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11日 星期三

文殊師利問菩提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世尊入諸佛甚深三昧。如實諦觀諸法性相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除諸重擔度三有險道。滅無明得真明。拔邪箭斷渴愛。成法船撃法鼓吹法螺建法幢。轉生死種示涅槃性。閉塞邪道開於正路。離諸惡業示于福田。我今當觀誰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以身得為以心得。
若以身得。身則無知無作如草木瓦石。四大所造從父母生。以衣服飲食臥具澡浴而得存立。必歸敗壞無常磨滅。
而是菩提但有名字世俗故說。無形無色無定無相。無向無入無道過諸言說出於三界。無見無聞無覺無知。亦無所得亦無戲論。無問無示無有文字無語言道。
若以心得心從眾緣生。眾緣生故空如幻。無處無相無性亦無所有。於是中得菩提者。所用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法皆空但有名字。以世俗故而有言說。是皆憶想分別實無所有。無有根本亦無體相。無受無著無染無離。一相所謂無相。是故於此法中無有得者。無所用法亦無菩提。如是通達是則名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爾時文殊師利法王子在大會中立佛右面。執大寶蓋以覆佛上。時文殊師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發心。
佛告文殊師利。善男子善女人當隨菩提相而發其心。
世尊。菩提相者當云何說。
佛告文殊師利。菩提相者出於三界過世俗法。語言道斷減諸發無發。是發菩提。文殊師利。是故菩薩應滅諸發發菩提心。無發是發菩提。發菩提心者。如如法性相如實際。無分別不緣身心。是發菩提。不著諸法增不減不異不一。是發菩提。如鏡中像如熱時焰。如影中響如水中月。應當如是發菩提心。


                              圓頓心要終

大寶積經破二乘相品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我今更以不受具戒則名真出家。如是教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不持禁戒。如是則為真實持也。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一切諸法悉無所取。故無可持。云何此戒而獨有持。天子。戒若可持則持三界。天子。於汝意者以何為戒。
善住意言。大士。若能具足波羅提木叉者。是名為戒。
文殊師利言。天子。云何名為波羅提木叉。
善住言。大士。所謂持身及以口意三業具足。是則名為波羅提木叉也。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今是現前何處有是身業可作。如是過去未來亦無有作。彼皆無作。有像貌可得言有。或青或黃或赤或白及頗梨色耶。
善住意言。不也大士。
文殊師利言。天子。彼名何等云何而說。
善住意言。彼名無為實不可說。如是乃至意作亦然。
文殊師利言。天子。於意云何。彼無為者可作為乎。
善意言。不也大士。
文殊師利言。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斯說。彼若不持名真持戒。天子。若言增上戒學。增上心學。增上慧學者。為學實際當如是知。無所持故言增上戒學。無所知故言增上心學。無所見故言增上慧學。如是心不分別故。不憶念故。不生殊異故名最上心學。如心學戒慧亦爾。
天子。若不得心則不念戒。若不念戒則不思慧。若不思慧則無復起一切疑惑。既無疑惑則不持戒。若不持戒是則名為真持戒也。
天子當知。彼持戒者則無所欲。無所欲則無退還。無退還故彼則清淨。彼清淨故則故解脫。彼解脫故則得精進。彼精進故則無有漏。彼無漏故則住正行。住正行故則無像貌。無像貌故即是虛空。何以故。以彼虛空無形相故。是故天子。若有人能如是學者則為不學。彼無學故則為真學。於何處學謂無處學。云何無處。謂空平等。天子。若能正住空平等者。是則名為真住戒學。
爾時文殊師利復語善住意天子言。天子。若人能作如是出家如是受具。我復教彼如是言曰。諸善男子。汝今若能受彼一切三千大千世界篤信檀越供養眾具。而能於中不起分別不念報恩。是乃名為清淨持戒。
善住意言。大士。以何義故作如斯說。
文殊師利言。天子。所謂若人取彼施者、受者、財務三事故是為報恩。又若見彼是為報恩。若思惟彼是為報恩。若分別彼是為報恩。天子。若不見彼不取彼。不思惟彼不分別彼者。有何可報。何以故。以從本來畢竟清淨如是報故。
天子。彼若取若見。若思惟若分別及念報者。是謂凡夫非阿羅漢。所以者何。是諸凡夫於一切時常行取著思量分別。此受彼與彼垢此淨。以是分別故有報恩。
云何報恩。謂諸凡夫於生死有取後生身。是故於彼欲行報恩。天子。諸阿羅漢不受後有畢竟不見。不思量不分別無有此彼。更不受身。當於何處而報恩也。
天子。若受彼施當行三淨然後乃受。何謂三淨。
一。不見己身即無施者。二。不見他人即無愛者。三。不見財務即無施事。
天子。如是三淨則畢竟淨。如斯淨已復何用報。天子。以是義故我如是說。若受三千大千世界篤信檀越一切眾具。不分別不念報者。是名世間真勝福田。是真出家。是淨持戒。
時彼善住意天子復白文殊師利言。大士。何等名為禪行比丘耶。
文殊師利言。天子。若彼比丘於一切法但取一行。極隨順者。所謂無生。是為禪行。
又復無有少法可取。是為禪行。
又不取何法。所謂不取此世彼世。不取三界乃至不取一切諸法。如是平等是為禪行。
天子。如禪行者乃至無有一法相應。無合無散是為禪行。
爾時彼會大眾多有無量百千眾生咸有疑心。今此文殊師利所說如是。如何得與聖說相應。所以者何。世尊恆說。若人能入三解脫門名為涅槃。又如佛說。若有修行三十七種助菩提法便證涅槃。然而今者。文殊師利更如是說不應修是助菩提行。亦莫入彼三解脫門。將非文殊師利虛妄說耶。
於是文殊利知諸比丘及以眾會咸皆有疑。即語尊者舍利弗言。大德。汝於今者最可證信世尊記。汝智慧第一。大德。汝於何時證離欲法。且當證法時豈不見四諦耶。
舍利弗言。不也。
豈不修三十七助菩提分法耶。
曰。不也。
豈不入三解脫門耶。
曰。不也。大士。我於爾時乃至無有一法可見可除可證可選擇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無為無生無言是空。若是空者有何可證。
說此法時。眾中有三萬比丘於法漏盡心得解脫。

2012年4月10日 星期二

大寶積經文殊授記會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發菩提心來為幾時耶。
文殊師利言。止。善男子。莫生妄念。若有於無生法中說如是言。我發菩提心。我行菩提行為大邪見。善男子。我都不見有心發向菩提。以不見心及菩提故是故無發。
師子勇猛言。文殊師利。都不見心是何句義。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是都不見說名平等。
又問。云何說為平等。
答言。善男子。如是平等以種種性皆無所有。彼彼諸法一味故說。一味說者所謂離故。無染無淨。不斷不常。不生不滅。無我無受。不取不捨。如是說法不念我說亦無分別。善男子。於此平等法中了知修行是名平等。
復次善男子。若菩薩入此平等。都不見有種種界若一若多。於平等中不見平等。於相違中不見相違。以彼本來性清淨故。
爾時師勇猛雷音菩薩白佛言。世尊。此文師利不肯自說發心久近。此諸大眾皆樂欲聞。
佛言。善男子。文殊師利是甚深忍者。於甚深忍中菩提及心皆不可得。以不可得是故不說。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已滿足十地及如來十力。一切佛法悉皆圓滿。何故不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無有圓滿諸佛法已更證菩提。何以故。已圓滿故不應更證。
師子勇猛言。云何圓滿諸佛法耶。
答言。佛法圓滿如真如圓滿。真如圓滿如虛空圓滿。如是佛法真如虛空亦無有二。善男子如汝所言。云何圓滿諸佛法者。如色圓滿乃至識圓滿。佛法圓滿亦復如是。
師子勇猛言。何者是色等圓滿。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於意云何。汝所見色是常耶。是無常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非常非無常。彼有增減耶。
答言。不也。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若法不增不減是名圓滿。云何圓滿。若於諸法不能了知則生分別。若能了知則無分別。若無分別則無增減。若無增減此則平等。是故善男子。若見色平等即是色圓滿。受想行識及一切法圓滿亦復如是。
爾時師子勇猛雷音菩薩白文殊師利言。仁者。得法忍來無一念心願成正覺。而今何故乃勸餘人令向菩提。
文殊師利言。我實不曾勸一眾生令趣菩提。何以故。眾生無所有故。眾生性自離故。若眾生可得則令向菩提。既不可得故無所勸。何以故。平等無分別故。非以平等而求平等亦無所起。是故常說。應觀諸行來無所從去無所至。是名平等。則是性空。於性空中而無所求。
善男子。如汝問我得忍己來。無一念心當得菩提者。善男子。汝見彼心耶。而以此心得菩提耶。
師子勇猛言。不也。文殊師利。何以故。以心非色不可見故。菩提亦爾但是名相。若心名。若菩提名皆無所有。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如汝說我不生一念得菩提者。是密意說。何以故。以心本來無有生故。是故無生。既無有生何得何證。
師子勇猛問言。云何名為平等證入。
答言。於諸法中無繋著者名平等證。言證入者。彼微細智亦不生滅。與真如無異無可分別。是名證入。
若正見修行者於平等中無一法可得。離種種性亦不著一。是名證入。
若以身證諸法無相。明了彼相所謂無相。而於身心亦不執著。是則名為圓滿證入。
師子勇猛問言。云何名得。
文殊師利言。善男子。以世間言說名之為得。諸聖所得非言能說。何以故。法無依止離言說故。復次善男子。以無得為得。亦非得非不得說名為得。

2012年4月9日 星期一

文殊師利所說不思議佛境界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須菩提白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士。汝今說此菩薩所行。非諸世間所能信受。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我今為欲令諸眾生永出世間。說諸菩薩了達世法出離之行。
須菩提言。大士。何者是世法。云何名出離。
文殊師利菩薩言。大德。世間法者所謂五蘊。其五者何。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如是諸蘊色如聚沫。受如浮泡。想如陽焰。行如芭蕉。識如幻化。是故此中無有世間亦無諸蘊。及以如是言說名字。若得是解心則不散。心若不散則不染世法。若不染世法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五蘊法者以因緣有。因緣有故則無有力。無力則無主。無主則無我我所。無我我所則無受取。無受取。無受取則無執競。無執競則無諍論。無諍論者是沙門法。沙門法者知一切法如空中響。若能了知一切諸法如空中響。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復次大德。此五蘊法同於法界。法界者則是非界。非界中無眼界。無色界。無眼識界。無耳界。無聲界。無耳識界。無鼻界。無香界。無鼻識界。無舌界。無味界。無舌識界。無身界。無觸界。無身識界。無意界。無法界。無意識界。此中亦無地界水界火界風界虛空界識界。亦無欲界色界無色界。亦無有為界無為界。我人眾生壽者等。如是一切皆無所有。定不可得。若能入是平等深義。與無所入而共相應。即是出離世間法也。
說是法時。會中比丘二百人永盡諸漏心得解脫。

佛說決定毗尼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文殊師利在大眾中前白佛言。世尊。一切諸法究竟毗尼。誰受毗尼。
佛告文殊。若諸凡夫悉能了知一切諸法究竟毗尼。如來終不演說毗尼。以不知故。如來爾時為令覺知一切諸法究竟毗尼。漸次為說諸毗尼。
爾時優波離白佛言。世尊。此文殊師利於此解說毗尼決定之義而無所說。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汝今應當解說究竟毗尼之法。此優波離欲得聞於毗尼之義。
爾時文殊師利語優波離言。一切諸法究竟無垢能自調心。乃能得見究竟毗尼。
一切諸法無有諸纏淨其本性。乃能得見究竟毗尼。
一切諸法無有染汙我不可得。乃能得見無悔毗尼。
如如真實億萬法門欣樂修學。乃能得見清淨學戒。
一切諸法無有分別無縛無解不作思惟。乃能得見無有縛者。
一切諸法無住無染不作留住。乃能得見諸法清淨。
一切諸法住虛空際離諸處所。乃能得見所作清淨。
一切諸法逮無鬥諍。前際後際不可得故。乃能得見三世平等。
一切諸法離諸施設心無所行。乃能得見斷於疑結。
優波離。是則名為究竟毗尼法界。諸佛世尊從此得道若。能籌量觀察此法。是名善學逮最勝戒。若不觀此法。是則不名深入如來所學之法。

入法界體性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世尊知而故問文殊師利言。汝知法界耶。
文殊答。如是世尊。我知法界即是我界。
佛復問文殊師利。汝知世間耶。
文殊師利言。世尊。如幻化人所作處是世間處。世尊。世間者但有名字無實物可見。說名世間行。世尊。然我不離法界見於世間何以故。無世間故。
如世尊問言。世間何處行者。所謂色性不生不滅。彼行亦不生不滅。如是受想行識。此識性不生不滅。如是行亦無生無滅。世尊。如是一相所謂無相。
佛復問言。文殊師利。汝登不作是念。若現在如來阿羅訶三藐三佛陀當滅度耶。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豈可法界有已修集未修集也。法界既無修集云何得有滅不現耶。
佛言。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過去諸佛如恆伽沙等已滅度。汝豈不信耶。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信諸如來皆已涅槃。彼出處故。
佛言。文殊師利於汝意云何。欲使諸凡夫死己更生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尚不見有凡夫。何有更生耶。
佛問文殊師利言。汝於佛前樂聽法也。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亦不見樂不樂相。
佛言。文殊師利。汝登不樂法界耶。
文殊師利答言。世尊。我不見有一法非法界者更何所樂。
佛言。文殊師利。若慢者聞汝說生大恐怖。
文殊師利言。世尊。若慢者生怖。實際亦生恐怖。其實際不恐怖故。即一切諸法皆無恐怖。以無修作故此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性不壞是故名金剛句。世尊。如來不思議句是諸法不思議。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復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無思故是金剛句。世尊。諸法是菩提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復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法無所有但有名字言說。諸法無此無彼皆無所有。此彼無所有者即是如。若是如者則是真實。若是實者彼則是菩提。是故得名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一切諸法是如來境界是金剛句。
佛言。文殊師利。何故名此為金剛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諸法自性本來寂靜故是金剛句。
佛告文殊師利。汝可喚阿難陀比丘來。令受持此法本句。
文殊師利言。世尊。我於中不見有一法可說可聽。世尊。我實不見一字有其說處。何有多句而可持乎。
佛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汝善說此語。真是法界實際。

佛說如幻三摩地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勝華藏菩薩摩訶薩白佛言。世尊。菩薩摩訶薩云何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成就五神通。得如幻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諸有眾生善根成熟、即以自神力如應現化。隨諸眾生所起信解即為說法。而令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告勝華藏菩薩摩訶薩言。善哉善哉勝華藏。杜汝今善問是義。汝於過去已曾親近俱胝那庾多百千諸佛。於諸佛所深種善根。而復能為一切眾生起悲愍心。汝應諦聽今為汝說。
于是勝華藏菩薩受教而聽。
佛言。勝華藏。當知有一法若菩薩摩訶薩能具足者。即得如幻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諸有眾生善根成熟。即以自神力量如應現化。隨諸眾生所起信解即為說法。而令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勝華藏。所言一法者。謂無依止法。若菩薩摩訶薩成將就此法已。乃至遍三界中不作依止想。若內若外悉無依止。由如是故即具正見。以正見故得正相應及正所行。是故獲得無障礙慧。慧無礙故心 亦無礙。於無礙心中即起正行。
勝華藏。云何菩薩能起正行。謂了一切法悉從緣生。於緣生法中無有少法而實積聚。何以故。以彼諸緣皆不實故。是中云何有法可生。若法緣生即是無生。是故一切法皆悉無生。菩薩若能無實了知一切法無生。即得成就諸菩薩道。所有一切眾生根欲及事。能以悲心而悉隨入得深信解。了知一切法悉如幻化。乃至分別一切法皆是化事。以彼分別畢竟空故。而一切法亦復皆空。如是知已即得如幻三摩地。得是三摩地已。乃至能令眾生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菩薩問法身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文殊問佛。持何法教學。
佛言。我所教不壞色痛痒思想生死識。無所壞亦不教壞淫怒癡。令得不可計數法。以是法教作佛道者。我用是故自致得佛。
佛語文殊。無所壞法故致佛。無所得法能成佛。佛者則法身。諸種力無所畏悉法身之所入。所以者何。莫能分一身者而為法身。法身無有數。何以故。不言是凡人是不凡人。法身等無差特無所散。身是為法身。譬如四瀆悉歸於海合為一味。若干名法為一法身。諸所有種各各有名。合會聚之名曰穀。若俗事道事悉合為一法身。所以者何。不可指示是為俗事。道事亦不可說。是俗事身是為法身。亦不可見視。如我所說法身。其有信二。知者所作眾惡悉以除盡。
文殊言。於法身亦不見。生天上亦不見。在人間亦不見。在三道亦不在泥洹。
佛語文殊。今若所說乃爾。若有人問汝者。佛現說有五道何當以解之。
文殊言。譬若如人臥中見人泥犁。若作禽獸薜荔。上在天上若在人中。覺則無所見。其法身無所著。所以者何。但有數故。數者墮俗。若羅漢辟支佛上至佛俱等一法身。所以者何。不可分別故。譬如若干種寶可別知。法身而不別。所以者何。不可別故。無生無死故。法身無所生無所滅。所以者何。常住故。亦無有垢亦無有淨。所以者何。無有過者。亦無脫亦無所脫。佛者無所不知。
復問文殊。知法身不。
文殊言。若得者可知。
佛問文殊。乃知世間所在處否。
則言。知。
佛言。何所是。
文殊言。其化人處世正是世間者。但有名求如毛際。而無為我說者。其世亦不離法身。
佛復問。世所在何所。
文殊言。譬如雲所在無所在。亦不嬴亦不強。是則世世之相。
佛問文殊。汝謂我滅不。
文殊言。不。何以故。法身無有生。若有生乃有滅。法身者不生故。知佛而不滅。

2012年4月5日 星期四

佛說如幻三昧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曰。假使人來欲得出家為沙門者。當何以化。何除鬚髮。何受具戒。云何教授令自謹慎。
文殊師利報善住意天子。設使有人來詣我所為沙門者。夫族姓子。若不發心欲得出家。我乃令作沙門耳。所以者何。其有建志欲出家者。心無所歸。其無所歸亦無有來。其無從來則無往者。住一切法無從斷絕則住無本。其住無本遊於法界而不動轉。其於法界無所動者則不得心。其不得心不願出家。其不願出家則不發心為沙門也。其不發心為沙門者則無所生。其無所生則盡眾苦。其盡眾苦則究竟盡。其究竟盡則無所盡。無所盡者則不可盡。其不可盡此無所行。天子解是。當為其人解如此義。其詣我所欲求欲出家。語族姓子勿得發心作沙門也。所以者何。心本無起便離闇冥。
文殊師利復謂善住意天子。假使有人來詣我所求欲出家。吾當為說。卿族姓子不除鬚髮乃為善傋沙門之業。
善住意問文殊師利。所言何謂。
文殊答曰。如來說法無所除去亦無所壞。
又問。何所不除。
答曰。不除於色亦無所壞。不除受想行識亦無所壞。假使念言。我除鬚髮。則住吾我計己有身。不計吾我不自貪身則平等見也。貪著己身乃計鬚髮則成眾生。想念除去。其不得我不得他人。不我不彼則無吾我。其無吾我不計有身。則除鬚髮無思無想。其無思想無應不應不住若干。其不住若干則無言教。其無言教無進不進無雙無隻。不貪己身不披袈娑。其袈裟者其無穢垢則無所有。其無所有則無所住。其無所住則為曠然。其曠然者乃為出家。
天子復問文殊師利。何謂比丘慕於修行而獨宴處。
文殊答曰。假使分別諸法一等一種門相者。譬如虛空悉無所行皆無眾生。是謂修行。又修行者。不處今世不由後世。在於三世皆無所行。至一切法亦無所行。悉了諸法虛偽無實是謂修行。其修行者。則於諸法無雙無隻無應不應。是謂修行。
時彼眾會無央數人。心懷沈吟悉生疑結。此為何謂。當奉何行。何因申暢。如來至真等正覺演三脫門得至泥洹。若能造證三十七道品之法致滅度矣。文殊師利今者所說。將無倒教亂法之兆。
文殊師利尋時皆知此諸比丘一切眾會心所懷疑告舍利弗。唯卿仁者。為眾重任咸共信之。最大智慧如來所歎。又賢者。身離欲塵法而以造證。仁者久如逮成四諦得造證乎三十七品及三脫門也。
舍利弗曰。不也。我不得法當可造立思惟其義及修行者。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悉無所受亦無所生。空無言教空不證空。
說是語時。三萬比丘漏盡意解。
天子又問文殊。何所章句為最元首。
答曰。如是句者我是元首。
又問。何謂。
文殊答曰。若有菩薩於一文字一章句義而不動者。章句猶歸分別四義。何謂為四解章句。一。常如審諦。二。了空義知為恍忽三。分別無形悉無所生。四。於諸所知不以為知不以為患。不造二事。是諸章句最為元首。
時佛嗟嘆文殊師利。善哉善哉。乃能班宣逮總持義。
文殊白佛。我無總持所以者何。無所得故無可執持。愚頑凡夫乃逮總持。諸佛菩薩無所獲致。所以者何。其迷惑者多所執持。何所持乎。依於吾我著人壽命。執持斷滅及計有常。執壞貪媱瞋恚愚癡。親抱所有恩愛貪身。自見五陰四大及諸入。思想多念而反求望。墮若干見六十二疑。有所獲致而急執持。是故世尊。愚頑凡夫逮得總持。所以者何。愚夫懷法在心念者。諸佛世尊悉無所持。聲聞緣覺諸菩薩等亦復若茲。是故愚夫逮得總持。
於是善住意天子問文殊師利。如向者說不得總持。當以何意化於五趣。
答曰。其五趣者無所為作。所以者何。吾以消除五趣終始令其所趣不知處所。諸佛緣覺聲聞所趣。愚頑凡夫所不能趣。所以者何。愚夫比數墮於生死。諸明智者消除諸趣。道迹亦然不離生死。況於愚頑凡夫士乎。是故吾身消除諸趣不得總持。所以者何。無所獲致當何持也。
善住意天子又問。文殊師利。所言沙門為何謂乎。
文殊答曰。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所以者何。不著欲界不倚色界不處無色吾乃謂此為沙門耳。若眼耳鼻口身意不穿漏者乃為沙門。其無志性不與情合。無有因緣亦無不緣乃為沙門。
又復天子。其不著法不著非法。其行寂然無是非心。忽然無跡是謂沙門。何者然耶。其因緣法報應之宜妄從是生。是諸法者亦復虛偽。其不著者無縛無脫是謂沙門。其無有往亦不還反。無進無退無瘡無瘢無傷無完。是則名曰淨修梵行。是故我言。非沙門非梵志乃為沙門。

大乘入楞伽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大慧菩薩普觀未來一切眾生。復請佛言。願為我說具修行法。如諸菩薩摩訶薩成大修行。
佛言。大慧。菩薩摩訶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何者為四。謂觀察自心所現故。遠離生住滅見故。善知外法無性故。專求自證聖智故。若諸菩薩成此四法。則得名為大修行者。
大慧。云何觀察自心所現。
謂觀三界唯是自心。離我。我所。無動作。無來去。無始執著過習所熏。三界種種色行名言繫縛身資。所住分別。隨入之所顯現。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察自心所現。
大慧。云何得離生住滅見。
所謂觀一切法如幻夢生。自他及俱皆不生故。隨自心量之所現故。見外物無有故。見諸識不起故。及眾緣無積故。分別因緣起三界故。如是觀時。若內若外一切諸法皆不可得。知無體實體遠離生見。證如幻性即時逮得無生法忍住第八地。了心意意識五法自性二無我境。轉所依止獲意生身。
大慧言。世尊。以何因緣名意生身。
佛言。大慧。意生身者。譬如意去速疾無礙名意生身。大慧。譬如心意於無量百千由旬之外。憶先所見種種諸物。念念相續疾詣於彼。非是其身及山河石壁所能為礙。意生身者亦復如是。如幻三昧力通自在諸相莊嚴。憶本成就眾生願故。猶如意去生於一切諸聖眾中。是名菩薩摩訶薩得遠離於生住滅見。
大慧。云何觀察外法無性。
謂觀察一切法。如陽焰如夢境如毛輪。無始戲論種種執著。虛妄惡習其因故。如是觀察一切法時。即是專求自證聖智。
大慧。是名菩薩具四種法成大修行。汝應如是勤加修學。

2012年4月3日 星期二

續傳燈錄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妙喜大慧宗杲禪師闡揚宗教時。有同時號稱宗師說法。以寂照靜嘿為本者。見士大夫為塵勞所障方寸不寧便為言。令寒灰枯木去。一修白練去。古廟香爐去。冷湫湫地去。謂此法門可休歇人身心。
師以為如此見解墮在黑山下鬼窟裡。教中謂之昏沉。殊不知這箇猢猻子不死如何得休歇。來為先鋒去為殿後底不死。如何得休歇。故師每力排之謂之。邪師寂照禪斷佛慧命。千佛出世不通懺悔。
一日室中坐。有鄭昂尚明者持一瓣香來怒氣可掬。聲色俱厲云。昂有一片香未燒在。欲與和尚理會一件事。只如默然無言是法門中第一等休歇處。和尚肆意詆訶。昂心疑和尚不到這田地所以信不及。且如釋迦老子在摩竭提國。三七日中掩室不作聲。豈不是佛默然。毗耶離城三十二菩薩各說不二法門。末後維摩無語文殊讚善。豈不是菩薩默然。須菩提在巖中宴坐無言無說。豈不是聲聞默然。天帝釋見須菩提在巖中宴坐。乃雨花供養亦無言說。豈不是凡夫默然。達摩游梁歷魏少林冷坐九年。豈不是祖師默然。魯祖見僧便面壁。豈不是宗師默然。和尚因什麼卻力排默照以為邪非。
師曰。汝曾讀莊子麼。
云。是何不讀。
師曰。莊子云。言而足終日言而盡道。言而不足終日言而盡物。
道物之極言默不足以載。非言非默義有所極。我也不曾看郭眾解並諸家註解。只據我杜撰說破汝這默然。豈不見孔子一日大驚小怪道。參乎。吾道一以貫之。
曾子曰。唯。
汝措大家才聞箇唯字。便來這裡惡口。卻云這一唯與天地同根萬物一體。致君於堯舜之上。成家立國出將入相。以至啟手足時不出這一唯。且喜沒交涉。殊不知這箇道理。便是曾子而足。孔子言而足。其徒不會卻問何謂也。曾子見他理會不得。卻向第二頭答他話。謂夫子之道不可無言所以云。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要之。道與物至極處不在言語上。不在默然處。言也載不得。默也載不得。公之所說尚不契莊子意。何況要契釋迦老子達磨大師意耶。汝要理會得莊子非言非默義有所極麼。便是雲門大師拈起扇子云。扇子悖跳上三十三天築著帝鼻孔 東海鯉魚打一捧雨似傾盆。汝若會得雲門這箇說話。便是莊子說底。曾子說底。孔子說底一般。
昂遂無語。
師曰。汝雖不語心猶未伏在。然古人決定不在默然處坐地明矣。汝適來舉釋迦掩室維摩默然。且看舊時有箇坐主喚作肇法師。把那無言說處。說出來與人云。釋迦掩室於摩竭。淨名杜口於毗耶。須菩提唱無說以顯道。釋梵絕聽而雨花。斯皆理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豈曰無辯。辯所不能言也。這箇是理與神忽然相撞著。不覺到說不得處。雖然不語其聲如雷。故曰。豈曰無辯所不能言也。這裡世間聰明辯才用一點不得。到得恁麼田地方始是放身捨命處。這般境界須是當人自證自悟始得。所以華嚴經云。如來宮殿無有邊。自然覺者處其中。此是從上諸聖大解脫法門。無邊無量無得無失。無默無語無去無來。塵塵爾。剎剎爾。念念爾。法法爾。只為眾生根性狹劣。不到三教聖人境界。所以分彼分此。殊不知境界如此廣大。卻向黑山下鬼窟裡默然坐地。故先聖訶為解脫深坑是可怖畏之處。以道眼觀之。則是刀山劍樹鑊湯鑪炭裡坐地。一般坐主家尚不滯在默然處。況祖師門下客。卻道才開口便落今時。且喜沒交涉。
昂不覺作禮。
師曰。公雖作禮然更有事在。至晚來入室。師問曰。今年幾歲。
云。六十四。
又問。汝六十四前從什麼處來。
昂又無語。師遂以竹棍打出。次日又來室中云。六十四年前尚未有昂在。如何和尚卻問昂從什麼處來。
師曰。汝六十四年前不可元在福州鄭家。只今這聽法說法一段歷歷孤明底未生已前畢竟在什麼處。
云。不知。
師曰。汝若不知便是生大。今生且限百歲。百歲後汝待要飛出三千大千世界外去。須是與他入棺材始得。當爾之時四大五蘊一時解散。有眼不見物。有耳不聞聲。有箇肉團心分別不行。有箇身火燒刀斫都不覺痛。到這裡歷歷孤明底卻向什麼處去。
云。昂也不知。
師曰。汝既不知便是死大。故曰。無常迅速生死事大。便是這箇道理。這裡使聰明也不得。記持也不得。我更問。汝平生做許多之乎者也。臘月三十日將那一句敵他生死。須是知得生來死去處分曉始得。若不知即是愚人。
昂方心伏。始知無言無說處一切非是。因別參請。未幾頓有所得。

禪宗正脉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法融禪師。一日請四祖道信禪師說真法要。
祖曰。夫百千法門同歸方寸。河沙妙德總在心源。一切戒門定門慧門神通變化。悉自具足不離汝心。一切煩惱業障本來空寂。一切因果皆如夢幻。無三界可出。無菩提可求。人與非人性相平等。大道虛曠絕思絕慮。如是之法汝今已得更無缺少。與佛何殊更無別法。汝但任心自在。莫作觀行。亦莫澄心。莫起貪瞋。莫懷愁慮。蕩蕩無礙任意縱橫。不作諸善不作諸惡。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快樂無憂故名為佛。
師曰。心既具足。何者是佛。何者是心。
祖曰。非心不問佛。問佛非不心。
師曰。既不許作觀行。於境起時心如何對治。
祖曰。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妄情從何起。妄情既不起。真心任徧知。汝但隨心自在無復對治。即名常住法身無有變異。吾受璨大師頓教法門。今付於汝。汝今諦受吾言只住此山。向後常有五人達者。紹汝緣化。祖付法訖遂返雙峯終老。師自是法席大盛。

開示求向大乘經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爾時堅淨信菩薩摩訶薩問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如何開示求向大乘者進趣方便。
地藏菩薩摩訶薩言。善男子。若有眾生欲向大乘者。應當先知最初所行根本之業。其最初所行根本業者。所謂依止一實境界以修信解。因信解力增長故。速疾得入菩薩種性。所言一實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自性清淨無障無礙。猶如虛空離分別故。平等普遍無所不至。圓滿十方究竟一相無二無別。不變不異無增無減。以一切眾生心。一切聲聞辟支佛心。一切菩薩心。一切諸佛心。皆同不生不滅無染寂靜真如相故。所以者何。一切有心起分別者。猶如幻化無有定實。所謂識受想行憶念緣慮覺知等種種心數。非青非黃非赤非白亦非雜色。無有長短方圓大小。乃至盡於十方虛空一切世界求心形狀。無一區分而可得者。但以眾生無明癡闇熏習因緣。現妄境界令生念著。所謂此心不能自知。妄自謂有。起覺知想。計我、我所。而實無有覺知之想。以此妄心畢竟無體不可見故。若無覺知能分別者。則無十方三世一切境界差別之相。以一切法皆不能自有。但依妄心分別故有。所謂一切境界各各不同。自念為有。知此為自。知彼為他。是故一切法不能自有則無別異。唯依妄心不知不了內自無故。謂有前外境界妄生種種法想。謂有謂無。謂彼謂此。謂是謂非。謂好謂惡。乃至妄生無量無邊法想。當如是知一切諸法皆從妄想生。依妄心為本。然此妄心無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謂緣念覺知前境界故。說名為心。
又此妄心與前境界。難俱相依起無先後。而此妄心能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謂依忘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說心有無明。依無明力因故現妄境界。亦依無明滅故一切境界滅。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說境界有無明。亦非依境界故生於無明。以一切諸佛於一切境界不生無明故。又復不依境界滅故無明心滅。以一切境界從本以來。體性自滅未曾有故。因如此義。是故但說一切諸法依心為本。 當知一切諸法悉名為心。以義體不異為心所攝故。
又一切諸法從心所起。與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滅同無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隨心所緣念念相續故。而得住持暫時為有。如是所說心義者有二種相。何等為二。一者。心內相。二者。心外相。
心內相者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真。二者。妄。
所言真者。謂心體本相如如不異。清淨圓滿無障無礙微密難見。以遍一切處常恆不壞。建立生長 一切法故。
所言妄者。謂起念分別覺知緣慮憶想等事。雖復相續能生一切種種境界。而內虛偽無有真實不可見故。
所言心外相者。謂一切諸法種種境界等。隨有所念境界現前故。知有內心及外心差別。如是當知。內妄想者。為因為體。外妄相者。為果為用。依如此等義。是故我說一切諸法悉名為心。
又復當知。心外相者。如夢所見種種境界。唯心想作無實外事。一切境界悉亦如是。以皆依無明識夢所見妄想作故。
復次應知。內心念念不住故。所見所緣一切境界。亦隨心念念不住。所謂心生故種種法生。心滅故種種法滅。而生滅相但有名字實不可得。以心不往至於境界。境界亦不來至於心。如鏡中像無來無去。是故一切法求生滅定相了不可得。所謂一切法畢竟無體。本來常空實不生滅故。如是一切法實不生滅者。則無一切境界差別之相。寂靜一味名為真如。第一義諦自性清淨心。彼自性清淨心湛然圓滿。以無分別相故。無分別相者於一切處無所不在。無所不在者。以能依持建立一切法故。
復次彼心名如來藏。所謂具足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漏清淨功德之業。以諸佛法身從無始本際來。無障無礙自在不滅。一切現化種種功業恆常熾然未曾休息。所謂遍一切世界皆示作業。種種化益故。以一佛身即是一切諸佛身。一切諸佛身即是一佛身。所有作業亦皆共一。
所謂無分別相。不念彼此平等無二。以依一法性而有作業同。自然化體無別異 故。如是諸佛法身遍一切處圓滿不動故。隨諸眾生死此生彼恆為作依。譬如虛空悉能容受一切色像。種種形類。以一切色像種種形類。皆依虛空而有建立生長住虛空中。為虛空處所攝。以虛空為體。無有能出虛空界分者。當知色像之中。虛空之界不可毀滅。色像終壞時還歸虛空。而虛空本界無增無滅。不動不變。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悉能容受一切眾生種種果報。以一切眾生種種果報。皆依諸佛法身而有。建立生長住法身中。為法身所攝。以法身為體。無有能出法身界分者。當知一切眾生身中。諸佛法身亦不可毀滅。若煩惱斷壞時還歸法身。而法身本界無增無減不動不變。但從無始世來與無明心俱。癡妄因緣熏習力故現妄境界。以依妄境界熏習因緣故。起妄想相應心計我我所。造集諸業受生死苦。說彼法身名為眾生。若如是眾生中法身熏習而有力者。煩惱漸薄能厭世間求涅槃道。信歸一實修六波羅密等一切菩提分法。名為菩薩。若如是菩薩中修行一切善法滿足究竟得離無明睡者。轉名為佛。當知如是眾生菩薩佛等。但依世間假名言說故有差別。而法身之體畢竟平等無有異相。善男子。是名略說一實境界義。
若欲依一實境界修信解者應當學習二種觀道。何等為二。一者唯心識觀。二者真如實觀。
學唯心識觀者。所謂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身口意所有作業。悉當觀察知唯是心。乃至一切境界若心往念皆當察知。勿令使心無記攀緣不自覺知。於念念間悉應觀察。隨心有所緣念。還當使心隨逐彼念令心自知。知己內心自生想念。非一切境界有念有分別也。所謂內心自生長短好惡是非得失衰利有無等見無量諸想。而一切境界未曾有想起於分別。當知一切境界自無分別想故。即自非長非短非好非惡。乃至非有非無離一切相。如是觀察一切法唯心想生。若使離心則無一法一相而能自見有差別也。當應如是守記內心。知唯妄念無實境界勿令休廢。是名修學唯心識觀。
若心無記不知自心念者。即謂有前境界。不名唯心識觀。
又守記內心者。則知貪想瞋想及愚癡邪見想。知善不善。知無記。知心勞慮種種諸苦。若於坐時隨心所緣念念觀知唯心生滅。譬如水流燈炎無暫時住。從是當得色寂三昧。得此三昧已。次應學習信奢摩他觀心及信毗婆舍那觀心。
故。習信奢摩他觀心者。思惟內心不可見相。圓滿不動。無來無去。本性不生離分別故。
習信毗婆舍那觀心者。想見內外色隨心生隨心滅。乃至習想見佛色身亦復如是。隨心生隨心滅。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非心不離心。非來非不來。非去非不去。非生非不生。非作非不作。
善男子。若能習信此二觀心者。速得趣會一乘之道。當知如是唯心識觀。名為最上智慧之門。所謂能令其心猛利長信解力疾入空義。得發無上大菩提心故。若學習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一切分別之想。漸漸能過空識處識處。無少處。非想非非想處等定境界相。得相似空三昧。得相似空三昧時。識想受行麤分別相不現在前。從此修學為善知識大慈悲者守護長養。是故離諸障礙勤修不廢。展轉能入心寂三昧。得是三昧已即復能入一行三昧。入是一行三昧已。見佛無數發深廣行。心往堅信位。所謂於奢摩他毗婆舍那二種觀道。決定信解能決定向。隨所修學世間諸禪三昧之業無所樂者。乃至遍修一切善根菩提分法。於生死中無所怯畏不樂二乘。以依能習向二觀心最妙巧便。眾智所依行根本故。
復次。修學如上信解者。人有二種何等為二。一者。利根。二者。鈍根。
其利根者。先已能知一切外諸境界唯心所作。虛誑不實如夢幻等。決定無有疑慮。陰蓋輕微散亂心少。如是等人即應學習真如實觀。
其鈍根者。先未能知一切外諸境界悉唯是心虛誑不實故。染著情厚蓋障數起心難調伏。應當先學唯心識觀。

2012年3月24日 星期六

一念成佛法要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機前無教。教後無實。今申言之。機前無教者。謂自性情淨圓明體。從本以來性自滿足。雜染不垢。修治不淨。無生無滅猶如虛空。離一切相。一切分別。一切名言俱不可得。此不可得者亦不可得。唯為聖智自證之體。宗門所謂向上一路。千聖不傳也。法華會上如來首以放光現瑞。助發實相之義。欲令在會法眾頓了自心。同入普光明智。若在上根利智之士。便於光中了此一事更無餘事。咳唾掉臂無非法華三昧。更何勞彌勒騰疑世尊開口耶。
起信論云。「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妄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遺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無二真心即一真法界。為萬法之所因依。一切聖凡依正因果。皆依此無二真心而為其體。故曰。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寂滅湛然故云不生。常住不動故云不滅。所謂常住真心也。既是一真原無諸相差別。而現見有差別者皆是妄念橫生分別。若離妄念則平等大慧。當下現前湛然一心。寧有差別境界之相。
故先德云。一翳在目千華亂空。一妄在心恆沙生滅。雖則依於妄念而有種種差別境界。實則法法皆真各住本際。
故云。一切諸法從本以來即是清淨寂滅。非言說。名字。心緣之所能到。
法華經所謂。諸法從本來常自寂滅相。又云。諸法寂滅相不可以言宣也。恰於言時全是寂滅體現。奚待言外別求所宣之理也。此清淨寂滅離緣離相之體。如前所云。一切聖凡依正因果之所依。徧一切有情平等共有。在聖不增在凡不減。
故曰。畢竟平等。雜染不垢。修治不淨。
故曰。無有變異猶如虛空無有二相。
故曰。不可破壞。一切萬法但是一心。不妄不變。故曰真如。此真如絕待之體離一切相。蓋言說名字。但是假設無有真實。心緣但屬妄念了不可得也。然此真如之體。非離言說名字心緣而別有真如之相。其體離相寂滅不可以相取也。但欲因真如之名。以遣名言之執。非謂真如有相可名也。名言既遣。此真如體真實無妄則無可遣。以一切諸法即是一心。而心真如本無妄可遣。故一切法亦即皆真無可遣也。
維摩經云。一切眾生即涅槃相。不待更滅是也。曰言說。曰名字。曰心緣。當處顯現便即當處虛寂。契此真理則無法非真。無法非如。舉手低頭皆成佛道。若執言說名字心緣。為有妄法可遣。今遣此妄以存一心之真。仍是未契於一乘之圓旨也。
問。諸妄皆遣但立一真。何為不可。
答。若真外別有一法才言可立。如因有二數而立一名。今一切諸法全是真如。無二無別。絕對絕對。又何可立耶。是故以如是義。當知一切法不可以名言說。不可以心念取。故名真如。此究竟離相之體唯證相應。故曰。機前無教也。
楞嚴經云。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古德云。若問曹溪旨。不待更揚眉。豈可執文 滯句。如認指以為月耶。
又教後無實者。謂一切眾生從本以來。未嘗離念而現差別諸相。皆由於不達一念之心。是緣起法。依他而起。情計有實即是偏計所執。心外取法馳逐不已。對經巻則徒存紙墨之見。聞教理則轉增分別之思。皆墮邊邪難成正覺。
宗鏡錄云。一向心外取法而起文字見者。今還將文字對治示其真實。若悟諸法本源。即不見有文字及絲毫發現。方知一切諸法即心自性。則境智圓融色空俱泯。當此親證圓明之際。入斯一法平等之時。又有何法是教而可離。何法是祖而可重。何法是頓而可取。何法是漸而可非。則知皆是識心橫生分別。所以佛祖善巧密佈權門。廣備教乘方便逗會。才得見性當下無心。乃藥病俱消教觀咸息。
法華經云。但以假名字引導於眾生。又云。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
金剛經云。如來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黃葉止啼。故曰教後無實也。
今欲返證本源。不必捨妄求真自作隔礙。蓋一有取捨便違正宗。任爾盡思度量轉於佛智。不能得其少分。若知真妄同源。舉凡十世古今無邊剎海。盡消歸現前一念心性。了此妄心念念無體。從何起執。執取既離融歸妙性。妙性無性一尚不得。豈猶有二以為相待。
起信論云。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所謂觀無念者。即念無念。即生無生。即滅無滅。了此現前一念之心。本無自性當處便寂。纖塵不立不可言無。萬法齊彰不可言有。空有同時始終一際。因果交徹德用無邊。如帝網之一珠光含千影。如大海之一滴味具百川。一塵徧周於剎海。剎海還攝於一塵。所以一色一香無非中道。能達之者。法法盡合無生之道。念念皆歸無得之宗。舉手低頭。鼓樂歌頌。畫彩聚沙皆成佛道。
普賢行願品云。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如能悟斯玄旨當下圓成。以視其他權教漸修者。何啻日劫相倍。乃知一念成佛方成圓教究竟之玄詮。始暢諸佛出世之本懷。至簡至要。至妙至玄。非宿植良因。曾於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者。於此根本大法尚不得聞一偈一句。更何論於信解受持耶。
楞嚴會上阿難尊者自陳所悟曰。銷我億劫顛倒想。不歷僧祇獲法身。億劫顛倒當下銷亡。不歷僧祇而獲法身豈非一念便得。可知位雖凡夫。悟則體同諸佛。正可水邊林下長養聖胎。蓋頓悟之初其力未充。難免尚有習氣流注。悟後之修正宜著力。
楞嚴經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馬鳴祖師云。「菩薩種性根等發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此皆策人悟後精修至於究竟。勤於福智二嚴不可懈怠。慎勿謂悟得一念成佛之理。便一概撥無修證。反至莽蕩招禍殃也。
又圓教成佛之義。後後之位雖勝前前。而前前之位亦具後後。譬如行走步到家。步步俱到。若無初步之到。則最後之步亦不能到。故一味圓融而觀。則步步皆到家之時。豈可僅歸其功於最後。若無一念之悟。則後之所修所證將為何物。寧免於果不從因之失。悟此一念成佛之理。直下如理護持去。冥心合道去。念念行解相應去。祇此就是做工夫。方知因該果海。果徹因源初後不離一心。本末咸居正位。其理於茲益信。
總之。若無修前之悟。則其本修之因非正。必墮於心外見法之非。若無悟後之修。則其初悟之力未充。難免夫結習未空之患。凡真實見道之人。必自知其行履。如明眼人行路。不至左撞右搕。自然事理圓修正助俱得。其有習氣較重者。仍宜理觀事懺。上祈諸聖冥加定可障滅慧圓。下作羣生依怙。
楞嚴會上。佛於大眾了悟淨圓妙心之後。復以四種律儀安立壇場放光說咒。十二類生。五十五位。七趣升沉。五陰魔事殷勤囑咐誨示諄諄。以使悟後修持不遇障難直趨正果。並使末世眾生依此奉行同歸覺海。道輝古今功垂萬代。嗟呼!日月雙輪可令墮落。妙高山王可使傾動。無人能報諸佛之恩。世人總謂大公無私即是無我。或謂但求饒益於他。但願普利一切。以此解為無我之理。不過說得幾分相似。猶是世間情見。並非見諦之言。灼知佛法中所謂無我也。
華嚴經云。「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所知不可知。一心不思議。」蓋見已是我。何可更見。聞已是我。何可更聞。知已是我。何可更知。例如見色之時。勿謂我今有眼見於色塵。此色塵全是眼也。亦即色塵全是見也。又不得云。我眼由於自心所現稱之為眼。亦不得云。有我能現此心之所現者。何以故。所現即能現也。所現能現本不二也。未曾有一法得入於法性也。若執有我眼我心便是我相。如楞嚴經所云。知見立知即為無明之本。一切色全是眼不可更見。亦即一切色全是心不可更見。如謂以眼見色。或謂以心見色。則是以心見心。同於以水洗水便成迷倒。妄於知見之上更立一知見也。色也。眼也。心也。凡夫迷惑妄分別三。復計有我主宰於是三之上。不知三者但是一相。而一相亦復無性可得。豈可更云有我於色眼及心之外。或於色眼及心之中以為主宰耶。色。我也。眼。我也。心。我也。斯即法界之大我也。法界大我非對人以立我也。統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異生同此平等法身。一切法即我。我即一切法。非可於法之前。法之後。法之中。法之外。無狀橫計一我以為之主宰也。知是義者則知無我之理。而證無我之大我也。
釋尊誕生之時周往行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此之謂我。豈同於世人之所謂我。盡虛空徧法界。無一剎那時。無一芥子處。無一毫末法能出法界。亦無一法得與為伴。心外無法。法外無心。猶如十方虛空將復以何為伴。故曰獨尊。此無伴之獨尊。不可見不可聞不可知。祇如是見。如是聞。如是知而已。若有見。若有聞。若有知。則是以見見於見、以聞聞於聞。以知知於知。何異於頭上安頭。眼上立眼。無有是處。
楞嚴經云。若見是物。則汝亦可見吾之見。云云。又則汝今見物之時。汝既見物。物亦見汝。此已明白指示。見非是物全是自心。無物非見全是自心。物外無見。見外無物。全物是見。全見是心無二體也。阿難不悟猶復請佛再垂慈誨。佛乃告文殊及諸大眾言。十方如來及大菩薩。於其自住三摩地中。見輿見緣並所想相。如虛空華本無所有。此見及緣元是菩提妙淨明體。云何於中有是非是。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交殊者。為無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佛言。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不能於中出是非是。由是真精妙覺明性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此乃抉出眾生見病之原。分明說破。世人執有自我之見與塵為緣。而有色空之相。遂於唯一絕待之菩提涅槃妙淨明體發明種種妄想。有我之能見。與物之所見。俱是無始我見虛妄所生。豈知見處全真。此見非自然生。亦非因緣於明暗色空而生。亦非明暗諸緣和合而生。此見本即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若說非則成二。若說是亦成二。均不免於我及我所之過矣。唯聞與知亦復如是。
維摩經云。華嚴菩薩曰。從我起二為二。見我實相者。不起二法。若不住二法則無有識。無所識者是為入不二法門。故知若纖毫許見有二法皆屬識境。即著我及我所。境識俱亡當處全真。無非不非。無是非是。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是方契真空無我之理也。
夫空有之義。所該無盡。失其旨者徒修因於曠劫。得其旨者則成道於須臾。空故。有義得成。有故。空理乃顯。照像之有益顯鏡體之空。鏡體之空乃顯照像之有。此有乃全空以成有。故愈有而愈空。此空乃全有以成空。故愈空而愈有。十方剎海空無不徧之處。即有無不徧之處。十世古今空無不徧之時。即有無不徧之時。有無可有不須滅有。斯為妙有。空無可空亦無空相。故號真空。若實有有可有。則其有乃塊然之有。非妙有也。若尚有空可空。則其空乃頑然之空。非真空也。當知斯有。為無有可有之有。有不在空之外也。斯空為無空可空之空。空常徧有之中也。故此有乃無所不空之有也。斯空乃無所不有之空也。有不捨空而有。空不離有而空。此空有之所以稱為妙也。於無有可有之有處。顯其空。於無空可空之空處。呈其有。此空有之所以融於圓也。妙則空有一際。圓則空有性離。
華嚴經云。「若有若無有。彼想皆除滅。如是能見佛。安住於實際。」是故善悟空有之義者。則永離顛倒諸見。直契法性無生之旨。可謂以少方便疾得菩提 矣。
一念無明取於空有二相。是為一切眾生病源。因地倒者還因地起。此一念心雖為迷倒之源亦即解脫之本。豈可捨此別求奇特不思議者。此一念心於真無中。無形叚。無名相。解不能到。言不能及。是為不可思議之真空。此一念心於俗有中。如幻如化。水月鏡花無中顯現。是為不可思議之妙有。所謂一念心性。空有同時具足者。亦不過方便開示。強謂同時。非有二體。而可同時相並。亦非有同時之實法。以容此空有相融也。祇是即法即時。而此即法即時。法爾空有性離。不斷不常。非一非異也。此中玄妙全在當人善巧悟入。
如古德云。「一兔蹲生橫古道。蒼鷹瞥見忽來擒。後來獵太無靈性。猶向枯樁舊處尋。」此極言剎那介爾之心至促至微。雖在目前難睹。瞥有思量。此剎那心即成相續落於境相。猶如獵犬之尋蹤覓影失之久矣。
問。空有二門為當是一。為當是異。
答。不可言一。不可言異。若言是一則性相宛然。非是一也。若言是異。則差別都泯非是異也。因空故言有。因有故言空。若無於有不成於空。若無於空不成於有。空有性離一異俱泯。言語道斷心行路絕。唯應智證而已。
問。空有既不可言是一。則一相亦泯。何復說言現前一念。
答。此言一。有其二義。
一謂。此是啟教之一。
二謂。此一是絕待之一。蓋若不假此一。以為啟教方便。則如來大法何由開示。故云修多羅教如標月指。學人要當因指見月。不當執指為月。若執一為世間情謂之一。便執指為月。匪惟不能見月抑且失指矣。此一是絕待之一。無二偶之一。
故云。一亦不為一。為欲破諸數。從來佛祖之所謂。
一念者。欲教人直了即念無念。如幻如化見幻化。能見所見二俱叵得也。即念無念強名一念。
他如一相者。謂即相無相也。即相無相強名一相。亦名實相。
一法者。即法無法也。即法無法強名一法。亦曰妙法。
一心者。即心無心也。即心無心強名一心。亦曰真心。
一行者。即行無行也。即行無行強名一行。亦曰大行。名異義同。
只一念心一切具足。此一念心本自圓明。本自覺照故稱圓覺。
此一念心終恆不變曰。如。萬法齊現曰。來。故曰如來。
此一念心。諸佛菩薩乃至一切異生之所同踐。故曰大道。
此一念心幽隱難知。含藏一切故曰秘密藏。
此一念心出生萬法。故名心地。所謂一如來有無千百名號也。名無得物之功。物無當名之體。一切物如。一切名如。故一切名無非如來名號也。
華嚴經云。「無中無有二。無二亦復無。三界一切空。是則諸佛見。」
大集經云。「了了見者。知一切法無二相也。」若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誌公和尚云。「眾生不解修道便欲遣除煩惱。不知煩惱本空。將道更欲覓道。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追討。」此一念即是無緣之靈知。古聖稱為眾妙之門也。尋玄之士如之何不思。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學道之人見行俱不可壞。然壞行猶得懺悔更新。壞見則回頭匪易。失之毫釐差之千里。有志精修之士必須每日六時禮拜懺悔。求遇明師益友指入正知見。如理修行。方能目足兼資疾速入道。
此古德所以竭力提倡先悟後修也。金剛經首言。降伏住心。圓覺經首言。如來本起因地。大毘盧遮那成佛經首說。住心品。楞嚴經。七處徵心八還辨見。法華經。先照東方開初圓信。凡此圓乘教典其開宗明義。無不首將一心妙法指示當人。使之了悟以為進修之具。今茲所述一念圓頓法門亦復如是。若無上上根人單提直入頓悟圓修。終不執著文言而迷妙旨。亦不捨離方便別求究竟。凡初心入此正宗須貴心行。非徒口說。步步著力念念相應。制心一處永絕餘想。則取證菩提易如反掌。普願法界有情於此一念成佛之圓宗。同生圓信。開圓解。修圓行。證圓覺。共報如來慈恩也。
問。世尊拈花迦葉微笑。初祖面壁慧可受衣。誠以真心絕相言思路絕。文字性離。云反效三乘義學廣陳言說。令趣解路塞其自悟之門。
答。執文為解。昧性徇言誠吾呵斥。今茲所述則皆文隨於義。義隨於文。不動一心而說諸法。不壞諸法而顯一心。務使見聞之者因言得旨。頓了自心不作心境對治。直契性相圓通。如窺圓孔之一隙已見無際之空。似飲大海之一漚。已具眾流之水。倘能決定信入可免歷劫之浪修。由茲解行俱圓。不難疾登於覺岸。乃知即念無念。念念盡歸不二之宗。亦復即言無言。言言悉契離微之旨。況夫初心行人。未自省發瑕瑜不辨玉石何分。若非憑借佛言祖教助顯真心。則入道無由邪修可慮。
又因時當末法異學朋興。善友難逢明師罕遇。行人以無瘡而反受傷者比比皆是。所謂我眼本正因師故邪。如此等人尤可哀愍。釋迦已去彌勒未生。末世修行全賴金典玉函以作指南乃免諸過。經云。譬如暗中寶無燈不能見。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是以迦葉阿難殷勤結集。馬鳴龍樹造論傳經。達磨以楞伽印心。黃梅以金剛證悟。果使上上根人一聞千悟。則藥病俱消。教觀咸息。本不迷津何勞引路。惟上根罕睹。中士較多。若盡廢方便單提向上之宗。不為曲通一線。即無以析疑辯偽起其信心。遣執破情開其正解。竊慮中下之士皆將絕分於圓宗。故須廣引諸佛之遺教。採取羣經之玄詮。會百川於一滴。飲者即遍嘗夫百川。和眾味唱於一盂。食者即飽餐夫眾味。能令見聞獲益各不唐捐。因言薦道。道非言亦不離言。即教明宗。宗非教亦不異教。庶自證自悟之高賢。既可仰取佛祖之誠言以資印合。即在尋文索義之輩。若能念念返求不已其。上者。解路已正。必有因解得悟之時。而其下者。但能正信無虧。亦賴熏習而成異熟之果。片言寓目已叩佛祖之關。一句染神終成圓頓之種。矧菩薩從初真正發心乃至成佛。於其中間皆是信解地。信解又豈可忽乎哉。
永明大師云。先以聞解信入。後以無思契同。若入信門便登祖位。茲篇之作區區之意。在欲普救末法之弊。以使法界含靈同圓佛智。共續大覺之心燈。所冀今賢後哲如能獲睹斯篇。皆是多生積集福智所致。應生難遭之想。如獲希世之珍。淨意深心殷勤熟覽。一一消歸自己。語語返照心源。但辨肯心自然得入。切勿堅執己解。祇宜藉教顯心。莫辭久久熏修。尤貴斷疑直入。當知圓光匪外。寶所非遙。佛佛相傳傳此心。祖祖相承承此法也。
一切念即一念。故一切法作一法解。一切即一也。一念即一切念。故一法作一切法解。一即一切也。雖知一切念即是一念。一念即是一切念。而亦不壞一念一切一切念之相。故一法作一法解。一切法作一切法解。亦一亦一切也。一念一切念悉皆平等猶如虛空。故一法不作一法解。一切法不作一切法解。非一非一切也。如是超情離見。絕相忘言。百非不能惑。是名無上法王於法得大自在。
釋迦佛傳法偈云。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迦葉祖傳法偈云。法法本來法。無法無非法。何於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第五祖提多迦尊者傳法偈云。通達本法心。無法無非法。悟了同未悟。無心得無法。
第七祖婆須密尊者付法於第八祖佛陀難提其傳法偈云。心等虛空界。示等虛空法。證得虛空時。無是無非法。
第十六祖羅睺尊者付法偈云。於法實無證。不取亦不離。法非有無相。內外云何起。
第二十三祖鶴勒尊者入滅時。眾欲共分舍利起塔供養。臨荼毘訖。尊者忽視身說偈云。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攝。吾身非有無。何分一切塔。
凡此偈言皆是直指眼前一念心性。離有離無。非一非多。無是無非常存常泯。何內何外不斷不常。匪隱匪顯恆雜恆純。超善超惡互徧互攝。亡中亡邊齊今齊古。圓融超絕體自如如。令人悟之頓得成佛也。
又第二十四祖師子尊者傳法偈云。正說知見時。知見俱是心。當心即知知見。知見即于今。
此偈可謂直指無我真際。於一切眾生迷失眼前一念心性者。分明道破至為親切。何則。如前所云。即時即法。即法即時。無有和合無有後先。知即是心。心本是知。非有能知之心。待於所知之法。見即是心。心本是見。非有能見之心。待於所見之法。故云。正知見時。知見正俱是心。不可更謂以心知。以心見也。
又不得謂此知此見之心。屬於能知能見之人。故云。當心即知見。非別有我人。具此知見之心。剎那剎那均是理智現前。正恁麼時。現恁麼法。無我無人。非心非法。十方無壁落。一道自清虛。
故云。知見即于今也。若悟得此偈。則洞達現前一念心性。而我人眾生壽者諸見。莫不當下銷亡入於如來知見。可謂一解千從獲大總持。所有從來佛祖傳心諸偈。以及三藏十二部經莫不一齊了徹。
一切諸法但是緣起。緣起則無有自性。無有自性則諸法各不相知。各不相到。設有二法則有往來。今一切知見皆即是心。心外無有少法可得。一切只是一法。故無法可以相知相到也。
淨名經云。「云何離我我所。謂離二法。云何離二法。謂不念內外諸法行於平等。云何平等。謂我等涅槃等。所以者何。我及涅槃是二皆空。」誠以法起之時不言我起。法滅之時不言我滅。諸法無我如何相知。當處出生當處虛寂。如何相到。此皆由於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故彼我俱絕境智雙冥。如楞嚴經言。是文殊者便是有二文殊。今祇一文殊何言是與非是。
又云。「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知見之時正是自心自知。自心自見。此心之與知與見。乃至與一切法。不得判之為二。設執為二則著我人眾生壽者四相。此是未悟道人一切通病。凡有修持未離我相。便不與菩提心相應。甚至墮於魔網而不自知。故大毘盧遮那成佛經首先誡言。當以菩提心為因也。
又金剛經諄諄垂誨。令離我人眾生壽者四見。而稱通達無我法者真是菩薩。古德云。「直見直聞。即是直道。」若於見上立見。聞上立聞。便是頭上安頭。將心覓心未達無我之理。違於現量之境。沉於我見深坑。欲得菩提無有是處。
如經言。阿難見阿閦佛國。一見之後不復更見。蓋無有二法。即無更見。設復更見則成後念之續。心不住心。究亦無有後念可以相續。惟一切凡夫不識此理。但為虛妄相應所縛。以為前後銜接聯成一片。如急流水遠望一際。寧知前流後流各不相到。前念後念孤明獨立。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其理亦復如是。一念不生前後際斷。此非遏捺折伏使之不生一念也。若作遏捺折伏解。即屬邪修。所以學道者如牛毛。得道者如麟角。誠堪浩歎。了此現前一念性本自空。不待壞之使空。不須滅之使空。不待析之使空。不須推之使空。法爾性空。達此者謂之一念不生也。此一念心性孤明無偶。即是前後際斷。永嘉大師所言斷相續心者。即此斷法也。
又古德云。「祇許一人承紹祖位。不許有第二人。」佛心經品云。「唯有心法至心實際。無有一法攀緣至如來處。」此一念心性本自孤圓明妙。不與萬法為侶。云何許有第二人來繼祖位。云何能以攀緣法至如來處。拈花密旨可謂於此全彰。涅槃妙心是故稱為無等。何以故。無有上故。無與等故。又所謂前後際斷者。非真有前後際之實法可斷也。此但屬一期施設之談。姑約眾生緣慮之心稱之為斷。欲令人了本無生。不於無相續中妄執實有相續耳。
質言之。即緣慮之心其相似有遷流。其體了不可得。但不見一念起處即是前後不續。非實有念可斷。言斷者。欲令人就體消融。得入現前一念心性也。本來此一念心。即念無念。念性尚自空。豈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可得。念性本空。如也。雖空而不無顯現。來也。此一念心性即是如來體性。離此而求佛法。捨此而求佛果。豈非大謬墮於魔外。念性本空無有三世之法。亦即無有無量世之法。則本無過去際可去。本無現在際可住。本無未來際可來。此豈非前後際本自不生。將以何為斷耶。且既無三世無量世之實法。則一念即多劫。多劫即一念。延促由心。求其延促去來之性寧復可得。
法華經云。觀彼久遠猶若今日。大毘盧遮那成佛經云。「自心本不生。心前後際不可得故。如是知自心性。是超越一劫瑜祇行。」是故能知當念性空本無前後可續。所得功德便超一劫瑜祇之行。如此圓頓微妙法門。學道之人如何任其當面錯過。
問。如上宣揚無上法門甚為奇特。甚為希有。我今承此圓音。不因修習而得善利。惟一念成佛其理微密。真參實究方能悟入。頗慮取相凡夫仍懷疑惑。未能信受反至破法墮於大坑。請再廣引經文祖語以為證明。庶見者聞者咸於最上圓乘。生決定信。
答。善哉子之請也。華嚴經世主妙嚴品云。一念之間悉包法界。又云。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又云。一念中普現無邊劫。一切眾生福德力解脫門。又云。如來神變無量門。一念現於一切處。又云。汝觀如來於往昔。一念供養無邊佛。又云。一念心中轉法輪。普應羣情無不徧。
如來現相品云。三世所有一切劫。一剎那悉能現。知身如幻無體相。證明法性無礙者。
問明品云。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賢首品云。無有分別無功用。於一念頃徧十方。如月光影靡不周。無量方便化羣生。
梵行品云。若諸菩薩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十地品云。於一念頃無所動作。悉能往詣一切如來眾會為眾上首。
普賢行願品云、一念一切悉皆圓。成就眾生清淨願。
遺教經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楞伽經云。寂滅者名為一心。又云。不了心及緣。則生二妄想。了心及境界。妄想則不生。
大集經云。了了見者知一切法無有二相。又云。住一心中能知一切眾生諸心。觀察眾生心悉皆平等。
楞嚴經云。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門。又云。是名大佛頂首楞嚴王具足萬行。十方如來一門超出妙莊嚴路。又云。如幻三摩提彈指超無學。
仁王經云。能起一念清淨信者。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無邊恆河沙劫一切苦難。不生惡趣。不久當得無上菩提。
大涅槃經云。菩薩了知一切眾生皆歸一道。又云。菩薩於一念頃。悉能量得一切生死。
維摩經云。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場。成就一切智故。
月燈三昧經云。一念能了知一切眾生念。眾生即是心。心即是如來。
陀羅尼經云。無有一切諸法。是名一字法門。
圓覺經云。平等本際圓滿十方。不二隨順。於不二境現諸淨土。又云。圓覺普照寂滅無二。
進趣大乘方便經云。一真境界者謂眾生心體。從本以來不生不滅。
十地經云。三界虛妄但一心作。
法華經云。觀諸法性無有二相。又云。為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又云。十方佛土中惟有一乘法。又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又云。知第一寂滅以方便力故。雖說種種道其實為佛乘。又云。須臾聞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云。觀一切法皆無所有。猶如虛空無有堅固。不生不出。不動不退。常住一相是名近處。又云。演暢實相義開闡一乘法。廣導諸眾生令速成菩提。
起信論云。一切諸法從本以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唯是一心。故名真如。又云。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又云。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又云。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又云。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又云。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
大智度論云。除一實相外。其餘盡成魔事。
華嚴論云。契一念相應。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覺。又云。不如悟一念緣起無生。超彼三乘權學等見。
寶藏經云。一切如幻其幻不實。知幻是幻守真抱一。
誌公和尚道體不二歌云。一念之心即是。何須別處追討。大道只在目前。迷倒凡夫不了。
永明大師云。即於一念生死心中。能信有諸佛不思議事甚為難得。又云。若悟入宗鏡中。則成佛不離一念。若謂前念是凡。後念是聖。此猶是別教所收。今不動無明全成真覺。故曰圓教。又云。如今一念才起。了不可得無有處所。是過去佛。過去不有未來亦空。是未來佛。即今念念不住是現在佛。但一念起時莫執莫斷。不取不捨。則三際無蹤。一念圓具十法界。非因非果。而因而果之法。若能如是而達者。則念念相應念念成佛。凡聖悉等今古皆齊。又云。若能了生無生知念無一異相。達此無相具一切心。三千具足。台宗各書已詳言之。
永嘉大師證道歌云。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澈周沙界。萬象森羅影現中。一顆圓珠非內外。
傅大士頌云。還原去。何須次第求。法性無前後。一念一時修。
千頃和尚云。只為眾生從無始劫來。瞥起一念從此奔流不已。所以佛出世來。令滅意根絕諸分別。一念相應便成正覺。
惟政和尚云。一念得心頓超三界。
古德云。不得一法稱曰傳心。又云。安知一念蒙光處。億劫昏蒙滅此時。
以上不過約略引證。其他眾多曷勝枚舉。況夫舉要言之。十方諸佛歷代祖師。若捨此現前一念心性。即無可說之法。即無可傳之心。凡所謂一法。一相。一性。一心。一道。一句。一音。一智。毛端。微塵。剎那各語。皆指此現前一念心性而言也。
又釋迦如來一代時教。華嚴一經。最尊最勝至大至圓。極廣極深惟玄惟妙。此純音無塵之圓乘。全是欲令眾生於一念自心中。頓見如來廣大智慧證窮法界也。惟其如是。故是經稱為諸經之王。書寫讀誦福德徧於虛空。解義受持聖果成於俄頃。龍天擁護感應非輕。豈有智人不加崇奉。
所謂自心尋求者。須真了悟自心二字究係何指。曰自心者。謂不依他而起之心也。謂無所住而生之心也。依他而起有住而生。此但是前塵緣影分別之妄識。而非離緣絕相圓明普照之自心也。
楞嚴經云。「圓明了知不因心念。」右德云。「學道之人貴識心。細中之細最難尋。可外尋到無尋處。始信凡心是佛心。」此偈可謂善識自心矣。
行人每於自心二字作吾心。我心解。此是顛倒妄見如空中華及第二月。亟宜回頭猛省。次應了悟尋求之義云何。夫尋求者。非用妄心分別卜度籌量推想。而謂之求也。
維摩經云。「夫求法者。非有色受想行識之求。非有界入之求。非有欲。色。無色之求。
夫求法者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眾求。夫求法者無見苦求。無斷集求。無造盡證修道之求。所以者何。法無戲論。若言我當見苦。斷集。證滅。修道是則戲論。非求法也。
法名寂滅。若行生滅是求生滅。非求法也。法名無染。若染於法乃至涅槃。是則染著。非求法也。
法無行處。若行於法是則行處。非求法也。法無取捨。若取捨法是則取捨。非求法也。
法無處所。若著處所是則著處。非求法也。法名無相。若隨相識是則求相。非求法也。
法不可住。若住於法是則住法。非求法也。法不可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
法名無為。若行有為是求有為。非求法也。是故舍利弗。若求法者於一切法應無所求。
說是語時。五百天子於諸法中得法眼淨。」
無求之求是為真求。法法不相知心心不相到。豈可以法求法以心求心。猶之騎牛覓牛轉增迷悶。然此無求之求。非是莽莽蕩蕩撥無修證。謂之無求。祇是體此離塵離緣。不依他起之自心觀行相應。說名為求。此不依他而起之自心。本無貪著。今即心隨順自性而行施。非有能施之人。起心而行所施之法也。
自心本無染污。今即心隨順自性。不持不犯而行戒。非有能戒之人。起心而持所戒之法也。
自心本無違逆。今即心隨順自性而行忍辱。非有能忍之人。起心而行所忍之事也。
自心本來無雜無退。今即心隨順自性而行精進。故云。知心本不生。精進無有涯也。
自心本寂並離寂想。今即心隨順自性而住禪定。故云。禪定持心常一緣也。若以禪為能持。心為所持。即是異緣。而非一緣矣。
自心本自神鑒。今即心隨順自性而顯智慧。故云。智慧了境同三昧也。境現全是智現。智如境如。只如如智。緣無相之境。如如境。相無緣之智。境智如如不可思議。是為了境同三昧也。
是故菩薩念念常以萬行。莊嚴自心。念念常以捨離一切。廣大自心。念念常以性戒。潔淨自心。
念念常以忍辱。坦蕩自心。念念常以一相。精進自心。念念常以寂定。安住自心。
念念常以無依智慧。朗耀自心。念念常以善巧方便。磨瑩自心。念念常以殊勝行願。攝受自心。
念念常以止觀。寂照自心。念念觀一切法。無非自心。自心與一切法無二無別。亦無無二之相。心即諸法。諸法即心。若於一法中起毫末見者。即不如實。即失自心。即失菩提。
若謂心生諸法如根生幹。幹生枝。枝生葉次第生起者。此則有縱之失。若謂心含諸法並列而生。如枝幹並起者。此則有橫之失。當知不生之生。非縱非橫。不並不別。
無有一法在於心外。亦無有心在於法外。無有一法在於心中。亦無有心在於法中。
知無一法在於心外。亦無有心在於法外者。則無縱之失。
知無一法在於心中。亦無有心在於法中者。則無橫之失。祗是法全是心。心全是法。如波全是水。水全是波。無能生者。無所生者。故曰。菩提心生。是真無生無不生也。
如是知者。方是以自心尋求菩提及一切智也。方是如實知自心也。方是以菩提心為本修因也。
華嚴經入法界品。彌勒菩薩告善財童子言。「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菩提心者猶如良田。能長眾生白淨法故。菩提心者猶如大地。能持一切諸世間故。菩提心者猶如淨水。能洗一切煩惱垢故。云云云。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諸佛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云云云。
試觀善財童子徧參諸善知識。於一一善知識前。必先自陳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此即明告未來世眾生。不如實知菩提心者。則不能親近善知識。則不能行菩薩行。則不能生如來家。則不能承事十方諸佛。則不能聽聞受持諸佛妙法。則不能成就出世善根。則不能出於生死險道。則不能為一切眾生作大利益。可歎世人不察。祗以希求作佛便謂已發菩提心。轉增生死結業。夫希求作佛。此為凡夫向道之動機固屬可嘉。然須由希求作佛之志向。進而尋求菩提心以為本修因乃免諸過。非可逕執此希求佛果之心。以為即是菩提心。反至增長無明邪見也。何則。此一念希求之心即是貪染。與尋常忻榮慕盛之心究屬相類。堅執此心以為修行。以妄增妄。其貪著之心潛滋暗長猶不自覺。日為魔伴。尚謂我將成佛。哀哉。行人慧眼未開。若妄執己見己解。便是魔所攝持。自身全是魔身豈待他魔來著。楞嚴會上釋迦如來。首為七處徵心指示二種根本。次則八還辯見。於五陰。十八界。七大。以及世界。眾生。業果、三種相續之因由歷歷剖析。令諸大眾審察因地發心及煩惱根本。又慮一切眾生。疑為身心二相既皆是幻。云何以幻修幻。故復為比較六根功德。擊鐘驗常。綰巾示結。使知因地倒者還因地起。因心迷者還因心悟。並勅二十四聖自陳圓通。以示五陰。七大。十八界。門門皆可入道。再勅文殊揀擇一番。繼以四種律儀應先戒除殺盜淫妄。由是放光說咒誨示安立壇場之法。猶慮末世行人不知一念心性即具十二類生。猶見有心外眾生。故歷歷舉示不憚繁述。又慮行人但執頓悟之理。而廢漸次之事。將不免於習氣流注。再為指示三種漸次。以及五十五位之進修行相。繼之以七趣。六欲天。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四空定。使知升沈之根源。受報之業相。最後則縷述五十陰魔之相。必期於圓滿菩提。歸無所得始稱究竟。 以使行人自知審察其修證之是否如實。得以遠離魔事。設不識菩提心相。以為持咒行法即無魔事發生。則世尊誨示安立壇場之後。此楞嚴一經即可終巻。何為金口丁寧。必以審察邪正殷勤付囑耶。魔能壞一切印。不能壞實相印。一切天魔皆能幻身作佛迷惑行人。若不知以實相之理勘之。未有不墮羣邪者。何謂實相。如實知自心即是實相。
祖師云。「自知不隨他寂滅無戲論。無異無分別是則名實相。」今此一篇反覆敷陳。無非於無說無示之中說示菩提心相。凡初心行人不問其修禪。修淨。修教。修密。皆須先於菩提心相如實省發。方免有認賊為子之害。果能一念相應。 則一切佛法疾得現前。無功之功。功齊諸聖也。
問。如實知自心者。云何境界。
答。非有境界非無境界。雖非以空空無境界為悟。亦非以奇妙有境界為悟。唯證乃知不可懸揣。至於行人善根發時。若覺六根通利。觀慧轉明心性轉顯。如鳥出籠不倚不著。漸入微細智慧。如是方為善境。然亦不可生歡喜心。或生有所得心也。生歡喜心則著歡喜魔。生有所得心則著我慢魔。必招邪果為害匪淺。慎之慎之。
問。茲篇所述皆是囊括群經之要旨。純演一乘圓音。直指普門法眼。今不曰真語。而曰幻語。竊恐根淺智劣之流見之而生輕慢之心。聞之不起隆重之想。
答。子亦知幻之為義乎。
毗婆尸佛偈云。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尸棄佛偈云。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毘舍浮佛偈云。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拘留孫佛偈云。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迦葉佛偈云。一切眾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釋迦佛偈云。幻化無因亦無生。皆即自然見如是。諸法無非自化生。幻化無生無所畏。
諸佛傳心不離之幻。執幻則隨生死之流。了幻則順涅槃之道。
華嚴論云。「不見十力空如幻。雖見非見如盲覩。分別取相不見佛。畢竟離著乃能見。」
又云。「智慧巧方便了世皆如幻。而能現世間無邊諸幻法。」
又云。「諸業從心生。故說心如幻。若離此分別。普滅諸有趣。譬如工幻師。普現諸色像。徒令眾貪樂。畢竟無所得。世間亦如是。一切皆如幻。無性亦無生。示現有種種。度脫諸眾生。令知法如幻。眾生不異幻。了幻無眾生。眾生及國土。三世所有法。如是悉無餘。一切皆如幻。幻作男女形。及象馬牛羊。屋宅池泉類。園林華果等。幻物無知覺。亦無有住處。畢竟寂滅相。但隨分別現。菩薩能如是。普見諸世間。有無一切法。了達悉如幻。眾生及國土。種種業所造。入於如幻際。於彼無依著。」
日本弘法大師云。「願我以此幻化身業。願我誦此幻化真言。願我化此幻化有情。願我證此幻化菩提。」是故若了知如幻之一心。則悟甚深緣起。三世五陰當體凝寂。一切眾緣所生之法本無自性。如幻如化。寧有一法足以當情。自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終日言而未嘗一言。終日見而未嘗一見。無功而一切自辦。無為而一切皆成。蓋見一念之本際者。凡所施為悉與道合。凡所言說悉與宗通。 彼凡夫之著能所。小乘之滅能所。皆未知法性如幻無根無實耳。能所平等同於幻化。何由執著。何須滅證。此一念心本無能所。能所盡處名為見性。徧一切時。徧一切處。徧一切法。平等平等無二無二。如是悟者名為能所盡處。
問。然則莫不斷滅否。
答。諸幻無性。住尚不得。云何斷滅。隨時而不在時。隨方而不在方。超太虛之虛。極萬有之有。欲取則手遍虛空。云何自捉。欲捨則經行坐臥常在其中。此如幻不思議解脫法門。千聖同轍決定無二。但須一念相應。何煩累劫多聞。
問。悟幻即佛。理義幽玄。若非上根驟難信入。仍乞再立一名。俯為中下之機。助其聞思之慧。
答。子言良然。亦名。一念成佛法要可矣。
問。今解此一念成佛之理。專修淨土如何。
答。善哉善哉。子能如是何殊古佛出世。安樂集云。「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除滅。」
楞嚴經云。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入海之船乘順風而速濟。似輪王之子甫墮地而稱尊。可謂應念而覲彌陀。剎那便生淨土矣。
問。徧一切時。徧一切處。徧一切法。平等平等無二無二。是為能所盡處。此義幽玄離微乃知。竊恐初心行人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此一相三昧仍生迷悶。惟願不捨大慈假說方便。令其疑盡惑消。圓悟如來知見。
答。一切諸法其性無二。匪色與眼為對。無聲與耳為緣。色虛眼虛。虛虛何見。聲寂耳寂。寂寂何聞。虛不覩虛故曰無見。寂不聽寂故曰無聞。無見之見。見徧十方。無聞之聞。聞通一切。方見之際不得眼亦不得色。全是見性了了而如如。當聞之時不得耳亦不得聲。全是聞性惺惺而寂寂。何則。色眼與見。體非有二。聲耳與聞。性常是一。息見聞於一心。歸一心於無性。即知空而常用。用而常空。非心生根非心生塵。非根生心非塵生心。非心根塵和合而起。非根塵二和合生心。根塵即心法性常徧。即心性常徧心即根塵。心性恆周即法性恆周。心法無二。無二亦無。心法平等平等亦平。此法界法爾之理。若有一剎那時不徧。及有一芥子處不徧者。則成斷滅。則失圓常。是故舌徧虛空無從開口。 身周法界莫自覩形。猶如滿瓶之水不得增減絲毫。恰似十五月輪無可盈虧一線。倘入斯宗智齊大覺。敬告十方善信亟宜當下知歸。一車若阻一切車悉滯於長途。一念若通。一切念齊趣於覺海。未信者宜生正信。已信者宜勤觀行。捨盡聖凡之見。息盡取捨之情。但向非空非有無住無依之一念。痛下工夫。似從絕壁之巔懸崖之頂。放身直下。更不顧後慮前。境智俱亡。亡亦叵得。設不如是皆非究竟。或貪玄妙。或冀神通。必作魔民難為佛子。浮心巧見欲遊如來大寂滅海。是猶南轅而欲至燕。北行而欲至粵也。




2012年3月2日 星期五

修有為入無為 勝觀法師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有為法。不但世間法。佛法亦攝在內。故圓覺經曰。「生死涅槃猶如昨夢。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捨。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此中一切法視同夢幻無之。正所謂諸法空相。即不取於相之意也。亦即指示觀一切法如夢幻而空之。便契入如如不動之性。
故云。一切法性平等不壞。平等即是如如。不壞即是不動也。總之。無論染法淨法。既有此法便有對待。既成對待便是有為。便有生滅。故皆如夢如幻。
然而欲證絕待之無為法。非從對待之有為法起修不可者。以捨此別無入手處故也。不但觀緣生是有為法。即覺照本性亦是有為法。何以故。覺照即是觀。既有能觀所觀便成對待故。有對待便有相。便落有為矣。
當知無為者。無所作為之謂也。若無所作為妄何能除。真何能證。凡何能轉。聖何能成。故無為法須從有為法做出。第一要明白者。是以無為法為目的。須借有為法作路徑。切不可執性廢修。又不可著事昧理。第一要明了者。修有為法而不住者。便是無為法也。

悟佛心燈 無心道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吾人終日思而未嘗思也。終日為而未嘗為也。不背理性而不為理性所障。不離現實而不為現實所囿。日用尋常即是學道養性。流離顛沛無殊御風雲游。談笑於生死之際。遊戲於聖凡之間。死而不為死苦。凡而不為凡惑。身雖在世而心已離世。故至人常住真心。實未嘗與世流轉浮沉也。經世出世。體用無二。生佛情盡幻真一味。縱使遍涉苦惡諸趣。而亦無礙無擇自由自在也。
湛然朗然常寂常覺。隨順世緣洒洒落落。石人高歌木童唱和。大千世界如逆旅。今古聖賢浮雲過。道德文章科學哲學。食色名利邪見妄說。無心修善而況造惡。此身曾空花水月之不若。日可冷月可灼。滄海桑田算什麼。一覺三大阿僧祇。三大阿僧祇一覺。無累於形骸。無事乎造作。無菩提可求。無煩惱可破。離心意識參透聖凡路學。不憂不懼不癡不惑。歇意忘機廓然蕩豁。
一.  一念不存無復迷情。八風寂寂五欲冥冥。
二.  忘想盡處了無所求。微塵世界何愛何尤。
三.  恬靜澹泊博大堅貞。無煩無惑敢勇敢仁。
四.  息念息機了了常知。忘塵忘情了了常明。
一心偈
三祇劫空法爾如此。宇宙萬象日月星球。海洋大陸人我眾生。事物理則而顯一心。此須契悟更須徹證。行之匪遠言之匪近。真心無念惺惺寂寂。一念離真皆屬妄計。直下頓了不起不息。光明自然入剎那際。善自護持萬行不繫。勿助勿忘當體便是。識得真心稱性隨緣。無物無我無聖無凡。無餘無欠無實無虛。不取於相能善分別。息慮忘見作一切事。如是一心妙勤莊嚴。心外無法豈在言宣。猛虎當路狐兔盡捐。向上一路得魚忘筌。得亦無得玄之又玄。老死病苦紛擾拘牽。事事無礙昂然蕩然。
莫妄想偈
莫妄想。眼見性。識情絕。打破鏡。莫妄想。任屈伸。不住相。純天真。
莫妄想。不掩關。本分禪。十指間。莫妄想。安隱眠。行腳去。常悄然。
一點知解
身心世界。聖解凡情。皆是顛倒情識虛幻浮影。夢覺覺非。覺非亦妄。絕心念意識情。透諸佛諸祖覺。清淨逍遙自在解脫。但行直心是非休說。無不為無為。無不學無學。
識得本分綿密保任。心心不異歷歷孤明。是物非物。是見非見。祇不染汙前後際斷。大死大活大力承當。縱橫盡得背觸無方。生本無生滅亦非滅。純真一如所向無礙。
一點方便
大慧杲說。菩薩人眼見佛性。須是眼見始得。又說。古人皆明心見性。今時人例是說心說性。
同居世而不同生。同沒世而不同死。坐參兼運。亦究亦止。澄潭影寒碧天孤月。情消識謝心路逈絕。晴空霹靂河山變色。靈光透脫。方是眼見佛性時節。

圜悟心要節出

 臺北內湖圓覺寺釋玄妙纂

示光禪人
欲得親切第一不用求。求而得之已落解會。況此大寶藏亘古亘今歷歷虛明。從無始劫來為自己根本。舉動施為全承他力。唯是休歇到一念不生處。則便透脫不堕情塵不居意想。逈然超絕則徧界不藏。物物頭頭渾成大用。一一皆從自己胸襟流出。古人謂之出家財一得永得。受用豈有窮極耶。但患體究處根腳不牢不能徹證。直須猛截諸緣令無纖毫依倚。放身捨命直下承當。無第二個。縱使千聖出來亦不移易。隨時任運吃飯著衣。長養聖胎不存知解。可不是省要徑截殊勝法門耶。

示民知庫
七佛已前便與麼。直須硬糾糾緊著頭皮。分明歷落薦取這一片田地隱密。長時乃自會退步。終不道我有見處我有妙解。何故箇中若立一絲毫能所見刺。則重過山嶽。從上來決不相許。是故釋迦文於然燈佛以無法。得授記。盧老於黃梅以本無物。親付衣缽。至於生死之際才自擔荷。則如靈龜曳尾。應須淨穢二邊都不依怙。有心無心有見無見。似紅爐著一點雪。二六時中透頂透底灑灑落落。遊此千聖不同途處。直下令純熟。自然成就得箇絕學無為。千人萬人羅籠不住底真實人也。

示瑛上人
道本無言。因言顯道。若真體道之人。通之於心明之於本。直下脫却千重萬重貼肉汗衫。豁然契悟本來明淨。明妙沖虛寂淡如如。不動真實正體。到一念不生前後際斷處。蹋著本地風光。更無許多惡覺知見。彼我是非生死垢心。拔白露淨信得及。與他從上來人無二無別。等閑不作為不確執。虛通自在圓融無際。隨時應節吃飯著衣契證平常。謂之無為無事真正道人。蓋緣根本既明六根純淨。智理雙冥境神俱會。無深可深無妙可妙。至於行履自會融通。喚作得坐披衣向後自看。終不肯只向言句中話路。古人公案間埋沒。鬼窟裡黑山下作活計。唯以悟入深證為要。自然到至簡至易平常無事處。亦終不肯死殺坐却。堕在無事界裡。是故從上作家。古德行棒行喝。立宗旨。明與奪。設照用。三要三玄五位偏正。峻機電卷。言前格外旁提正按。只貴當人活卓卓地。千人萬人羅籠不住。知有向上宗乘。終不指注定殺。掘坑埋人。若有如此者。定是弄泥團。非慷慨透脫。真正具眼衲子。所以不吃人殘羹剩飯。被繫驢橛子綴住。不唯埋沒宗風。抑亦自己透脫生死不得。況復展轉將路布窠窟解路傳授與後學。遂成一盲引眾盲相將入火坑。豈是小禍。復令正宗只見淡薄。佛祖綱紀委地。豈不痛哉。所以學道先須擇正知正見師門。然後放下複子。不論歲月用做事綿綿相續。不怕苦硬難入。參取管。須徹去。不見睦州道未得箇入頭。須得箇入頭處。若得箇入頭處。不得辜負老僧。既操誠日久。大經鉗鎚洪鑪煆煉。日近日親田地隱密。只更辨悠久管帶。使如證如悟始終無間。世法佛法打成一片。物物頭頭有出身處。不墮塵機不為物轉。鬧市裡十字街頭。活活之中正好著力也。

示嚴殊二道人
參須實參。見須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單纖毫不實即落虛也。此實地乃三世諸佛所證歷代師所傳。惟此一實謂之腳蹋實地。初則須大悟。若只認門頭戶底。作窠窟說路布。立機境照用取捨解會則不徹也。此透生死要徑。到臘月三十日一千二百斤擔子。須是自有力量荷負。得行方可翛然獨脫。是故無業國師垂示臨終之際。若一毫凡聖情量未盡。纖毫思慮未忘。便乃輕重五陰去也。古人以生死事大。是以訪道尋師決擇。豈可只學語言。理會古人公案。下得三五百轉好語。便當得也。將知聰明黠慧皆為障道之本。要須冥然扣寂。不怕放教身心如土木瓦礫。驀然翻却業根種子。便乃知非。見學佛學法。如中毒藥相似。然後透出佛法乃體得本分事也。此非小緣就分是久參之士。尤宜放下。不擔著禪道。不輕毀上流。愈透徹愈低細。愈高明愈韜晦。作箇百不知百不會無用處底人。行不動塵言不驚眾。澹然安閑常行恭敬始堪保任。於一切違順境界心不動搖志無改移。達磨謂之一相三昧。一行三昧。切宜履踐純熟。以至古今作用機緣。便七達八通亦不留在胸次。等閑蕩蕩地觸著便轉。捺著便動。拘牽惹絆不得。居千人萬人之中如無一人相似。不是強為任運如此。更須知末後一語始得。參。