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今更以不受具戒則名真出家。如是教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持禁戒。如是則為真實持也。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諸法悉無所取。故無可持。云何此戒而獨有持。天子。戒若可持則持三界。天子。於汝意者以何為戒。
善住意言。大士。若能具足波羅提木叉者。是名為戒。
文殊師利言。天子。云何名為波羅提木叉。
善住言。大士。所謂持身及以口意三業具足。是則名為波羅提木叉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今是現前何處有是身業可作。如是過去未來亦無有作。彼皆無作。有像貌可得言有。或青或黃或赤或白及頗梨色耶。
善住意言。不也大士。
文殊師利言。天子。彼名何等云何而說。
善住意言。彼名無為實不可說。如是乃至意作亦然。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彼無為者可作為乎。
善意言。不也大士。
文殊師利言。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斯說。彼若不持名真持戒。天子。若言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者。為學實際當如是知。無所持故言增上戒學。無所知故言增上心學。無所見故言增上慧學。如是心不分別故。不憶念故。不生殊異故名最上心學。如心學戒慧亦爾。
天子。若不得心則不念戒。若不念戒則不思慧。若不思慧則無復起一切疑惑。既無疑惑則不持戒。若不持戒是則名為真持戒也。
天子當知。彼持戒者則無所欲。無所欲則無退還。無退還故彼則清淨。彼清淨故則故解脫。彼解脫故則得精進。彼精進故則無有漏。彼無漏故則住正行。住正行故則無像貌。無像貌故即是虛空。何以故。以彼虛空無形相故。是故天子。若有人能如是學者則為不學。彼無學故則為真學。於何處學謂無處學。云何無處。謂空平等。天子。若能正住空平等者。是則名為真住戒學。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人能作如是出家如是受具。我復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受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篤信檀越供養眾具。而能於中不起分別不念報恩。是乃名為清淨持戒。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所謂若人取彼施者、受者、財務三事故是為報恩。又若見彼是為報恩。若思惟彼是為報恩。若分別彼是為報恩。天子。若不見彼不取彼。不思惟彼不分別彼者。有何可報。何以故。以從本來畢竟清淨如是報故。
天子。彼若取若見。若思惟若分別及念報者。是謂凡夫非阿羅漢。所以者何。是諸凡夫於一切時常行取著思量分別。此受彼與彼垢此淨。以是分別故有報恩。
云何報恩。謂諸凡夫於生死有取後生身。是故於彼欲行報恩。天子。諸阿羅漢不受後有畢竟不見。不思量不分別無有此彼。更不受身。當於何處而報恩也。
天子。若受彼施當行三淨然後乃受。何謂三淨。
一。不見己身即無施者。二。不見他人即無愛者。三。不見財務即無施事。
天子。如是三淨則畢竟淨。如斯淨已復何用報。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是說。若受三千大千世界篤信檀越一切眾具。不分別不念報者。是名世間真勝福田。是真出家。是淨持戒。
時彼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何等名為禪行比丘耶。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彼比丘於一切法但取一行。極隨順者。所謂無生。是為禪行。
又復無有少法可取。是為禪行。
又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諸法。如是平等是為禪行。
天子。如禪行者乃至無有一法相應。無合無散是為禪行。
爾時彼會大眾多有無量百千眾生咸有疑心。今此文殊師利所說如是。如何得與聖說相應。所以者何。世尊恆說。若人能入三解脫門名為涅槃。又如佛說。若有修行三十七種助菩提法便證涅槃。然而今者。文殊師利更如是說不應修是助菩提行。亦莫入彼三解脫門。將非文殊師利虛妄說耶。
於是文殊利知諸比丘及以眾會咸皆有疑。即語尊者舍利弗言。大德。汝於今者最可證信世尊記。汝智慧第一。大德。汝於何時證離欲法。且當證法時豈不見四諦耶。
舍利弗言。不也。
豈不修三十七助菩提分法耶。
曰。不也。
豈不入三解脫門耶。
曰。不也。大士。我於爾時乃至無有一法可見可除可證可選擇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為無生無言是空。若是空者有何可證。
說此法時。眾中有三萬比丘於法漏盡心得解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