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佛說如幻三昧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曰。假使人來欲得出家為沙門者。當何以化。何除鬚髮。何受具戒。云何教授令自謹慎。
文殊師利報善住意天子。設使有人來詣我所為沙門者。夫族姓子。若不發心欲得出家。我乃令作沙門耳。所以者何。其有建志欲出家者。心無所歸。其無所歸亦無有來。其無從來則無往者。住一切法無從斷絕則住無本。其住無本遊於法界而不動轉。其於法界無所動者則不得心。其不得心不願出家。其不願出家則不發心為沙門也。其不發心為沙門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盡眾苦。其盡眾苦則究竟盡。其究竟盡則無所盡。無所盡者則不可盡。其不可盡此無所行。天子解是。當為其人解如此義。其詣我所欲求欲出家。語族姓子勿得發心作沙門也。所以者何。心本無起便離闇冥。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天子。假使有人來詣我所求欲出家。吾當為說。卿族姓子不除鬚髮乃為善傋沙門之業。
善住意問文殊師利。所言何謂。
文殊答曰。如來說法無所除去亦無所壞。
又問。何所不除。
答曰。不除於色亦無所壞。不除受想行識亦無所壞。假使念言。我除鬚髮。則住吾我計己有身。不計吾我不自貪身則平等見也。貪著己身乃計鬚髮則成眾生。想念除去。其不得我不得他人。不我不彼則無吾我。其無吾我不計有身。則除鬚髮無思無想。其無思想無應不應不住若干。其不住若干則無言教。其無言教無進不進無雙無隻。不貪己身不披袈娑。其袈裟者其無穢垢則無所有。其無所有則無所住。其無所住則為曠然。其曠然者乃為出家。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謂比丘慕於修行而獨宴處。
文殊答曰。假使分別諸法一等一種門相者。譬如虛空悉無所行皆無眾生。是謂修行。又修行者。不處今世不由後世。在於三世皆無所行。至一切法亦無所行。悉了諸法虛偽無實是謂修行。其修行者。則於諸法無雙無隻無應不應。是謂修行。
時彼眾會無央數人。心懷沈吟悉生疑結。此為何謂。當奉何行。何因申暢。如來至真等正覺演三脫門得至泥洹。若能造證三十七道品之法致滅度矣。文殊師利今者所說。將無倒教亂法之兆。
文殊師利尋時皆知此諸比丘一切眾會心所懷疑告舍利弗。唯卿仁者。為眾重任咸共信之。最大智慧如來所歎。又賢者。身離欲塵法而以造證。仁者久如逮成四諦得造證乎三十七品及三脫門也。
舍利弗曰。不也。我不得法當可造立思惟其義及修行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受亦無所生。空無言教空不證空。
說是語時。三萬比丘漏盡意解。
天子又問文殊。何所章句為最元首。
答曰。如是句者我是元首。
又問。何謂。
文殊答曰。若有菩薩於一文字一章句義而不動者。章句猶歸分別四義。何謂為四解章句。一。常如審諦。二。了空義知為恍忽三。分別無形悉無所生。四。於諸所知不以為知不以為患。不造二事。是諸章句最為元首。
時佛嗟嘆文殊師利。善哉善哉。乃能班宣逮總持義。
文殊白佛。我無總持所以者何。無所得故無可執持。愚頑凡夫乃逮總持。諸佛菩薩無所獲致。所以者何。其迷惑者多所執持。何所持乎。依於吾我著人壽命。執持斷滅及計有常。執壞貪媱瞋恚愚癡。親抱所有恩愛貪身。自見五陰四大及諸入。思想多念而反求望。墮若干見六十二疑。有所獲致而急執持。是故世尊。愚頑凡夫逮得總持。所以者何。愚夫懷法在心念者。諸佛世尊悉無所持。聲聞緣覺諸菩薩等亦復若茲。是故愚夫逮得總持。
於是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如向者說不得總持。當以何意化於五趣。
答曰。其五趣者無所為作。所以者何。吾以消除五趣終始令其所趣不知處所。諸佛緣覺聲聞所趣。愚頑凡夫所不能趣。所以者何。愚夫比數墮於生死。諸明智者消除諸趣。道迹亦然不離生死。況於愚頑凡夫士乎。是故吾身消除諸趣不得總持。所以者何。無所獲致當何持也。
善住意天子又問。文殊師利。所言沙門為何謂乎。
文殊答曰。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所以者何。不著欲界不倚色界不處無色吾乃謂此為沙門耳。若眼耳鼻口身意不穿漏者乃為沙門。其無志性不與情合。無有因緣亦無不緣乃為沙門。
又復天子。其不著法不著非法。其行寂然無是非心。忽然無跡是謂沙門。何者然耶。其因緣法報應之宜妄從是生。是諸法者亦復虛偽。其不著者無縛無脫是謂沙門。其無有往亦不還反。無進無退無瘡無瘢無傷無完。是則名曰淨修梵行。是故我言。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

大乘入楞伽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大慧菩薩普觀未來一切眾生。復請佛言。願為我說具修行法。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大修行。
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何者為四。謂觀察自心所現故。遠離生住滅見故。善知外法無性故。專求自證聖智故。若諸菩薩成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
大慧。云何觀察自心所現。
謂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來去。無始執著過習所熏。三界種種色行名言繫縛身資。所住分別。隨入之所顯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
大慧。云何得離生住滅見。
所謂觀一切法如幻夢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隨自心量之所現故。見外物無有故。見諸識不起故。及眾緣無積故。分別因緣起三界故。如是觀時。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知無體實體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即時逮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境。轉所依止獲意生身。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緣名意生身。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中。是名菩薩摩訶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
大慧。云何觀察外法無性。
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無始戲論種種執著。虛妄惡習其因故。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
大慧。是名菩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汝應如是勤加修學。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續傳燈錄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妙喜大慧宗杲禪師闡揚宗教時。有同時號稱宗師說法。以寂照靜嘿為本者。見士大夫為塵勞所障方寸不寧便為言。令寒灰枯木去。一修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冷湫湫地去。謂此法門可休歇人身心。
師以為如此見解墮在黑山下鬼窟裡。教中謂之昏沉。殊不知這箇猢猻子不死如何得休歇。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不死。如何得休歇。故師每力排之謂之。邪師寂照禪斷佛慧命。千佛出世不通懺悔。
一日室中坐。有鄭昂尚明者持一瓣香來怒氣可掬。聲色俱厲云。昂有一片香未燒在。欲與和尚理會一件事。只如默然無言是法門中第一等休歇處。和尚肆意詆訶。昂心疑和尚不到這田地所以信不及。且如釋迦老子在摩竭提國。三七日中掩室不作聲。豈不是佛默然。毗耶離城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末後維摩無語文殊讚善。豈不是菩薩默然。須菩提在巖中宴坐無言無說。豈不是聲聞默然。天帝釋見須菩提在巖中宴坐。乃雨花供養亦無言說。豈不是凡夫默然。達摩游梁歷魏少林冷坐九年。豈不是祖師默然。魯祖見僧便面壁。豈不是宗師默然。和尚因什麼卻力排默照以為邪非。
師曰。汝曾讀莊子麼。
云。是何不讀。
師曰。莊子云。言而足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終日言而盡物。
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義有所極。我也不曾看郭眾解並諸家註解。只據我杜撰說破汝這默然。豈不見孔子一日大驚小怪道。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汝措大家才聞箇唯字。便來這裡惡口。卻云這一唯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致君於堯舜之上。成家立國出將入相。以至啟手足時不出這一唯。且喜沒交涉。殊不知這箇道理。便是曾子而足。孔子言而足。其徒不會卻問何謂也。曾子見他理會不得。卻向第二頭答他話。謂夫子之道不可無言所以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要之。道與物至極處不在言語上。不在默然處。言也載不得。默也載不得。公之所說尚不契莊子意。何況要契釋迦老子達磨大師意耶。汝要理會得莊子非言非默義有所極麼。便是雲門大師拈起扇子云。扇子悖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鼻孔 東海鯉魚打一捧雨似傾盆。汝若會得雲門這箇說話。便是莊子說底。曾子說底。孔子說底一般。
昂遂無語。
師曰。汝雖不語心猶未伏在。然古人決定不在默然處坐地明矣。汝適來舉釋迦掩室維摩默然。且看舊時有箇坐主喚作肇法師。把那無言說處。說出來與人云。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花。斯皆理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這箇是理與神忽然相撞著。不覺到說不得處。雖然不語其聲如雷。故曰。豈曰無辯所不能言也。這裡世間聰明辯才用一點不得。到得恁麼田地方始是放身捨命處。這般境界須是當人自證自悟始得。所以華嚴經云。如來宮殿無有邊。自然覺者處其中。此是從上諸聖大解脫法門。無邊無量無得無失。無默無語無去無來。塵塵爾。剎剎爾。念念爾。法法爾。只為眾生根性狹劣。不到三教聖人境界。所以分彼分此。殊不知境界如此廣大。卻向黑山下鬼窟裡默然坐地。故先聖訶為解脫深坑是可怖畏之處。以道眼觀之。則是刀山劍樹鑊湯鑪炭裡坐地。一般坐主家尚不滯在默然處。況祖師門下客。卻道才開口便落今時。且喜沒交涉。
昂不覺作禮。
師曰。公雖作禮然更有事在。至晚來入室。師問曰。今年幾歲。
云。六十四。
又問。汝六十四前從什麼處來。
昂又無語。師遂以竹棍打出。次日又來室中云。六十四年前尚未有昂在。如何和尚卻問昂從什麼處來。
師曰。汝六十四年前不可元在福州鄭家。只今這聽法說法一段歷歷孤明底未生已前畢竟在什麼處。
云。不知。
師曰。汝若不知便是生大。今生且限百歲。百歲後汝待要飛出三千大千世界外去。須是與他入棺材始得。當爾之時四大五蘊一時解散。有眼不見物。有耳不聞聲。有箇肉團心分別不行。有箇身火燒刀斫都不覺痛。到這裡歷歷孤明底卻向什麼處去。
云。昂也不知。
師曰。汝既不知便是死大。故曰。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便是這箇道理。這裡使聰明也不得。記持也不得。我更問。汝平生做許多之乎者也。臘月三十日將那一句敵他生死。須是知得生來死去處分曉始得。若不知即是愚人。
昂方心伏。始知無言無說處一切非是。因別參請。未幾頓有所得。

禪宗正脉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法融禪師。一日請四祖道信禪師說真法要。
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常有五人達者。紹汝緣化。祖付法訖遂返雙峯終老。師自是法席大盛。

開示求向大乘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如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難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謂依忘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以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
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恆不壞。建立生長 一切法故。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外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而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恆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
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 故。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恆為作依。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終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滅。不動不變。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妄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密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往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炎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故。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識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麤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往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者。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