悉皆同發菩提心
於正法中無厭足 兼以勸化諸眾生
能說清淨法之性 我今稽首大法王
爾時不眴菩薩偈讚佛已白佛言。
世尊。我等於此大集經中欲少發問。唯願如來垂哀聽許。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隨意發問。吾當為汝分別宣說。除却汝等疑網之心。
不眴菩薩既蒙聽許。心大歡喜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修何三昧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大念心。大智。大意。慚愧勇健修施教戒。被忍辱鎧建精進幢。遊戲神通莊嚴慈悲。深樂法喜登陟捨山。能說能答摧伏魔怨。壞諸邪見不離諸佛。菩薩善友常得化身。不失念心深信大乘。樂施眾生無上智光。不為世法之所染污。同於四大如地利益一切眾生。如水能洗一切垢穢。如火能熟眾生善根。如風能於戒聞慧等無所障礙。修集慈悲猶如虛空。慧眼無量猶如帝釋。心得自在如自在天。正法化世如轉輪王。聚大福德如須彌山。於善無厭聚眾珍寶猶如大海。思惟十二因緣深義亦復如是。無所畏懼如師子王。具善法財猶如商主。一切依止如大醫王。能作光明猶如庭燎。破闇如日。清涼如月。煩惱不污猶如蓮華。具足一切諸佛妙法猶如滿月。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能以此義諮啟如來。至心諦聽。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善男子。有三昧名一切法自在。菩薩修集是三昧者。則能獲得如是等事。亦得無量無邊福德。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佛之時世界所有一切具足。
善男子。一切法自在三昧者。
所謂。信佛法僧。苦集滅道。陰入界等。空無相願。出生滅沒十二因緣。內外因果業及果報。
信於開塞。觀一切法如幻如化如焰如響。如水中月龜毛兔角。空中之花石女之子。如著影衣夢乘白象。若有若無及以有無。非有非無非常非斷。非生非滅非內非外。非見非斷信如是等。則能信佛菩薩大事而不自輕。
菩薩事業雖復廣大。我亦能知心得自在。
能大惠施護持禁戒。不妨外事。
憐愍眾生常修忍辱。
為不退故。勤行精進。
為令眾生離煩惱故。修集智慧。
為壞一切分別想故。修集三昧。
得妙音聲。一切樂聞。
修於念佛。觀諸如來平等無二。
修於念法。觀一切法同一性相。
修於念僧。觀一切僧無有退轉。
修於念捨。捨諸煩惱。
修於念戒。常念佛戒。
修於念天。念後邊身。
淨身口意不隨他人。戒定智慧清淨施已。能得具足三十二相。
施種種物具足成就八十種好。
為欲莊嚴出世智慧。具四念處。
為欲遠離一切煩惱故。具四正勤。
為令其心得自在故。具四如意。
為欲壞破諸魔怨故。修集信根。
為不顛倒一切法故。修精進根。
勸令憶念諸罪過故。修集念根。
為諸眾生心清淨故。修集定根。
為於一切諸法頂故。修集慧根。
為無壞故。修集五力。
為真實知一切法故。修七覺分。
為真實知道非道故。修八正道。
樂於寂靜。少欲知足。遠離惡友。
雖復通達一切事業。終不於中生獨師想。
於諸煩惱心不貪著。不瞋眾生。不疑諸見。
於我我所心不生著。常修欲度眾生之心。
於師和上父母善友生念恩心。常思報答往昔之恩。
見毀禁者不生譏刺。捨棄重擔真觀陰故。不競不諍護法持戒。
攝取持戒及護法者。聽法念法供養於法。於正法中心無疑網。
凡所演說不為飲食。至心演說。說時不輕。亦不自高。
為出善芽所聞不失。
瞻病所須供給走使。供養法師不說其短。不觀種姓戒與非戒。
常樂聞法至心不忘。不失時節常請法師。敷揚道化。
有所講說不生憍慢。聞已解義亦不自大。不觀他人所有過失。
所可聽法為知足故。
為不斷絕三寶種故。
為得無礙宿命智故。
為得真實見法性故。
為發無上菩提心故。
為護如來真實法故。
為得上族好種姓故。
為見佛法比丘僧故。
為得堅固不退心故。
為行聖行入聖數故。
為得無盡大財寶故。
為得無邊大功德故。
為得清淨梵音聲故。
為得具足佛功德故。
為得具足菩薩法故。
為欲受持讀誦書寫菩薩法藏及摩夷故。
為欲受持如是等法廣宣說故。
善男子。菩薩摩訶薩獲得一切法自在三昧者。於一切事無能教者。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其心敬信佛法僧 亦復明信四真諦
若得智慧無罣礙 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知於苦第一諦 亦能遠離於集因
證獲第三真滅諦 修集無上聖道諦
具足成就大念心 真實觀陰如虛空
其身威儀大寂靜 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觀六入性相空 亦能調柔於諸根
能壞眾生疑網心 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修集空無相願 破壞一切諸憍慢
所行諸行無黑闇 是名諸法自在定
遠離斷見及我見 令身口意業寂靜
其心不著有無法 是名諸法自在定
所說正義無顛倒 調伏一切眾生心
既說法已無憍慢 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集一切諸善根 不為煩惱之所污
其心無熱亦無濁 是名諸法自在定
不為他喜求菩提 亦不虛誑修善法
十方諸佛觀其心 是名諸法自在定
常樂惠施護持戒 憐愍心故忍諸惡
精進修定及智慧 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諸眾生修慈心 亦無分別怨親想
樂施眾生無上樂 是名諸法自在定
調伏眾生於菩提 修捨離欲得安樂
常樂修集五神通 是名諸法自在定
所說正法眾樂聞 其義難盡如大海
真實了知於法性 是名諸法自在定
觀察佛身如諸法 佛性法性無差別
護法之心無退轉 是名諸法自在定
身口意業得寂靜 具足戒定心無為
遠離一切煩惱習 是名諸法自在定
能證無上真解脫 亦能獲得實知見
修集定慧無有邊 是名諸法自在定
不淨之物不以施 不受一切不淨戒
三十二相具足成 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行種種諸惠施 是故獲得八十好
於佛法中得自在 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集具足四念處 正勤能壞諸煩惱
為調眾生修如意 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入佛法修信根 為壞魔眾修五力
為知諸法修七覺 是名諸法自在定
修八正道破邪徑 施於眾生無上樂
心無憍慢一師想 是名諸法自在定
若得修集自在定 是人則能離煩惱
親近諸佛菩薩等 樂修少欲知足行
為在無上聖人數 以眾生故修大悲
不為飲食演說法 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法不惜於身命 護持正法不悋財
常樂修行二種施 是名諸法自在定
常勸眾生令聽法 如其未解心不輕
不為勝他護持戒 是名諸法自在定
無量世中所聞法 至心受持為他說
無上法師大名稱 不觀時節戒非戒
演說不休亦不息 不失時節隨意說
所說諸法如幻相 是名諸法自在定
所言真實甘樂聞 聞已如說而安住
其心無貪無嫉妬 是名諸法自在定
有問無瞋無輕慢 常修憐愍無二相
能自淨除諸過失 是名諸法自在定
具足七種無上財 成就壽命無上命
具足十力四無畏 是名諸法自在定
常樂聞法善思惟 善思惟已如法住
如法住已為眾說 是名諸法自在定
不忘菩提上種性 供養三寶得化身
勸化大眾具菩提 是名諸法自在定
其目清淨見諸佛 得梵音聲無上邊
其音遍滿十方界 是名諸法自在定
財寶惠施無有盡 智慧演說無窮竭
供養父母師和上 是名諸法自在定
成就具足宿命智 不失無上菩提心
六波羅蜜無厭足 是名諸法自在定
為欲利益眾生故 受菩薩藏及摩夷
樂為眾生廣分別 是名諸法自在定
遠離一切惡思惟 了了覩見十方界
一心能知無量心 是名諸法自在定
一心了知三世事 修集無量諸神通
得後邊身智無礙 是名諸法自在定
憐愍眾生修大悲 觀察諸根隨意說
一切佛法得自在 是名諸法自在定
若有得聞如是事 至心受持生信順
即能獲得無上道 亦如往世諸世尊
爾時不眴菩薩白佛言。
世尊。菩薩摩訶薩成就何法獲得如是一切諸法自在三昧。
佛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具足一法。則能獲得如是三昧。
所謂不著一切諸法。復有一法不著於戒。
何以故。若不著戒則能不著一切善法。
具足戒故則能成就一切佛法。得大利益無上大道。
是故我言。戒是一切善法根本。戒名大燈。
若著戒者。是人則於菩提障礙非菩提道。
若於諸法生貪著者。去菩提道則為大遠。
若不貪著則為隣近。
復有二法。菩薩具足則能獲得如是三昧。
一者為於菩提方便。修集舍摩他。
二者為於善法方便。修集毘婆舍那。
復有三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三。
一者。不捨眾生修空三昧。
二者。不捨於法修無相三昧。
三者。求於諸有修無願三昧。
爾時世尊即說頌曰。
調伏眾生修集空 護持法故修無相
不捨諸有修無願 是人則得是三昧
復次善男子。復有四法。菩薩具足則能獲得如是三昧。何等為四。
一者具足四諦方便。
二者具足四無量心。
三者具足四無礙智。
四者具足四攝之法。
復有五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五。
一者具足五神通。
二者具足五根。
三者具足五力。
四者具足真智觀於五陰。
五者具足五眼。
復有六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六。
一者具足六波羅蜜。
二者具足六念。
三者具足智慧觀於六入。
四者具足遠離六道。
五者具足六通。
六者具足六和敬法。
復有七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七。
一者無貪遠離煩惱。
二者於眾生所無有瞋恚。
三者於諸法中無有疑心。
四者具無礙智無有五蓋。
五者觀十二因緣無有疑網。
六者成就無上智慧。
七者成就無上三昧。
復有八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八。
一者修集八正道分。
二者離八邪道。
三者遠離八難。
四者具足八大人覺。
五者具八解脫。
六者具八勝處。
七者專念菩提。
八者斷煩惱習。
復有九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九。
一者不失念心。
二者解甚深義。
三者破壞魔業。
四者具佛三昧。
五者淨身口意。
六者具足方便。
七者威儀純善。
八者勤行精進具六波羅蜜。
九者遠離聲聞辟支佛道。
復有十法。菩薩具足得是三昧。何等為十。
一者具足佛智。
二者具足法界無分別智。
三者於真實性無有動轉。
四者具足三世平等智慧。
五者具足眾生心平等智。
六者具知諸根上中下智。
七者具足四無礙智。
八者具足三解脫門。
九者具足諸法同一味智。
十者具足諸法無生滅智。
說是法時。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得是三昧。
爾時須菩提語不眴菩薩言。
是大眾中三萬二千諸菩薩等。皆悉獲得如是三昧。
善男子。汝今得耶。
不眴菩薩言。大德。乃至無有一法可得名為三昧。我云何得。
凡言得者即是顛倒。夫顛倒者即我我所。
菩薩若著我我所者。則不能得如是三昧。
須菩提言。菩薩摩訶薩住於何處得是三昧。
不眴菩薩言。如須菩提所住之法得解脫者。我如是住得是三昧。
須菩提言。我實不住一切法中而得解脫。
大德。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不住諸法得是三昧。
須菩提言。善男子。菩薩摩訶薩將不住於空無相願得三昧耶。
不眴菩薩言。空無相願可得住耶。
不也,善男子。
大德。是故空無相願所住之處。得是三昧。
善男子。如是三昧住在何處。
不眴菩薩言。如一切法真實性住。住是三昧者亦如是。
住一切諸法真實性者名聖解脫。聖解脫者名無所住。
無住之住。住一切法。一切諸法不住煩惱不住解脫。
大德。得解脫者。為具煩惱不具煩惱。
善男子。我亦不具非不具也。
大德。若仁不具。非不具者。為何所得言解脫也。
須菩提言。善男子。若使法界有縛繫者。我則解脫。而法界性無縛解相。非相非非相。非種種相。非一相非多相。如法界相。解脫亦爾。
時須菩提說是法時。八千比丘得阿羅漢果。
須菩提語不眴菩薩言。
善男子。如佛所說。若能具足如是等法得是三昧。汝今具足是三昧不。
不眴菩薩言。大德。一切諸法無有根住。若法無根。即是無住。
夫無住者名為無作。若無作者云何可住。
須菩提言。若無住者何故如來常作是言。
住如是法得無生忍。
不眴菩薩言。大德。無所住者亦名為住。是故如來亦說。住貪而得解脫。而智慧性不能壞貪。住於解脫。
若有菩薩能知如是不住之住。是名無生智慧。
住是無生智慧中已。則能獲得無生法忍。
復次大德。若有菩薩不離凡夫能知聖法。以凡夫心觀察聖法。以聖法性觀察於忍。忍性觀忍。復以是忍觀一切法。知如是等名無生忍。
復次大德。若有菩薩觀二種界。
一眾生界。二者法界。
以法界性觀眾生性。以眾生性觀法界性。
若離法界無眾生界。法界。眾生界。無生無滅。
若能如是通達知者名無生智。無生智者即無生忍。
復次大德。菩薩摩訶薩知從十二因緣生法。
從六境界作六因緣。若善不善。是善不善即無生滅。
何以故。境界之性不能生法。
六入亦爾不能生法。何以故。無生性故。
如其六入能生法者。則應常生不須外緣。
若外境界性能生者。亦應常生不假於內。
若俱生者則有二相。二相之法性無真實。
通達了知如是等者。名無生忍。
若得如是真智慧者。是名菩薩得無生忍。
復次大德。若有菩薩具足成就二種莊嚴功德智慧。觀是二事平等無二。
雖如是知。不言我知。亦於此知不生貪著。是名無生忍。
復次大德。菩薩摩訶薩身意寂靜。觀法寂靜。法寂靜已觀菩提靜。菩提靜已觀忍寂靜。亦不隨他不著內外。是名菩薩無生法忍。
說是法時。不眴菩薩等五百菩薩得無生法忍。
爾時世尊讚不眴菩薩言。
善哉善哉。善男子。汝所演說無生法忍。即是真實如先佛說。
復次善男子。菩薩若得心自在者。即得諸法自在三昧。
云何名為心自在耶。
善男子。若有菩薩遠離貪愛。得帝釋身。或轉輪王身。雖為無量諸眾生等說五欲樂。而其內心實不貪著。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修集三昧。四無量心求諸有時。不以有心。以智慧心。
雖生欲界。不因欲心。其心常不遠離三寶。修集莊嚴諸波羅蜜。
以四攝法攝取眾生。調伏眾生。修三十七助道之法。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修空無相願。
自不證於空無相願。亦為眾生說如是法。
為調聲聞辟支佛等。入於無生正定之聚而為說法。
彼既聞已即得解脫。自不證之。亦令眾生不捨菩提。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為調聲聞辟支佛故。入無生滅正定之聚。亦得滅定。
又能通達一切三昧出入相行。雖得如是通達自在。亦不證於滅盡三昧。
何以故。未具佛法故。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以平等智觀於法界。種種世間。種種眾生。種種說法。種種方便。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生長壽天未盡天壽。其身亦生短命之中。為欲調伏諸眾生故。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快樂。捨是樂已。為諸眾生受大苦惱。護眾生故。護菩提故。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同於聲聞辟支佛行。而心護念菩提之道。亦修菩提微妙之行。為諸聲聞緣覺之人。隨意說法而亦不證。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解八萬四千法門。亦復通達煩惱行處。為斷眾生諸煩惱故。處中說法。亦不為諸煩惱所污。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神通。若有眾生盲聾跛躄。菩薩摩訶薩自變其身。亦同其像而為說法。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復次善男子。若有菩薩具足智慧。通達外典善解邪論。而其內心不為邪見。為欲調伏諸眾生故修集其道。是名菩薩心得自在。
善男子。菩薩具足如是等事。名心自在。亦名得一切法自在三昧。
須菩提言。世尊。不眴菩薩得是三昧。為久近耶。
佛言。過去無量阿僧祇劫。爾時有佛號。自在王如來應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世界名。淨劫。亦名。淨。
其佛國土地平如掌。金銀琉璃頗梨莊嚴。常有幡蓋。如兜率天多饒飲食。
爾時眾生所有貪欲瞋恚愚癡無有勢力。多有利智能解佛語。一切悉樂無上大乘。
爾時世尊與八萬四千大菩薩眾。三萬二千聲聞大眾。
爾時世有轉輪聖王。名曰。廣持。號曰。法士。成就七寶。輪寶。象寶。馬寶。女寶。珠寶。兵寶主藏之臣。千子具足王四天下。治以正法不加刀杖。憐愍眾生教以十善。一切眾生亦樂受之。
爾時千子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爾時聖王供養如來菩薩聲聞一切大眾。衣服飲食臥具湯藥房舍資生。經萬歲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無上道修三十七助道之法。
爾時彼佛壽命滿足八萬四千歲。王有一子名曰。法語。於彼佛法信心出家。勤行精進清淨持戒。為得無上菩提道故。
爾時法語比丘。二萬年中無有睡眠。如彈指頃不生貪心瞋心癡心不善覺觀。不念父母宗親眷屬飲食衣服房舍臥具資生之物。亦不覺知晝夜之相。二萬年中常修念佛。
須菩提。法語比丘勤精進故。獲得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
過二萬年已往詣佛所。頭面禮敬右遶三匝。却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施一切眾生安樂。為欲調伏一切眾生。唯願世尊哀愍示導。云何令我化諸眾生宣說正法。
佛言。比丘。有八陀羅尼門。若成就者。得無礙語。則能為諸眾生說法。何等為八。
一者念佛知法身故。
二者念法知淨法故。
三者念僧知無礙故。
四者真實思惟破惡覺觀故。
五者知字不可說故。
六者修舍摩他。為知諸法同一昧故。
七者修毘婆舍那。為知諸法本性淨故。
八者修方便智。為得忍故。
比丘。具如是八陀羅尼門。則能堪任宣說正法。化諸眾生。
比丘。復有八精進。菩薩具者。能宣說法。化諸眾生。
一者求法勤行精進。
二者持法勤行精進。
三者觀法勤行精進。
四者說法勤行精進。
五者護法勤行精進。
六者供養法師勤行精進。
七者護受法者勤行精進。
八者如法而住勤行精進。是名為八。
復有八法。菩薩具足能化眾生。何等為八。
一者修慈等觀眾生故。
二者修悲調伏眾生故。
三者觀法得無上法故。
四者觀智破憍慢故。
五者護諸眾生施安樂故。
六者善思惟壞諸煩惱故。
七者修助道法莊嚴菩提故。
八者護法具足六度故。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若能具足如是等法。則能教化一切眾生。
爾時比丘聞是法已。於十千年繫心思惟。勤行精進為得是法。
以精進故。即得無盡器陀羅尼。善解一切眾生語言。隨語為說。
得是持已復有無盡辯才。成就如是陀羅尼已。
周遍城國村邑聚落。化無量眾於三乘道。為其父母兄弟眷屬宗族說法。悉令獲得隨順法忍。
須菩提。爾時比丘復往佛所。頭面敬禮右遶三匝。却住一面白佛言。
世尊。如佛先說我已證得。佛神力故得聖智慧。
世尊。頗有三昧菩薩修已。心不退轉增長善法。
佛言比丘。有三昧名一切法自在。菩薩修已其心不退。亦得增長無量善法。
爾時比丘聞三昧名。即白佛言。
世尊。菩薩云何行。云何修。云何學。而能獲得如是三昧。
比丘。有八法。八莊嚴。八發心。菩薩具已得是三昧。何等為八。
一者。淨心。二者。至心。三者。施心。四者。離煩惱心。五者。觀六界。六者。修忍。七者。勤精進。八者。修定身心寂靜。
是名八法。
八莊嚴者。
一者。捨。二者。戒。三者。功德。四者。智。五者。舍摩他。六者。毘婆舍那。七者。發菩提心。八者。莊嚴一切佛法。是名八莊嚴。
八發心者。
一者。發心無有眾生壽命士夫。一切諸法亦復如是。
二者。發心一切諸法無常苦無我。
三者。發心一切諸法空無相願。
四者。發心未來之法無有住處。
五者。發心現在之法無有住處。
六者。發心一切諸法無業果報。
七者。發心一切諸法無有作者。無有受者。
八者。發心一切諸法無有繫屬。
菩薩具足如是等法得是三昧。比丘聞已進修不久。即得如是一切法自在三昧。得三昧已即放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
爾時比丘即往佛所。頭面作禮右遶三匝。上昇虛空一多羅樹。結加趺坐滿一千年。不動不搖。法喜為食。獲得比智樂說無礙。令三萬六千億眾生得不退心。無量眾生安住三乘。
爾時法語比丘。過千年已。從座而起作如是言。
如來世尊。勤精進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非懈怠也。
善男子。汝於無量無邊世中。成就無量無邊功德。故能速得如是神通。
善男子。汝已於往七萬六千億佛所。種諸善根淨修梵行。是故因此過去善根。獲得如是現在善果。
佛告須菩提。汝知爾時法語比丘得三昧者。豈異人乎。即是今之不眴菩薩。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爾時世尊為須菩提。說是菩薩往因緣時。三萬二千眾生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虛空之中諸天龍神乾闥婆等。雨諸華香以用供養不眴菩薩。而作是言。
我等今日見此菩薩得大利益。
爾時須菩提語不眴菩薩言。
善男子。汝已久修清淨梵行。
不眴菩薩言。大德。夫梵行者。非是過去未來現在。若非過去未來現在即是無作。若無作者即名為行。如是行者名為無生。名為無諍。無有言說及以威儀。
大德。非眼行故。名為梵行。
非耳鼻舌身意行故。名為梵行。
非色聲香味觸法行故。名為梵行。
亦非色受想行識行故。名為梵行。
非相非緣。非見非聞非知非覺。
大德。如是等法無去來住。無牽無挽無有數量。無上無下是名梵行。
須菩提言。善男子。夫梵行者名八正道。
不眴菩薩言。大德。云何八正道名為梵行。
若以正見為梵行者。不見諸法名為正見。等見諸法名為正見。不見之見乃名正見。
若不見者。云何得名為正見耶。若無正見。云何得名為梵行乎。
無有思惟名正思惟。
夫思惟者名為顛倒。若顛倒者。云何得言正思惟耶。
一切音聲皆悉平等。若善若惡。若一若二。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一切字。若一切聲。是名為響。若是響者。云何得言為正語耶。
聲平等者。一切行法皆悉無常。是苦無我涅槃寂靜。
若能等觀一切諸法。如涅槃相及演說者是名正語。
無身無身業。無口無口業。無意無意業。何以故。無業處故。
若有業處則有我我所。若無我我所則無業果。若如是觀名為正業。
若為壽命行於邪命。遠離邪命故名正命。
若觀是等無我我所。無有眾生壽命士夫。如其無者。何故得名為正命耶。
於眼識色不生染著。眼識性空。以識性空故眼色亦空。
若眼色識空至意識法亦復如是。若如是觀是名正命。
無有顛倒。斷諸精進名正精進。無精進法。無精進者。無有具足成就精進。無有精進為利益者。若能觀察如是等法是名正精進。
若能等念一切諸法平等如空。一切諸法亦復如是。如一切法陰入界等亦復如是。
若能觀於如是等法是名正念。
觀一切法皆悉平等無我我所。若能如是平等觀者是名正定。
大德。若能如是觀一切法性平等者名八正道。是名梵行。
非以數故名八正道。非八正道名為梵行。非世道故名為梵行。非著心故名為梵行。非二相故名為梵行。
無作相故名為梵行。若見諸法無有住處乃名梵行。
爾時不眴菩薩。為諸大眾說如是等梵行法時。五百比丘離諸煩惱。得阿羅漢果。
須菩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快說是法。如離煩惱阿羅漢人。其所宣說等無有異。
大德。我今亦是遠離煩惱。亦是阿羅漢。我亦遠離聲聞緣覺煩惱諸法。我如法住故名阿羅漢。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
世尊。是不眴菩薩。樂說無礙不可思議辯才利智。隨問而答。
佛言。須菩提。不眴菩薩得一切法自在三昧。以是故能隨問而答。若有菩薩得是三昧。一切世間人天魔梵。不能障其樂說無礙。
爾時帝釋白佛言。
世尊。若有人於無量世中。具足功德乃能得見不眴菩薩。聞其所說。
世尊。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受持是經讀誦書寫為人解說及聞法者。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知是輩一切皆當如不眴菩薩作師子吼。
世尊。我當擁護如是等人。
佛言善哉善哉。憍尸迦。汝今至心護持正法。
爾時梵王復白佛言。
世尊。我當樂修捨定三昧。捨禪定樂。來護佛法及說法者令離病苦。隨何國土有說法處。我當往彼至心聽受。若有國土信受此經供養三寶。我亦當為除滅惡相。令其土境清淨安怗正法治化。
佛言。善哉善哉。梵王。汝真護法。若有人能如是護法。當知是人終不遠離三寶之寶。
爾時四天王復白佛言。
世尊。我亦能護受持讀誦書寫解說如是法者。
佛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若知法者是人乃能擁護是法。汝於我所得聞法已。即獲法眼斷諸惡道。若復至心護持正法。不久當斷一切諸有。
爾時世尊告阿難言。
汝當受持如是經典。為四部眾廣說其義。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能受持如是經典。如佛所說等無有異。廣為四眾宣釋分別。
爾時人天阿修羅乾闥婆一切大眾。聞經歡喜讚歎善哉。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