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佛說如幻三昧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曰。假使人來欲得出家為沙門者。當何以化。何除鬚髮。何受具戒。云何教授令自謹慎。
文殊師利報善住意天子。設使有人來詣我所為沙門者。夫族姓子。若不發心欲得出家。我乃令作沙門耳。所以者何。其有建志欲出家者。心無所歸。其無所歸亦無有來。其無從來則無往者。住一切法無從斷絕則住無本。其住無本遊於法界而不動轉。其於法界無所動者則不得心。其不得心不願出家。其不願出家則不發心為沙門也。其不發心為沙門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盡眾苦。其盡眾苦則究竟盡。其究竟盡則無所盡。無所盡者則不可盡。其不可盡此無所行。天子解是。當為其人解如此義。其詣我所欲求欲出家。語族姓子勿得發心作沙門也。所以者何。心本無起便離闇冥。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天子。假使有人來詣我所求欲出家。吾當為說。卿族姓子不除鬚髮乃為善傋沙門之業。
善住意問文殊師利。所言何謂。
文殊答曰。如來說法無所除去亦無所壞。
又問。何所不除。
答曰。不除於色亦無所壞。不除受想行識亦無所壞。假使念言。我除鬚髮。則住吾我計己有身。不計吾我不自貪身則平等見也。貪著己身乃計鬚髮則成眾生。想念除去。其不得我不得他人。不我不彼則無吾我。其無吾我不計有身。則除鬚髮無思無想。其無思想無應不應不住若干。其不住若干則無言教。其無言教無進不進無雙無隻。不貪己身不披袈娑。其袈裟者其無穢垢則無所有。其無所有則無所住。其無所住則為曠然。其曠然者乃為出家。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謂比丘慕於修行而獨宴處。
文殊答曰。假使分別諸法一等一種門相者。譬如虛空悉無所行皆無眾生。是謂修行。又修行者。不處今世不由後世。在於三世皆無所行。至一切法亦無所行。悉了諸法虛偽無實是謂修行。其修行者。則於諸法無雙無隻無應不應。是謂修行。
時彼眾會無央數人。心懷沈吟悉生疑結。此為何謂。當奉何行。何因申暢。如來至真等正覺演三脫門得至泥洹。若能造證三十七道品之法致滅度矣。文殊師利今者所說。將無倒教亂法之兆。
文殊師利尋時皆知此諸比丘一切眾會心所懷疑告舍利弗。唯卿仁者。為眾重任咸共信之。最大智慧如來所歎。又賢者。身離欲塵法而以造證。仁者久如逮成四諦得造證乎三十七品及三脫門也。
舍利弗曰。不也。我不得法當可造立思惟其義及修行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受亦無所生。空無言教空不證空。
說是語時。三萬比丘漏盡意解。
天子又問文殊。何所章句為最元首。
答曰。如是句者我是元首。
又問。何謂。
文殊答曰。若有菩薩於一文字一章句義而不動者。章句猶歸分別四義。何謂為四解章句。一。常如審諦。二。了空義知為恍忽三。分別無形悉無所生。四。於諸所知不以為知不以為患。不造二事。是諸章句最為元首。
時佛嗟嘆文殊師利。善哉善哉。乃能班宣逮總持義。
文殊白佛。我無總持所以者何。無所得故無可執持。愚頑凡夫乃逮總持。諸佛菩薩無所獲致。所以者何。其迷惑者多所執持。何所持乎。依於吾我著人壽命。執持斷滅及計有常。執壞貪媱瞋恚愚癡。親抱所有恩愛貪身。自見五陰四大及諸入。思想多念而反求望。墮若干見六十二疑。有所獲致而急執持。是故世尊。愚頑凡夫逮得總持。所以者何。愚夫懷法在心念者。諸佛世尊悉無所持。聲聞緣覺諸菩薩等亦復若茲。是故愚夫逮得總持。
於是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如向者說不得總持。當以何意化於五趣。
答曰。其五趣者無所為作。所以者何。吾以消除五趣終始令其所趣不知處所。諸佛緣覺聲聞所趣。愚頑凡夫所不能趣。所以者何。愚夫比數墮於生死。諸明智者消除諸趣。道迹亦然不離生死。況於愚頑凡夫士乎。是故吾身消除諸趣不得總持。所以者何。無所獲致當何持也。
善住意天子又問。文殊師利。所言沙門為何謂乎。
文殊答曰。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所以者何。不著欲界不倚色界不處無色吾乃謂此為沙門耳。若眼耳鼻口身意不穿漏者乃為沙門。其無志性不與情合。無有因緣亦無不緣乃為沙門。
又復天子。其不著法不著非法。其行寂然無是非心。忽然無跡是謂沙門。何者然耶。其因緣法報應之宜妄從是生。是諸法者亦復虛偽。其不著者無縛無脫是謂沙門。其無有往亦不還反。無進無退無瘡無瘢無傷無完。是則名曰淨修梵行。是故我言。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