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世尊入諸佛甚深三昧。如實諦觀諸法性相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除諸重擔度三有險道。滅無明得真明。拔邪箭斷渴愛。成法船撃法鼓吹法螺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惡業示于福田。我今當觀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以身得為以心得。
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作如草木瓦石。四大所造從父母生。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必歸敗壞無常磨滅。
而是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說。無形無色無定無相。無向無入無道過諸言說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亦無所得亦無戲論。無問無示無有文字無語言道。
若以心得心從眾緣生。眾緣生故空如幻。無處無相無性亦無所有。於是中得菩提者。所用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皆空但有名字。以世俗故而有言說。是皆憶想分別實無所有。無有根本亦無體相。無受無著無染無離。一相所謂無相。是故於此法中無有得者。無所用法亦無菩提。如是通達是則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中立佛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發心。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當隨菩提相而發其心。
世尊。菩提相者當云何說。
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世俗法。語言道斷減諸發無發。是發菩提。文殊師利。是故菩薩應滅諸發發菩提心。無發是發菩提。發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實際。無分別不緣身心。是發菩提。不著諸法增不減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中響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


                              圓頓心要終

大寶積經破二乘相品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今更以不受具戒則名真出家。如是教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持禁戒。如是則為真實持也。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諸法悉無所取。故無可持。云何此戒而獨有持。天子。戒若可持則持三界。天子。於汝意者以何為戒。
善住意言。大士。若能具足波羅提木叉者。是名為戒。
文殊師利言。天子。云何名為波羅提木叉。
善住言。大士。所謂持身及以口意三業具足。是則名為波羅提木叉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今是現前何處有是身業可作。如是過去未來亦無有作。彼皆無作。有像貌可得言有。或青或黃或赤或白及頗梨色耶。
善住意言。不也大士。
文殊師利言。天子。彼名何等云何而說。
善住意言。彼名無為實不可說。如是乃至意作亦然。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彼無為者可作為乎。
善意言。不也大士。
文殊師利言。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斯說。彼若不持名真持戒。天子。若言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者。為學實際當如是知。無所持故言增上戒學。無所知故言增上心學。無所見故言增上慧學。如是心不分別故。不憶念故。不生殊異故名最上心學。如心學戒慧亦爾。
天子。若不得心則不念戒。若不念戒則不思慧。若不思慧則無復起一切疑惑。既無疑惑則不持戒。若不持戒是則名為真持戒也。
天子當知。彼持戒者則無所欲。無所欲則無退還。無退還故彼則清淨。彼清淨故則故解脫。彼解脫故則得精進。彼精進故則無有漏。彼無漏故則住正行。住正行故則無像貌。無像貌故即是虛空。何以故。以彼虛空無形相故。是故天子。若有人能如是學者則為不學。彼無學故則為真學。於何處學謂無處學。云何無處。謂空平等。天子。若能正住空平等者。是則名為真住戒學。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人能作如是出家如是受具。我復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受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篤信檀越供養眾具。而能於中不起分別不念報恩。是乃名為清淨持戒。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所謂若人取彼施者、受者、財務三事故是為報恩。又若見彼是為報恩。若思惟彼是為報恩。若分別彼是為報恩。天子。若不見彼不取彼。不思惟彼不分別彼者。有何可報。何以故。以從本來畢竟清淨如是報故。
天子。彼若取若見。若思惟若分別及念報者。是謂凡夫非阿羅漢。所以者何。是諸凡夫於一切時常行取著思量分別。此受彼與彼垢此淨。以是分別故有報恩。
云何報恩。謂諸凡夫於生死有取後生身。是故於彼欲行報恩。天子。諸阿羅漢不受後有畢竟不見。不思量不分別無有此彼。更不受身。當於何處而報恩也。
天子。若受彼施當行三淨然後乃受。何謂三淨。
一。不見己身即無施者。二。不見他人即無愛者。三。不見財務即無施事。
天子。如是三淨則畢竟淨。如斯淨已復何用報。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是說。若受三千大千世界篤信檀越一切眾具。不分別不念報者。是名世間真勝福田。是真出家。是淨持戒。
時彼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何等名為禪行比丘耶。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彼比丘於一切法但取一行。極隨順者。所謂無生。是為禪行。
又復無有少法可取。是為禪行。
又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諸法。如是平等是為禪行。
天子。如禪行者乃至無有一法相應。無合無散是為禪行。
爾時彼會大眾多有無量百千眾生咸有疑心。今此文殊師利所說如是。如何得與聖說相應。所以者何。世尊恆說。若人能入三解脫門名為涅槃。又如佛說。若有修行三十七種助菩提法便證涅槃。然而今者。文殊師利更如是說不應修是助菩提行。亦莫入彼三解脫門。將非文殊師利虛妄說耶。
於是文殊利知諸比丘及以眾會咸皆有疑。即語尊者舍利弗言。大德。汝於今者最可證信世尊記。汝智慧第一。大德。汝於何時證離欲法。且當證法時豈不見四諦耶。
舍利弗言。不也。
豈不修三十七助菩提分法耶。
曰。不也。
豈不入三解脫門耶。
曰。不也。大士。我於爾時乃至無有一法可見可除可證可選擇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為無生無言是空。若是空者有何可證。
說此法時。眾中有三萬比丘於法漏盡心得解脫。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大寶積經文殊授記會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發菩提心來為幾時耶。
文殊師利言。止。善男子。莫生妄念。若有於無生法中說如是言。我發菩提心。我行菩提行為大邪見。善男子。我都不見有心發向菩提。以不見心及菩提故是故無發。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都不見心是何句義。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是都不見說名平等。
又問。云何說為平等。
答言。善男子。如是平等以種種性皆無所有。彼彼諸法一味故說。一味說者所謂離故。無染無淨。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無我無受。不取不捨。如是說法不念我說亦無分別。善男子。於此平等法中了知修行是名平等。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入此平等。都不見有種種界若一若多。於平等中不見平等。於相違中不見相違。以彼本來性清淨故。
爾時師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文師利不肯自說發心久近。此諸大眾皆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是甚深忍者。於甚深忍中菩提及心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是故不說。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已滿足十地及如來十力。一切佛法悉皆圓滿。何故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無有圓滿諸佛法已更證菩提。何以故。已圓滿故不應更證。
師子勇猛言。云何圓滿諸佛法耶。
答言。佛法圓滿如真如圓滿。真如圓滿如虛空圓滿。如是佛法真如虛空亦無有二。善男子如汝所言。云何圓滿諸佛法者。如色圓滿乃至識圓滿。佛法圓滿亦復如是。
師子勇猛言。何者是色等圓滿。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汝所見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非常非無常。彼有增減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減是名圓滿。云何圓滿。若於諸法不能了知則生分別。若能了知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增減。若無增減此則平等。是故善男子。若見色平等即是色圓滿。受想行識及一切法圓滿亦復如是。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得法忍來無一念心願成正覺。而今何故乃勸餘人令向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實不曾勸一眾生令趣菩提。何以故。眾生無所有故。眾生性自離故。若眾生可得則令向菩提。既不可得故無所勸。何以故。平等無分別故。非以平等而求平等亦無所起。是故常說。應觀諸行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是名平等。則是性空。於性空中而無所求。
善男子。如汝問我得忍己來。無一念心當得菩提者。善男子。汝見彼心耶。而以此心得菩提耶。
師子勇猛言。不也。文殊師利。何以故。以心非色不可見故。菩提亦爾但是名相。若心名。若菩提名皆無所有。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如汝說我不生一念得菩提者。是密意說。何以故。以心本來無有生故。是故無生。既無有生何得何證。
師子勇猛問言。云何名為平等證入。
答言。於諸法中無繋著者名平等證。言證入者。彼微細智亦不生滅。與真如無異無可分別。是名證入。
若正見修行者於平等中無一法可得。離種種性亦不著一。是名證入。
若以身證諸法無相。明了彼相所謂無相。而於身心亦不執著。是則名為圓滿證入。
師子勇猛問言。云何名得。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以世間言說名之為得。諸聖所得非言能說。何以故。法無依止離言說故。復次善男子。以無得為得。亦非得非不得說名為得。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須菩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今說此菩薩所行。非諸世間所能信受。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今為欲令諸眾生永出世間。說諸菩薩了達世法出離之行。
須菩提言。大士。何者是世法。云何名出離。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世間法者所謂五蘊。其五者何。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如是諸蘊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化。是故此中無有世間亦無諸蘊。及以如是言說名字。若得是解心則不散。心若不散則不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五蘊法者以因緣有。因緣有故則無有力。無力則無主。無主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則無受取。無受取。無受取則無執競。無執競則無諍論。無諍論者是沙門法。沙門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響。若能了知一切諸法如空中響。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此五蘊法同於法界。法界者則是非界。非界中無眼界。無色界。無眼識界。無耳界。無聲界。無耳識界。無鼻界。無香界。無鼻識界。無舌界。無味界。無舌識界。無身界。無觸界。無身識界。無意界。無法界。無意識界。此中亦無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有為界無為界。我人眾生壽者等。如是一切皆無所有。定不可得。若能入是平等深義。與無所入而共相應。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說是法時。會中比丘二百人永盡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決定毗尼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文殊師利在大眾中前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究竟毗尼。誰受毗尼。
佛告文殊。若諸凡夫悉能了知一切諸法究竟毗尼。如來終不演說毗尼。以不知故。如來爾時為令覺知一切諸法究竟毗尼。漸次為說諸毗尼。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於此解說毗尼決定之義而無所說。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今應當解說究竟毗尼之法。此優波離欲得聞於毗尼之義。
爾時文殊師利語優波離言。一切諸法究竟無垢能自調心。乃能得見究竟毗尼。
一切諸法無有諸纏淨其本性。乃能得見究竟毗尼。
一切諸法無有染汙我不可得。乃能得見無悔毗尼。
如如真實億萬法門欣樂修學。乃能得見清淨學戒。
一切諸法無有分別無縛無解不作思惟。乃能得見無有縛者。
一切諸法無住無染不作留住。乃能得見諸法清淨。
一切諸法住虛空際離諸處所。乃能得見所作清淨。
一切諸法逮無鬥諍。前際後際不可得故。乃能得見三世平等。
一切諸法離諸施設心無所行。乃能得見斷於疑結。
優波離。是則名為究竟毗尼法界。諸佛世尊從此得道若。能籌量觀察此法。是名善學逮最勝戒。若不觀此法。是則不名深入如來所學之法。

入法界體性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文殊師利言。汝知法界耶。
文殊答。如是世尊。我知法界即是我界。
佛復問文殊師利。汝知世間耶。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幻化人所作處是世間處。世尊。世間者但有名字無實物可見。說名世間行。世尊。然我不離法界見於世間何以故。無世間故。
如世尊問言。世間何處行者。所謂色性不生不滅。彼行亦不生不滅。如是受想行識。此識性不生不滅。如是行亦無生無滅。世尊。如是一相所謂無相。
佛復問言。文殊師利。汝登不作是念。若現在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當滅度耶。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豈可法界有已修集未修集也。法界既無修集云何得有滅不現耶。
佛言。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過去諸佛如恆伽沙等已滅度。汝豈不信耶。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信諸如來皆已涅槃。彼出處故。
佛言。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欲使諸凡夫死己更生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尚不見有凡夫。何有更生耶。
佛問文殊師利言。汝於佛前樂聽法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亦不見樂不樂相。
佛言。文殊師利。汝登不樂法界耶。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我不見有一法非法界者更何所樂。
佛言。文殊師利。若慢者聞汝說生大恐怖。
文殊師利言。世尊。若慢者生怖。實際亦生恐怖。其實際不恐怖故。即一切諸法皆無恐怖。以無修作故此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性不壞是故名金剛句。世尊。如來不思議句是諸法不思議。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復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無思故是金剛句。世尊。諸法是菩提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復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法無所有但有名字言說。諸法無此無彼皆無所有。此彼無所有者即是如。若是如者則是真實。若是實者彼則是菩提。是故得名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諸法是如來境界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自性本來寂靜故是金剛句。
佛告文殊師利。汝可喚阿難陀比丘來。令受持此法本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於中不見有一法可說可聽。世尊。我實不見一字有其說處。何有多句而可持乎。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善說此語。真是法界實際。

佛說如幻三摩地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勝華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五神通。得如幻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諸有眾生善根成熟、即以自神力如應現化。隨諸眾生所起信解即為說法。而令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勝華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勝華藏。杜汝今善問是義。汝於過去已曾親近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深種善根。而復能為一切眾生起悲愍心。汝應諦聽今為汝說。
于是勝華藏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勝華藏。當知有一法若菩薩摩訶薩能具足者。即得如幻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諸有眾生善根成熟。即以自神力量如應現化。隨諸眾生所起信解即為說法。而令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勝華藏。所言一法者。謂無依止法。若菩薩摩訶薩成將就此法已。乃至遍三界中不作依止想。若內若外悉無依止。由如是故即具正見。以正見故得正相應及正所行。是故獲得無障礙慧。慧無礙故心 亦無礙。於無礙心中即起正行。
勝華藏。云何菩薩能起正行。謂了一切法悉從緣生。於緣生法中無有少法而實積聚。何以故。以彼諸緣皆不實故。是中云何有法可生。若法緣生即是無生。是故一切法皆悉無生。菩薩若能無實了知一切法無生。即得成就諸菩薩道。所有一切眾生根欲及事。能以悲心而悉隨入得深信解。了知一切法悉如幻化。乃至分別一切法皆是化事。以彼分別畢竟空故。而一切法亦復皆空。如是知已即得如幻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乃至能令眾生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菩薩問法身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文殊問佛。持何法教學。
佛言。我所教不壞色痛痒思想生死識。無所壞亦不教壞淫怒癡。令得不可計數法。以是法教作佛道者。我用是故自致得佛。
佛語文殊。無所壞法故致佛。無所得法能成佛。佛者則法身。諸種力無所畏悉法身之所入。所以者何。莫能分一身者而為法身。法身無有數。何以故。不言是凡人是不凡人。法身等無差特無所散。身是為法身。譬如四瀆悉歸於海合為一味。若干名法為一法身。諸所有種各各有名。合會聚之名曰穀。若俗事道事悉合為一法身。所以者何。不可指示是為俗事。道事亦不可說。是俗事身是為法身。亦不可見視。如我所說法身。其有信二。知者所作眾惡悉以除盡。
文殊言。於法身亦不見。生天上亦不見。在人間亦不見。在三道亦不在泥洹。
佛語文殊。今若所說乃爾。若有人問汝者。佛現說有五道何當以解之。
文殊言。譬若如人臥中見人泥犁。若作禽獸薜荔。上在天上若在人中。覺則無所見。其法身無所著。所以者何。但有數故。數者墮俗。若羅漢辟支佛上至佛俱等一法身。所以者何。不可分別故。譬如若干種寶可別知。法身而不別。所以者何。不可別故。無生無死故。法身無所生無所滅。所以者何。常住故。亦無有垢亦無有淨。所以者何。無有過者。亦無脫亦無所脫。佛者無所不知。
復問文殊。知法身不。
文殊言。若得者可知。
佛問文殊。乃知世間所在處否。
則言。知。
佛言。何所是。
文殊言。其化人處世正是世間者。但有名求如毛際。而無為我說者。其世亦不離法身。
佛復問。世所在何所。
文殊言。譬如雲所在無所在。亦不嬴亦不強。是則世世之相。
佛問文殊。汝謂我滅不。
文殊言。不。何以故。法身無有生。若有生乃有滅。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