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妙喜大慧宗杲禪師闡揚宗教時。有同時號稱宗師說法。以寂照靜嘿為本者。見士大夫為塵勞所障方寸不寧便為言。令寒灰枯木去。一修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冷湫湫地去。謂此法門可休歇人身心。
師以為如此見解墮在黑山下鬼窟裡。教中謂之昏沉。殊不知這箇猢猻子不死如何得休歇。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不死。如何得休歇。故師每力排之謂之。邪師寂照禪斷佛慧命。千佛出世不通懺悔。
一日室中坐。有鄭昂尚明者持一瓣香來怒氣可掬。聲色俱厲云。昂有一片香未燒在。欲與和尚理會一件事。只如默然無言是法門中第一等休歇處。和尚肆意詆訶。昂心疑和尚不到這田地所以信不及。且如釋迦老子在摩竭提國。三七日中掩室不作聲。豈不是佛默然。毗耶離城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末後維摩無語文殊讚善。豈不是菩薩默然。須菩提在巖中宴坐無言無說。豈不是聲聞默然。天帝釋見須菩提在巖中宴坐。乃雨花供養亦無言說。豈不是凡夫默然。達摩游梁歷魏少林冷坐九年。豈不是祖師默然。魯祖見僧便面壁。豈不是宗師默然。和尚因什麼卻力排默照以為邪非。
師曰。汝曾讀莊子麼。
云。是何不讀。
師曰。莊子云。言而足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終日言而盡物。
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義有所極。我也不曾看郭眾解並諸家註解。只據我杜撰說破汝這默然。豈不見孔子一日大驚小怪道。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汝措大家才聞箇唯字。便來這裡惡口。卻云這一唯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致君於堯舜之上。成家立國出將入相。以至啟手足時不出這一唯。且喜沒交涉。殊不知這箇道理。便是曾子而足。孔子言而足。其徒不會卻問何謂也。曾子見他理會不得。卻向第二頭答他話。謂夫子之道不可無言所以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要之。道與物至極處不在言語上。不在默然處。言也載不得。默也載不得。公之所說尚不契莊子意。何況要契釋迦老子達磨大師意耶。汝要理會得莊子非言非默義有所極麼。便是雲門大師拈起扇子云。扇子悖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鼻孔 東海鯉魚打一捧雨似傾盆。汝若會得雲門這箇說話。便是莊子說底。曾子說底。孔子說底一般。
昂遂無語。
師曰。汝雖不語心猶未伏在。然古人決定不在默然處坐地明矣。汝適來舉釋迦掩室維摩默然。且看舊時有箇坐主喚作肇法師。把那無言說處。說出來與人云。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花。斯皆理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這箇是理與神忽然相撞著。不覺到說不得處。雖然不語其聲如雷。故曰。豈曰無辯所不能言也。這裡世間聰明辯才用一點不得。到得恁麼田地方始是放身捨命處。這般境界須是當人自證自悟始得。所以華嚴經云。如來宮殿無有邊。自然覺者處其中。此是從上諸聖大解脫法門。無邊無量無得無失。無默無語無去無來。塵塵爾。剎剎爾。念念爾。法法爾。只為眾生根性狹劣。不到三教聖人境界。所以分彼分此。殊不知境界如此廣大。卻向黑山下鬼窟裡默然坐地。故先聖訶為解脫深坑是可怖畏之處。以道眼觀之。則是刀山劍樹鑊湯鑪炭裡坐地。一般坐主家尚不滯在默然處。況祖師門下客。卻道才開口便落今時。且喜沒交涉。
昂不覺作禮。
師曰。公雖作禮然更有事在。至晚來入室。師問曰。今年幾歲。
云。六十四。
又問。汝六十四前從什麼處來。
昂又無語。師遂以竹棍打出。次日又來室中云。六十四年前尚未有昂在。如何和尚卻問昂從什麼處來。
師曰。汝六十四年前不可元在福州鄭家。只今這聽法說法一段歷歷孤明底未生已前畢竟在什麼處。
云。不知。
師曰。汝若不知便是生大。今生且限百歲。百歲後汝待要飛出三千大千世界外去。須是與他入棺材始得。當爾之時四大五蘊一時解散。有眼不見物。有耳不聞聲。有箇肉團心分別不行。有箇身火燒刀斫都不覺痛。到這裡歷歷孤明底卻向什麼處去。
云。昂也不知。
師曰。汝既不知便是死大。故曰。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便是這箇道理。這裡使聰明也不得。記持也不得。我更問。汝平生做許多之乎者也。臘月三十日 將那一句敵他生死。須是知得生來死去處分曉始得。若不知即是愚人。
昂方心伏。始知無言無說處一切非是。因別參請。未幾頓有所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