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2月11日 星期六

天目中峯和尚廣錄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學道須具五種正信。
第一要信。自己方寸心中一箇喜怒哀樂底主人翁覿體與三世諸佛不欠一毫髮。
第二要信。從無量劫來與聲色愛憎染習流注結成一種生死無常。於四大身中念念遷流新新不住。
第三要信。古人垂慈留下一言半句如倚天長劍。等閑拶秀端的會斷人命根。
第四要信。日用工夫但恐不做。做之不已念念精專。決有透脫之期。
第五要信。生死無常不是小事。若不奮決定志以期獨脫。其三途苦趣曾無自免之方也。
又有三法為進道之捷徑。
一.智眼明。二.理性通。三.志堅固。
智眼明。則照破世間身心現量境界一切是非憎愛取捨得失貧富壽夭苦樂等法。皆是夢緣了無實義而不起分別。
理性通。則於從上佛祖所說語言名相。至於三教聖賢諸子百家差別法要。會歸一源不生異見。
志堅固。則從今日至未來際不問近遠。若不澈證決定不休。
此三法具一(智眼明)而缺二(理性通)、三(志堅固)。只成箇無事漢。
具二(理性通)而缺一(智眼明)、三(志堅固)。只成箇伶俐漢。
具三(志堅固)而缺一(智眼明)、二(理性通)。只成箇擔板漢。
當知此道如涉千里之修途。若具一(智眼明)、二(理性通)而缺三(志堅固)。是由九百里而止者。
具一(智眼明)、三(志堅固)而缺二(理性通)。終不免其岐泣。
具二(理性通)、三(志堅固)而缺一(智眼明)。吾知其觸途成滯必矣。
三法全具雖未動足。敢保其與已到家者不相異也。豈待其重問迷津而再搖鞭影乎。
學者未有不言為生死事大者。逮叩其何為生死。例是茫然無所加對。或有謂以其不知所以致問。
即從容告之曰。爾既不知生死為何等事。今發心為生死得無妄乎。夫生死事大。苟不知生死之理徒加參學。譬如辟穀之人遣其耕獲。雖勉從命令將不旋踵而退惰矣。何則。辟穀既忘飢餒。而禾黍亦何所用哉。猶學者 既昧生死之端緒。則參學亦奚以為。
或者強謂。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是謂生死。
斯實狂言。縱使知來知去。即其所知宛是生死。以生死脫生死無是理也。須知生死元無體性。因迷自心妄逐輪迴宛然成有。譬如積寒結水成冰。寒氣忽消冰復成水。積迷於心妄結生死。所迷既悟心體湛然。欲覓生死如睡覺人求夢中事。安有復得之理。
當知生死本空由悟方覺。涅槃本有以迷罔知。或不能洞悟自心而欲決了生死。是猶不除薪火而欲鼎之不沸。理豈然哉。
了生死莫親於悟心。悟心莫先於立志。忘寒暑廢寢食空情妄。此一念子於動靜處。如堅兵嚴城之不可犯。閱古人話之正志。如是壁之萬仞。則開悟可坐立而待。既悟已不但死生之空寂。雖涅槃亦無地可寄。如其不爾。奈何生死與迷妄交結。遠從曠劫至未來際。其流轉無絲髮之間。謂生死事大。豈虛語哉。
心不迷不墮生死。業不繫不受形質。愛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業累。蓋因迷起妄。由妄生執。順其所執。則愛之之念紛然而興。逆其所執。則憎之之習勃然而起。愛憎之情作。則死生之跡動轉遷流。新新不住念念相續。以至一剎那間具八百生滅。豈待百年氣泯然後為生死者哉。
原其所迷。初無自性亦無起處。只是自家遠從曠劫以至今生。良由不體道本。失却自心而致然也。今日要得此心不為迷妄所惑。別無方便。但單單提起箇。死了燒了那箇是我性。十二時中如金剛利劍在手相似。最先向八識田中盡力一揮。如斬一握絲一斬一齊斷。眼之所見既斷。耳之所聞亦斷。乃至鼻舌身意香味觸法同時俱斷。過去事已斷。現在事今斷。未來事當斷。遍搜胸中無可斷者。和箇斷者亦斷。斷者既斷。斷亦不立。斷既不立。則盡法界皆是自心。中無能斷。無能斷。無所斷。能所既無。則見聞知無地可寄。到這裡。即是從上諸佛菩薩善知識放身捨命處。亦是大休歇大解脫大安樂之地。亦是不離世間而成就出世間之昧。
此三昧入手。覓箇愛底亦不可得。覓箇僧底亦不可得。於不可得處。回觀世間諸有為相儼如昨夢。如教中謂「淨極光通達。寂照含虛空。却來觀世間。猶如夢中事。」如今人箇箇明知事如夢。雖正說時和箇說底亦在夢中。何況說久聲消。情隨境變。三界夢宅役役不停。苟不能奮起大精進勇猛志力。於此大夢宅中極力一跳跳出。向白日青天之下。披襟一笑以快平生。
決定以夢入夢輾轉攀緣。隨逐妄塵墮入無間。豈不孤負積劫以來。諸佛菩薩為你所下之般若菩提種子乎。你若非具此深厚種子。安得今生居富貴中處十善家。以至操心入道袈娑著身為佛後裔。今日到這裡。家已出了。僧已為了。善知識己見了。道已聞了。其所欠者。但只要力行一徧而親到一回為諦當耳。況是年齒未艾色力尚充。或不趁身強體健之際。做一氣直走到家。眨眼便是無常。老病相催趲也。到那時手忙腳亂咎將誰歸。將箇盡平生底所貪所愛所恚所痴。一齊點檢總用不著。反為其所障礙。繫縛蒙蔽輾轉流浪。孤負勝因為無慚人佛所訶斥。當知輪迴三有出沒四生。孤露竛竮受苦無間。於此復何所戀。而不超然獨脫。豈有志者之所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