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無盡意菩薩復語舍利弗。
菩薩修慈亦不可盡。何以故。菩薩之慈無量無邊。是修慈者無有齊限等眾生界。菩薩修慈發心普覆。
舍利弗。譬如虛空無不普覆。是菩薩慈亦復如是。一切眾生無不覆者。
舍利弗。如眾生界無量無邊不可窮盡。
菩薩修慈亦復如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虛空無盡故眾生無盡。眾生無盡故菩薩修慈亦不可盡。是謂大士所修慈心不可得盡。
舍利弗言。善男子。齊幾名眾生界。
無盡意言。
所有地界水火風界其量無邊。而猶不多於眾生界。
舍利弗言。唯善男子。頗可得說譬喻比不。
無盡意言。
可說。但不得以小事為喻。
舍利弗。東方去此盡一恒沙佛之世界。南西北方四維上下。皆一恒沙佛世界。作一大海其水滿溢。使一恒河沙等諸眾生聚集。共以一毛破為百分以一分毛渧取一渧。如是一恒河沙共取一渧。二恒河沙共取二渧。如是展轉乃至盡此滿大海水盡。是眾生界猶不可盡。菩薩慈心悉能遍覆如是眾生。
舍利弗。於意云何。是修慈善根豈可盡耶。
舍利弗言。實不可盡。
唯善男子。是虛空性尚可得盡。菩薩慈心不可盡也。
若有菩薩聞作是說不生驚怖。當知是人得無盡慈。
舍利弗。是慈能自擁護己身。
是慈亦能利益他人。
是慈無諍。
是慈能斷一切瞋恚荒穢繫縛。
是慈能離諸結及使。
是慈歡喜。
是慈不見一切眾生破戒之過。
是慈無熱身心受樂。
是慈遠離一切惱害。
是慈能離一切怖畏。
是慈能順眾聖人道。
是慈能令瞋者歡喜。
是慈能勝一切鬪諍。
是慈能生利養稱歎。
是慈莊嚴釋梵威德。
是慈常為智人所讚。
是慈常護凡夫愚人。
是慈常能隨順梵道。
是慈不雜遠離欲界。
是慈能向解脫法門。
是慈能攝一切諸乘。
是慈能攝非財功德。
是慈長養一切功德。
是慈過諸無作功德。
是慈悉能莊嚴相好。
是慈能離下劣鈍根。
是慈能開天人涅槃諸善正道。
是慈能離三惡八難。
是慈愛樂諸善法等。
是慈如願一切所欲成就自在。
是慈平等於諸眾生。
是慈發行離諸異相。
是慈正向持戒之門。
是慈能護諸犯禁者。
是慈能成無上忍力。
是慈能離諸慢放逸。
是慈發起無諍精進入於正道。
是慈根本入聖禪定。
是慈善能分別於心離諸煩惱。
是慈因慧而生總持語言文字。
是慈定伴離魔結伴。
是慈常與歡喜同止。
是慈善為心之所使。
是慈堅持威儀戒法。
是慈能離諸掉動等。
是慈能滅種種諸相。
是慈善香慚愧塗身。
是慈能除煩惱臭氣。
舍利弗。夫修慈者。悉能擁護一切眾生。能捨己樂與他眾生。聲聞修慈齊為己身。菩薩之慈悉為一切無量眾生。
舍利弗。夫修慈者能度諸流。慈所及處有緣眾生。又緣於法又無所緣。
緣眾生者。初發心也。
緣法緣者。已習行也。
緣無緣者。得深法忍也。
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大慈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大悲亦不可盡。何以故。
舍利弗。如人命根即以出息入息為本。菩薩如是修學大乘。以大悲為本。
如轉輪聖王。以輪寶為本。菩薩如是修一切智以大悲為本。
如大長者唯有一子愍愛情重。菩薩大悲亦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
如是大悲我已行已。
如是大悲作己利已。
如是大悲不假他事。
如是大悲己心所作出不諂曲。
如是大悲所作畢竟出正決定。
如是大悲種性所作出於直道。
如是大悲心無邪曲出生正直。
如是大悲無有憍慢出眾生境。
如是大悲捐捨己身出如來身。
如是大悲不貪壽命出不作惡。
如是大悲擁護眾生出於菩提。
如是大悲護真實法出心清淨。
如是大悲見諸窮厄出拔濟事。
如是大悲本誓堅固出不動心。
如是大悲不欺己身人天賢聖出不虛誑。
如是大悲其行清淨出於善業。
如是大悲自捨己樂出與他樂。
如是大悲不與他苦出不焦熱。
如是大悲能令眾生捨於重擔出堅精進。
如是大悲有忍勢力出護無力。
如是大悲不厭可污出瞻病者。
如是大悲得法自在出教化鈍根。
如是大悲覆自功德出顯他功業。
如是大悲出離諸苦。
如是大悲出求無漏樂。
如是大悲出捨所愛物。
如是大悲出作眾善業無所嬈惱。
如是大悲出善持禁不捨毀戒。
如是大悲出教化眾生。
如是大悲出不惜身命。
如是大悲出捨自支節。
如是大悲出生他善根。
如是大悲出自利益善根。
如是大悲出無味諸禪。
如是大悲出不厭欲界。
如是大慈出於觀慧。
如是大悲出不污善根。
如是大悲出諸眾生如所願成。
如是大悲出有為無為。
如是大悲出不證無為。
如是大悲出知眾生性同無為而能教化。
如是大悲出護毀戒者。
如是大悲出讚歎佛戒。
如是大乘諸悲出於大悲。
以是因緣故名大悲。
謂大悲者。必定善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諸助道法。為得自然無師智慧。營他眾生所作事業。精勤專著如修己務。以是因緣故名大悲。
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大悲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於喜亦不可盡。
云何為喜。
常念於法歡喜踊躍。
不生懈怠無諸惱熱。
離五欲樂住於法樂。
心和悅豫身輕柔軟。
意勤勸督心常生悲。
樂求如來無上法身。
樂修相好以自莊嚴。
聽法無厭念行正法。
行正法已心生歡喜。
生歡喜已具得法悲。
常於眾生不生礙心。
以增上欲勤求於法。
勤欲法已深心得解甚深佛法。
遠離二乘發無上心。
除諸慳惜發於捨心。
見來乞者心生歡喜。
捨時歡喜施已無悔。
如是布施三時清淨。得清淨已心則悅豫。
於持戒者常行布施。
於毀禁者喜心攝取。
自持禁戒心則清淨。
能令惡道怖懼眾生得無所畏遠離惡處。
一心迴向如來禁戒。堅持牢固不可虧壞。惡罵加己堪忍不報。於諸眾生心無憍慢。於諸尊長謙下恭敬。言常和悅離於嚬蹙。
先以愛語終無諂曲。不以邪心誘誑於人。不以利養為他執役。
其心清淨無有麁過。於諸不可不見其過。不求他短不舉人罪。專心正念諸和敬法。
於諸菩薩生如來想。愛說法者重於己身。愛重如來如惜己命。
於諸師長生父母想。於諸眾生生兒息想。
於諸威儀如護頭首。於諸波羅蜜如愛手足。
於諸善法生珍寶想。於教誨者生五欲想。
於知足行生無病想。愛樂求法生妙藥想。
於舉罪者生良醫想。攝御諸根無有懈怠。是故名喜。
是喜寂靜覺知微妙故。
是喜寂滅無恌戲故。
是喜行倚不戲論故。
是喜根本心不亂故。
是喜多聞取善語故。
是喜平等心柔軟故。
是喜勇猛善作業故。
是喜不悔專行善故。
是喜正住不懈怠故。
是喜不動無所依故。
是喜不共難摧伏故。
是喜實義不忘失故。
是喜真實無變異故。
是喜誠諦如所作故。
是喜能捨力堅牢故。
是喜大力無能勝故。
是喜能作諸佛神力求諸佛法故。
舍利弗。是名菩薩修行於喜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修行於捨亦不可盡。
云何菩薩修捨無盡。
菩薩行捨。捨有三種。云何為三。
捨諸煩惱。捨護己他。捨時非時。
云何捨諸煩惱。
恭敬供養其心不高。輕蔑毀呰心亦不下。
若得利養心不貪恃。若遭衰惱心亦不愁。
若遇譽讚心無喜慶。若遭毀者心不退縮。
若遇譏者心無虧赧。若有稱者善住法界。
若遭苦事心力忍受。若遇樂事明見無常。
放捨所愛斷於瞋恚。於親非親得平等心。
持戒毀戒意無增減。作善作惡無有二相。
於愛非愛心無所著。聞善不善心能堪忍。
於善惡語心不繫著。於昧過患其量無二。
於諸眾生得平等心。於上中下得等光明。
不惜身命好惡名聞同於法界。
於實不實法。心得清淨。
於世法等。得菩薩捨。是名菩薩捨於煩惱。
云何菩薩捨護己他。
若被割截身體支節。心無瞋恨不求讎報。
以得捨心故能捨二。內外身口於此二中不生諍訟。
於眼與色無有欲污。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亦復如是。
故於二中不生諍訟是故名捨。
不傷不害是故名捨。捨護己他是故名捨。
於利非利心行平等是故名捨。
於第一義不生諍論是故名捨。
於己心中善能分別是故名捨。
觀捨己身是故名捨。不害他身是故名捨。
菩薩修捨。於諸禪定常行捨心。
諸佛世尊不聽菩薩於諸眾生而行捨心。
何以故。菩薩常修精進為利自他勤求善根。是名菩薩捨護己他。
云何捨時非時。
非器眾生捨不引接。衰毀譏苦捨而不受。
捨求聲聞成決定者。行布施時捨修持戒。
修持戒時捨於布施。修忍辱時捨施戒進。
修精進時捨施戒忍。行禪定時捨於布施。
修智慧時捨五波羅蜜所不應作終不復作。
如是諸法安住戒行。精勤勇猛具足修行。是名菩薩修無盡捨。
復次舍利弗。菩薩諸通亦不可盡。
云何諸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名通。如意通。
云何天眼通。
菩薩天眼於諸天龍鬼神。諸乾闥婆。學無學人。聲聞緣覺所有天眼為最第一。微妙殊勝開達明了。向一切智功德所成。不與天龍二乘共之。
若有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所有形貌色像光明。若麁若細若近若遠。菩薩天眼一切悉見。照了分別善解善見。亦見其中所有眾生生諸趣者。除無色天其餘業行生死相續。若業業果分別諸根悉知無遺。
若於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尊。所有莊嚴淨妙國土悉見無餘。
如是見已清淨持戒。願以迴向莊嚴己土。住是持戒如其所願。悉得成就無量大利。
菩薩天眼亦見其中。菩薩大眾修行於道。身四威儀及正憶念。得解脫法安住總持。辯才方便入慧方便。見已自修如是諸行悉令備足。
是菩薩眼清淨無礙得見色故。是眼不污不著色故。
是眼解脫遠離諸見煩惱故。是眼清淨性明了故。
是眼不依離所緣故。是眼不發斷煩惱故。
是眼無瞖斷疑網故。是眼不起斷障礙故。
是眼得明照了法故。是眼念知不行識故。
是眼無貪瞋恚愚癡能斷一切諸結使故。
是眼無上趣聖本故。
是眼無礙平等光明照眾生故。
是眼無垢斷惡法故。
是眼不染性清淨故。
是眼入佛眼畢竟不捨故。
是眼不縛斷愛恚故。
是眼行義出於真實修行念知淨道法故。
何以故。是大士安住大悲深解法相。善分別義無有諍訟。
隨見聞說背不善法。趣向道場心無障礙。
見慳惜人能捨財施。見毀禁者修持淨戒。
見瞋恚者修忍不諍。見懈怠者攝取勸勵。
見散心者示諸禪支。無智慧者施與慧眼。
行邪道者示以正道。
修下行者。為說甚深微妙佛法令入一切智。不退諸通具足菩提。
舍利弗。是名菩薩天眼神通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天耳神通亦不可盡。
云何菩薩天耳神通。
若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所有諸聲。
所謂。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聲。及以聖聲。
所謂。聲聞緣覺菩薩正遍知聲。
一切凡是耳根所對。乃至地獄餓鬼畜生。蠅蟻蚊虻所有諸聲一切悉聞。
若諸眾生心所緣處。若善不善無記所作事業。出諸音聲。一切悉解。
若口善業。口不善業。口無記業。如是諸業悉如實知。
若有口業因於愛欲說瞋說癡。
若有口業因於瞋恚說欲說癡。
若有口業因於愚癡說欲說瞋。
若因欲說欲。因瞋說瞋。因癡說癡。如是諸聲亦皆能知。
或有口業心淨口麁。或有口業口淨心麁。或有口業口淨心淨。或有口業口麁心麁。如是一切無礙耳通能如實知。
是菩薩天耳。亦知聖聲及非聖聲。若聞聖聲不生愛著。聞非聖聲心不生礙。於聖人聲得具大慈。非聖人聲得具大悲。
若聞過去未來諸聲。得盡本際如實正智。
是菩薩天耳。得聞一切諸佛世尊所說妙法。聞已憶念正智總持不忘不失。隨眾生器而為說法。善知諸法堅不堅相。
是菩薩若聽一佛說法。不聞餘佛所說法者無有是處。一切諸佛所可演說悉能聽受。
菩薩若聞善不善無記法聲。皆悉善知時與非時。所謂。若有眾時非說法時。聞已默然而無所說。
若有說時非有眾時。所謂正為一人能堪受者。是故雖說不為一切事若真實或畏傷他故不為說。事若不實為利益他以清淨心方便得說。
若所喜聲即能得聞。所不喜者便不復聞。
若於大眾為諸眾生演說法時。隨其耳識所解所受。是菩薩天耳悉得聞知。
若說法時或有眾生。應解悟者便得聞法。不解悟者則便不聞。
是菩薩耳界法界其性清淨。知見我人眾生悉清淨故。
是菩薩正分別耳界。如言語文字所說之相。若有五趣雜類眾生。隨其所解言語音聲而為說法。持是天耳迴向如來所得耳界。不求餘乘故。
舍利弗。是名菩薩天耳神通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知他心通亦不可盡。
云何菩薩知他心通。
若諸眾生上中下心菩薩悉知。
知是眾生因施根心相。知是眾生因戒根心相。
知是眾生因忍根心相。知是眾生因進根心相。
知是眾生因定根心相。知是眾生因智根心相。
知是眾生因慈悲喜捨根心相。
知是眾生因聲聞緣覺大乘根心相。
知是眾生因力增上善根具足。
知是眾生因行增上善根故得生此。
知是眾生其行清淨心不清淨。
知是眾生其行不淨而心清淨。
知是眾生心行俱淨。知是眾生行之與心二俱不淨。
知是眾生過去世心諸根行因。知是眾生隨緣悟法。
是名菩薩知他心智。
又復知他未來世心。知是眾生未來世中有持戒因。現在世中有布施因。
知是眾生未來世中有忍辱因。現在世中有持戒因。
知是眾生未來世中有精進因。現在世中有忍辱因。
知是眾生未來世中有禪定因。現在世中有精進因。
知是眾生未來世中有智慧因。現在世中行俗心因。
知是眾生未來世中發大乘因。現在世中有下根因。
未來眾生有如是等諸因諸緣。是諸因緣能如實知。
是菩薩於未受化眾生終不疲厭。如其心根如實能知。隨其器量而為說法。
若樂少聞則不多說。說必有益功不唐捐。
是名菩薩知他心智。
若現在世眾生所行。心心數法悉如實知。
所謂欲心如實知。欲心離欲心如實知。
離欲心恚心如實知。恚心離恚心如實知。
離恚心癡心如實知。癡心離癡心如實知。
離癡心散心如實知。散心攝心如實知。
攝心懈怠心如實知。懈怠心精進心如實知。
精進心下心如實知。下心上心如實知。
上心亂心如實知。亂心定心如實知。
定心無解脫心如實知。無解脫心有解脫心如實知。
有解脫心無寂靜心如實知。
無寂靜心有寂靜心如實知。
有寂靜心有量心如實知。
有量心無量心如實知。
無量心一一眾生一一煩惱纏覆心者一切皆知。
如是知已。如其出道而為說法。
又是菩薩所住之處。先觀眾生知其根量。隨而為說出要之法。是諸眾生上中下根悉如實知。
是菩薩心知他心時無有障礙。何以故。
是菩薩心智猛利善分別故。念意進慧之所知故。
善能解了菩提相故。斷諸習氣故。清淨無垢故。明了無諍故。無諸煩惱故。無有淵流故。照一切法故。善入一切眾生心故。
能如是解。是菩薩心智猛利。於如是法正入知者。
是名菩薩他心智通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宿命智通亦不可盡。
云何菩薩宿命智通。
是菩薩念宿命事。若自若他善受憶持。安住法界無有傾動。
無傾動者能善解了善作業故。
是念無惱安住禪定故。
是念無畏善攝智慧故。
是念不從他求現得善知故。
是念正憶畢竟不失故。
是念助功德善解大乘故。
是念助智不從他具足故。
是念善根諸波羅蜜具足能到一切佛法故。
是宿命智。若念一生二生三生四生五生十生二十生三十生四十生五十生。乃至百生千生百千生無量百生無量千生無量百千生。及天地成壞無量成世。無量壞世。無量成壞世。無量成壞劫。知諸眾生於是中生。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如是色像。如是飲食。如是壽命受苦樂等。於是中死還是中生。於彼中死還彼中生。
是菩薩念如是等無量生死。自念宿世及他眾生盡過去際。
是菩薩念自善根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念他善根願令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是菩薩以正念心。於本生死行苦。善觀無常苦無我。
若觀無常苦無我者。於諸色欲封祿壽命眷屬自在悉無貪著。亦復不貪釋梵護世轉輪聖王及受生處五欲歡樂。為化眾生故現受生。
是菩薩念於無常苦無我已。過去穢行發露懺悔。
現世諸惡乃至失命終不為之。過去善根欲令增廣。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現在善根與眾生共。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是菩薩離諸惡願不斷三寶種故。所有善根悉以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舍利弗。是名菩薩念宿命智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如意神通亦不可盡。
云何菩薩如意神通。
若欲進心慧所攝諸法。調伏柔和心得自在。善修集故。
現在能得是如意通。是菩薩作種種神通變化。以是神通為化眾生。
是菩薩一一示現種種神通教化眾生。
所謂若色相。若力勢。若變化。是菩薩示種種色相。令眾生見。見已心伏。
所謂若佛色像。若緣覺色像。若聲聞色像。若釋梵護世轉輪聖王色像。及餘種種無量色像。乃至示現畜生色像。化眾生故作是示現。示現是已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若有眾生自謂己身有大勢力。而起憍慢瞋恚貢高。
菩薩欲為調伏如是諸眾生故示現大力。
所謂示現那羅延力四分之一或四分之二或四分之三。
或全示現須彌山王高十六萬八千由旬縱廣八萬四千由延。
以三指舉擲置他方無量世界。譬如擲一阿摩勒果。於菩薩力而無損減。
斷取三千大千世界。下盡水際以手舉之。高至有頂住經一劫。
菩薩成就示現如是大勢力時。能令如是瞋恚憍慢貢高眾生內善調伏。知調伏已然後隨應而為說法。
是菩薩修如意通。能得智慧變化勢力。以變化力諸所欲作悉得成就。
能變大海以為牛跡大海不小。又變牛跡以為大海牛跡不大。
若劫欲盡火災起時。欲變為水能如意變。
水災起時能變為火。風災起時能變為火。
火災起時能變為風。風災起時能變為水。
水災起時能變為風。如是變化皆悉成就。
若上中下法隨意變化。
唯除諸佛。更無有人能移動留礙破壞。菩薩如意神通。
所謂釋梵天王魔王波旬及其眷屬。是菩薩作種種變化。示諸眾生令歡喜已。然後隨意而為說法。
是菩薩神通勇健自在。能過諸魔煩惱境界。入於佛界不惱眾生。所有善根皆悉成就。一切魔眾無能斷者。
舍利弗。是名菩薩如意神通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四攝亦不可盡。云何為四。
一者布施。二者愛語。三者利行。四者同利。
云何布施。
施有二種。財施。法施。
云何愛語。於求財人及聽法者柔和與語。
云何利行。於求財人及聽法者。隨其所求悉令滿足。
云何同利。求財法者以大乘己利令彼安止。
又復施者。見諸乞求心生清淨。
愛語者。於諸乞士心生歡喜。
利行者。於諸乞士隨其所利而令具足。
同利者。常以大乘勸誨眾生。
復次施者。所謂捨心。
愛語者。行無限齊。
利行者。畢竟不悔。
同利者。迴向大乘。
復次施者。起慈行捨。
愛語者。不捨喜心。
利行者。大悲莊嚴利於眾生。
同利者。捨於高下。發心迴向一切種智。
復次施者。如法求財清淨行施。
愛語者。將導愛者安止善法。
利行者。說於己利以利益他。
同利者。令諸眾生發一切智心。
復次施者。捨於內外。
愛語者。功德智慧心無悋惜。
利行者。捨自利行而行利他。
同利者。棄捨重位心初無悔。
復次法施者。如所聞法悉能演說。
愛語者。不為利養而演說法。
利行者。誨他諷誦心無疲厭。
同利者。一切智心所得妙法。即以此法勸勵眾生。
復次法施者。若有眾生一一聽法次第為說而無錯謬。
惡語者。為人說法不辭遠近。
利行者。有求法人供給衣服飲食臥具病瘦醫藥令無所乏。既施所安然後隨應而為演說。
同利者。凡所講說常勸眾生。迴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復次法施者。於諸施中知其最勝。以此勝法為人演說。
愛語者。常為利益眾生故說。
利行者。隨義而說不隨文字。
同利者。常為具足佛法故說。
復次施者。具足檀波羅蜜。
愛語者。具足尸羅羼提波羅蜜。
利行者。具足毘梨耶波羅蜜。
同利者。具足禪那般若波羅蜜。
復次施者。初發菩提。
愛語者。修行菩提。
利行者。不退菩提。
同利者。一生補處。
復次施者。安住菩提種子根本。
愛語者。滋長菩提芽莖枝葉。
利行者。漸以開敷生菩提華。
同利者。已能成就菩提果實。
舍利弗。是名菩薩以四攝法攝取眾生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四無礙智。亦不可盡。云何為四。
一者義無礙。二者法無礙。三者辭無礙。四者樂說無礙。
云何義無礙。
於諸法中知第一義。是比智。是因智。是緣智。是和合智。是不墮邊智。是不住中智。是十二因緣智。是不異法性智。是如實智。是真際智。是覺空空智。是無相相智。是無願願智。是無為為智。是觀一相智。是觀無我智。是觀無眾生智。是觀無命智。是觀無我第一義智。是觀過去無罣礙智。是觀未來無有邊智。是觀現在一切種智。是觀諸陰如怨賊智。是觀諸界如毒蛇智。是觀諸入如空聚智。是觀內法永寂滅智。是觀外法無行處智。是觀所緣如幻化智。是觀念正住智。是觀忍正法智。是觀自身智。是觀了諸諦智。是苦不和合智。是集不作智。是滅自性智。是道能到智。是分別諸法智。是觀眾生諸根心行隨所入智。是諸力無能伏智。是諸覺如實解智。是禪定受持智。是慧光明智。是幻化莊嚴智。是熱時焰迷惑智。是夢中所欲智。是響所緣智。是鏡中像無去來智。是種種相無相智。是扼離扼智。是取生離生智。是聲聞乘從他聞智。是緣覺乘觀十二緣智。是大乘具足一切善根智。
舍利弗。是名菩薩義無礙智。
又復義無礙者。
思一切法義。何以故。是一切法無我眾生無命無人。如無我眾生無命無人即名為義。如命義者色等諸法亦復如是。是名義無礙。
又復義無礙者。
是無住說。是無盡說。是得一切法說。如是義無礙者。諸佛所許。是真實義無別無異。智慧分別無有障礙。是名菩薩義無礙智而不可盡。
舍利弗。云何菩薩法無礙智。
若觀諸法。所謂善法不善法。世法出世法。可作法不可作法。有漏法無漏法。有為法無為法。黑法白法。生死法涅槃法。
是智法性平等。是智菩提平等。是智性平等。是名法無礙智。
又復法無礙者。觀於眾生。多欲心行。少欲心行。初發欲心行。欲相心行。現在所緣欲心行。現在因緣欲心行。有眾生內有欲行外無欲行。外有欲行內無欲行。有內外欲行。有內外無欲行。有色欲行非聲香味觸。有聲欲行非色香味觸。有香欲行非色聲味觸。有味欲行非色聲香觸。有觸欲行非色聲香味。入如是觀眾生諸欲行門行。
欲行者二萬一千行。恚行者二萬一千行。癡行者二萬一千行。等分行者二萬一千行。觀如是眾生八萬四千心之所行如實而知。隨其所應而為說法。
舍利弗。是名菩薩法無礙智。而不可盡。
舍利弗。云何菩薩辭無礙智。
於諸音聲悉觀了知。所謂天龍鬼神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如是言語文字音聲皆悉能知。
如是五道雜類眾生。隨其種類一一音聲語言文字而為說法。是名辭無礙智。
如是語法文字思惟覺了無礙。
是菩薩知一語二語三語乃至多語男語女語非男女語過去語未來語現在語。知積一字至多字語。是名辭無礙智。
是辭無礙智。說時無謬無有滯礙。妙語通暢所言審諦正直無麁。所有文辭具足莊嚴。大眾聞者無不歡喜。如是種種微妙音聲。深遠廣普莊嚴俗諦第一義諦。以智慧箭善射邪見。是辭無礙諸佛所許。能令眾生皆得歡喜。
舍利弗。是名菩薩辭無礙智而不可盡。
舍利弗。云何菩薩樂說無礙智不可窮盡。
所說無礙所說不住。所說速疾所說捷利。
如所問答無罣礙答。無違逆答。是相應答。住忍力答。依二諦答。
依施戒忍進定慧答。依一切法章句而答。
依於念處正勤如意根力覺道甚深義答。依寂滅思惟答。
所謂樂說無礙智者。若一切言語文字。口所分別正直而答。
所謂一切禪定三摩跋提真諦智答。
辯暢三乘隨諸眾生一切心行如應而答。
所言巧妙非如啞羊。強梁麁惡卒暴恌戲。如是之語悉無復有。所宣寂滅人所受用。威德之言無諸纏縛。相應無違微妙柔軟。無可譏訶聖人所讚。如佛世尊所教誨語。梵音清徹一切悉聞。是樂說無礙智諸佛所許。為他眾生說微妙法。聞是法者得出世樂滅盡諸苦。是名樂說無礙智也。
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無礙智而不可盡。
復次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有四依法亦不可盡。何等為四。
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法不依人。
云何依義不依語。
語者。若入世法中而有所說。
義者。解出世法無文字相。
語者。若說布施調伏擁護。
義者。知施戒忍入於平等。
語者。稱說生死。
義者。知生死無性。
語者。說涅槃味。
義者。知涅槃無性。
語者。若說諸乘隨所安止。
義者。善知諸乘入一相智門。
語者。若說諸捨。
義者。三種清淨。
語者。說身口意受持淨戒功德威儀。
義者。了身口意皆無所作。而能護持一切淨戒。
語者。若說忍辱斷除恚怒貢高憍慢。
義者。了達諸法得無生忍。
語者。若說勤行一切善根。
義者。安住精進無有終始。
語者。若說諸禪解脫三昧三摩跋提。
義者。知滅盡定。
語者。悉能聞持一切文字智慧根本。
義者。知是慧義不可宣說。
語者。說三十七助道之法。
義者。正知修行諸助道法能證於果。
語者。說苦集道諦。
義者。證於滅諦。
語者。說無明根本乃至生緣老死。
義者。知無明滅乃至老死滅。
語者。說助定慧法。
義者。明解脫智。
語者。說貪恚癡。
義者。解不善根即是解脫。
語者。脫障礙法。
義者。得無礙解脫。
語者。稱說三寶無量功德。
義者。三寶功德離欲法性同無為相。
語者。說從發心至坐道場。修集莊嚴菩提功德。
義者。以一念慧覺一切法。
舍利弗。舉要言之。能說八萬四千法聚是名為語。
知諸文字不可宣說是名為義。
云何依智不依於識。
識者四識住處。何等四。
色識住處。受想行識住處。智者解了四識性無所住。
識者若識地大水火風大。智者識住四大法性無別。
識者眼識色住。耳鼻舌身意識法住。
智者內性寂滅外無所行。了知諸法無有憶想。
識者專取所緣思惟分別。智者心無所緣不取相貌。於諸法中無所悕求。
識者行有為法。智者知無為法識無所行。無為法性無有識知。
識者生住滅相。智者無生住滅相。
舍利弗。是名依智不依於識。
云何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不了義經者。分別修道。了義經者不分別果。
不了義經者。所作行業信有果報。了義經者盡諸煩惱。
不了義經者。訶諸煩惱。了義經者讚白淨法。
不了義經者。說生死苦惱。了義經者生死涅槃一相無二。
不了義經者。讚說種種莊嚴文字。了義經者。說甚深經難持難了。
不了義經者。多為眾生說罪福相。令聞法者心生欣慼。
了義經者。凡所演說必令聽者心得調伏。
不了義經者。若說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種種文辭。諸法無有施者受者。而為他說有施有受。
了義經者。說空無相無願無作無生。無有我人眾生壽命養育士夫作者受者。常說無量諸解脫門。是名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云何依法不依於人。
人者。攝取人見。作者。受者。
法者。解無人見。作者。受者。
人者。凡夫。善人。信行人。法行人。八人。須陀洹人。斯陀含人。阿那含人。阿羅漢人。辟支佛人。菩薩人。一人出世多所利益多人受樂。憐愍世間生大悲心。於人天中多所餘潤。
所謂佛世尊。如是等名佛依世諦為化眾生故作是說。若有攝取如是見者。是謂依人。如來為化攝人見者故。說依法不依於人。
是法性者。不變不易。無作非作。無住不住一切平等。等亦平等。不平等者亦復平等。無思無緣得正決定。於一切法無別無異。性相無礙猶如虛空。是名法性。若有依止是法性者。終不復離一相之法。入是門者觀一切法同一法性。是故說言依一切法不依於人。
舍利弗。是名菩薩摩訶薩四依無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