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一念成佛法要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機前無教。教後無實。今申言之。機前無教者。謂自性情淨圓明體。從本以來性自滿足。雜染不垢。修治不淨。無生無滅猶如虛空。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俱不可得。此不可得者亦不可得。唯為聖智自證之體。宗門所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也。法華會上如來首以放光現瑞。助發實相之義。欲令在會法眾頓了自心。同入普光明智。若在上根利智之士。便於光中了此一事更無餘事。咳唾掉臂無非法華三昧。更何勞彌勒騰疑世尊開口耶。
起信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遺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無二真心即一真法界。為萬法之所因依。一切聖凡依正因果。皆依此無二真心而為其體。故曰。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寂滅湛然故云不生。常住不動故云不滅。所謂常住真心也。既是一真原無諸相差別。而現見有差別者皆是妄念橫生分別。若離妄念則平等大慧。當下現前湛然一心。寧有差別境界之相。
故先德云。一翳在目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恆沙生滅。雖則依於妄念而有種種差別境界。實則法法皆真各住本際。
故云。一切諸法從本以來即是清淨寂滅。非言說。名字。心緣之所能到。
法華經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也。恰於言時全是寂滅體現。奚待言外別求所宣之理也。此清淨寂滅離緣離相之體。如前所云。一切聖凡依正因果之所依。徧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故曰。畢竟平等。雜染不垢。修治不淨。
故曰。無有變異猶如虛空無有二相。
故曰。不可破壞。一切萬法但是一心。不妄不變。故曰真如。此真如絕待之體離一切相。蓋言說名字。但是假設無有真實。心緣但屬妄念了不可得也。然此真如之體。非離言說名字心緣而別有真如之相。其體離相寂滅不可以相取也。但欲因真如之名。以遣名言之執。非謂真如有相可名也。名言既遣。此真如體真實無妄則無可遣。以一切諸法即是一心。而心真如本無妄可遣。故一切法亦即皆真無可遣也。
維摩經云。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待更滅是也。曰言說。曰名字。曰心緣。當處顯現便即當處虛寂。契此真理則無法非真。無法非如。舉手低頭皆成佛道。若執言說名字心緣。為有妄法可遣。今遣此妄以存一心之真。仍是未契於一乘之圓旨也。
問。諸妄皆遣但立一真。何為不可。
答。若真外別有一法才言可立。如因有二數而立一名。今一切諸法全是真如。無二無別。絕對絕對。又何可立耶。是故以如是義。當知一切法不可以名言說。不可以心念取。故名真如。此究竟離相之體唯證相應。故曰。機前無教也。
楞嚴經云。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古德云。若問曹溪旨。不待更揚眉。豈可執文 滯句。如認指以為月耶。
又教後無實者。謂一切眾生從本以來。未嘗離念而現差別諸相。皆由於不達一念之心。是緣起法。依他而起。情計有實即是偏計所執。心外取法馳逐不已。對經巻則徒存紙墨之見。聞教理則轉增分別之思。皆墮邊邪難成正覺。
宗鏡錄云。一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見者。今還將文字對治示其真實。若悟諸法本源。即不見有文字及絲毫發現。方知一切諸法即心自性。則境智圓融色空俱泯。當此親證圓明之際。入斯一法平等之時。又有何法是教而可離。何法是祖而可重。何法是頓而可取。何法是漸而可非。則知皆是識心橫生分別。所以佛祖善巧密佈權門。廣備教乘方便逗會。才得見性當下無心。乃藥病俱消教觀咸息。
法華經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又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金剛經云。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黃葉止啼。故曰教後無實也。
今欲返證本源。不必捨妄求真自作隔礙。蓋一有取捨便違正宗。任爾盡思度量轉於佛智。不能得其少分。若知真妄同源。舉凡十世古今無邊剎海。盡消歸現前一念心性。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執取既離融歸妙性。妙性無性一尚不得。豈猶有二以為相待。
起信論云。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所謂觀無念者。即念無念。即生無生。即滅無滅。了此現前一念之心。本無自性當處便寂。纖塵不立不可言無。萬法齊彰不可言有。空有同時始終一際。因果交徹德用無邊。如帝網之一珠光含千影。如大海之一滴味具百川。一塵徧周於剎海。剎海還攝於一塵。所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能達之者。法法盡合無生之道。念念皆歸無得之宗。舉手低頭。鼓樂歌頌。畫彩聚沙皆成佛道。
普賢行願品云。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如能悟斯玄旨當下圓成。以視其他權教漸修者。何啻日劫相倍。乃知一念成佛方成圓教究竟之玄詮。始暢諸佛出世之本懷。至簡至要。至妙至玄。非宿植良因。曾於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者。於此根本大法尚不得聞一偈一句。更何論於信解受持耶。
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自陳所悟曰。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億劫顛倒當下銷亡。不歷僧祇而獲法身豈非一念便得。可知位雖凡夫。悟則體同諸佛。正可水邊林下長養聖胎。蓋頓悟之初其力未充。難免尚有習氣流注。悟後之修正宜著力。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馬鳴祖師云。「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此皆策人悟後精修至於究竟。勤於福智二嚴不可懈怠。慎勿謂悟得一念成佛之理。便一概撥無修證。反至莽蕩招禍殃也。
又圓教成佛之義。後後之位雖勝前前。而前前之位亦具後後。譬如行走步到家。步步俱到。若無初步之到。則最後之步亦不能到。故一味圓融而觀。則步步皆到家之時。豈可僅歸其功於最後。若無一念之悟。則後之所修所證將為何物。寧免於果不從因之失。悟此一念成佛之理。直下如理護持去。冥心合道去。念念行解相應去。祇此就是做工夫。方知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初後不離一心。本末咸居正位。其理於茲益信。
總之。若無修前之悟。則其本修之因非正。必墮於心外見法之非。若無悟後之修。則其初悟之力未充。難免夫結習未空之患。凡真實見道之人。必自知其行履。如明眼人行路。不至左撞右搕。自然事理圓修正助俱得。其有習氣較重者。仍宜理觀事懺。上祈諸聖冥加定可障滅慧圓。下作羣生依怙。
楞嚴會上。佛於大眾了悟淨圓妙心之後。復以四種律儀安立壇場放光說咒。十二類生。五十五位。七趣升沉。五陰魔事殷勤囑咐誨示諄諄。以使悟後修持不遇障難直趨正果。並使末世眾生依此奉行同歸覺海。道輝古今功垂萬代。嗟呼!日月雙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無人能報諸佛之恩。世人總謂大公無私即是無我。或謂但求饒益於他。但願普利一切。以此解為無我之理。不過說得幾分相似。猶是世間情見。並非見諦之言。灼知佛法中所謂無我也。
華嚴經云。「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所知不可知。一心不思議。」蓋見已是我。何可更見。聞已是我。何可更聞。知已是我。何可更知。例如見色之時。勿謂我今有眼見於色塵。此色塵全是眼也。亦即色塵全是見也。又不得云。我眼由於自心所現稱之為眼。亦不得云。有我能現此心之所現者。何以故。所現即能現也。所現能現本不二也。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也。若執有我眼我心便是我相。如楞嚴經所云。知見立知即為無明之本。一切色全是眼不可更見。亦即一切色全是心不可更見。如謂以眼見色。或謂以心見色。則是以心見心。同於以水洗水便成迷倒。妄於知見之上更立一知見也。色也。眼也。心也。凡夫迷惑妄分別三。復計有我主宰於是三之上。不知三者但是一相。而一相亦復無性可得。豈可更云有我於色眼及心之外。或於色眼及心之中以為主宰耶。色。我也。眼。我也。心。我也。斯即法界之大我也。法界大我非對人以立我也。統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異生同此平等法身。一切法即我。我即一切法。非可於法之前。法之後。法之中。法之外。無狀橫計一我以為之主宰也。知是義者則知無我之理。而證無我之大我也。
釋尊誕生之時周往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之謂我。豈同於世人之所謂我。盡虛空徧法界。無一剎那時。無一芥子處。無一毫末法能出法界。亦無一法得與為伴。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猶如十方虛空將復以何為伴。故曰獨尊。此無伴之獨尊。不可見不可聞不可知。祇如是見。如是聞。如是知而已。若有見。若有聞。若有知。則是以見見於見、以聞聞於聞。以知知於知。何異於頭上安頭。眼上立眼。無有是處。
楞嚴經云。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云云。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此已明白指示。見非是物全是自心。無物非見全是自心。物外無見。見外無物。全物是見。全見是心無二體也。阿難不悟猶復請佛再垂慈誨。佛乃告文殊及諸大眾言。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輿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交殊者。為無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此乃抉出眾生見病之原。分明說破。世人執有自我之見與塵為緣。而有色空之相。遂於唯一絕待之菩提涅槃妙淨明體發明種種妄想。有我之能見。與物之所見。俱是無始我見虛妄所生。豈知見處全真。此見非自然生。亦非因緣於明暗色空而生。亦非明暗諸緣和合而生。此見本即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若說非則成二。若說是亦成二。均不免於我及我所之過矣。唯聞與知亦復如是。
維摩經云。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故知若纖毫許見有二法皆屬識境。即著我及我所。境識俱亡當處全真。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是方契真空無我之理也。
夫空有之義。所該無盡。失其旨者徒修因於曠劫。得其旨者則成道於須臾。空故。有義得成。有故。空理乃顯。照像之有益顯鏡體之空。鏡體之空乃顯照像之有。此有乃全空以成有。故愈有而愈空。此空乃全有以成空。故愈空而愈有。十方剎海空無不徧之處。即有無不徧之處。十世古今空無不徧之時。即有無不徧之時。有無可有不須滅有。斯為妙有。空無可空亦無空相。故號真空。若實有有可有。則其有乃塊然之有。非妙有也。若尚有空可空。則其空乃頑然之空。非真空也。當知斯有。為無有可有之有。有不在空之外也。斯空為無空可空之空。空常徧有之中也。故此有乃無所不空之有也。斯空乃無所不有之空也。有不捨空而有。空不離有而空。此空有之所以稱為妙也。於無有可有之有處。顯其空。於無空可空之空處。呈其有。此空有之所以融於圓也。妙則空有一際。圓則空有性離。
華嚴經云。「若有若無有。彼想皆除滅。如是能見佛。安住於實際。」是故善悟空有之義者。則永離顛倒諸見。直契法性無生之旨。可謂以少方便疾得菩提 矣。
一念無明取於空有二相。是為一切眾生病源。因地倒者還因地起。此一念心雖為迷倒之源亦即解脫之本。豈可捨此別求奇特不思議者。此一念心於真無中。無形叚。無名相。解不能到。言不能及。是為不可思議之真空。此一念心於俗有中。如幻如化。水月鏡花無中顯現。是為不可思議之妙有。所謂一念心性。空有同時具足者。亦不過方便開示。強謂同時。非有二體。而可同時相並。亦非有同時之實法。以容此空有相融也。祇是即法即時。而此即法即時。法爾空有性離。不斷不常。非一非異也。此中玄妙全在當人善巧悟入。
如古德云。「一兔蹲生橫古道。蒼鷹瞥見忽來擒。後來獵太無靈性。猶向枯樁舊處尋。」此極言剎那介爾之心至促至微。雖在目前難睹。瞥有思量。此剎那心即成相續落於境相。猶如獵犬之尋蹤覓影失之久矣。
問。空有二門為當是一。為當是異。
答。不可言一。不可言異。若言是一則性相宛然。非是一也。若言是異。則差別都泯非是異也。因空故言有。因有故言空。若無於有不成於空。若無於空不成於有。空有性離一異俱泯。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唯應智證而已。
問。空有既不可言是一。則一相亦泯。何復說言現前一念。
答。此言一。有其二義。
一謂。此是啟教之一。
二謂。此一是絕待之一。蓋若不假此一。以為啟教方便。則如來大法何由開示。故云修多羅教如標月指。學人要當因指見月。不當執指為月。若執一為世間情謂之一。便執指為月。匪惟不能見月抑且失指矣。此一是絕待之一。無二偶之一。
故云。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從來佛祖之所謂。
一念者。欲教人直了即念無念。如幻如化見幻化。能見所見二俱叵得也。即念無念強名一念。
他如一相者。謂即相無相也。即相無相強名一相。亦名實相。
一法者。即法無法也。即法無法強名一法。亦曰妙法。
一心者。即心無心也。即心無心強名一心。亦曰真心。
一行者。即行無行也。即行無行強名一行。亦曰大行。名異義同。
只一念心一切具足。此一念心本自圓明。本自覺照故稱圓覺。
此一念心終恆不變曰。如。萬法齊現曰。來。故曰如來。
此一念心。諸佛菩薩乃至一切異生之所同踐。故曰大道。
此一念心幽隱難知。含藏一切故曰秘密藏。
此一念心出生萬法。故名心地。所謂一如來有無千百名號也。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體。一切物如。一切名如。故一切名無非如來名號也。
華嚴經云。「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界一切空。是則諸佛見。」
大集經云。「了了見者。知一切法無二相也。」若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誌公和尚云。「眾生不解修道便欲遣除煩惱。不知煩惱本空。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追討。」此一念即是無緣之靈知。古聖稱為眾妙之門也。尋玄之士如之何不思。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學道之人見行俱不可壞。然壞行猶得懺悔更新。壞見則回頭匪易。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有志精修之士必須每日六時禮拜懺悔。求遇明師益友指入正知見。如理修行。方能目足兼資疾速入道。
此古德所以竭力提倡先悟後修也。金剛經首言。降伏住心。圓覺經首言。如來本起因地。大毘盧遮那成佛經首說。住心品。楞嚴經。七處徵心八還辨見。法華經。先照東方開初圓信。凡此圓乘教典其開宗明義。無不首將一心妙法指示當人。使之了悟以為進修之具。今茲所述一念圓頓法門亦復如是。若無上上根人單提直入頓悟圓修。終不執著文言而迷妙旨。亦不捨離方便別求究竟。凡初心入此正宗須貴心行。非徒口說。步步著力念念相應。制心一處永絕餘想。則取證菩提易如反掌。普願法界有情於此一念成佛之圓宗。同生圓信。開圓解。修圓行。證圓覺。共報如來慈恩也。
問。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初祖面壁慧可受衣。誠以真心絕相言思路絕。文字性離。云反效三乘義學廣陳言說。令趣解路塞其自悟之門。
答。執文為解。昧性徇言誠吾呵斥。今茲所述則皆文隨於義。義隨於文。不動一心而說諸法。不壞諸法而顯一心。務使見聞之者因言得旨。頓了自心不作心境對治。直契性相圓通。如窺圓孔之一隙已見無際之空。似飲大海之一漚。已具眾流之水。倘能決定信入可免歷劫之浪修。由茲解行俱圓。不難疾登於覺岸。乃知即念無念。念念盡歸不二之宗。亦復即言無言。言言悉契離微之旨。況夫初心行人。未自省發瑕瑜不辨玉石何分。若非憑借佛言祖教助顯真心。則入道無由邪修可慮。
又因時當末法異學朋興。善友難逢明師罕遇。行人以無瘡而反受傷者比比皆是。所謂我眼本正因師故邪。如此等人尤可哀愍。釋迦已去彌勒未生。末世修行全賴金典玉函以作指南乃免諸過。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能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是以迦葉阿難殷勤結集。馬鳴龍樹造論傳經。達磨以楞伽印心。黃梅以金剛證悟。果使上上根人一聞千悟。則藥病俱消。教觀咸息。本不迷津何勞引路。惟上根罕睹。中士較多。若盡廢方便單提向上之宗。不為曲通一線。即無以析疑辯偽起其信心。遣執破情開其正解。竊慮中下之士皆將絕分於圓宗。故須廣引諸佛之遺教。採取羣經之玄詮。會百川於一滴。飲者即遍嘗夫百川。和眾味唱於一盂。食者即飽餐夫眾味。能令見聞獲益各不唐捐。因言薦道。道非言亦不離言。即教明宗。宗非教亦不異教。庶自證自悟之高賢。既可仰取佛祖之誠言以資印合。即在尋文索義之輩。若能念念返求不已其。上者。解路已正。必有因解得悟之時。而其下者。但能正信無虧。亦賴熏習而成異熟之果。片言寓目已叩佛祖之關。一句染神終成圓頓之種。矧菩薩從初真正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皆是信解地。信解又豈可忽乎哉。
永明大師云。先以聞解信入。後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茲篇之作區區之意。在欲普救末法之弊。以使法界含靈同圓佛智。共續大覺之心燈。所冀今賢後哲如能獲睹斯篇。皆是多生積集福智所致。應生難遭之想。如獲希世之珍。淨意深心殷勤熟覽。一一消歸自己。語語返照心源。但辨肯心自然得入。切勿堅執己解。祇宜藉教顯心。莫辭久久熏修。尤貴斷疑直入。當知圓光匪外。寶所非遙。佛佛相傳傳此心。祖祖相承承此法也。
一切念即一念。故一切法作一法解。一切即一也。一念即一切念。故一法作一切法解。一即一切也。雖知一切念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切念。而亦不壞一念一切一切念之相。故一法作一法解。一切法作一切法解。亦一亦一切也。一念一切念悉皆平等猶如虛空。故一法不作一法解。一切法不作一切法解。非一非一切也。如是超情離見。絕相忘言。百非不能惑。是名無上法王於法得大自在。
釋迦佛傳法偈云。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迦葉祖傳法偈云。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傳法偈云。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
第七祖婆須密尊者付法於第八祖佛陀難提其傳法偈云。心等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第十六祖羅睺尊者付法偈云。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
第二十三祖鶴勒尊者入滅時。眾欲共分舍利起塔供養。臨荼毘訖。尊者忽視身說偈云。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
凡此偈言皆是直指眼前一念心性。離有離無。非一非多。無是無非常存常泯。何內何外不斷不常。匪隱匪顯恆雜恆純。超善超惡互徧互攝。亡中亡邊齊今齊古。圓融超絕體自如如。令人悟之頓得成佛也。
又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云。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知見。知見即于今。
此偈可謂直指無我真際。於一切眾生迷失眼前一念心性者。分明道破至為親切。何則。如前所云。即時即法。即法即時。無有和合無有後先。知即是心。心本是知。非有能知之心。待於所知之法。見即是心。心本是見。非有能見之心。待於所見之法。故云。正知見時。知見正俱是心。不可更謂以心知。以心見也。
又不得謂此知此見之心。屬於能知能見之人。故云。當心即知見。非別有我人。具此知見之心。剎那剎那均是理智現前。正恁麼時。現恁麼法。無我無人。非心非法。十方無壁落。一道自清虛。
故云。知見即于今也。若悟得此偈。則洞達現前一念心性。而我人眾生壽者諸見。莫不當下銷亡入於如來知見。可謂一解千從獲大總持。所有從來佛祖傳心諸偈。以及三藏十二部經莫不一齊了徹。
一切諸法但是緣起。緣起則無有自性。無有自性則諸法各不相知。各不相到。設有二法則有往來。今一切知見皆即是心。心外無有少法可得。一切只是一法。故無法可以相知相到也。
淨名經云。「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是二皆空。」誠以法起之時不言我起。法滅之時不言我滅。諸法無我如何相知。當處出生當處虛寂。如何相到。此皆由於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故彼我俱絕境智雙冥。如楞嚴經言。是文殊者便是有二文殊。今祇一文殊何言是與非是。
又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知見之時正是自心自知。自心自見。此心之與知與見。乃至與一切法。不得判之為二。設執為二則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此是未悟道人一切通病。凡有修持未離我相。便不與菩提心相應。甚至墮於魔網而不自知。故大毘盧遮那成佛經首先誡言。當以菩提心為因也。
又金剛經諄諄垂誨。令離我人眾生壽者四見。而稱通達無我法者真是菩薩。古德云。「直見直聞。即是直道。」若於見上立見。聞上立聞。便是頭上安頭。將心覓心未達無我之理。違於現量之境。沉於我見深坑。欲得菩提無有是處。
如經言。阿難見阿閦佛國。一見之後不復更見。蓋無有二法。即無更見。設復更見則成後念之續。心不住心。究亦無有後念可以相續。惟一切凡夫不識此理。但為虛妄相應所縛。以為前後銜接聯成一片。如急流水遠望一際。寧知前流後流各不相到。前念後念孤明獨立。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其理亦復如是。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此非遏捺折伏使之不生一念也。若作遏捺折伏解。即屬邪修。所以學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誠堪浩歎。了此現前一念性本自空。不待壞之使空。不須滅之使空。不待析之使空。不須推之使空。法爾性空。達此者謂之一念不生也。此一念心性孤明無偶。即是前後際斷。永嘉大師所言斷相續心者。即此斷法也。
又古德云。「祇許一人承紹祖位。不許有第二人。」佛心經品云。「唯有心法至心實際。無有一法攀緣至如來處。」此一念心性本自孤圓明妙。不與萬法為侶。云何許有第二人來繼祖位。云何能以攀緣法至如來處。拈花密旨可謂於此全彰。涅槃妙心是故稱為無等。何以故。無有上故。無與等故。又所謂前後際斷者。非真有前後際之實法可斷也。此但屬一期施設之談。姑約眾生緣慮之心稱之為斷。欲令人了本無生。不於無相續中妄執實有相續耳。
質言之。即緣慮之心其相似有遷流。其體了不可得。但不見一念起處即是前後不續。非實有念可斷。言斷者。欲令人就體消融。得入現前一念心性也。本來此一念心。即念無念。念性尚自空。豈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可得。念性本空。如也。雖空而不無顯現。來也。此一念心性即是如來體性。離此而求佛法。捨此而求佛果。豈非大謬墮於魔外。念性本空無有三世之法。亦即無有無量世之法。則本無過去際可去。本無現在際可住。本無未來際可來。此豈非前後際本自不生。將以何為斷耶。且既無三世無量世之實法。則一念即多劫。多劫即一念。延促由心。求其延促去來之性寧復可得。
法華經云。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大毘盧遮那成佛經云。「自心本不生。心前後際不可得故。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一劫瑜祇行。」是故能知當念性空本無前後可續。所得功德便超一劫瑜祇之行。如此圓頓微妙法門。學道之人如何任其當面錯過。
問。如上宣揚無上法門甚為奇特。甚為希有。我今承此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惟一念成佛其理微密。真參實究方能悟入。頗慮取相凡夫仍懷疑惑。未能信受反至破法墮於大坑。請再廣引經文祖語以為證明。庶見者聞者咸於最上圓乘。生決定信。
答。善哉子之請也。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云。一念之間悉包法界。又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又云。一念中普現無邊劫。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又云。如來神變無量門。一念現於一切處。又云。汝觀如來於往昔。一念供養無邊佛。又云。一念心中轉法輪。普應羣情無不徧。
如來現相品云。三世所有一切劫。一剎那悉能現。知身如幻無體相。證明法性無礙者。
問明品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賢首品云。無有分別無功用。於一念頃徧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無量方便化羣生。
梵行品云。若諸菩薩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十地品云。於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一切如來眾會為眾上首。
普賢行願品云、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楞伽經云。寂滅者名為一心。又云。不了心及緣。則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
大集經云。了了見者知一切法無有二相。又云。住一心中能知一切眾生諸心。觀察眾生心悉皆平等。
楞嚴經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又云。是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又云。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仁王經云。能起一念清淨信者。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無邊恆河沙劫一切苦難。不生惡趣。不久當得無上菩提。
大涅槃經云。菩薩了知一切眾生皆歸一道。又云。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量得一切生死。
維摩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月燈三昧經云。一念能了知一切眾生念。眾生即是心。心即是如來。
陀羅尼經云。無有一切諸法。是名一字法門。
圓覺經云。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又云。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進趣大乘方便經云。一真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
十地經云。三界虛妄但一心作。
法華經云。觀諸法性無有二相。又云。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又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又云。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云。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云。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又云。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又云。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又云。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又云。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又云。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又云。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
大智度論云。除一實相外。其餘盡成魔事。
華嚴論云。契一念相應。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覺。又云。不如悟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寶藏經云。一切如幻其幻不實。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誌公和尚道體不二歌云。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追討。大道只在目前。迷倒凡夫不了。
永明大師云。即於一念生死心中。能信有諸佛不思議事甚為難得。又云。若悟入宗鏡中。則成佛不離一念。若謂前念是凡。後念是聖。此猶是別教所收。今不動無明全成真覺。故曰圓教。又云。如今一念才起。了不可得無有處所。是過去佛。過去不有未來亦空。是未來佛。即今念念不住是現在佛。但一念起時莫執莫斷。不取不捨。則三際無蹤。一念圓具十法界。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之法。若能如是而達者。則念念相應念念成佛。凡聖悉等今古皆齊。又云。若能了生無生知念無一異相。達此無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台宗各書已詳言之。
永嘉大師證道歌云。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澈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珠非內外。
傅大士頌云。還原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後。一念一時修。
千頃和尚云。只為眾生從無始劫來。瞥起一念從此奔流不已。所以佛出世來。令滅意根絕諸分別。一念相應便成正覺。
惟政和尚云。一念得心頓超三界。
古德云。不得一法稱曰傳心。又云。安知一念蒙光處。億劫昏蒙滅此時。
以上不過約略引證。其他眾多曷勝枚舉。況夫舉要言之。十方諸佛歷代祖師。若捨此現前一念心性。即無可說之法。即無可傳之心。凡所謂一法。一相。一性。一心。一道。一句。一音。一智。毛端。微塵。剎那各語。皆指此現前一念心性而言也。
又釋迦如來一代時教。華嚴一經。最尊最勝至大至圓。極廣極深惟玄惟妙。此純音無塵之圓乘。全是欲令眾生於一念自心中。頓見如來廣大智慧證窮法界也。惟其如是。故是經稱為諸經之王。書寫讀誦福德徧於虛空。解義受持聖果成於俄頃。龍天擁護感應非輕。豈有智人不加崇奉。
所謂自心尋求者。須真了悟自心二字究係何指。曰自心者。謂不依他而起之心也。謂無所住而生之心也。依他而起有住而生。此但是前塵緣影分別之妄識。而非離緣絕相圓明普照之自心也。
楞嚴經云。「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右德云。「學道之人貴識心。細中之細最難尋。可外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是佛心。」此偈可謂善識自心矣。
行人每於自心二字作吾心。我心解。此是顛倒妄見如空中華及第二月。亟宜回頭猛省。次應了悟尋求之義云何。夫尋求者。非用妄心分別卜度籌量推想。而謂之求也。
維摩經云。「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
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無求之求是為真求。法法不相知心心不相到。豈可以法求法以心求心。猶之騎牛覓牛轉增迷悶。然此無求之求。非是莽莽蕩蕩撥無修證。謂之無求。祇是體此離塵離緣。不依他起之自心觀行相應。說名為求。此不依他而起之自心。本無貪著。今即心隨順自性而行施。非有能施之人。起心而行所施之法也。
自心本無染污。今即心隨順自性。不持不犯而行戒。非有能戒之人。起心而持所戒之法也。
自心本無違逆。今即心隨順自性而行忍辱。非有能忍之人。起心而行所忍之事也。
自心本來無雜無退。今即心隨順自性而行精進。故云。知心本不生。精進無有涯也。
自心本寂並離寂想。今即心隨順自性而住禪定。故云。禪定持心常一緣也。若以禪為能持。心為所持。即是異緣。而非一緣矣。
自心本自神鑒。今即心隨順自性而顯智慧。故云。智慧了境同三昧也。境現全是智現。智如境如。只如如智。緣無相之境。如如境。相無緣之智。境智如如不可思議。是為了境同三昧也。
是故菩薩念念常以萬行。莊嚴自心。念念常以捨離一切。廣大自心。念念常以性戒。潔淨自心。
念念常以忍辱。坦蕩自心。念念常以一相。精進自心。念念常以寂定。安住自心。
念念常以無依智慧。朗耀自心。念念常以善巧方便。磨瑩自心。念念常以殊勝行願。攝受自心。
念念常以止觀。寂照自心。念念觀一切法。無非自心。自心與一切法無二無別。亦無無二之相。心即諸法。諸法即心。若於一法中起毫末見者。即不如實。即失自心。即失菩提。
若謂心生諸法如根生幹。幹生枝。枝生葉次第生起者。此則有縱之失。若謂心含諸法並列而生。如枝幹並起者。此則有橫之失。當知不生之生。非縱非橫。不並不別。
無有一法在於心外。亦無有心在於法外。無有一法在於心中。亦無有心在於法中。
知無一法在於心外。亦無有心在於法外者。則無縱之失。
知無一法在於心中。亦無有心在於法中者。則無橫之失。祗是法全是心。心全是法。如波全是水。水全是波。無能生者。無所生者。故曰。菩提心生。是真無生無不生也。
如是知者。方是以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也。方是如實知自心也。方是以菩提心為本修因也。
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云云云。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諸佛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云云云。
試觀善財童子徧參諸善知識。於一一善知識前。必先自陳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即明告未來世眾生。不如實知菩提心者。則不能親近善知識。則不能行菩薩行。則不能生如來家。則不能承事十方諸佛。則不能聽聞受持諸佛妙法。則不能成就出世善根。則不能出於生死險道。則不能為一切眾生作大利益。可歎世人不察。祗以希求作佛便謂已發菩提心。轉增生死結業。夫希求作佛。此為凡夫向道之動機固屬可嘉。然須由希求作佛之志向。進而尋求菩提心以為本修因乃免諸過。非可逕執此希求佛果之心。以為即是菩提心。反至增長無明邪見也。何則。此一念希求之心即是貪染。與尋常忻榮慕盛之心究屬相類。堅執此心以為修行。以妄增妄。其貪著之心潛滋暗長猶不自覺。日為魔伴。尚謂我將成佛。哀哉。行人慧眼未開。若妄執己見己解。便是魔所攝持。自身全是魔身豈待他魔來著。楞嚴會上釋迦如來。首為七處徵心指示二種根本。次則八還辯見。於五陰。十八界。七大。以及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之因由歷歷剖析。令諸大眾審察因地發心及煩惱根本。又慮一切眾生。疑為身心二相既皆是幻。云何以幻修幻。故復為比較六根功德。擊鐘驗常。綰巾示結。使知因地倒者還因地起。因心迷者還因心悟。並勅二十四聖自陳圓通。以示五陰。七大。十八界。門門皆可入道。再勅文殊揀擇一番。繼以四種律儀應先戒除殺盜淫妄。由是放光說咒誨示安立壇場之法。猶慮末世行人不知一念心性即具十二類生。猶見有心外眾生。故歷歷舉示不憚繁述。又慮行人但執頓悟之理。而廢漸次之事。將不免於習氣流注。再為指示三種漸次。以及五十五位之進修行相。繼之以七趣。六欲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使知升沈之根源。受報之業相。最後則縷述五十陰魔之相。必期於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始稱究竟。 以使行人自知審察其修證之是否如實。得以遠離魔事。設不識菩提心相。以為持咒行法即無魔事發生。則世尊誨示安立壇場之後。此楞嚴一經即可終巻。何為金口丁寧。必以審察邪正殷勤付囑耶。魔能壞一切印。不能壞實相印。一切天魔皆能幻身作佛迷惑行人。若不知以實相之理勘之。未有不墮羣邪者。何謂實相。如實知自心即是實相。
祖師云。「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今此一篇反覆敷陳。無非於無說無示之中說示菩提心相。凡初心行人不問其修禪。修淨。修教。修密。皆須先於菩提心相如實省發。方免有認賊為子之害。果能一念相應。 則一切佛法疾得現前。無功之功。功齊諸聖也。
問。如實知自心者。云何境界。
答。非有境界非無境界。雖非以空空無境界為悟。亦非以奇妙有境界為悟。唯證乃知不可懸揣。至於行人善根發時。若覺六根通利。觀慧轉明心性轉顯。如鳥出籠不倚不著。漸入微細智慧。如是方為善境。然亦不可生歡喜心。或生有所得心也。生歡喜心則著歡喜魔。生有所得心則著我慢魔。必招邪果為害匪淺。慎之慎之。
問。茲篇所述皆是囊括群經之要旨。純演一乘圓音。直指普門法眼。今不曰真語。而曰幻語。竊恐根淺智劣之流見之而生輕慢之心。聞之不起隆重之想。
答。子亦知幻之為義乎。
毗婆尸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尸棄佛偈云。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毘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云。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迦葉佛偈云。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佛偈云。幻化無因亦無生。皆即自然見如是。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生無所畏。
諸佛傳心不離之幻。執幻則隨生死之流。了幻則順涅槃之道。
華嚴論云。「不見十力空如幻。雖見非見如盲覩。分別取相不見佛。畢竟離著乃能見。」
又云。「智慧巧方便了世皆如幻。而能現世間無邊諸幻法。」
又云。「諸業從心生。故說心如幻。若離此分別。普滅諸有趣。譬如工幻師。普現諸色像。徒令眾貪樂。畢竟無所得。世間亦如是。一切皆如幻。無性亦無生。示現有種種。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眾生不異幻。了幻無眾生。眾生及國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無餘。一切皆如幻。幻作男女形。及象馬牛羊。屋宅池泉類。園林華果等。幻物無知覺。亦無有住處。畢竟寂滅相。但隨分別現。菩薩能如是。普見諸世間。有無一切法。了達悉如幻。眾生及國土。種種業所造。入於如幻際。於彼無依著。」
日本弘法大師云。「願我以此幻化身業。願我誦此幻化真言。願我化此幻化有情。願我證此幻化菩提。」是故若了知如幻之一心。則悟甚深緣起。三世五陰當體凝寂。一切眾緣所生之法本無自性。如幻如化。寧有一法足以當情。自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終日言而未嘗一言。終日見而未嘗一見。無功而一切自辦。無為而一切皆成。蓋見一念之本際者。凡所施為悉與道合。凡所言說悉與宗通。 彼凡夫之著能所。小乘之滅能所。皆未知法性如幻無根無實耳。能所平等同於幻化。何由執著。何須滅證。此一念心本無能所。能所盡處名為見性。徧一切時。徧一切處。徧一切法。平等平等無二無二。如是悟者名為能所盡處。
問。然則莫不斷滅否。
答。諸幻無性。住尚不得。云何斷滅。隨時而不在時。隨方而不在方。超太虛之虛。極萬有之有。欲取則手遍虛空。云何自捉。欲捨則經行坐臥常在其中。此如幻不思議解脫法門。千聖同轍決定無二。但須一念相應。何煩累劫多聞。
問。悟幻即佛。理義幽玄。若非上根驟難信入。仍乞再立一名。俯為中下之機。助其聞思之慧。
答。子言良然。亦名。一念成佛法要可矣。
問。今解此一念成佛之理。專修淨土如何。
答。善哉善哉。子能如是何殊古佛出世。安樂集云。「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除滅。」
楞嚴經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入海之船乘順風而速濟。似輪王之子甫墮地而稱尊。可謂應念而覲彌陀。剎那便生淨土矣。
問。徧一切時。徧一切處。徧一切法。平等平等無二無二。是為能所盡處。此義幽玄離微乃知。竊恐初心行人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此一相三昧仍生迷悶。惟願不捨大慈假說方便。令其疑盡惑消。圓悟如來知見。
答。一切諸法其性無二。匪色與眼為對。無聲與耳為緣。色虛眼虛。虛虛何見。聲寂耳寂。寂寂何聞。虛不覩虛故曰無見。寂不聽寂故曰無聞。無見之見。見徧十方。無聞之聞。聞通一切。方見之際不得眼亦不得色。全是見性了了而如如。當聞之時不得耳亦不得聲。全是聞性惺惺而寂寂。何則。色眼與見。體非有二。聲耳與聞。性常是一。息見聞於一心。歸一心於無性。即知空而常用。用而常空。非心生根非心生塵。非根生心非塵生心。非心根塵和合而起。非根塵二和合生心。根塵即心法性常徧。即心性常徧心即根塵。心性恆周即法性恆周。心法無二。無二亦無。心法平等平等亦平。此法界法爾之理。若有一剎那時不徧。及有一芥子處不徧者。則成斷滅。則失圓常。是故舌徧虛空無從開口。 身周法界莫自覩形。猶如滿瓶之水不得增減絲毫。恰似十五月輪無可盈虧一線。倘入斯宗智齊大覺。敬告十方善信亟宜當下知歸。一車若阻一切車悉滯於長途。一念若通。一切念齊趣於覺海。未信者宜生正信。已信者宜勤觀行。捨盡聖凡之見。息盡取捨之情。但向非空非有無住無依之一念。痛下工夫。似從絕壁之巔懸崖之頂。放身直下。更不顧後慮前。境智俱亡。亡亦叵得。設不如是皆非究竟。或貪玄妙。或冀神通。必作魔民難為佛子。浮心巧見欲遊如來大寂滅海。是猶南轅而欲至燕。北行而欲至粵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