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開示求向大乘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如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難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謂依忘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以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
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恆不壞。建立生長 一切法故。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外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而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恆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
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 故。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恆為作依。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終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滅。不動不變。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妄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密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往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炎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故。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識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麤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往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者。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