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4日 星期二

清涼澄觀國師心要法門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無住。無住心體靈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
該攝內外能廣能深。非有非空不生不滅。求之不得棄之不離。
迷現量則惑苦紛然。悟真性則空明廓徹。雖即心即佛唯證者方知。
然有證有知則慧日沉沒於有地。若無照無悟則昏雲掩蔽於空門。
但一念不生前後際斷。照體獨立物我皆如。直造心源無智無得。不取不捨無對無修。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待。若求真去妄如避影以勞形。若體妄即真似處陰而影滅。
若無心忘照則萬累都捐。若任運寂知則眾行圓起。
放曠任其去住。靜鑑見其源流。語默不失玄微。動靜豈離法界。
言止則雙忘知寂。論觀則雙照寂知。語證不可示人。說理非證不了。
悟寂無寂。真知無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雙融之中道。
無住無著。莫攝莫收。是非兩忘能所雙絕。斯絕亦絕般若現前。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本來具足。然本寂不能自見。實由般若之功。
般若之與智性翻覆相成。本智之與始終兩體雙絕。證入則妙覺圓明。悟本則因果交徹。
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證真無一塵而非佛國。
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眾生炳然齊致。
迷則人隨於法。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人人一致而融萬境。
言窮慮絕何果何因。體本寂寥孰同孰異。唯忘懷虛朗消息沖融。
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鏡像照而常空矣。

誌公禪師大乘讚頌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大道常在目前  雖在目前難睹  若欲悟道真體  莫除聲色言語
言語即是大道  不假斷除煩惱  煩惱本來空寂  妄情遞相纏遶
一切如影如響  不知何惡何好  有心取相為實  定知見性不了
若欲作業求佛  佛是生死大兆  生死業常隨身  黑闇獄中未曉
悟理本來無異  覺後誰晚誰早  法界量同太虛  眾生智心自小
但能不啟吾我  涅槃法食常飽

妄身臨鏡照影  影與妄身不殊  但欲去影留形  不知身本同虛
身本與影不異  不得一有一無  若欲存一捨一  永與直理相疎
更若愛聖憎凡  生死海裡沉浮  煩惱因心故有  無心煩惱何居
不勞分別取相  自然得道須臾  夢時夢中造作  覺時覺境都無
翻思覺時與夢  顛倒二見不殊  改迷取覺求利  何異販賣商徒
動靜兩忘常寂  自然契合真如  若言眾生異佛  迢迢與佛常疎
佛與眾生不二  自然究竟無餘

法性本來常寂  蕩蕩無有邊畔  安心取捨之間  被他二境迴換
歛容入定坐禪  攝境安心覺觀  機關木人修道  何時得達彼岸
諸法本空無著  境似浮雲會散  忽悟本性元空  恰似熱病得汗
無智人前莫說  打你色身星散
大道不由行得  說行權為凡愚  得理返觀於行  始知枉用工夫
未悟圓通大理  要須言行相扶  不得執他知解  迴光返本全無
有誰解會此說  教君向己推求  自見昔時罪過  除却五欶瘡疣
解脫逍遙自在  隨方賤賣風流  誰是發心買者  亦得似我無憂

聲聞心心斷惑  能斷之心是賊  賊賊遞相除遣  何時了本語默
口內誦經千卷  體上問經不識  不解佛法圓通  徒勞尋行數墨
頭陀阿練苦行  希望後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聖 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夢裡渡河  船師渡過河北  忽覺牀上安眠  失却渡船軌則
船師及彼渡人  兩個本不相識  眾生迷倒羈絆  往來三界疲極
覺悟生死如夢  一切求心自息

眾生不解修道  便欲斷除煩惱  煩惱本來空寂  將道更欲覓道
一念之心即是  何須別處尋討  大道祇在目前  愚倒迷人不了
佛性天真自然  亦無因緣修造  不識三毒虛假  妄執浮沉生老
昔時迷日為晚  今日始覺非早  我自身心快樂  翛然無善無惡
法身自在無方  觸目無非正覺  六塵本來空寂  凡夫妄生執著
涅槃生死本平  四海阿誰厚薄  無為大道自然  不用將心畫度
菩薩散誕靈通  所作常含妙覺  聲聞執法坐禪  如蠶吐絲自縛
法性本來圓明  病愈何須執藥  了知諸法平等  翛然清虛快樂

法性本無青黃  眾生謾造文章  吾我說他止觀  自意擾擾顛狂
不識圓通妙理  何時得會真常  自疾不能治療  却教他人藥方
外看將為是善  心內猶若豺狼  愚人畏其地獄  智者不異天堂
對境心常不起  舉足皆是道場  佛與眾生不二  眾生自作分張
若欲除却三毒  迢迢不離災殃  智者知心是佛  愚人樂往西方
世間諸法如幻  生死猶若雷電  法身自在圓通  出入山河無間
顛倒妄想本空  般若無迷無亂  三毒本自解脫  何須攝念禪觀
只為愚人不了  從他戒律決斷  不識寂滅真如  何時得登彼岸
智者無惡可斷  運用隨心合散  法性本來空寂  不為生死所絆
若欲斷除煩惱  此是無明癡漢  煩惱即是菩提  何用別求禪觀
實際無佛無魔  心體無形無段

我今滔滔自在  不羨公王卿宰  四時猶若金剛  苦樂心常不改
法寶踰於須彌  智慧廣於江海  不為八風所牽  亦無精進懈怠
任性浮沉若顛  散誕縱橫自在  若遇刀劍臨頭  我亦安然不睬

2012年2月13日 星期一

黃檗希運禪師示眾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我此禪宗從上相承已來。不曾教人求知求解。只云學道早是接引之詞。然道亦不可學。情存學解却成迷道。道無方所名大乘心。此心不在內外中間。實無方所。第一不得作知解。祇是說汝如今情量處。情量若盡心無方所。此道天真本無名字。
凡人多為境礙心。事礙理。常欲逃境以安心。屏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礙理。理礙事。但令心空境自空。但令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却觀歷劫功用。總是夢中妄為。故如來云。我於阿耨菩提實無所得。若有所得。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
又云。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菩提。即此本源清淨心。與眾生諸佛世界山河有相無相。徧十方界一切平等無彼我相。此本源清淨心常自圓明徧照。世人不悟祇認見聞覺知為心。為見聞覺知所覆。所以不睹精明本體。但直下無心本體自現。如大日輪昇於虛空。徧照十方更無障礙。故學道人唯認見聞覺知施為動作。空卻見聞覺知即心路絕。無入處。但於見聞覺知處認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見解。亦莫於見聞覺知上動念。亦莫離見聞覺知覓心。亦莫捨見聞覺知取法。不即不離。不住不著。縱橫自在無非道場。此心是本源清淨佛。人皆有之。蠢動含靈與諸佛菩薩一體不異。祇為妄想分別造種業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圓滿具足更無所欠。縱使三祇精進修行。歷諸地位及一念證時。祇證元來自佛。向上更不添得一物。
但離却有無諸法。心如日輪常在虛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不是省力底事。到此之時無棲泊處。即是行諸佛行。便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此是你清淨法身。名為阿耨菩提。若不會此意。縱你學得多知。勤苦修行草衣木食。不識自心盡名邪行。定作天魔眷屬。如此修行當復何益。
誌公云。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饒你學得三賢四果十地滿心。也祇是在凡聖內坐。不見道。諸行無常是生滅法。勢力盡箭還墮。招得來生不如意。爭似無為實相門。一超直入如來地。為你不是與麼人。須向古人建化門廣學知解。
誌公云。不逢出世明師。枉服大乘法藥。你如今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久久須實得。為你力量小不能頓超。但得三年、五年或十年。須得個入頭處。自然會去。為你不能如是。須要將心學禪學道。佛法有什麼交涉。故云。如來所說皆為化人。如將黃葉為金止小兒啼決定不實。若有實得非我宗門下客。且與你本體有甚交涉。故經云。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
問。佛度眾生否。
師云。實無眾生如來度者。我尚不可得。非我何吾可得。佛與眾生皆不可得。
云。現有三十二相及度眾生何得言無。
師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佛與眾生盡是汝作妄見。祇為不識本心謾作見解。才作佛見便被佛障。作眾生見被眾生障。作凡作聖作淨作穢等見盡成其障。障汝心故總成輪轉。猶如獼猴放一捉一無有歇期。一等是學直須無學。無凡無聖。無淨無垢。無大無小。無漏無為。如是一心中方便勤莊嚴。聽汝學得三乘十二分教一切見解。總須捨卻。所以除去所有。唯置一床寢疾而臥。祇是不起諸見。無一法可得。不被法障。透脫三界凡聖境域。始得名為出世佛。
所以云。稽首如空無所依。出過外道。心既不異。法亦不異。心既無為。法亦無為。萬法盡由心變。所以我心空故諸法空。千品萬類悉皆同。盡十方空界同一心體。心本不異法亦不異。祇為汝見解不同所以差別。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十方諸佛實無少法可得。名為阿耨菩提。祇是一心實無異相。亦無光彩。亦無勝負。無勝故無佛相。無負故無眾生相。
云。心既無相。豈得全無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化度眾生耶。
師云。三十二相屬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八十種好屬色。若以色見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故祖師直指一切眾生。本心本體本來是佛。不假修成。不屬漸次。不是明暗。不是明故無明。不是暗故無暗。所以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入我此宗門切須在意。如此見得名之為法。見法故名之為佛。佛法俱無名之為僧。喚作無為僧。亦名一體三寶。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應無所求。不著佛求故無佛。不著法求故無法。不著眾求故無僧。
問。何者是佛。
師云。汝心是佛。佛即是心。心佛不異。故云即心即佛。若離於心別更無佛。
云。若自心是佛。祖師西來如何傳授。
師云。祖師西來唯傳心佛。直指汝等心本來是佛。心心不異故名為祖。若直下見此意。即頓超三乘一切諸位。本來是佛不假修成。
云。若如此十方諸佛出世說於何法。
師云。十方諸佛出世祇共說一心法。所以佛密付與摩訶大迦葉。此一心法體。盡虛空徧法界。名為諸佛法。理論者個法豈是汝於言句上解得他。亦不是於一機一境上見得他。此意唯是默契。得者一門名為無為法門。若欲會得但知無心。忽悟即得。若用心擬學取即轉遠去。若無岐路心。一切取捨心。心如木石始有學道分。
云。如今現有種種妄念。何以言無。
師云。妄本無體。即是汝心所起。汝若識心是佛。心本無妄。那得起心更認於妄。汝若不生心動念自然無妄。所以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云。今正妄念起時。佛在何處。
師云。汝今覺妄起時。覺正是佛。可中若無妄念。佛亦無。何故如此。為汝起心作佛見。便謂有佛可成。作眾生見。便謂有眾生可度。起心動念總是汝見處。若無一切見。佛有何處所。如文殊才起佛見。便貶向二鐵圍山。
云。今正悟時。佛在何處。
師云。問從何來。覺從何起。語默動靜一切聲色盡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但莫生異見。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總不出汝心。三千世界都來是汝箇自己。何處有許多般。心外 無法。滿目青山虛空世界皎皎地。無絲髮許與汝作見解。所以一切聲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為物之故有其多智。終日說何曾說。終日聞何曾聞。所以釋迦四十九年說。未嘗說著一字。
云。若如此。何處是菩提。
師云。菩提無是處。佛亦不得菩提。眾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眾生即菩提相。
云。如何發菩提心。
師云。菩提無所得。你今但發無所得心。決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無住處。是故無有得者。故云。我於然燈佛所。無有少法可得。佛即與我授記。明知一切眾生本是菩提。不應更得菩提。你今聞發菩提心。將謂一個心學取佛去。唯擬作佛。任你三祇劫修。亦祇得個報化佛。與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
故云。外求有相佛。與你不相似。即心是佛。上至諸佛下至蠢動含靈皆有佛性。同一心體。所以達磨從西天來唯傳一心法。直指一切眾生本來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識取自心見自本性。更莫別求。
云何識自心。即如今言語者正是汝心。若不言語又不作用。心體如虛空相似。無有相貌亦無方所。亦不一向是無。有而不可見。故祖師云。真性心地藏。無頭亦無尾。應緣而化物。方便呼為智。若不應緣之時。不可言其有。無正應之時亦無蹤跡。既知如此。如今但向無中棲泊。即是行諸佛路。
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切眾生輪迴生死者。意緣走作心於六道不停。致使受種種苦。
淨名云。難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種法。制禦其心然後調伏。所以心生種種法生。心滅種種法滅。故知一切諸法皆由心造。乃至人天地獄六道修羅盡由心造。如今但學無心。頓息諸緣莫生妄想分別。無人無我無貪瞋。無憎愛無勝負。但除却如許多種妄想。性自本來清靜。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若不會此意。縱你廣學勤苦修行。木食草衣。不識自心皆名邪行。盡作天魔外道水陸諸神。如此修行當復何益。
誌公云。本體是自心作。那得文字中求。如今但識自心。息却思惟。妄想塵勞自然不生。
淨名云。唯置一牀寢疾而臥。心不起也。如今臥疾攀緣都息。妄想歇滅即是菩提。如今若心裡紛紛不定。任你學到三乘四果十地諸位。合殺祇向凡聖中坐。諸行盡歸無常。勢力皆有盡期。猶如箭射於空力盡還墮。却歸生死輪迴。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虛受辛苦豈非大錯。
誌公云。未逢出世名師枉服大乘法藥。如今但一切時中行住坐臥。但學無心。亦無分別。亦無依倚。亦無住著。終日任運騰騰如癡人相似。世人盡不識你。你亦不用教人識不識。心如頑石頭都無縫罅。一切法透汝心不入。兀然無著。如此始有少分相應。透得三界境過。名佛出世。不漏心相名為無漏智。不作人天業。不作地獄業。不起一切心。諸緣盡不生。即此身心是自由人。不是何不一生祇是隨意而生。經云。菩薩有意生身是也。忽若未會無心著相而作者皆屬魔業。乃至作淨土佛事。並皆成業乃名佛障。障你心故。被因果管束。去住無自由分。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如來所說皆是化人。猶如黃葉為金。權止小兒啼。故實無有法名阿耨菩提。如今既會此意何用區區。但隨緣消舊業更莫造新殃。心裡明明。所以舊時見解總須捨却。
淨名云。除去所有。法華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糞。只是除去心中作見解處
又云。蠲除戲論之糞。所以如來藏本自空寂。並不停留一法。
故經云。諸佛國土亦復皆空。若言佛道是修學而得。如此見解全無交涉。或作一機一境。揚眉動目抵對相當。便道契會也。得證悟禪理也。忽逢一人不解。便道都無所知對他。若得道理心中便歡喜。若被他折伏不如他。便即心懷惆悵。如此心意學禪有何交涉。任你會得少許道理。祇得個心所法。禪道總沒交涉。
所以達磨面壁都不令人有見處。故云。忘機是佛道。分別是魔境。此性縱汝迷時亦不失。悟時亦不得。天真自性本無迷悟。盡十方虛空界元來是我一心體。縱汝動用造作豈離虛空。
虛空本來無大無小。無漏無為。無迷無悟。了了見無一物。亦無人。亦無佛。絕纖毫的量。是無依倚。無粘綴。一道清流是自性。無生法忍何有擬議。真佛無口不解說法。真聽無耳其誰聞乎。珍重。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六祖惠能大師示眾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
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
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師示眾云。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却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
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師示眾云。此門坐禪。元不著心亦不著淨。亦不是不動。若言著心。心原是妄 。知心如幻故無所著也。若言著淨。人性本淨。由妄念故蓋覆真如。但無妄想性自清淨。起心著淨卻生淨妄。妄無處所著者是妄。淨無形相卻立淨相。言是功夫作此見者。障自本性却被淨縛。
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 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著心著淨即障道也。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 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善知識。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
菩薩戒經云。我本性元自清淨。
善知識。於念念中自見本性清淨。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馬祖道一禪師示眾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僧問。如何修道。
師曰。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即同聲聞。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曰。云何即得達道。
師曰。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上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捨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但盡三界心量。一念妄想。即是三界生死根本。但無一念。即除生死根本。即得法王無上珍寶。
又云。道不用修但莫汚染。何為汚染。
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汚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
何謂平常心。
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聖。故經云。非凡夫行。非聖賢行。是菩薩行。即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門。云何言無盡燈。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萬法皆從心生。心為萬法之根本。故經云。識心達本源。故號為沙門。
又云。無量劫來凡夫妄想。諂曲邪偽我慢貢高合為一體。故經云。但以眾法合成此身。起時惟法起。滅時惟法滅。此法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前念後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攝一切法如百千異流同歸大海都名海水。住於一味即攝眾味。住於大海即混諸流。如人在大海中浴即用一切水。所以聲聞悟迷。凡夫迷悟。聲聞不知聖心本無地位因果階級心量。妄想修因證果。住其空定八萬劫、二萬劫。雖即已悟却迷。諸菩薩觀如地獄苦。沉空滯寂不見佛性。若是上根眾生忽遇善知識指示。言下領會。更不歷於階級地位。頓悟本性。
故經云。凡夫有反覆心。而聲聞無也。對迷說悟。本既無迷悟亦不立。一切眾生從無量劫來。不出法性三昧。常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喫飯言談祇對六根運用。一切施為盡是法性。不解返源。隨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種種業。

初祖達磨大師安心法門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迷時人逐法。解時法逐人。解時識攝色。迷時色攝識。但有心分別計較自心現量者。悉皆是夢。若識心寂滅無一動念處。是名正覺。
問。云何自心現量。
答。見一切法有。有不自有。自心計作有。見一切法無。無不自無。自心計作無。乃至一切法亦如是。並是自心計作有。自心計作無。
又若人造一切罪。自見己之法王即得解脫。若從事上得解者氣力壯。從事中見法者即處處不失念。從文字解者氣力弱。即事即法者深。從汝種種運為跳跟顛蹶悉不出法界。若以法界入法界即是癡人。凡所有為皆不出法界心。何以故。心體是法界故。
問。世間人種種學問云何不得道。
答。由見己故所以不得道。己者。我也。至人逢苦不憂。遇樂不喜。由不見己故。所以不知苦樂。由忘己故得至虛無。己尚自亡更有何物而不亡也。
問。說法既空阿誰修道。
答。有阿誰須修道。若無阿誰即不須修道。阿誰者亦我也。若無我者。逢物不生是非。 是者我自是。而物非是也。非者我自非。而物非非也。即心無心是為通達佛道。即物不起見是名達道。逢物直達知其本源。此人慧眼開。智者任物不任己。即無取捨違順。愚人任己不任物。即有取捨違順。
不見一物名為見道。不行一物。名為行道。即一切處見鬼取相故墮地獄。觀法故得解脫。若見憶想分別。即是鑊湯爐炭等事。現見生死相。若見法界性即涅槃性。無憶想分別即是是法界性。心非色故非有。用而不廢故非無。又用而常空故非有。空而常用故非無。

大慧普覺禪師語要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師云。昔李文和都尉。在富貴叢中參得禪大徹大悟。楊文公參得禪時身居翰苑。張無盡參得禪時作江西轉運使。只這三大老。便是個不壞世間相而談實相底樣子也。又何曾須要休官罷職避喧求靜。然後入枯禪鬼窟裡作妄想。方得悟道來。
不見居士有言。「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鐵牛不怕師子吼。恰似木人見花鳥。木人本體自無情。花鳥逢人亦不驚。心境如如只這是。何慮菩提道不成。
在世俗塵勞中。能不忘生死事。雖未即打破漆桶。然亦種得般若種智之深。異世出頭來亦省心力。不至流落惡道。大勝耽染塵勞不求脫離。謂此事不可容易且作歸敬信向處。似此見解者不可勝數。
士大夫學道與我出家兒大不同。出家兒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已棄離。一瓶一缽日用應緣處。無許多障道底冤家。一心一意體究此事而已。士大夫開眼合眼處。無非障道底冤魂。若是個有智慧者只就裡許工夫。淨名所謂「塵勞之儔為如來種。」怕人壞世間相而求實相。
又設個喻云。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汚泥乃生此花。若就裡許如楊文公、李文和。張無盡三大老打得透。其力勝我出家兒幾十倍。何以故。我出家兒在外打入。士大夫在內打出。在外打入者其力弱。在內打出者其力強。強者謂所乖處重而轉處有力。弱者謂所乖處輕而轉處少力。雖力有強弱而所乖則一也。
師云。有妙道者問雲門。此心此性迷悟向背如何。乞省要處指示。
雲門良久不答。妙道再問。
雲門笑曰。若論省要處。則不可指示於人。若可指示。則不省要矣。
妙道曰。豈無方便令學人趣向。
雲門曰。若論方便。則心無迷悟性無向背。但人立迷悟見執向背解。欲明此心見此性。而此心此性即隨人顛倒錯亂流入邪途。以故佛魔不辨邪正不分。蓋不了此性此心之夢幻。妄立二種之名言。以向背迷悟為實。認此心此性為真。殊不知若實若不實。若妄若非妄。世間出世間但是假言說。
故淨名云。「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又古德云。若取自己自心為究竟。必有他人他物他人為對治。
又佛謂富樓那曰。汝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妙明不滅不生合如來藏。而如來藏惟妙覺明圓照法界。如來藏即此心此性也。而佛權指色空相傾相奪為非。以妙明不滅不生為是。此兩段是藥語。治迷悟二病。非佛定意也。為破執迷悟心性向背為實法者之言耳。
不見金剛藏菩薩曰。一切三世惟是言說。一切諸法於言說中無有依處。一切言說於諸法中亦無依處。苟迷悟見亡。向背解絕。則此心洞明如皎日。此性寬廓等虛空。當人腳跟下放光動地照徹十方。睹斯光者盡證無生法忍。到恁麼時。自然與此心此性默默相契。方知昔本無迷。今本無悟。悟即迷。迷即悟。向即背。背即向。性即心。心即性。一道清淨平等。無有平等不平等者。皆吾心之常分。非假於他術。既得恁麼亦是不得已而言之。不可便以為實。若以為實。則又是不識方便。認定死語重增虛妄。輾轉惑亂無有了期。到這裡無你用心處。不若知是般事撥置一邊。却轉頭來看馬大師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趙州庭前柏樹子。雲門須彌山。大愚鋸解稱鎚。汾州莫妄想。俱胝竪指頭。畢竟是何道理。此乃雲門之方便也。妙道思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