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時彌勒菩薩即於佛前。心念說偈。問於如來。
非有途路 而有輪轉 如來亦不 住一切道
非道見道 道見非道
佛言。善男子。非道者即是不出不滅。不住非智。非智境界。非明非闇。非常非斷。非善非惡。非是色陰乃至識陰。是名實性。是名法性。名一切行。名真實際。是名非道。
如是中道。諸佛如來轉於法輪。而不貪著如是諸道。
若有眾生。道見非道。非道見道。如是眾生不能達於道與非道及知三道。如來悉能分別解說。及以斷道。
善男子。如來世尊於無道中而轉法輪。為壞眾生三種道故。何等三道。
一煩惱道。二者苦道。三者業道。
業道者。所謂行有。
煩惱道者。所謂無明愛取。
苦道者。所謂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
如是三道。何因緣有。觸緣故有。
善男子。因眼見色而生愛心。愛心者即是無明。為愛造業即名為行。至心專念名之為識。識共色行是名名色。六處生貪是名六入。因入求受名之為觸。貪著心者即名為愛。求是等法名之為取。如是法生是名為有。次第不斷名之為生。次第斷故名之為死。生死因緣眾苦所逼名之為惱。乃至識法因緣生貪。亦復如是。
如是十二因緣。一人一念皆悉具足。出有三種。
一者因出。二者初出。三者道出。
若有比丘修行法行。觀察所有愛心相貌。比丘當觀。若有愛心即是無明。無明之體能出二過。
一者出行。二者出識。
識亦有二。一者出名。二者出色。
名色亦二。一者無住。二住六入。
六入亦二。一不厭欲。二能生觸。
觸亦有二。一生受心。二者求受。
受亦有二。一受苦樂。二生貪愛。
愛亦有二。一者繫縛堅固。二者求取。
取亦有二。一者貪心。二者求有。
有亦有二。者樂住。二生因緣。
生亦有二。一者生老。二者苦緣。
老亦有二。一壞壯色。二作死因。
死亦有二。一壞壽命。二愛別離。
是名出因。
云何初出。
若有比丘修集法行。觀如是法。亦出亦滅是名初出。
爾時世尊。告憍陳如。
云何道出。
若比丘見道有二種。一者行行。二者慧行。
憍陳如。汝頗知是行。行慧行耶。
憍陳如言。
未知。世尊。唯願如來為觀十二因緣比丘得大智慧壞諸煩惱。分別解說。比丘聞已當具受持。
爾時世尊。告寶幢童子。
善男子。汝頗能知息出入不。
不也。世尊。
善男子。法行比丘。先觀無明乃至老死。云何名為觀於無明。先觀中陰。於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緣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羅羅。
是歌羅羅有三事。一命。二識。三煖。
過去世中業緣果報。無有作者及以受者。
初息出入是名無明。歌羅羅時氣息入出。有二種道。
所謂。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
息入出者名為壽命。是名風道。
不臭不爛。是名為煖。
是中心意名之為識。
善男子。若有欲得辟支佛果。當觀如是十二因緣。
後觀三受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云何為觀。隨於念心觀息出息入。
觀於內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雲。是身中風亦復如是。
有風能上。有風能下。有風能滿。有風能焦。有能增長。是故息之出入。名為身行。
以出入息從覺觀生。故名意行。
和合出聲名為口行。
以如是等三行因緣。故有識生。
識因緣故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名名色。
五陰因緣行六處。故名六入。
情塵相對故名為觸。觸因緣故念色至念法。是名為受。
貪著於色乃至於法。是名為愛。
愛因緣故四方求覔。故名為取。
取因緣故受於後身。故名為有。
有因緣故有生老死種種諸苦。是名五陰。十二入。十八界。
十二因緣之大樹也。
是故緣出入息。能生一切諸苦煩惱。
是故凡夫生時。亦為煩惱繫縛。死時亦爾。終不能得身心自在。不得三昧。不盡諸漏。
若有比丘觀入出息。如空中風無我我所。無有作者及以受者。
從緣而生從緣而滅。無相無物無有覺觀。
眾生風者亦復如是。共四大行。生歌羅羅九孔乃至九萬九千諸孔出入無作無受。
是風出入如是肉段。以是因緣故。有無明乃至老死眾苦聚集。
善男子。譬如虛空無物無我。出入諸息地水火風。壽命煖識。無明乃至生老病死。亦復如是。
眾生顛倒於非我中而橫見我。於如是等同虛空法。作陰界入想。一切凡夫因是顛
倒。輪轉生死無有窮已。
若法行比丘。觀是息冷則舉身冷。觀是息煖則舉身煖。是身爾時隨意隨風。
若觀冷時不得禪定不入定聚。是人則墮冷地獄中。
若觀煖時不得禪定不入定聚。是人則墮熱地獄中。
若佛弟子修集法行。觀察出入息冷煖等時則得正道。
法行比丘如實觀察無明乃至生老病死。心不顛倒。是名淨目陀羅尼也。
善男子。汝若能受是陀羅尼。即是真實觀入出息。
寶幢菩薩白佛言。
世尊。諸佛境界不可思議。非是聲聞緣覺所及。
爾時四天王白佛言。
世尊。隨是經典所流布處。我等要當隨侍守護。所有惡事悉令消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